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實驗輔助器械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
【背景技術】
[0002]大鼠是野生褐家鼠的變種,18世紀后期開始人工飼養,其習性晝伏夜動,喜獨居,膽小怕驚,喜啃咬,抗病力較強,敏感性強,遺傳學較為一致,對實驗條件反應較為近似,被譽為精密的生物研究工具,被廣泛用于內分泌、藥物、行為學、老年病學、腫瘤、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中醫藥等方面的研究,并具有多個品種、品系,可供不同實驗選用。
[0003]實驗大鼠生性兇猛,易被激怒和攻擊實驗人員,其攻擊的主要方式是撕咬,實驗中抓取、注射、灌胃等操作中可能會咬傷實驗人員,每年都有大量實驗人員被大鼠咬傷;在大鼠埋針、涂藥、注射、灌胃等大鼠相關實驗操作中,經常會出現實驗操作后大鼠因不適而撕咬腹部、背部、四肢等實驗區域,造成傷口裂開、感染等,最終可能導致實驗失敗。
[0004]另外,現有技術中,通常是是通過固定大鼠的整個軀體以及四肢進行相關實驗操作,該固定方式存在以下不足,首先,限制了大鼠的活動范圍,其固定裝置,不方便大鼠進食,需要重復拆卸固定裝置,操作繁瑣,延長了實驗時間,降低了實驗效率。其次,不同大鼠其大小形狀不同,而固定裝置的形狀大小不能根據大體形的變化做相應的改變,其固定裝置不利于廣泛應用于在實驗研究;
[0005]而醫學研究中又經常要用到實驗大鼠,因此急需一種專門適用于實驗用大鼠頭套,能夠避免大鼠撕咬腹部、背部、四肢等部位,有效的降低傷口裂開、感染等發生率,或者應用于大鼠埋針、涂藥等體表實驗;也方便實驗者完成抓取、注射、灌胃等大鼠相關實驗操作,防止實驗人員被咬傷。但目前關于這種大鼠頭套目前還未見報道。
【發明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大鼠撕咬傷口、防止實驗人員在實驗中被咬傷、保證大鼠能順利進食的實驗用大鼠頭套。
[0007]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08]—種實驗用大鼠頭套;所述大鼠頭套包括頭套本體、布帶;所述布帶固定連接在頭套本體上;所述的頭套本體截面呈扇面形,其頭套本體頂端輪廓為弧形,弧長為13-19cm,頭套本體兩側邊為直形,長度為2.5-5cm,頭套本體的底端輪廓為弧形,其長度9-15cm;所述的兩端布帶長度為21-28cm,寬度為0.5-1.5cm;所述的頭套本體上還設有尼龍粘扣子帶和尼龍粘扣母帶;所述的尼龍粘扣子帶與尼龍粘扣母帶相互粘合連接;所述的尼龍粘扣子帶和尼龍粘扣母帶的粘合面積為頭套本體面積的一半。
[0009]所述布帶共有兩個,分別位于頭套本體的底部。
[0010]所述的尼龍粘扣子帶在位于頭套本體內表面的側邊上。
[0011]所述的尼龍粘扣母帶位于頭套本體外表面的側邊上。
[0012]本實用新型優點在于:
[0013]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能夠避免實驗大鼠在完成手術后撕咬傷口,有效的降低傷口裂開、感染等發生率;或者應用于大鼠埋針、涂藥等體表實驗;也方便實驗者完成抓取、注射、灌胃等大鼠相關實驗操作,防止實驗人員被咬傷;
[0014]2、設有頭套本體,粘合狀態下的頭套本體呈錐臺形,不影響進食且可以限制大鼠頭部活動的范圍;
[0015]3、設有兩條布帶,一方面具有固定頭套本體的相對位置,頭套本體不會脫落;另一方面,能夠限制大鼠的前肢的活動范圍,可以在不影響大鼠進食和其他正常活動的情況下對保證腕踝針的留置,有利于實驗的進行;
[0016]4、尼龍粘扣子帶和尼龍粘扣母帶的粘合面積為頭套本體面積的一半,使得能夠適合不同大小的大鼠配戴,可以廣泛應用于各種大鼠實驗上。
【附圖說明】
[0017]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內表面結構示意圖。
[0018]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外表面結構示意圖。
[0019]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粘合狀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21]附圖中涉及的附圖標記和組成部分如下所示:
[0022]1.頭套本體11.布帶
[0023]12.尼龍粘扣子帶 13.尼龍粘扣母帶
[0024]實施例1
[0025]請參照圖1和圖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內表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外表面結構示意圖。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所述大鼠頭套包括頭套本體1、布帶11;所述布帶11固定連接在頭套本體I上;所述布帶11共有兩個,分別位于頭套本體I的底部;所述的頭套本體I截面呈扇面形,其頭套本體I頂端輪廓為弧形,弧長為13-19cm,頭套本體I兩側邊為直形,長度為2.5-5cm,頭套本體I的底端輪廓為弧形,其長度為9-15cm;所述的布帶11長度為21-28cm,寬度為0.5cm-l.5cm;所述的頭套本體I上還設有尼龍粘扣子帶12和尼龍粘扣母帶13;所述的尼龍粘扣子帶12與尼龍粘扣母帶13相互粘合連接;所述的尼龍粘扣子帶12在位于頭套本體I內表面的側邊上;所述的尼龍粘扣母帶13位于頭套本體I外表面的側邊上(見圖2)。
