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驅動裝置、自動對焦照相機及便攜式終端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透鏡驅動裝置、自動對焦照相機及便攜式終端裝置,其目的在于即便透鏡支撐體位置發生變化,也難令透鏡支撐體產生傾斜狀況。其中透鏡驅動裝置從透鏡光軸方向看的呈四角形狀的,它具有:透鏡支撐體;第1線圈,以光軸方向作軸向卷繞于透鏡支撐體的周圍;第2線圈,在上述透鏡支撐體的周圍,被配置在上述透鏡驅動裝置的各側面部所對應位置上,以上述光軸和正交方向作軸向卷繞;磁石,透鏡驅動裝置的各角部所對應位置空出一定間隙配置,針對上述第1線圈及上述第2線圈作同磁極對向。延伸向第2線圈的光軸方向的二邊分別于遠離相鄰上述磁石的磁極中心的位置而相對向。延伸向第2線圈的光軸和正交方向的二邊配置在相鄰磁石的間隙中。
【專利說明】透鏡驅動裝置、自動對焦照相機及便攜式終端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是關于一種搭載于附帶照相機便攜終端裝置上的自動對焦照相機裝置所采用的透鏡驅動裝置、用此透鏡驅動裝置的自動對焦照相機裝置及搭載了此自動對焦照相機裝置的附帶照相機的便攜終端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搭載在手機上的照相機被賦予了自動對焦功能。近年來,在自動對焦功能的基礎上,有提議要對手晃動追加光學性補正。
[0003]如,在專利文件I (JP特開2011-053600號公報)中顯示的四角形狀的透鏡驅動裝置具有,卷繞在四角形狀的透鏡支撐體外周面的第I線圈;被折彎成90度后配置在四角形狀各角部上的第2線圈;對向于第I線圈及第2線圈,配置在四角形狀各側面部上的磁石。晃動補正是通過發生在第2線圈的和光軸正交方向的電磁力將透鏡支撐體移動向和光軸正交的方向來實施的。發生在第2線圈的與和光軸正交方向的電磁力可以從以下兩個電磁力的合力來考慮其形成。第一,由延伸向光軸方向二邊的電流和與此二邊交鏈的和光軸正交方向的磁通量成分構成的電磁力。第二、由延伸向和光軸正交方向二邊的電流和與此二邊交鏈的光軸方向磁力線成分構成的電磁力。通過此構成同時來實現自動對焦功能和晃動功能。
【發明內容】
[0004]但是,在專利文件I的構成中,與延伸向第2線圈和光軸正交方向的二邊相交鏈的磁力線在光軸方向上雖然和光軸正交方向產生的電磁力成分較多,但通常情況下,前側的邊和后側的邊會互相抵消。但是,根據透鏡支撐體的移動,其位置一旦變化,延伸向第2線圈和光軸正交方向的二邊同交鏈磁力線之間是不平衡的,無法完全抵消而會有光軸方向的部分電磁力殘留。此光軸方向的電磁力成分通過4個第2線圈,其有各自的面向和大小,所以根據透鏡支撐體的移位情況,透鏡支撐體就會產生傾斜的問題。
[0005]本發明為解決上述現有課題,致力于提供一種:即便透鏡支撐體位置發生變化,也難令透鏡支撐體產生傾斜狀況的透鏡驅動裝置、自動對焦照相機裝置及附帶照相機的便攜式終端裝置為目的的。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點是,從透鏡光軸方向看呈四角形狀,具有:透鏡支撐體,將上述透鏡支撐于內部;第I線圈,以上述透鏡的光軸方向作軸向卷繞于上述透鏡支撐體的周圍;第2線圈,在上述透鏡支撐體的周圍,被配置在上述透鏡驅動裝置的四角形狀的各側面部所對應位置上,以和上述光軸正交的方向作軸向卷繞;以及磁石,于上述透鏡驅動裝置的四角形狀的各角部所對應位置空出一定間隙配置,針對上述第I線圈及上述第2線圈作同磁極對向;上述第2線圈的延伸向上述光軸方向的二邊分別于遠離相鄰上述磁石的上述磁極的中心的位置而相對向;上述第2線圈的延伸向和上述光軸正交的方向的二邊配置在上述相鄰磁石的上述間隙中。[0007]上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進一步的特點是,還具有與上述透鏡驅動裝置的四角形狀相對應的四角筒形狀環口,上述環口將上述透鏡支撐體收容在內部;上述環口具有立設于光軸方向的外側壁;上述磁石沿上述外側壁內側面得以配置。
