一種便捷式重力傳感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便捷式重力傳感器,包括殼體、壓板、支撐桿、承重板、多個測量單元、控制器、顯示器;殼體的頂壁上設有安裝孔,殼體的側壁上設有多個測量孔,殼體內放置有流體介質;殼體的內周向表面設有沿豎直方向布置的導軌;壓板置于殼體內,壓板水平布置,壓板置于流體介質的上方,壓板與導軌可移動連接,壓板與殼體的內周向表面密封連接;支撐桿置于安裝孔的內側,支撐桿沿豎直方向布置,支撐桿的第一端置于殼體內并與壓板連接,支撐桿的第二端置于殼體的外側;承重板水平布置,承重板置于殼體的外側并安裝在支撐桿的第二端。
【專利說明】
一種便捷式重力傳感器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傳感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捷式重力傳感器。
【背景技術】
[0002]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并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
[0003]傳感器的特點包括: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統化、網絡化。它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傳感器的存在和發展,讓物體有了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感官,讓物體慢慢變得活了起來。通常根據其基本感知功能分為熱敏元件、光敏元件、氣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濕敏元件、聲敏元件、放射線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類。
[0004]現有的傳感器使用效果不夠理想,有待進一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便捷式重力傳感器,使用方便。
[0006]—種便捷式重力傳感器,包括殼體、壓板、支撐桿、承重板、多個測量單元、控制器、顯示器;
[0007]殼體的頂壁上設有安裝孔,殼體的側壁上設有多個測量孔,殼體內放置有流體介質;殼體的內周向表面設有沿豎直方向布置的導軌;
[0008]壓板置于殼體內,壓板水平布置,壓板置于流體介質的上方,壓板與導軌可移動連接,壓板與殼體的內周向表面密封連接;
[0009]支撐桿置于安裝孔的內側,支撐桿沿豎直方向布置,支撐桿的第一端置于殼體內并與壓板連接,支撐桿的第二端置于殼體的外側;
[0010]承重板水平布置,承重板置于殼體的外側并安裝在支撐桿的第二端;
[0011 ]多個測量單元與多個測量孔一一對應設置,測量單元包括連接管、容納管、第一極板、第二極板,連接管沿豎直方向布置,連接管的底端與殼體連接,連接管的頂端敞口布置;容納管置于連接管內,容納管沿豎直方向布置,容納管的底端與測量孔連接,容納管的頂端敞口設置;第一極板、第二極板均置于容納管內,第一極板、第二極板均沿豎直方向布置,第一極板、第二極板相對布置,第一極板、第二極板分別分布于容納管的兩側,第一極板、第二極板均與外部電源電連接;
[0012]第一極板、第二極板均與控制器連接;
[0013]控制器與顯示器連接。
[0014]優選的,第一極板靠近第二極板一側的表面為波浪形,第二極板靠近第一極板一側的表面為波浪形。
[0015]優選的,容納管沿豎直方向的截面為矩形,容納管與第一極板平行布置。
[0016]優選的,還包括兩個連接機構,第一極板、第二極板均分別通過連接機構與外部電源電連接;
[0017]連接機構包括導線、箱體、轉輪、多個支桿、從動齒輪、主動齒輪、第一導電體、第二導電體;
[0018]箱體上設有出線孔、通孔;
[0019]轉輪、多個支桿、從動齒輪、第一導電體、第二導電體均置于殼體內;
[0020]轉輪與箱體轉動連接;
[0021]多個支桿均安裝在轉輪上,多個支桿均勻分布于同一圓周上,多個支桿平行布置;
[0022]第一導電體安裝在轉輪上,第一導電體為環形;
[0023]導線的第一端穿過出線孔置于箱體的外側,導線的中部纏繞在多個支桿上,導線的第二端與第一導電體電連接;
[0024]第二導電體為圓柱形,第二導電體置于第一導電體的內側,第二導電體與箱體固定連接,第二導電體與第一導電體導電接觸,第二導電體與第一導電體轉動連接,第二導電體與外部電源電連接;
[0025]從動齒輪安裝在轉輪上;
[0026]主動齒輪置于從動齒輪的一側,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主動齒輪的部分區域穿過通孔置于箱體的外側。
