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模塊式養殖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蝦類養殖用的養殖裝置,特別是一種可將幼蝦、中蝦及成蝦分池飼養的裝置。
而目前業者為了縮小養蝦池的面積及增加蝦類每年的收獲量,故采用分池放養的方式,將幼蝦、中蝦、成蝦分為三個池放養,當幼蝦長成中蝦或中蝦長成成蝦時,利用網子撈取方式將蝦類移至它池放養。因此,養蝦池的面積可根據蝦類的體積作設計,使每一養蝦池的養蝦密度可提高,另由于單一養蝦池只需負責蝦類一階段成長所需的時間,故每年可收成的次數增加,而可提高年收成量。不過,蝦類于移至它池的過程中,由于外在環境的改變,而蝦類屬對環境變化敏感的生物,故移池過程中會使得蝦類死亡,而降低了存活率。因此,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的問題提出解決之道。
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蝦類于移池過程中,因外在環境改變,使蝦類的存活率降低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高養蝦池的單位面積放養密度,及每一養蝦池的每年放養次數,致使每年的蝦類收成量增加。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組裝方便及收成便利的模塊式養殖裝置。
為實現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模塊式養殖裝置,主要由多個養蝦池、通道、排放槽、排放管及一網子所組成,借由通道可將蝦類移至另一養蝦池,由于蝦類于移池過程中,是借由原來池中的水移到它池,因此,環境幾乎不改變,故蝦類不易死亡而可提高存活率。當蝦類欲收成時,則可將蝦類經由排放管排出,而落入排放槽的網子,使收成便利。另當蝦類移至另一養蝦池時,原來的養蝦池則可立即放養新的幼蝦,且采用分池養殖,每一養殖池養殖的時間縮短,故每一養蝦池的每年放養次數增加,致使每年的蝦類收成量增加。另外養蝦池可采用PVC管或輕鋼架組合其骨架,再于該骨架內側及底面鋪設一塑料布以形成養蝦池,故在組裝上極為方便。
圖2為本實用新型模塊式養殖裝置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模塊式養殖裝置的俯視圖。
本實用新型提出下列的第一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的說明。
第一實施例采用PVC管組合養蝦池的骨架參見
圖1、圖2及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模塊式養殖裝置的立體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模塊式養殖裝置的側視圖及本實用新型模塊式養殖裝置的俯視圖,其中該模塊式養殖裝置采用三個養蝦池分別為一幼蝦池1、一中蝦池2及成蝦池3,而養蝦池間的通道分別為第一相通管4、第二相通管5;其中該幼蝦池1其底面為一適當斜度的傾斜面,該幼蝦池1底面的斜度往中蝦池2方向呈向下傾斜;而該中蝦池2固設于幼蝦池1的一側面,其面積大于幼蝦池1,且該中蝦池2底面低于幼蝦池1并具有斜度,該中蝦池2底面的斜度往成蝦池3方向呈向下傾斜,另該中蝦池2與幼蝦池1間的適當位置處設有一第一相通管4;該成蝦池3固設于中蝦池2的一側面,其面積大于中蝦池2且底面低于中蝦池2并具有斜度,該成蝦池3底面的斜度往排放槽7方向呈向下傾斜,該成蝦池3與中蝦池2間的適當位置處設有一第二相通管5,其一側面設有一排放管6;該第一相通管4及第二相通管5的兩端設有一L形管8,以封閉該相通管的進出口端;該排放槽7設于成蝦池3的一側面及排放管6的出口端61,其內部設有一網子,該排放管啟閉的控制方式與第一相通管4及第二相通管5相同;其中該幼蝦池1、中蝦池2及成蝦池3形成一階梯狀的結構,且其面積依養殖密度而設定。
本實用新型的幼蝦池1、中蝦池2及成蝦池3可采用輕鋼架或PVC管組合其骨架,再于該骨架內側及底面可鋪設一塑料布以形成各池;也可利用磚塊砌成。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如
圖1所示,采用PVC管組合該幼蝦池1、中蝦池2及成蝦池3的骨架,再于該骨架內側及底面鋪設一塑料布,以形成幼蝦池1、中蝦池2及成蝦池3;其中該塑料布其材質為紅泥塑料布為最佳。采用輕鋼架或PVC管組合其骨架再鋪設塑料布的方式,養蝦池組裝上極為方便,并可組裝成各種大小的養蝦池。
本實用新型的養殖結構用于蝦類的養殖,先將幼蝦放養于幼蝦池1,待幼蝦成長至適當大小時,將第一相通管4兩端的L形管8移開,使第一相通管4開啟,則幼蝦池1內的蝦類借由水經第一相通管4移至中蝦池2,后以L形管8將第一相通管4關閉,使蝦類于中蝦池2中生長;同時,幼蝦池1內也可再放養新的幼蝦;待中蝦池2的蝦類生長至適當大小時,將第二相通管5兩端的L形管8移開,第二相通管5開啟,則中蝦池2內的蝦類借由水經第二相通管5移至成蝦池3,后以L形管8關閉第二相通管5;當成蝦池3內的蝦類生長至一定大小,則可將排放管6開啟,使蝦類經由排放管6排出,而落入排放槽7內的網子內,將網子收起即完成一循環的養殖,故收成便利。由于蝦類于移池過程中,是借由原來池中的水由第一相通管4或第二相通管5移至中蝦池2或成蝦池3,因此,環境幾乎不改變,故蝦類不易死亡而可提高存活率。另外當幼蝦池1的蝦類移至中蝦池2養殖時,幼蝦池1內可立即放養新的幼蝦,且根據蝦類的成長時間(約為150天),分成三階段養殖,故于幼蝦池1、中蝦池2及成蝦池3的養殖時間約為50天,故每年的收成次數約為7次,大大地提高了年收成量,每一養蝦池的每年放養次數增加,致使每年的蝦類收獲量增加。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大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模塊式養殖裝置,包括多個養蝦池及一排放槽(7),其特征在于該多個養蝦池是以階梯狀排列,且養蝦池間設有通道,每一養蝦池的底面為一設有適當斜度的傾斜面;以及該排放槽(7)設于一養蝦池的一側,且該排放槽(7)與養蝦池間設有一排放管(6),該排放管(6)的出口端(61)設有一網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式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養蝦池可以輕鋼架組合其骨架,再于該骨架內側及底面鋪設一塑料布而形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式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養蝦池可以PVC管組合其骨架,再于該骨架內側及底面鋪設一塑料布而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模塊式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塑料布以紅泥塑料布為最佳。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式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通道可為水閘。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式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通道可以設置相通管于養殖池間而形成,且相通管的兩端設有一L形管(8)。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式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通道可為閥門。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式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養蝦池的底面斜度往設有通道的一側呈向下傾斜。
專利摘要模塊式養殖裝置,主要由呈階梯狀排列的多個養蝦池及設于一養蝦池的一側的排放槽所組成,其中各養蝦池的面積依養殖密度而設定,其底面均具有一斜度,而養蝦池間設有一通道,另外成養蝦池與排放槽間設有一排放管,該排放管的出口端設有一網子;借由通道可將蝦類以原水移至另一養蝦池,以減少環境的改變;當蝦類欲收成時,則可將蝦類經由排放管排出,而落入排放槽的網子,以完成收成。
文檔編號A01K61/00GK2518321SQ01275
公開日2002年10月30日 申請日期2001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01年12月10日
發明者陳獻, 林男和 申請人:魚博士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