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乘客傳送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以自動扶梯和電動通道等為代表的乘客傳送設備,尤其是涉及一 種利用原有的乘客傳送設備的框架來設置新設的乘客傳送設備的翻新(renewal)技術。
背景技術:
例如,在原有乘客傳送設備變得陳舊時,拆除已經陳舊的原有乘客傳送設備,并在 相同的場所設置新設的乘客傳送設備,以此對乘客傳送設備進行翻新。作為翻新的方法,例 如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一種方案,其在拆除原有的乘客傳送設備時,留下其框架(原有的 框架)不拆除,并在原有的框架內設置新設的乘客傳送設備(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該方 案具有乘客傳送設備的安裝作業方便以及能夠削減成本等優點。
此外,例如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一種方案,根據該方案,在將新設的乘客傳送設 備設置在原有的框架內時,在新設框架的長度方向的兩端設置支撐構件,并將新設框架的 支撐構件安裝在原有框架的支撐構件上,由此通過原有框架來支撐新設框架(例如參照專 利文獻2) ο
圖1是表示將設置在新設框架的長度方向的兩端的支撐構件配置在原有框架的 支撐構件上時的支撐部分附近結構的圖。
如圖1所示,在建筑物梁8上配置有原有框架I的支撐構件2。并且,在該原有框 架I的支撐構件2的上方配置有新設框架3的支撐構件13。為了使原有框架I的上表面 與新設框架3的上表面的高度保持一致,支撐構件13以使其配置在原有框架I的支撐構件 2上的部分位于比新設框架3的上表面更高的位置的方式安裝在新設框架3上。支撐構件 13的安裝在新設框架3上的安裝部分由加強構件14進行加固。由于新設框架3的上表面 的高度與框架I的上表面的高度相同,所以能夠使新設的自動扶梯的地板10的高度與建筑 物樓板9的高度保持一致。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I日本國專利特開昭58-15278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國專利特開2008-230727號公報
但是,在圖1所示的結構中,新設框架3的長度方向的端部與原有框架I的端部相 比位于內側,兩者之間的間距為g2,所以新設框架3的尺寸縮小了 g2。這是由于固定在新 設框架3上的支撐構件13的厚度等造成的。隨著新設框架3變小,用于設置新設自動扶梯 的驅動機和配電盤等設備的新設框架3內部的機械室12b的空間縮小,導致這些設備的設 置性、操作性和維修性降低。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乘客傳送設備,該乘客傳送設備在將新設框架設置在 原有框架中時,能夠擴大新設框架內的空間。
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涉及的乘客傳送設備具有新設框架和設置在所述新設框架 中的結構部件,所述新設框架以整體或者一部分配置在原有框架內部的方式設置,并且在 自身的內部具有空間,所述原有框架是原有的乘客傳送設備的結構部件已經被拆除的框 架,在所述新設框架的寬度方向的兩端設置有從所述新設框架伸出的支撐體,所述支撐體 配置在所述原有框架上,使得所述新設框架設置在所述原有框架上。
此外,所述新設框架可以設置成在所述新設框架的長度方向的兩端中的至少一方 的端部附近,在所述新設框架的寬度方向的兩端設置從所述新設框架伸出的所述支撐體。
此外,所述支撐體可以設置在所述新設框架的平坦部分。
此外,所述支撐體可以設置成具有支撐件以及頂起螺栓,所述支撐件以從所述新 設框架伸出的方式安裝在所述新設框架上,所述頂起螺栓以能夠調整所述新設框架相對于 所述原有框架的高度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撐件上,并且與所述原有框架抵接。
此外,所述支撐件也可以是將所述頂起螺栓保持在比所述新設框架的上表面更高 的面上的L字形板。
此外,所述新設框架也可以被支撐成其上表面位于比所述原有框架的上表面更高 的位置上,在建筑物的樓板面與乘客傳送設備的地板面之間設置有斜坡。
或者,所述支撐件也可以是將所述頂起螺栓保持在與所述新設框架的上表面一樣 高的面上的L字形板。
此外,所述支撐件也可以安裝在新設的上弦構件上,該新設的上弦構件在長度方 向上延伸并構成所述新設框架的上表面。
此外,所述新設框架也可以設置成具有位于所述新設框架的兩端附近的平坦部分 和設置在所述平坦部分之間的傾斜部分,兩個所述平坦部分設置有所述支撐體,所述傾斜 部分沒有設置所述支撐體。