[0027]優選的,導線包括導體及依次包裹在導體上的包帶層、絕緣層、編織層、屏蔽層、護套層。
[0028]優選的,護套層的外表面沿導線的長度方向設有長度刻度線。
[0029]本實用新型中,當對承重板施加壓力時,承重板向下移動,通過支撐桿帶動壓板向下擠壓流體介質,流體介質經過測量孔進入容納管內,壓力越大,容納管內的液位越高,第一極板和第二極板的正對表面減小,第一極板和第二極板之間的電容量減小,控制器依據上述變化就能夠計算出承重板所受到的壓力。
[0030]承重板受到的壓力通過流體介質傳動,降低壓力波動,提高穩定性,提高整體結構的抗震動性。
[0031 ] 通過設置多個測量單元,在不同的位置進行測量,數據更加全面,在一次檢測過程中,能夠進行多次測量,通過計算平均值,減小誤差,提高測量精度,提高檢測效果。
【附圖說明】
[003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結合;下面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說明。
[0034]參照圖1:
[0035]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便捷式重力傳感器,包括殼體1、壓板2、支撐桿3、承重板4、多個測量單元、控制器、顯示器。
[0036]殼體I的頂壁上設有安裝孔5,殼體I的側壁上設有多個測量孔,殼體I內放置有流體介質;殼體I的內周向表面設有沿豎直方向布置的導軌。
[0037]壓板2置于殼體I內,壓板2水平布置,壓板2置于流體介質的上方,壓板2與導軌可移動連接,壓板2與殼體I的內周向表面密封連接。
[0038]支撐桿3置于安裝孔5的內側,支撐桿3沿豎直方向布置,支撐桿3的第一端置于殼體I內并與壓板2連接,支撐桿3的第二端置于殼體I的外側。
[0039]承重板4水平布置,承重板4置于殼體I的外側并安裝在支撐桿3的第二端。
[0040]多個測量單元與多個測量孔一一對應設置,測量單元包括連接管6、容納管7、第一極板8、第二極板9,連接管6沿豎直方向布置,連接管6的底端與殼體I連接,連接管6的頂端敞口布置;容納管7置于連接管6內,容納管7沿豎直方向布置,容納管7的底端與測量孔連接,容納管7的頂端敞口設置;第一極板8、第二極板9均置于容納管7內,第一極板8、第二極板9均沿豎直方向布置,第一極板8、第二極板9相對布置,第一極板8、第二極板9分別分布于容納管7的兩側,第一極板8、第二極板9均與外部電源電連接;第一極板8、第二極板9均與控制器連接;控制器與顯示器連接。
[0041]本實施例中,第一極板8靠近第二極板9一側的表面為波浪形,第二極板9靠近第一極板8—側的表面為波浪形;增大第一極板8和第二極板9的正對面積,增大第一極板8和第二極板9的電容量,當電容量發生變化時,能夠及時、快速的發現,測量更加準確。
[0042]本實施例中,容納管7沿豎直方向的截面為矩形,容納管7與第一極板8平行布置;效果好。
[0043]本實施例還包括兩個連接機構,第一極板8、第二極板9均分別通過連接機構與外部電源電連接;連接機構包括導線1、箱體11、轉輪12、多個支桿13、從動齒輪14、主動齒輪15、第一導電體16、第二導電體17。
[0044]箱體11上設有出線孔、通孔;轉輪12、多個支桿13、從動齒輪14、第一導電體16、第二導電體17均置于殼體I內;轉輪12與箱體11轉動連接;多個支桿13均安裝在轉輪12上,多個支桿13均勻分布于同一圓周上,多個支桿13平行布置;第一導電體16安裝在轉輪12上,第一導電體16為環形。
[0045]導線10的第一端穿過出線孔置于箱體11的外側,導線10的中部纏繞在多個支桿13上,導線10的第二端與第一導電體16電連接;
[0046]第二導電體17為圓柱形,第二導電體17置于第一導電體16的內側,第二導電體17與箱體11固定連接,第二導電體17與第一導電體16導電接觸,第二導電體17與第一導電體16轉動連接,第二導電體17與外部電源電連接。
[0047]從動齒輪14安裝在轉輪12上;主動齒輪15置于從動齒輪14的一側,主動齒輪15與從動齒輪14嚙合,主動齒輪15的部分區域穿過通孔置于箱體11的外側。
[0048]在使用時,殼體I與電源之間的距離較大,需要拉扯導線10,讓導線10從支桿13上釋放下來即可;當需要重新纏繞導線10時,利用主動齒輪15、從動齒輪14帶動轉輪12反向轉動,讓導線10纏繞在支桿13上;將導線10收集起來,避免導線10隨意擺放,讓導線10有序存放,使用效果好。
[0049]第一導電體16能夠相對第二導電體17轉動,便于導線10的纏繞、釋放,使用更加方便;如果導線10直接與外部電源連接,纏繞、釋放電纜時,導線10會扭曲,容易引發安全事故。
[0050]本實施例中,導線10包括導體及依次包裹在導體上的包帶層、絕緣層、編織層、屏蔽層、護套層;導線10阻燃性、導電性好。
