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臥式油壓千斤頂空行程一泵舉升到頂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臥式油壓千斤頂空行程一泵舉升到頂裝置,屬于起重工具。
現有的臥式油壓千斤頂,在用其頂物時,需經幾次的操作,才能使起重臂上的托盤與載荷接觸而進入真正的舉升載荷,人們將托盤與載荷接觸之前的這段行程稱空行程,空行程內的操作叫空行程操作,進行幾次的空行程操作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空行程舉升速度極慢,操作動作多,從而影響了千斤頂的工作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能有效地縮短托盤與載荷接觸之前的空行程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的臥式油壓千斤頂空行程一泵舉升到頂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來實現的,一種臥式油壓千斤頂空行程一泵舉升到頂裝置,它是由手動油泵4、油缸39、外套38、頂帽37、底座8、回油閥20以及設在油缸39內的主活塞桿9等組成,所述主活塞桿9內設置有一小活塞桿10,小活塞桿10是一帶油道11的空心管,其一端通過螺套24安裝在底座8上;所述主活塞桿9與小活塞桿10之間為一空行小油腔28,與油道11相通;所述底座8上分別開設有一總進油路6、一小進油路7、一總回油路21、一小回油路22、一大回油路19、一工作進油路3、一補油油路16,總進油路6與手動油泵4下面的油泵腔1相通,小進油路7與總進油路6、油道11相通,其內設置鋼球18,總回油路21與千斤頂的貯油腔12相通,小回油路22與總回油路21、油道11相通,大回油路19與總回油路21、千斤頂的工作油腔14相通,其內設置鋼球30、壓簧29,工作進油路3與總進油路6、千斤頂的工作油腔14相通,其內設置鋼球5、壓簧2,補油油路16與千斤頂的工作油腔14、貯油腔12相通,其內設置鋼球17。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敘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手動油泵4、總進油路6、小進油路7及工作進油路3之間的連接關系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大回油路19與工作油腔14、總回油路21之間以及小回油路22與油道11、總回油路21之間的連接關系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配合臥式油壓千斤頂的工作狀態圖。
本實用新型的主活塞桿9內開設有空腔,其內放置有小活塞桿10,小活塞桿10是帶油道11的空心管,其一端與螺套24焊接后固定在底座8上,在底座8與螺套24之間設置密封件23,密封件23的作用是保證油道11內的液壓油與工作油腔14相隔離。本實用新型的導向套15固定在主活塞桿9內,在導向套15與主活塞桿9之間設置密封件13,密封件13在主活塞桿9與小活塞桿10進行相對滑動時起密封作用。
本實用新型在小活塞桿10的頂端部開設有限位孔27、在導向套15的內部開設有泄油孔26、在主活塞桿9的內部開設有泄油孔25。限位孔27、泄油孔26、25的作用是控制主活塞桿9的最大行程,即當空行程結束后,千斤頂負重舉升至最高位置時,為了防止主活塞桿9被拉出油缸39外,當限位孔27與泄油孔26、25位于密封件13的同一側時,油道11及空行小油腔28內的液壓油就由小活塞桿10頂端處的限位孔27流經導向套15內的泄油孔26及主活塞桿9內的泄油孔25而進入工作油腔14內,以保證主活塞桿9不再向外位移。
本實用新型的油缸39、外套38的一端安裝在底座8上,另一端與頂帽37固定。油缸39與外套38之間的空腔為千斤頂的貯油腔12,而油缸39的左端與主活塞桿9之間的空腔為千斤頂的工作油腔14。
本實用新型的主活塞桿9的桿頭36裝在油壓千斤頂連接塊32的內孔中,中間插置開口銷40,連接塊32套在拉桿31的內孔中,拉桿31可帶動起重臂34作舉升運動。
本實用新型的總進油路6、小進油路7、總回油路21、小回油路22、大回油路19、工作進油路3、補油油路16均開設在底座8上。總進油路6的一端連通油泵腔1,另一端連通小進油路7;小進油路7的一端連通總進油路6,另一端分別與小活塞桿10的油道11、空行小油腔28相通,在小進油路7的凸臺上設置鋼球18;總回油路21的一端分別與大回油路19、小回油路22相通,另一端與千斤頂的貯油腔12相通,并通過設在底座8上的回油閥20來控制總回油路21的開與關;小回油路22的一端與總回油路21相通,另一端與油道11相通;大回油路19的一端與總回油路21相通,另一端與千斤頂的工作油腔14相通,在大回油路19的凸臺上設置鋼球30、壓簧29;工作進油路3的一端與總進油路6相通,另一端與千斤頂的工作油腔14相通,在工作進油路3的凸臺上設置鋼球5、壓簧2;補油油路16的一端與千斤頂的工作油腔14相通,另一端與千斤頂的貯油腔12相通,在補油油路16的凸臺上設置鋼球17。