[0008]上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進一步的特點是,上述環口還具有從上述外側壁的光軸方向一端側向內側延伸出的延出部。
[0009]上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進一步的特點是,上述環口還具有在上述四角形狀的角部中從上述延出部的內側端部開始沿上述光軸方向立設、在介入上述第I線圈后與上述磁石相對向的內側壁。
[0010]上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進一步的特點是,相鄰的上述磁石具有相互對向的對向面,上述第2線圈配置在上述相互對向的對向面之間的空間部。
[0011]上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進一步的特點是,上述第2線圈的延伸向上述光軸方向的邊的卷繞面與上述磁石的內周側的端部相對向。
[0012]一種自動對焦照相機,其特點是,具有任意上述的透鏡驅動裝置。
[0013]一種便攜式終端裝置,其特點是具有上述的自動對焦照相機。
[0014]在前述技術方案中,同上述第2線圈的延伸向和上述光軸正交方向的二邊交鏈的磁力線就少,即便透鏡支撐體位置發生變化,由于此二邊上產生的電磁力的不平衡絕對值要小,故透鏡支撐體難以發生傾斜。
[0015]另外,由于平板狀磁石并非配置在透鏡驅動裝置側面部而是配置在角部上,所以僅通過平板狀的磁石厚度就可使透鏡驅動裝置趨于小型化。
[0016]由于將上述透鏡支撐體收容于內部且與上述透鏡驅動裝置的四角形狀相對應的四角筒形狀的環口 ;上述環口具有立設于光軸方向的外側壁;上述磁石沿上述外側壁的內側面進行配置。磁石的第I線圈及第2線圈對向面端部發來的磁力線被環口所吸收,與第2線圈相交鏈的磁力線在透鏡驅動裝置四角形的側面部上相平行成分就會增加,所以通過第2線圈得到的驅動力就會變大。
[0017]另外,磁石被配置于閑置空間的四角形角部上,可使透鏡驅動裝置趨于小型化。
[0018]由于上述環口還具有從上述外側壁的光軸方向一端側向內側延伸出的延出部和在上述四角形狀的角部中從上述延出部的內側端部開始沿上述光軸方向進行立設且介入上述第I線圈后與上述磁石相對向的內側壁。在環口的外側壁和內側壁夾入了磁石、第2線圈及第I線圈,特別是同第I線圈之間有效交鏈的磁通量會增加,這樣就能大大增加移動向光軸方向的推力。另外,延伸向第2線圈的光軸和正交方向的二邊被配置在相鄰的二個磁石及二個內側壁間的間隙中,此第2線圈的二邊相交鏈的磁通量的不平衡就難以產生。所以,透鏡支撐體的傾斜就難以發生。
[0019]相鄰的上述磁石具有相互對向的對向面,且上述第2線圈配置在對向的上述對向面之間的空間部。因此能有效利用相鄰磁石間的閑置空間,所以能將透鏡驅動裝置趨于小型。
[0020]由于延伸向上述第2線圈的上述光軸方向的邊的卷繞面與上述磁石的內周側的端部相對向,因此用較大磁石、特別是與第2線圈相交鏈的磁力線得到增加能大大增進推力。
[0021]由于可使透驅動裝置趨于小型化,所以也可使自動對焦照相機裝置趨于小型化。[0022]由于可使自動對焦照相機裝置趨于小型化,所以也能對附帶照相機的便攜式移動終端裝置趨勢向小型化。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發明實施形態I中的透鏡驅動裝置的分解斜視圖。