[0051]本實施例中,護套層的外表面沿導線10的長度方向設有長度刻度線;使用更加方便。
[0052]當對承重板施加壓力時,承重板向下移動,通過支撐桿帶動壓板向下擠壓流體介質,流體介質經過測量孔進入容納管內,壓力越大,容納管內的液位越高,第一極板和第二極板的正對表面減小,第一極板和第二極板之間的電容量減小,控制器依據上述變化就能夠計算出承重板所受到的壓力。
[0053]承重板受到的壓力通過流體介質傳動,降低壓力波動,提高穩定性,提高整體結構的抗震動性。
[0054]通過設置多個測量單元,在不同的位置進行測量,數據更加全面,在一次檢測過程中,能夠進行多次測量,通過計算平均值,減小誤差,提高測量精度,提高檢測效果。
[0055]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便捷式重力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壓板、支撐桿、承重板、多個測量單元、控制器、顯示器; 殼體的頂壁上設有安裝孔,殼體的側壁上設有多個測量孔,殼體內放置有流體介質;殼體的內周向表面設有沿豎直方向布置的導軌; 壓板置于殼體內,壓板水平布置,壓板置于流體介質的上方,壓板與導軌可移動連接,壓板與殼體的內周向表面密封連接; 支撐桿置于安裝孔的內側,支撐桿沿豎直方向布置,支撐桿的第一端置于殼體內并與壓板連接,支撐桿的第二端置于殼體的外側; 承重板水平布置,承重板置于殼體的外側并安裝在支撐桿的第二端; 多個測量單元與多個測量孔一一對應設置,測量單元包括連接管、容納管、第一極板、第二極板,連接管沿豎直方向布置,連接管的底端與殼體連接,連接管的頂端敞口布置;容納管置于連接管內,容納管沿豎直方向布置,容納管的底端與測量孔連接,容納管的頂端敞口設置;第一極板、第二極板均置于容納管內,第一極板、第二極板均沿豎直方向布置,第一極板、第二極板相對布置,第一極板、第二極板分別分布于容納管的兩側,第一極板、第二極板均與外部電源電連接; 第一極板、第二極板均與控制器連接; 控制器與顯示器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重力傳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極板靠近第二極板一側的表面為波浪形,第二極板靠近第一極板一側的表面為波浪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重力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容納管沿豎直方向的截面為矩形,容納管與第一極板平行布置。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重力傳感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兩個連接機構,第一極板、第二極板均分別通過連接機構與外部電源電連接; 連接機構包括導線、箱體、轉輪、多個支桿、從動齒輪、主動齒輪、第一導電體、第二導電體; 箱體上設有出線孔、通孔; 轉輪、多個支桿、從動齒輪、第一導電體、第二導電體均置于殼體內; 轉輪與箱體轉動連接; 多個支桿均安裝在轉輪上,多個支桿均勻分布于同一圓周上,多個支桿平行布置; 第一導電體安裝在轉輪上,第一導電體為環形; 導線的第一端穿過出線孔置于箱體的外側,導線的中部纏繞在多個支桿上,導線的第二端與第一導電體電連接; 第二導電體為圓柱形,第二導電體置于第一導電體的內側,第二導電體與箱體固定連接,第二導電體與第一導電體導電接觸,第二導電體與第一導電體轉動連接,第二導電體與外部電源電連接; 從動齒輪安裝在轉輪上; 主動齒輪置于從動齒輪的一側,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主動齒輪的部分區域穿過通孔置于箱體的外側。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便捷式重力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導線包括導體及依次包裹在導體上的包帶層、絕緣層、編織層、屏蔽層、護套層。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便捷式重力傳感器,其特征在于,護套層的外表面沿導線的長度方向設有長度刻度線。
【文檔編號】G01L1/14GK205719349SQ201620657054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8日
【發明人】閆游洋
【申請人】蚌埠大洋傳感系統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