此外,所述新設框架可以設置成具有位于所述新設框架的兩端附近的平坦部分和 設置在所述平坦部分之間的傾斜部分,兩個所述平坦部分以及所述傾斜部分均設置有所述 支撐體,設置在所述平坦部分的支撐體具有支撐件和頂起螺栓,所述支撐件以從所述新設 框架伸出的方式安裝在所述新設框架上,所述頂起螺栓以能夠調整所述新設框架相對于所 述原有框架的高度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撐件上,并且與所述原有框架抵接,設置在所述傾 斜部分的支撐體具有支撐件和頂起螺栓,所述支撐件以從所述新設框架伸出的方式安裝在 所述新設框架上,所述頂起螺栓以能夠調整所述新設框架相對于所述原有框架的高度的方 式固定在所述支撐件和所述原有框架上。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乘客傳送設備,該乘客傳送設備在將新設框架設置在 原有框架內時,能夠擴大新設框架內的空間。
圖1是表示將設置在新設框架的長度方向的兩端的支撐構件設置在原有框架的 支撐構件上時的支撐部分附近結構的圖。
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乘客傳送設備的框架的設置狀態的主視圖。
圖3是本實施方式的乘客傳送設備的長度方向一個端部附近部位的俯視圖。
圖4是沿著圖3的A-A線的截面圖。
圖5是沿著圖3的B-B線的截面圖。
圖6是表示新設框架的支撐體的安裝位置的一個示例的說明圖。
圖7是表示新設框架的支撐體的安裝位置的其他示例的說明圖。
圖8是圖7的傾斜部分3b的支撐體的支撐結構圖。
符號說明
I原有框架
10自動扶梯地板
11 斜坡
12a 空間
13支撐構件
14加強構件
2支撐構件
3新設框架
3a平坦部分
3b傾斜部分
4支撐件
5頂起螺栓
6上弦構件
7上弦構件
8建筑物梁
9建筑物樓板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乘客傳送設備的框架的設置狀態的主視圖。以下作為乘 客傳送設備以自動扶梯為例進行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乘客傳送設備是通過在原有的乘客傳送設備內的結構部件已經被 拆除的框架即原有的框架I內設置新的框架(新設框架3)這一翻新方法新設置的乘客傳 送設備。本實施方式的乘客傳送設備具有新設框架3和未圖示的結構部件,所述新設框架 3以一部分或者整體配置在原有框架I內部的方式設置,并且在其自身的內部具有空間,所 述結構部件設置在該新設框架3內。
作為結構部件包含環狀配置的移動梯級;引導梯級移動的導軌;沿著梯級的移 動方向豎立設置的欄桿;與梯級同步移動的扶手;以及用于驅動梯級和扶手的驅動裝置 等。由于這些結構部件與本發明沒有直接關聯,所以省略了其圖示。
圖3是本實施方式的乘客傳送設備的長度方向一個端部附近部位的俯視圖。
支撐構件(承重梁)2以在長度方向的端部上伸出的方式接合在原有框架I上,原 有框架的支撐構件2以搭載在建筑物梁8 (未圖示)上的方式設置。
新設框架3在寬度方向的兩端設置有支撐體(承重梁),該支撐體以搭載在原有框架I上的方式設置在原有框架I上。該支撐體具有以從新設框架3伸出的方式安裝在新 設框架3上的作為支撐件4的L字形板;以能夠調整新設框架3相對于原有框架I的高度 的方式擰入并固定在支撐件4上,并且與原有框架I抵接的頂起螺栓5。通過調整頂起螺栓 5的擰入量,能夠調整新設框架3在高度方向上的設置位置。
具有上述結構的支撐體設置在新設框架3的長度方向的兩端中的至少一個端部 的附近。在具有上述結構的支撐體只設置在新設框架3的任意一個端部的附近時,另一個 端部例如采用圖1所示的其他的支撐結構。
圖4是沿著圖3的A-A線的截面圖。
原有框架I的上表面由沿著長度方向延伸的上弦構件6構成。新設框架3的上表 面由沿著長度方向延伸的上弦構件7構成。支撐件4與該上弦構件7接合在一起。頂起螺 栓5以適當的擰入量固定在支撐件4上,頂起螺栓5與原有框架I的上弦構件6抵接。
新設框架3的支撐件4配置在寬度方向的兩端,所以能夠在長度方向上使新設框 架3的端部位置靠近原有框架I的端部位置,由此能夠擴大新設框架3的內部空間。
圖5是沿著圖3的B-B線的截面圖。
安裝在原有框架I上的支撐構件2配置在建筑物梁8上。新設框架3在長度方向 的端部沒有設置支撐構件等,所以新設框架3的長度方向的端部能夠接近原有框架I的長 度方向的端部設置。
新設框架3的長度方向的端部由于原有框架I的結構部件的厚度的原因,與原有 框架I的端部相比位于內側,兩者之間距離gl。該gl與圖1的g2相比,具有gl < g2的關 系。由此,能夠在長度方向上延長新設框架3,從而能夠擴大新設框架3內的成為機械室的 空間12a。其結果,能夠方便地對設置在機械室內的設備進行操作和維修檢查。