[0024]圖2為本發明實施形態I中的透鏡驅動裝置的一部分從光軸方向看的示意圖。
[0025]圖3為本發明實施形態2中的透鏡驅動裝置的一部分從光軸方向看的示意圖。
[0026]【主要附圖標記的說明】
[0027]10、40 透鏡驅動裝置
[0028]12框架
[0029]14端子
[0030]16前側彈簧
[0031]18絕緣墊片
[0032]20、42 環口
[0033]20 a、42 a 外側壁
[0034]20b、42b 延出部
[0035]20 c內側壁
[0036]22、44 磁石
[0037]22 a、44 a 內周側面
[0038]22 b對向面
[0039]24第I線圈
[0040]26、46 第 2 線圈
[0041]26 a >26 b >46 a >46 b 邊
[0042]28透鏡支撐體
[0043]30絕緣墊片
[0044]32端子
[0045]34后側彈簧
[0046]36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0047]以下,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I進行說明。關于透鏡的光軸方向,被攝體側稱為前側;反向側則稱為后側。
[0048]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I的透鏡驅動裝置10是用于搭載在附帶照相機的便攜式終端裝置(無圖示)上的自動對焦照相機裝置(無圖示)上的。
[0049]首先,對本實施形態I進行扼要地說明。如圖1所示,透鏡驅動裝置10從透鏡(無圖示)的光軸方向看呈四角形狀。透鏡驅動裝置10具有透鏡支撐體28、第I線圈24、第2線圈26及磁石22。透鏡支撐體28在內部支撐透鏡(無圖示)。第I線圈24以透鏡的光軸方向為軸向卷繞于透鏡支撐體28的周圍。第2線圈26在透鏡支撐體28的周圍被配置在透鏡驅動裝置10的四角形狀的各側面部所對應的位置上,且以和光軸正交的方向作軸向卷繞。磁石22在環口 20的透鏡驅動裝置10的四角形狀的各角部所對應位置上以一定間隙相配置,且針對第I線圈24及第2線圈26以同磁極相對向。如圖2所不,延伸向光軸方向的第2線圈26的二邊26a、26a分別在遠離相鄰磁石22、22和磁極的中心C位置上相對向;延伸向和光軸正交方向的第2線圈26的二邊26b、26b是配置在了相鄰磁石22、22的間隙中。
[0050]為此,如圖2上部的第2線圈26所示,由于遠離磁石22、22位置,延伸向和光軸正交的方向的二邊26b、26b交鏈的磁力線M就少。為此,透鏡支撐體28的位置即便發生變化,在此二邊26b、26b上產生出電磁力本身就小,在各第2線圈26上產生的光軸方向的電磁力的不平衡絕對值也小。因此,透鏡支撐體28的位置即便發生變化,透鏡支撐體28中的各第2線圈26導致的光軸方向推力偏差會小,所以透鏡支撐體很難產生傾斜。
[0051]另外,如圖2所示,因為平板狀磁石沒有配置在透鏡驅動裝置10的側面部而將磁石22配置在了呈閑置空間的角部上,故僅通過平板狀磁石的厚度就可使透鏡驅動裝置10趨于小型化。
[0052]接下來,對本實施形態I的構成進行詳細說明。
[0053]如圖1所示,透鏡支撐體28略呈圓筒形狀。透鏡(無圖示)被固定在其內部。突出于外部的凸緣部被設置于透鏡支撐體28的后側,且第I線圈24、第2線圈26被配置在凸緣部上。另外,前側彈簧16的內側部被固定在透鏡支撐體28的前側段部,后側彈簧34的內側部被固定在后側端部上。固定第I線圈24和第2線圈26的透鏡支撐體28構成為移動向光軸方向和與光軸相正交方向的移動體。
[0054]第I線圈24在透鏡支撐體28的周圍以透鏡光軸方向作軸向卷繞,且被固定在透鏡支撐體28的凸緣部。第I線圈24被電氣性連接在前側彈簧16或后側彈簧34的至少其中一個上后得以供給電流。在磁石22導致的磁場中,通過向第I線圈24進行通電,在第I線圈24上就會產生向光軸方向的電磁力。
