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硅藻土保溫復合建筑材料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硅藻土保溫復合建筑材料板。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建筑裝飾材料多為木質材料,然而由于這種傳統技術對耗材的高要求,同時,目前我國森林資源貧乏、木材供應緊缺,這就意味著需要研發新型的材料來緩解目前面臨的問題。而近年來,由于硅藻土獨特的多孔結構和吸附性,使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如超多孔質構造賦予的調濕性、脫臭性、耐火性等多功能性以及價格便宜,品種多樣等特點,硅藻土被廣泛使用在了室內建筑裝飾材料之中。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不足,傳統的建筑材料時間一長就容易被腐蝕、蟲蛀等原因而損壞,需要維護,維護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提供了一種硅藻土保溫復合建筑材料板,具有生產成本低,質輕、隔音、隔熱、強度高、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可用于建筑墻體用材、地板基材等方面,是一種低碳、綠色、可循環、可再生的新型環保節能材料。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0005]—種硅藻土保溫復合建筑材料板,包括芯層、上層板、下層板以及加固網,所述芯層設置在所述上層板與所述下層板之間,所述加固網設置在所述芯層與所述上層板或者所述下層板之間;
[0006]所述芯層采用硅藻土與酚醛樹脂混合的結構,在所述芯層中設置有隔音層,在所述隔音層兩側均勻的設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槽、第一橫向固定件、第二橫向固定件以及縱向固定塊,所述固定槽均勻的設置在所述隔音層兩側,所述縱向固定塊設置在所述固定槽內,所述第一橫向固定件設置在所述固定槽一側,所述第二橫向固定件設置在所述固定槽另一側,所述第一橫向固定件高于所述第二橫向固定件設置;
[0007]所述加固網包括上層加固網以及下層加固網,所述上層加固網設置在所述上層板與所述芯層之間,所述下層加固網設置在所述下層板與所述芯層之間,在所述上層加固網與所述下層加固網上設置有加固凸起部,所述加固凸起部包括凸起縱向件、第一凸起橫向件、第二凸起橫向件、第三凸起橫向件以及第四凸起橫向件,所述凸起縱向件均勻的設置在所述上層加固網與所述下層加固網兩側,在所述凸起縱向件上均勻的設置有所述第一凸起橫向件、所述第二凸起橫向件、所述第三凸起橫向件以及所述第四凸起橫向件,所述第一凸起橫向件與所述第二凸起橫向件對應設置,所述第一凸起橫向件高于所述第二凸起橫向件設置,所述第三凸起橫向件與所述第四凸起橫向件對應設置,所述第三凸起橫向件高于所述第四凸起橫向件設置。
[0008]所述芯層的厚度為15-20mm。
[0009]所述上層板與所述下層板采用聚丙烯或者聚乙烯等與陶瓷化阻燃木粉混合的結構。
[0010]所述第一凸起橫向件、所述第二凸起橫向件、所述第三凸起橫向件以及所述第四凸起橫向件兩兩之間的夾角為60-120°。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在芯層中設置有隔音層,隔音層的設置使得該建筑材料板的隔音效果更好,同時在隔音層兩側均勻的設置有固定件,通過固定件中固定槽、第一橫向固定件、第二橫向固定件以及縱向固定塊的相互配合,使得隔音層兩側與芯層的固定效果更好,使得芯層與隔音層不容易因長期使用而導致二者分離脫落,從而降低該建筑材料的隔音效果,加固網的設置,使得芯層與上下層板之間的固定連接效果更好,在加固網兩側均勻的設置有加固凸起部,通過加固凸起部中的凸起縱向件、第一凸起橫向件、第二凸起橫向件、第三凸起橫向件以及第四凸起橫向件相互配合,從而將設置在加固網兩側的上層板或者是下層板與芯層緊密相連,避免了由于長期使用而導致的外層脫落的情況發生,具有生產成本低,質輕、隔音、隔熱、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可用于建筑墻體用材、地板基材等方面,是一種低碳、綠色、可循環、可再生的新型環保節能材料。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3]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固定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加固凸起部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I為芯層,2為上層板,3為下層板,4為加固網,5為固定槽,6為第一橫向固定件,7為第二橫向固定件,8為縱向固定塊,9為上層加固網,10為下層加固網,11為凸起縱向件,12為第一凸起橫向件,13為第二凸起橫向件,14為第三凸起橫向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說明。
[0017]如圖1至圖3所示,其中,I為芯層,2為上層板,3為下層板,4為加固網,5為固定槽,6為第一橫向固定件,7為第二橫向固定件,8為縱向固定塊,9為上層加固網,10為下層加固網,11為凸起縱向件,12為第一凸起橫向件,13為第二凸起橫向件,14為第三凸起橫向件。
[0018]一種硅藻土保溫復合建筑材料板,包括芯層、上層板、下層板以及加固網,芯層設置在上層板與下層板之間,加固網設置在芯層與上層板或者下層板之間;