如圖1所示,在新設框架3的長度方向的端部設置支撐構件13時,在一般的情況 下,為了使原有框架I的上表面的高度與新設框架3的上表面的高度對齊,在新設框架3的 支撐構件13的上表面與新設框架3的上表面之間形成高低差。但是,在形成高低差時,可 能會因為焊接等而導致新設框架3與支撐構件13的接合部分的強度降低。為了防止強度 下降,采用了沿著接合部分設置加強構件14的措施。但是,由于需要在工廠內對加強構件 14進行接合作業,所以會導致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新設框架3的上表面被設置在比原有框 架I的上表面高的位置上。這是因為作為支撐件4的L字形板將頂起螺栓5保持在比新設 框架3的上弦構件7的上表面高的面上的緣故。根據該結構,不需要設置加強構件14,能夠 省略在工廠內進行的加強構件14的接合作業。
此外,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建筑物梁8上的建筑物樓板9與新設框架 3上的自動扶梯地板10之間設置有斜坡11。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新設框架3的 上弦構件7的上表面位于比原有框架I的上弦構件6的上表面高的位置,所以建筑物樓板 9與自動扶梯地板10之間的接縫處會產生高低差。為了防止乘客被該高低差絆倒,在高低 差處設置了平緩傾斜的斜坡11。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例舉了通過支撐件4將頂起螺栓5保持在比新設框架 3的上弦構件7的上表面高的面上的示例,但本發明并不僅限于此。作為其他的示例,也可 以設置成通過作為支撐件4的L字形板將頂起螺栓5保持在高度與新設框架3的上表面的高度相同的面上。此時,可能需要設置上述加強構件14,但另一方面,由于建筑物樓板9與 自動扶梯地板10之間的接縫處不會產生高低差,所以有時不需要設置斜坡11。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乘客傳送設備以自動扶梯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 并不僅限于此。作為其他的示例,也能夠在電動通道中應用本發明。
以下對自動扶梯的新設框架3的支撐體的安裝位置的示例進行說明。
圖6是表示新設框架的支撐體的安裝位置的一個示例的說明圖。如圖6所示,本 示例的乘客傳送設備為自動扶梯,在新設框架3中,具有位于長度方向的兩端附近的平坦 部分(水平部分)3a與位于兩端的平坦部分3a之間的傾斜部分3b。
在本示例中,包含支撐件4的支撐體分別設置在兩端的平坦部分3a上。通過在平 坦部分3a設置支撐體,并且通過原有框架I的平坦部分對該支撐體進行支撐,能夠穩定地 將新設框架3支撐在原有框架I上。
此外,包含支撐件4的支撐體設置在兩端的平坦部分3a上,但沒有設置在傾斜部 分3b上。在傾斜部分3b,若支撐體的頂起螺栓5與原有框架I抵接,則當因震動等而在長 度方向上有力作用在新設框架3上時,可能會導致新設框架3錯位,或者有過度的力作用在 特定的部位上。根據本示例的結構,能夠防止因震動等而在長度方向上有力作用在新設框 架3上。
圖7是表示新設框架的支撐體的安裝位置的其他示例的說明圖。如圖7所示,本 示例的乘客傳送設備為自動扶梯,與圖6的示例一樣,新設框架3具有位于長度方向兩端附 近的平坦部分3a和位于兩端的平坦部分3a之間的傾斜部分3b。
在本示例中,包含支撐件4的支撐體分別設置在兩端的平坦部分3a和傾斜部分3b 上。傾斜部分3b的支撐體的支撐結構與平坦部分3a的支撐結構不同。
圖8是表示圖7的傾斜部分3b的支撐體的支撐結構的圖。如圖8所示,頂起螺栓 5不與原有框架I的上弦構件6抵接,而是固定在上弦構件6上。根據本示例,能夠防止因 震動等而在長度方向上有力作用在新設框架3上。
上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是用于對本發明進行說明的示例,但本發明的范圍并不僅 限于這些實施方式,本行業人員能夠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范圍內以各種其他方式來實 施本發明。
權利要求
1.一種乘客傳送設備,其特征在于, 具有新設框架和設置在所述新設框架中的結構部件,所述新設框架以整體或者一部分配置在原有框架內部的方式設置,并且在自身的內部具有空間,所述原有框架是原有的乘客傳送設備的結構部件已經被拆除的框架, 在所述新設框架的寬度方向的兩端設置有從所述新設框架伸出的支撐體,將所述支撐體配置在所述原有框架上,使得所述新設框架設置在所述原有框架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傳送設備,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新設框架的長度方向的兩端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附近,在所述新設框架的寬度方向的兩端設置有從所述新設框架伸出的所述支撐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傳送設備,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體設置在所述新設框架的平坦部分。