[0026]請參照圖3,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粘合狀態結構示意圖。所述的頭套本體I粘合狀態下呈錐臺形,其頂端面為大端面,底端面為小端面。
[0027]需要說明的是:頭套本體I使用狀態下,其大鼠頭部區域位于頭套本體I中,具體為頭套本體I的底端位于大鼠頸部,頭套本體I的頂端位于大鼠頭部,從而把大鼠頭部限定再頭套本體I的空間內,避免大鼠撕咬腹部、背部、四肢等部位,有效的降低傷口裂開、感染等發生率;
[0028]所述的兩個布帶11用分別在頸部大結和前肢部打結,一方面具有固定頭套本體I的相對位置,頭套本體I不會脫落;另一方面,能夠限制大鼠的前肢的活動范圍,可以在不影響大鼠進食和其他正常活動的情況下對保證腕踝針的留置,有利于實驗的進行;
[0029]所述的頭套本體I頂端呈圓弧形,使得頭套本體I在粘合狀態下,其圓弧形輪輪廓成扇形,這與大鼠頭部的身體結構相契合,使得大鼠在配戴頭套本體I下能夠順利進食;所述的頭套本體I底端面輪廓為直形,使得頭套本體I在粘合狀態下形成較小的端面口,從而更好地大鼠頸部相契合;
[0030]所述的頭套本體I粘合狀態下呈錐臺形,其錐臺形比較穩定,大鼠活動時不易變形;所述的尼龍粘扣子帶12和尼龍粘扣母帶13的粘合面積優選為頭套本體I面積的一半,使得能夠適合不同大小的大鼠配戴;所述頭套本體I和布帶11的尺寸大小是根據實驗優選設計,可以廣泛應用于大鼠相關實驗中。
[003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使用方法是:
[0032]第I步:給大鼠帶戴上頭套本體I,將尼龍粘扣子帶12粘合在尼龍粘扣母帶13上;
[0033]第2步:將布帶11繞到大鼠頸下并打結;
[0034]第3步:將布帶11繞回頸上并打結;
[0035]第4步:將右側布帶11從前向后左側腋下穿出,并與左側布帶11打結或者將右側布帶11從右側腋下穿出,并與左側布帶11打結;
[0036]第5步:同上,將將左側布帶11從前向后右側腋下穿出,并與右側布帶11打結或者將左側布帶11從左側腋下穿出并與右側布帶11打結;
[0037]第6步:將左右兩邊布帶11在大鼠背上打結;
[0038]第7步:再將剩余的布帶11在大鼠背上打結,這個結要打緊,大鼠頭套穿戴完畢。
[0039]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能夠避免實驗大鼠在完成手術后撕咬傷口,有效的降低傷口裂開、感染等發生率;或者應用于大鼠埋針、涂藥等體表實驗;也方便實驗者完成抓取、注射、灌胃等大鼠相關實驗操作,防止實驗人員被咬傷;設有頭套本體I,粘合狀態下的頭套本體I呈錐臺形,不影響進食且可以限制大鼠頭部活動的范圍;設有兩條布帶11,一方面具有固定頭套本體I的相對位置,頭套本體I不會脫落;另一方面,能夠限制大鼠的前肢的活動范圍,可以在不影響大鼠進食和其他正常活動的情況下對保證腕踝針的留置,有利于實驗的進行;尼龍粘扣子帶12和尼龍粘扣母帶13的粘合面積為頭套本體I面積的一半,使得能夠適合不同大小的大鼠配戴,可以廣泛應用于各種大鼠實驗上。
[0040]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補充,這些改進和補充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所述大鼠頭套包括頭套本體、布帶;所述布帶固定連接在頭套本體上;所述的頭套本體截面呈扇面形,其頭套本體頂端輪廓為弧形,弧長為13-19cm,頭套本體兩側邊為直形,長度為2.5-5cm,頭套本體的底端輪廓為弧形,其長度9-15cm;所述布帶長度為21-28cm,寬度為0.5-1.5cm;所述的頭套本體上還設有尼龍粘扣子帶和尼龍粘扣母帶;所述的尼龍粘扣子帶與尼龍粘扣母帶相互粘合連接;所述的尼龍粘扣子帶和尼龍粘扣母帶的粘合面積為頭套本體面積的一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頭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布帶共有兩個,分別位于頭套本體的底部。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頭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尼龍粘扣子帶在位于頭套本體內表面的側邊上。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頭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尼龍粘扣母帶位于頭套本體外表面的側邊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所述大鼠頭套包括頭套本體、布帶;所述布帶固定連接在頭套本體上;所述的頭套本體上還設有尼龍粘扣子帶和尼龍粘扣母帶;所述的尼龍粘扣子帶與尼龍粘扣母帶相互粘合連接;所述的尼龍粘扣子帶和尼龍粘扣母帶的粘合面積為頭套本體面積的一半。其優點表現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驗用大鼠頭套,能夠避免實驗大鼠在完成手術后撕咬傷口,有效的降低傷口裂開、感染等發生率;或者應用于大鼠埋針、涂藥等體表實驗;也方便實驗者完成抓取、注射、灌胃等大鼠相關實驗操作,防止實驗人員被咬傷。
【IPC分類】A61D3/00
【公開號】CN205286596
【申請號】
【發明人】張瀟文, 周慶輝, 馬麗莎, 李為民, 吳書琴, 余建, 韓盈盈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公開日】2016年6月8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