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牡丹石榴高效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果樹栽培方法,具體是一種花型似牡丹的石榴樹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一般石榴有食用、觀花觀果之分。該樹是建設花園式城市,開發旅游景點,發展觀光農業的主要樹種之一。牡丹花是我國的國花,她雍容華貴,國色天香,極具觀賞價值。如將牡丹花與石榴樹結合起來培育出牡丹石榴樹,集觀花、賞果和食用于一身,必將產生極大的經濟效果。值得欣慰的是,申請人現已培育出該種牡丹石榴樹。
但如何栽培該種名貴樹木并非易事。傳統的種植石榴的做法是采用外虛中實的平坑栽植。習慣用腳將樹苗周圍的土壤踏得過實而忽視坑內四周土壤的踏實,灌水后,水大都流滲四周,而苗根部附近土壤由于踏的過實反而得不到水流滲入,根系始終處于干旱缺水的環境之中,經過數十天后許多樹苗即行干死;而且樹形不美,花小果少,美化環境的效果不好。由于該樹的特殊性,顯然采用傳統的種植石榴的方法不能成功,必須有專門的培植方法,而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有關專門栽培牡丹石榴樹的方法尚未有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栽種成活率高且樹形美觀、花果豐碩的牡丹石榴栽培方法。
本發明的主要技術方案是(1)栽植時間牡丹石榴一年四季均可栽植,但以秋季和春季為最好;(2)栽植密度1.8m~2.2m見方/每棵;(3)栽植坑呈漏斗形,坑深70~90cm,坑底直徑70~90cm,上口直徑28~32cm;(4)施肥將1~1.2Kg磷酸二銨均勻地拌在從栽植坑中挖出的土中,待填;(5)定植栽植坑采取外實中虛法,即填土后將苗根附近土壤踏地輕一些,以土壤和根系密切接觸為度,而坑內周圍的土壤則要用力踏實;(6)灌水每坑灌水14~16L;(7)覆膜將中心剪有缺口的1~1.2m見方的地膜套在苗干上,地膜的四周用土壓住;(8)整修。
樹苗成活后,樹形是其內外都能開花結果的關鍵所在。整修單干式自然開心形樹形最為有利于牡丹花石榴的生長,即讓樹有一個高60~80cm的主干,主干上著生3個方位角互為120°的主枝,主枝與主干的延伸軸線夾角為50°-65°,在每個主枝上分別培植1~2個大型側枝,第一側枝距主干60cm,第二側枝距第一側枝40cm,圍繞主側枝培生27~33個大中型結果枝組;樹高和冠幅控制在2~2.5米,呈自然半圓形。
這樣的樹形能夠形成三稀三密的樹冠結構,即大小枝條在樹冠上的分布是上稀下密、外稀內密、大枝稀小枝密,也就是內外都通過透光,從而內外都能開花結果。
本發明的主要效果是由于采取了外實中虛法種植和在栽植坑上覆蓋塑料地膜的技術方法,栽樹后只須灌水15L左右,即可使80%的水分浸滲到根系周圍的土壤中而不會流浸到坑的邊緣處。覆膜后,自然雨水或雪水會自然地從地膜切口處浸入坑內土壤中而且雨水只進不出(不易蒸發),地膜之下一年到頭始終保持濕潤、松軟、溫度也較高極適于根系的生長,成活率高,利于該牡丹石榴樹生長。又由于本發明有一套科學的樹形整修方法,所以該樹生長的光照條件好,花色艷麗,果實豐碩,可用來美化城鎮,發展觀光農業。牡丹花石榴集觀花、賞果和食用于一身,當年的小樹可開花數百朵,成年大樹年開花量多達3000多朵,結綠黃色的果實,單果重500克左右,極具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具體實施例方式
牡丹石榴栽培方法如下一、定植牡丹花石榴一年四季均可栽植,但以秋季和春季最為適宜;栽植密度為每棵2.0m×2.0m;栽植坑呈漏斗形,坑深80cm,坑底直徑80cm,坑上口直徑30cm;栽植坑填土使用從本坑中挖出的土,將1Kg磷酸二銨均勻地拌于土中,定植采取外實中虛法,將苗根附近土壤踏地輕一些,以土壤和根系密切接觸為度,而坑內周圍的土壤則要用力踏實,填坑后灌水每坑灌水15L;最后將中心剪有缺口的1~1.2m見方的專用塑料地膜套在苗干上,地膜的四周用土壓住。