[0055]第2線圈26作為線圈體被固定在第I線圈24上而成一體,且被固定在透鏡支撐體28的凸緣部上。第2線圈26被等間隔配置在透鏡驅動裝置10的四角形狀的各側面部相當的、后面有講到的環口 20的四角形狀的各外側壁20a所對應的位置上。各第二線圈26的卷繞軸被配置在和光軸正交的方向上,更具體說是被配置在環口 20所對應的各外側壁20a的法線方向上。四個第2線圈26中對向的二個線圈之間是由I根漆包線所制成,或由電氣性串聯而成。然后,前側彈簧16或后側彈簧34的其中至少I個被電氣性連接后而供給電流。磁石22所形成的磁場中,通過向第2線圈26進行通電,在第2線圈26上產生出和光軸正交方向的電磁力。
[0056]環口 20采用的是軟磁性金屬材料。環口 20從透鏡驅動裝置10的光軸方向看為四角形狀相對應的四角筒形狀。在本實施的形態I中,其角部是倒角形狀。環口 20在此四角形狀的邊緣,具有立設于光軸方向的外側部20a。磁石22沿此外側壁20a的內側面配置。另外,環口 20具有在外側壁20a的光軸方向前側向內側延伸出的延出部20b和在四角形狀角部從延出部20b內側的端部沿著光軸方向立設于后側的內側壁20c。內側壁20c在介入第I線圈24后與磁石22相對向。開口部被設置在環口 20的中心部。透鏡支撐體28被配置在此開口部后,可自在移動性地被收容于環口 20的內部。
[0057]磁石22如圖2所示,從光軸方向看其平面為沿著環口 20的倒角各角部呈梯形形狀,相鄰之間空出一定間隔配置。各磁石22在內周側面22a和外周側面上磁極互為不同,且內周側面22a上都為相同磁極。在本實施形態I中,內周側面22a作為N極,外周側面作為S極。磁石22同第I線圈24及第2線圈26相對向。
[0058]在本實施形態I中,如圖2所示,磁石22也與環口 20的內側壁20c相對向。在磁石22和內側壁20c之間配置有第I線圈24。另外,相鄰磁石22具有相對向的對向面22b、22bο第2線圈26配置在對向的對向面22b、22b之間的空間中。
[0059]底座36成為透鏡驅動裝置10的底盤。透鏡驅動裝置10是基于底座36上得以構筑,且在介入底座36后與攝像元件(無圖示)相連接,攝像元件接受從被攝體處透過透鏡而來的光。底座36從透鏡驅動裝置10的光軸方向來看,呈現出與四角形狀相對應的四角形狀。在中央部設置有從被攝體處光通過的貫通孔。另外,當電流不流向第I線圈24和第2線圈26時,透鏡支撐體28的后端面對接于底座36的底面上。另外,面向光軸方向前側的凸部設置在各角部上,與框架12的各角部的凸部相結合,且將透鏡驅動裝置10整體包裹住起到框體的作用。
[0060]框架12做成四角形狀,在中央設有被攝體光通過的貫通孔。在四角形狀的各角部上,設置有面向光軸方向后側的凸部,且使之與底座36的凸部相結合。包括框架12、底座36、環口 20,構成為保持移動體作自在移動的固定體。
[0061]如圖1所示,前側彈簧16具有:固定于透鏡支撐體28上的內側部;固定于固定體上的外側部;連接內側部和外側部的腕部。前側彈簧16的外側部在介入端子14和絕緣墊片18后,被夾持在環口 20和框架12上而能進行通電。前側彈簧16和端子14分別被分割成2塊,可以用作電流供給。前側彈簧16和端子14的順序即便同圖1相反也沒關系,前側彈簧16的外側部也可以固定在固定體上。
[0062]后側彈簧34具有:固定于透鏡支撐體28上的內側部;固定于固定體上的外側部;連接內側部和外側部的腕部。后側彈簧34在介入端子32和絕緣墊片30后被夾持在環口20和底座36上,從而能進行通電。后側彈簧34和端子32分別被分割成4塊,可以用作電流供給。后側彈簧34和端子32的順序同圖1相反也沒關系,后側彈簧34的外側部也可固定在固定體上。
[0063]因為電流供給是由第I線圈24的I系統、第2線圈26的2系統,合計呈3系統。所以,前側彈簧16和后側彈簧34最好全部成6分割。