使用本實用新型時,首先關閉回油閥20,然后撳動油壓千斤頂的手柄35,使手動油泵4向下移動將油泵腔1內的液壓油送入總進油路6內,這時液壓油經總進油路6、小進油路7,然后頂開小進油路7上的鋼球18后進入油道11內,進而進入空行小油腔28內,從而推動主活塞桿9以數倍于油泵芯4的行程及速度向外移動,此時由主活塞桿9通過連接塊32、拉桿31帶動起重臂34及置于起重臂34上的托盤33迅速上升至載荷處。在整個空行程舉升過程中,貯油腔12內的液壓油不停地經補油油路16頂開鋼球17進入工作油腔14內,以保證工作油腔14內充滿液壓油,同時通過密封件23使油道11內的液壓油與工作油腔14隔離開來。在空行程消除后,即油壓千斤頂的托盤與載荷接觸后,由于載荷所產生的壓力瞬即通過托盤33、起重臂34、拉桿31、連接塊32傳遞到主活塞桿9上,此時繼續對油泵施加壓力,使液壓油繼續流入空行小油腔28內,導致空行小油腔28內的油壓上升,當油壓上升到一定值時,便經油道11、小進油路7、總進油路6傳遞給工作進油路3,從而頂開工作進油路3內被壓簧2頂住的鋼球5,使液壓油由工作進油路3進入工作油腔14內,從此油壓千斤頂由空載舉升轉變為負重舉升,負重舉升的動作過程由原有臥式油壓千斤頂的結構來保證,當舉升到最高行程處時,油道11及空行小油腔28內的液壓油就由小活塞桿10頂端處的限位孔27流經導向套15內的泄油孔26及主活塞桿9內的泄油孔25,而進入工作油腔14內,以保證主活塞桿9不被拉出油缸39外。當需要放下起重臂34時,首先打開回油閥20,這時工作油腔14內的液壓油頂開大回油路19內的鋼球30經總回油路21流入貯油腔12內;而另一方面空行小油腔28內的液壓油則經油道11、小回油路22、總回油路21后流入貯油腔12,使主活塞桿9向內作回復運動,直至到起始位置。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后,完全消除了現有油壓千斤頂空行程所需時間較長的缺陷,實現了只需撳動手柄35一次,便能將油壓千斤頂從最低舉升位置上升到所需的任何工作位置,而且空載舉升速度極快,是原有千斤頂空載舉升速度的十多倍,故可大幅度提高油壓千斤頂的工作效率。
權利要求1.一種臥式油壓千斤頂空行程一泵舉升到頂裝置,它是由手動油泵(4)、油缸(39)、外套(38)、頂帽(37)、底座(8)、回油閥(20)以及設在油缸(39)內的主活塞桿(9)等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活塞桿(9)內設置有一小活塞桿(10),小活塞桿(10)是一帶油道(11)的空心管,其一端通過螺套(24)安裝在底座(8)上;所述主活塞桿(9)與小活塞桿(10)之間為一空行小油腔(28),與油道(11)相通;所述底座(8)上分別開設有一總進油路(6)、一小進油路(7)、一總回油路(21)、一小回油路(22)、一大回油路(19)、一工作進油路(3)、一補油油路(16),總進油路(6)與手動油泵(4)下面的油泵腔(1)相通,小進油路(7)與總進油路(6)、油道(11)相通,其內設置鋼球(18),總回油路(21)與千斤頂的貯油腔(12)相通,小回油路(22)與總回油路(21)、油道(11)相通,大回油路(19)與總回油路(21)、千斤頂的工作油腔(14)相通,其內設置鋼球(30)、壓簧(29),工作進油路(3)與總進油路(6)、千斤頂的工作油腔(14)相通,其內設置鋼球(5)、壓簧(2),補油油路(16)與千斤頂的工作油腔(14)、貯油腔(12)相通,其內設置鋼球(1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臥式油壓千斤頂空行程一泵舉升到頂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底座(8)與螺套(24)之間設置密封件(2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臥式油壓千斤頂空行程一泵舉升到頂裝置,其特征在于導向套(15)固定在主活塞桿(9)內,在導向套(15)與主活塞桿(9)之間設置密封件(1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臥式油壓千斤頂空行程一泵舉升到頂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小活塞桿(10)的頂端部開設有限位孔(27)、在導向套(15)的內部開設有泄油孔(26)、在主活塞桿(9)的內部開設有泄油孔(25)。
專利摘要一種臥式油壓千斤頂空行程一泵舉升到頂裝置,屬于起重工具。它是由手動油泵、油缸、外套、頂帽、底座、回油閥以及設在油缸內的主活塞桿等組成,所述主活塞桿內設置有一小活塞桿,小活塞桿是一帶油道的空心管,其一端通過螺套安裝在底座上;所述主活塞桿與小活塞桿之間為一空行小油腔,與油道相通;所述底座上分別開設有一總進油路、一小進油路、一總回油路、一小回油路、一大回油路、一工作進油路、一補油油路。本實用新型能有效縮短托盤與載荷接觸之前的空行程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B66F3/24GK2331648SQ9822713
公開日1999年8月4日 申請日期1998年6月19日 優先權日1998年6月19日
發明者朱悅, 景耀曾 申請人:常熟通潤機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