[0019]芯層采用硅藻土與酚醛樹脂混合的結構,在芯層中設置有隔音層,在隔音層兩側均勻的設置有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固定槽、第一橫向固定件、第二橫向固定件以及縱向固定塊,固定槽均勻的設置在隔音層兩側,縱向固定塊設置在固定槽內,第一橫向固定件設置在固定槽一側,第二橫向固定件設置在固定槽另一側,第一橫向固定件高于第二橫向固定件設置;
[0020]加固網包括上層加固網以及下層加固網,上層加固網設置在上層板與芯層之間,下層加固網設置在下層板與芯層之間,在上層加固網與下層加固網上設置有加固凸起部,加固凸起部包括凸起縱向件、第一凸起橫向件、第二凸起橫向件、第三凸起橫向件以及第四凸起橫向件,凸起縱向件均勻的設置在上層加固網與下層加固網兩側,在凸起縱向件上均勻的設置有第一凸起橫向件、第二凸起橫向件、第三凸起橫向件以及第四凸起橫向件,第一凸起橫向件與第二凸起橫向件對應設置,第一凸起橫向件高于第二凸起橫向件設置,第三凸起橫向件與第四凸起橫向件對應設置,第三凸起橫向件高于第四凸起橫向件設置。
[0021]芯層的厚度為15-20mm。
[0022]上層板與下層板采用聚丙烯或者聚乙烯等與陶瓷化阻燃木粉混合的結構。
[0023]第一凸起橫向件、第二凸起橫向件、第三凸起橫向件以及第四凸起橫向件兩兩之間的夾角為60-120°。
[0024]在芯層中設置有隔音層,隔音層的設置使得該建筑材料板的隔音效果更好,同時在隔音層兩側均勻的設置有固定件,通過固定件中固定槽、第一橫向固定件、第二橫向固定件以及縱向固定塊的相互配合,使得隔音層兩側與芯層的固定效果更好,使得芯層與隔音層不容易因長期使用而導致二者分離脫落,從而降低該建筑材料的隔音效果,加固網的設置,使得芯層與上下層板之間的固定連接效果更好,在加固網兩側均勻的設置有加固凸起部,通過加固凸起部中的凸起縱向件、第一凸起橫向件、第二凸起橫向件、第三凸起橫向件以及第四凸起橫向件相互配合,從而將設置在加固網兩側的上層板或者是下層板與芯層緊密相連,避免了由于長期使用而導致的外層脫落的情況發生,具有生產成本低,質輕、隔音、隔熱、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可用于建筑墻體用材、地板基材等方面,是一種低碳、綠色、可循環、可再生的新型環保節能材料。
[0025]以上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硅藻土保溫復合建筑材料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芯層、上層板、下層板以及加固網,所述芯層設置在所述上層板與所述下層板之間,所述加固網設置在所述芯層與所述上層板或者所述下層板之間; 在所述芯層中設置有隔音層,在所述隔音層兩側均勻的設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槽、第一橫向固定件、第二橫向固定件以及縱向固定塊,所述固定槽均勻的設置在所述隔音層兩側,所述縱向固定塊設置在所述固定槽內,所述第一橫向固定件設置在所述固定槽一側,所述第二橫向固定件設置在所述固定槽另一側,所述第一橫向固定件高于所述第二橫向固定件設置; 所述加固網包括上層加固網以及下層加固網,所述上層加固網設置在所述上層板與所述芯層之間,所述下層加固網設置在所述下層板與所述芯層之間,在所述上層加固網與所述下層加固網上設置有加固凸起部,所述加固凸起部包括凸起縱向件、第一凸起橫向件、第二凸起橫向件、第三凸起橫向件以及第四凸起橫向件,所述凸起縱向件均勻的設置在所述上層加固網與所述下層加固網兩側,在所述凸起縱向件上均勻的設置有所述第一凸起橫向件、所述第二凸起橫向件、所述第三凸起橫向件以及所述第四凸起橫向件,所述第一凸起橫向件與所述第二凸起橫向件對應設置,所述第一凸起橫向件高于所述第二凸起橫向件設置,所述第三凸起橫向件與所述第四凸起橫向件對應設置,所述第三凸起橫向件高于所述第四凸起橫向件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硅藻土保溫復合建筑材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層的厚度為 15_20mm。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硅藻土保溫復合建筑材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橫向件、所述第二凸起橫向件、所述第三凸起橫向件以及所述第四凸起橫向件兩兩之間的夾角為60-120° 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硅藻土保溫復合建筑材料板,包括芯層、上層板、下層板以及加固網,芯層設置在上層板與下層板之間,加固網設置在芯層與上層板或者下層板之間;芯層采用硅藻土與酚醛樹脂混合的結構,在芯層中設置有隔音層,在隔音層兩側均勻的設置有固定件,加固網包括上層加固網以及下層加固網,上層加固網設置在上層板與芯層之間,下層加固網設置在下層板與芯層之間,在上層加固網與下層加固網上設置有加固凸起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生產成本低,質輕、隔音、隔熱、強度高、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可用于建筑墻體用材、地板基材等方面,是一種低碳、綠色、可循環、可再生的新型環保節能材料。
【IPC分類】E04C2/284, E04F15/02, E04F13/075
【公開號】CN205171885
【申請號】CN201520746111
【發明人】劉洪麗, 褚鵬, 楊昆, 李洪彥, 李家東, 王超, 潘文昭
【申請人】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市環亞建筑工程環境質量檢測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