[0064]關于透鏡驅動裝置10的組裝,例如可通過下列方式進行。首先,在環口 20上事先固定住磁石22。另外,將第I線圈24和第2線圈26做成一體后作為線圈體,將線圈體固定在透鏡支撐體28上。進一步,可事先將前側彈簧16固定在透鏡支撐體28上。首先,在框架12上依次固定端子14、前側彈簧16、絕緣墊片18、環口 20。接下來,在環口 20上配置上絕緣墊片30、端子32、后側彈簧34,同時固定后側彈簧34和透鏡支撐體28,配置上底座36,從環口 20開始直至固定到底座36為止。組裝之際,前側彈簧16或后側彈簧34的至少其中一個的內側部相比外側部也要更靠近于光軸方向的前側。根據彈簧力,透鏡支撐體28被壓固在底座36上。另外,再行將第I線圈24、第2線圈26和前側彈簧16、后側彈簧34通過焊錫等進行電氣性連接。
[0065]接下來,關于用圖2對本實施形態I的透鏡驅動裝置10的磁力線M的分布和推力加以說明。磁石22的內周側面22a發出的磁力線M是朝向環口 20的內側壁20c的方向。為此,磁力線M幾乎與第I線圈24成直角交鏈。另外,從磁石22的對向面22b發出的磁力線M面向對向面22b正交方向的環口 20的外側壁20a相平行方向,面向環口 20的外側壁20a。此時,磁力線M對于第2線圈26的邊26a,同對應于透鏡驅動裝置10的側面部的外側壁20a保持有平行成分且交鏈。同第2線圈26的邊26b交鏈的磁力線M由于磁石22和邊26b之間的距離較大,故任何方向上的成分都較少。
[0066]向第I線圈24—旦通上電流,則根據夫累銘的左手法則(Fleming’s Iefthandrule),在光軸方向上會產生電磁力。據此,透鏡支撐體28就能得到光軸方向的推力,就會向光軸方向移動,直到前側彈簧16及后側彈簧34的彈簧力之間抵達力的均衡位置時停住。
[0067]另外,例如,一旦從圖2的圖紙上部的第2線圈26的圖紙右方的邊26a上從圖紙前方向里邊通電,根據與環口 20的外側壁20a相平行方向的磁力線M的成分作用,在此圖紙右方的邊26a上產生出從圖紙下方朝上方的電磁力。假定對于此第2線圈26的邊26a,環口 20的外側壁20a同直角方向的磁力線M成分即便交鏈,也會由于圖紙右方的邊26a和左方的邊26a之間相互抵消而不會產生推力。另外,在邊26b上發生的推力較小。據此,一旦向第2線圈26進行通電,透鏡支撐體28與光軸相正交且得到環口 20對應的外側壁20a的法線方向的推力。移動向光軸方向和正交方向,當前側彈簧16及后側彈簧34的彈簧力之間達到均衡位置時移動停止。
[0068]接下來,對本實施形態I的透鏡驅動裝置10的效果進行說明。
[0069]在本實施形態I的透鏡驅動裝置10中,延伸向和光軸正交的方向的二邊26b、26b由于時被配置在遠離磁石22、22的位置,故與此二邊26b、26b相交鏈的磁力線M就小。為此,即便改變透鏡支撐體28的位置,在此二邊26b、26b上產生的電磁力本身要小,在各第2線圈26上產生的光軸方向的電磁力的不平衡絕對值也小。因此,根據透鏡支撐體28中各第2線圈26的光軸方向的推力的偏差就小,所以透鏡支撐體28難以傾斜。
[0070]另外,如圖2所示,平板狀的磁石沒有配置在透鏡驅動裝置10的側面部,而是將磁石22配置在了閑置空間的各角部上,故僅通過平板狀的磁石的厚度就能力圖使透鏡驅動裝置10趨于小型化。
[0071]另外,相鄰的磁石22具有相互對向的對向面22b、22b,第2線圈26配置在了對向的對向面22b、22b之間的空間上。為此,就能有效利用相鄰磁石22、22間的閑置空間,所以能進一步將透鏡驅動裝置10做得小型。
[0072]另外,環口 20將透鏡支撐體28收容在內部,且做成與透鏡驅動裝置10的四角形狀相對應的四角筒形狀,從而具有立設于光軸方向的外側壁20a。磁石22沿著此外側壁20a的內側面進行配置。從對向于第I線圈24及第2線圈26的磁石22處發出的磁力線M由于被環口 20所吸收,與第2線圈26交鏈的磁力線M在透鏡驅動裝置10的四角形狀側面部上會增加平行成分,第2線圈26產生的和光軸正交的方向的驅動力就會變大。