二、整形修剪牡丹石榴是珍貴觀賞經濟樹種,經反復試驗,最美觀而又最適宜該樹生長的樹形是主干高60~80cm,樹冠開張的單干式自然開心形樹形。為達到上述目的,在整形修剪時應以開張樹冠和疏枝長放為主要措施,通過拉、撐、壓、墜、剪、鋸等手段,使主干上著生3個方位角互為120°的主枝,主枝與主干的延伸軸線夾角為50°-65°,在每個主枝上分別培植1~2個大型側枝,第一側枝距主干60cm,第二側枝距第一側枝40cm,圍繞主側枝培生30個大中型結果枝組;樹高和冠幅控制在2.3米,呈自然半圓形。如此形狀的樹冠利于通風透光,從而保證內外都能開花結果。
權利要求
1.牡丹石榴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方法和步驟定植(1)栽植時間牡丹石榴一年四季均可栽植,但以秋季和春季為最好;(2)栽植密度1.8m~2.2m見方/每棵;(3)栽植坑呈漏斗形,坑深70~90cm,坑底直徑70~90cm,上口直徑28~32cm;(4)施肥將1~1.2Kg復合肥,均勻地拌在從栽植坑中挖出的土中,待填;(5)定植栽植坑采取外實中虛法,將苗根附近土壤輕踏,以土壤和根系密切接觸為度,而坑內周圍的土壤則要用力踏實;(6)灌水每坑灌水14~16L;(7)覆膜將中心剪有缺口的1~1.2m見方的地膜套在苗干上,地膜的四周用土壓住;(8)整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牡丹石榴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整修為單干式自然開心形樹形,即全樹有一個高60~80cm的主干,主干上著生3個方位角互為120°的主枝,主枝與主干的延伸軸線夾角為50°~65°,在每個主枝上分別培植1~2個大型側枝,第一側枝距主干60cm,第二側枝距第一側枝40cm,圍繞主側枝培生27~33個大中型結果枝組;樹高和冠幅控制在2~2.5米,呈自然半圓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牡丹石榴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拉、撐、壓、墜、剪、鋸等整修方法,使樹形能夠形成三稀三密的樹冠結構,即大小枝條在樹冠上的分布是上稀下密、外稀內密、大枝稀小枝密,也就是內外都透光,內外都開花結果。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牡丹石榴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復合肥為磷酸二銨。
全文摘要
一種牡丹石榴高效栽培方法,屬于農業技術領域。主要解決傳統種植石榴方法果樹成活率低、樹形不美,花小果少,美化環境的效果不好的問題。該方法主要是通過如下措施實現的栽植時間四季皆可,尤以秋季和春季為最好;保持一定的栽植密度;做好科學施肥和定植將1~1.2kg磷酸二銨均勻地拌在從栽植坑中挖出的土中,填坑后采取外實中虛法,即填土后將苗根附近土壤踏地輕一些,以土壤和根系密切接觸為度,而坑內周圍的土壤則要用力踏實;每坑灌水14~16L;而后覆蓋地膜;經過整形修剪,培植出單干式自然開心形樹形。本發明培植的牡丹花石榴,繁花似錦,花果同枝,極具觀賞和經濟價值。
文檔編號A01G1/00GK1511442SQ02151520
公開日2004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02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02年12月30日
發明者張繼山, 馬可云, 高雪歡 申請人:高雪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