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傳送設備,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體具有支撐件和頂起螺栓,所述支撐件以從所述新設框架伸出的方式安裝在所述新設框架上,所述頂起螺栓以能夠調整所述新設框架相對于所述原有框架的高度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撐件上,并且與所述原有框架抵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乘客傳送設備,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件是將所述頂起螺栓保持在比所述新設框架的上表面更高的面上的L字形板。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乘客傳送設備,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設框架被支撐成其上表面位于比所述原有框架的上表面更高的位置上, 在建筑物的樓板面與乘客傳送設備的地板面之間設置有斜坡。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乘客傳送設備,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件是將所述頂起螺栓保持在與所述新設框架的上表面一樣高的面上的L字形板。
8.如權利要求4至7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乘客傳送設備,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件安裝在新設的上弦構件上,該新設的上弦構件在長度方向上延伸并構成所述新設框架的上表面。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傳送設備,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設框架具有位于所述新設框架的兩端附近的平坦部分和設置在所述平坦部分之間的傾斜部分,兩個所述平坦部分設置有所述支撐體,所述傾斜部分沒有設置所述支撐體。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傳送設備,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設框架具有位于所述新設框架的兩端附近的平坦部分和設置在所述平坦部分之間的傾斜部分,兩個所述平坦部分以及所述傾斜部分均設置有所述支撐體, 設置在所述平坦部分的支撐體具有支撐件和頂起螺栓,所述支撐件以從所述新設框架伸出的方式安裝在所述新設框架上,所述頂起螺栓以能夠調整所述新設框架相對于所述原有框架的高度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撐件上,并且與所述原有框架抵接, 設置在所述傾斜部分的支撐體具有支撐件和頂起螺栓,所述支撐件以從所述新設框架伸出的方式安裝在所述新設框架上,所述頂起螺栓以能夠調整所述新設框架相對于所述原有框架的 高度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撐件和所述原有框架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乘客傳送設備,該乘客傳送設備在將新設框架設置在原有框架中時,能夠擴大新設框架內的空間。本發明的乘客傳送設備具有新設框架(3)和設置在新設框架(3)內的結構部件,新設框架(3)以整體或者一部分配置在原有框架內部的方式設置,并且在自身的內部具有空間,原有框架是原有的乘客傳送設備的結構部件已經被拆除的框架,在新設框架(3)的寬度方向的兩端設置有從新設框架(3)伸出的支撐體(4、5),支撐體(4、5)配置在原有框架(1)上,使得新設框架(3)設置在原有框架(1)上。
文檔編號B66B23/00GK103010914SQ201210298650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1日
發明者生沼健司, 宇津宮博文, 園部圭一 申請人:株式會社日立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