[0073]另外,磁石22被配置在閑置空間的四角形狀角部上,可力圖將透鏡驅動裝置10小型化。
[0074]另外,環口 20具有:從外側壁20a的光軸方向一端側向內側延伸出的延出部20b ;在四角形狀的角部,從延出部20b的內側的端部開始沿光軸方向立設后,在介入第I線圈24后,與磁石22相對向的內側壁20c。環口的外側壁20a和內側壁20c之間由于配置磁石22和第I線圈24,特別是增加了同第I線圈24進行有效交鏈的磁力線M,能增加移動向光軸方向的推力。另外,延伸向第2線圈26的光軸相正交方向的二邊26b、26b被配置在相鄰二個磁石22、22及二個內側壁20c、20c之間的間隙中,對此第2線圈26 二邊26b、26b進行交鏈的磁力線就很難產生,透鏡支撐體28的傾斜也難以產生。
[0075](實施形態2)
[0076]以下,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2根據附圖加以說明。
[0077]本實施形態2的透鏡驅動裝置40是對實施形態I的透鏡驅動裝置10的環口 20、磁石22及第2線圈26的形狀和配置加以改變。關于其它的構成,如同實施形態I相同,則援用其說明。
[0078]如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2的透鏡驅動裝置40的環口 42,在四角形狀的邊緣具有立設于光軸方向的外側壁42a。磁石44沿著此外側壁42a的內側面而配置。另外,環口 42在外側壁42a的光軸方向前側具有向內側延伸出的延出部42b,不具有內側壁。
[0079]磁石44從光軸方向看其平面呈沿環口 42的倒角各角部呈梯形形狀,但無對向面。內周側面44a —直形成至環口 42的外側壁42a的地方。僅憑無對向面就能使磁石44的大小比磁石22要大,且可增加與第2線圈46相交鏈的磁力線M,能得到更大推力。
[0080]第2線圈46為使延伸向光軸方向的二邊46a、46a的部分能沿著第I線圈24的磁石44所對向的部分而折彎。即,延伸向第2線圈46的光軸方向的邊46a、46a的卷繞面是與磁石46、46的內周面端部相對向的。其結果,延伸向第2線圈46的光軸方向的二邊46a、46a分別與所對應的磁石44、44的內周面44a、44a的端部相對向。延伸向第2線圈46的與光軸相正交方向的二邊46b、46b被配置在相鄰磁石44、44的間隙中。
[0081]從磁石44的內周側面44a發出的磁力線M朝向透鏡驅動裝置40的中心方向。為此,磁力線M即便在環口 42上無內側壁,幾乎直角交鏈于第I線圈24。另外,針對延伸向第2線圈46的光軸方向的二邊46a、46a,從磁石44的內周側面44a的端部發出的磁力線M斜著交鏈,并朝向于環口 42的外側壁42a。為此,在圖3圖面上方中的第2線圈46上就會產生圖面上下方向的電磁力、即產生出推力。
[0082]另外,由于第2線圈46的邊46b、46b交鏈的磁力線M與磁石44和邊46b、46b間的距離較大,故在無論哪一方向上其成分也都較少。為此,透鏡支撐體28的位置即便發生變化,發生于此二邊46b、46b的電磁力本身較小,通過各第2線圈46產生出的光軸方向的電磁力的不平衡絕對值也小。因此,根據在透鏡支撐體28中的各第2線圈46產生出的光軸方向的偏差就小。所以,透鏡支撐體28就難以傾斜。
[0083]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2、圖3所示,磁石22、44的內周側面22a、44a做成平面,即便是圓弧面也沒有關系。另外,磁石22、44的內周面22a、44a對向的第I線圈24的面做成平面,即便是圓弧面也沒有關系。不管何種場合,磁石22、44的內周側面22a、44a和與此對向的第I線圈24的外周面最好是平行的。另外,第I線圈24并非是八角形,也可以卷繞成圓形和圓角四角形等。第2線圈26、46的形成和配置最好是沿著第I線圈24的外周面。
[0084]另外,在圖1中,從卷繞的軸方向看,延伸向第2線圈26的光軸方向的二邊26a、26a呈圓弧狀,也可以是直線狀或其它形狀,可延伸向光軸方向。同樣,延伸向第2線圈26的光軸和正交方向的二邊26b、26b呈直線狀,即便是圓弧狀和其它形狀也沒關系,可延伸向光軸和正交方向。關于第2線圈46也是同樣。[0085]另外,特別是如實施形態2那樣的場合,即便第2線圈46是被配置在第I線圈24的內側也沒有關系。
[0086]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前側彈簧16、后側彈簧34任意一個外側部是通過被夾持在其它部件中得以固定住的。例如,也可單獨采用接著或鉚合等方法將后側彈簧34固定在底座36上。
【權利要求】
1.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從透鏡光軸方向看呈四角形狀,具有: 透鏡支撐體,將所述透鏡支撐于內部; 第I線圈,以所述透鏡的光軸方向作軸向卷繞于所述透鏡支撐體的周圍; 第2線圈,在所述透鏡支撐體的周圍,被配置在所述透鏡驅動裝置的四角形狀的各側面部所對應位置上,以和所述光軸正交的方向作軸向卷繞;以及 磁石,于所述透鏡驅動裝置的四角形狀的各角部所對應位置空出一定間隙配置,針對所述第I線圈及所述第2線圈作同磁極對向;所述第2線圈的延伸向所述光軸方向的二邊分別于遠離相鄰所述磁石的磁極的中心的位置而相對向;所述第2線圈的延伸向和所述光軸正交的方向的二邊配置在所述相鄰磁石的所述間隙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為,還具有與所述透鏡驅動裝置的四角形狀相對應的四角筒形狀環口,所述環口將所述透鏡支撐體收容在內部;所述環口具有立設于光軸方向的外側壁;所述磁石沿所述外側壁內側面得以配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為,所述環口還具有從所述外側壁的光軸方向一端側向內側延伸出的延出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為,所述環口還具有在所述四角形狀的角部中從所述延出部的內側端部開始沿所述光軸方向立設、在介入所述第I線圈后與所述磁石相對向的內側壁。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為,相鄰的所述磁石具有相互對向的對向面,所述第2線圈配置在所述相互對向的對向面之間的空間部。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為,所述第2線圈的延伸向所述光軸方向的邊的卷繞面與所述磁石的內周側的端部相對向。
7.一種自動對焦照相機,其特征在于,具有從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6中任意一項記載的透鏡驅動裝置。
8.一種便攜式終端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權利要求7所記載的自動對焦照相機。
【文檔編號】H02K33/18GK103869443SQ201210532074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1日
【發明者】白木學, 市川和広 申請人:思考電機(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