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含殼寡糖的農藥組合物及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領域,更具體地涉及含殼寡糖的農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植物與病原菌之間依照“基因對基因”的模式,通過信號相互識別及傳導(Flor,H.H.(1971)Current status of the gene-for-gene concept.Annu.Rev.Phytopathol.9,275-296),并調動各自的應答系統,其相互競爭的結果導致植物對病原感病、耐病或抗病。
從信號傳導途徑來說,對應的R和Avr蛋白的互作符合受體-配體的機制(Baker B,Zambryski P,Staskawicz B,Dinesh-Kumar SP(1997)Signalingi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Science,276726-733;Lamb CJ(1996)Ligand-receptor mechanism in plant-pathogen recognition.Science,2742038-2039;Martin GB(1999)Functional analysis of plant diseaseresistance genes and their downstream effectors.Curr Opin Plant Biol,2273-279;Staskawicz BJ(2001)Genetics of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specifying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Plant Physiol,12573-76)。
植物和病原菌之間的互作表現為高度復雜的生物學過程,細胞死亡作為在植物感染位點發生的超敏反應的典型特征,能進一步引發遠處組織作出系統應答,即系統獲得性抗性。這種細胞死亡被認為是植物對抗病原菌的一種主動的自殺性行為。
目前認為,植物中超敏反應所涉及的細胞死亡同動物中所說的程序性細胞死亡有相似之處(Gilchrist,D.G.(1998)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plantdiseasethe purpose and promise of cellular suicide.Annu.Rev.Phytopathol.36,393-414)。防衛反應發生分為三步完成植物和病原物之間的相互識別、信號傳導及應答過程。因此,探究這三步的詳細機理,已成為闡明植物對病原微生物的抗性機制的關鍵之一。
一般認為,植物通過誘導子信號的傳導作用產生防衛反應。誘導子(elicitor)是植物抗病生理過程中誘發植物產生植保素(phytoalexins)和過敏反應(hypersensitive reaction,HR)的因子。包括有各種生物大分子(源于細菌、真菌和植物的寡糖素、糖蛋白、蛋白和多肽等)和小分子物質(水楊酸、茉莉酸等)。誘導子在植物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中,能夠高度專一、快速的誘導特定基因的表達。
幾丁質是是構成病原真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有研究表明其降解產生寡聚糖胺(殼寡糖)能夠激發植物產生防衛反應。然而,迄今為止,尚沒有將殼寡糖用于農用的報道。
另一方面,各種化學農藥對環境和人類都或多或少地造成各種不利影響,因此,本領域迫切需要開發新的能夠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生物農藥。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的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生物農藥。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生物農藥制備方法及其應用。
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農藥組合物,它含有防治有效量的殼寡糖和載體。
在一優選例中,殼寡糖的含量為組合物總重量的0.0005-99%,較佳地為0.005-95%,更佳地為0.01-90%。。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的組合物為選自下組的劑型可濕粉劑,可乳化濃縮物,水溶液,乳液,可噴灑溶液,油性或水性分散系,懸浮劑,粉劑,顆粒劑,微膠囊。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的組合物為粉劑,且所述的殼寡糖的含量為組合物總重量的80-90%。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的組合物為水溶液,其中殼寡糖的含量為組合物總重量的0.0005-0.05%。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組合物還含有選自下組的物質單分子糖胺、氯化鈉、Tween-20和水。
在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方法,包括步驟給所述植物施用有效量的殼寡糖。
在一優選例中,所述的植物選自下組水稻、小麥、蔬菜、花卉,且所述的抗病性是抗植物真菌病害。
在另一優選例中,殼寡糖的施用有效量為5ppm(0.005g/L)至1000ppm(1g/L)。
在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制備殼寡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提供固體幾丁質或蚌殼、蝦殼經清洗干燥粉碎后的粉末;(b)于密封并有降溫設施的攪拌器中按1∶5-1∶10的比例加入濃鹽酸;(c)30-45℃攪拌3-12小時至幾丁質全部溶解;(d)在低溫容器中冷卻上清懸浮液至10-20℃;(e)加入NaOH至pH3.0±0.5,產生NaCl沉淀,而可溶性寡聚糖胺于上清中;(f)過濾去鹽,回收寡聚糖胺溶液;(g)脫水干燥。
圖1殼寡糖誘導水稻細胞死亡的劑量效應。
圖2殼寡糖誘導水稻細胞死亡的時間效應。
圖3不同處理誘導水稻細胞活性氧的產生。
圖4不同濃度殼寡糖誘導防衛基因的表達。
圖5殼寡糖誘導防衛基因表達的時間動態。
圖6不同濃度殼寡糖處理后的水稻葉片Trypan blue染色結果。
圖7不同濃度殼寡糖處理后的水稻葉片DAB-uptaking結果。
圖8殼寡糖處理后的不同日期的抗瘟性結果。
圖9殼寡糖處理后水稻植株抗性增強。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對殼寡糖的作用機理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首次發現殼寡糖可引起水稻過敏性樣細胞死亡,強烈激活水稻等植物的防衛反應,從而增強了植物的抗病性。因此,殼寡糖可作為誘導植物抗病的誘導劑而用于農業。在此基礎上完成了本發明。
本發明農用組合物的活性成分是殼寡糖(Oligo-GlcNAc)。以水稻為例,殼寡糖能夠誘導懸浮培養的水稻細胞和幼葉細胞發生過敏性反應死亡,并強烈激活防衛反應基因RCH10、PAL等表達,產生氧進發。處理的水稻植株明顯增強了對稻瘟病等的抗性。
殼寡糖的制備方法是已知的,一種優選的方案如下固體幾丁質或蚌殼、蝦殼經清洗干燥粉碎后的粉末→于密封并有降溫設施的攪拌器中按1∶10的比例加入濃鹽酸→30-45℃攪拌3-12小時至幾丁質全部溶解→在低溫容器中冷卻上清懸浮液至10-20℃→逐步加入5N NaOH至pH3.0產生NaCl沉淀,而可溶性寡聚糖胺于上清中→過濾去鹽(鹽可回收作為工業用鹽)→寡聚糖胺溶液脫水干燥即為成品→粉末干燥保存。
本發明組合物通常含總量0.0005-99wt%的活性成分(即殼寡糖)。濃縮型的農藥中活性成分的含量較高,如80-90%,而稀釋型農藥和實際使用的組合物中活性成分含量較低,通常為0.0005-0.05%。此外,還可以包含其他合適的化學殺菌劑、、增效劑、微量元素、穩定劑、粘合劑、潤濕劑、分散劑、乳化劑、滲透劑、溶劑、充填劑等常用組分。
本發明組合物中還可以含有例如選擇性除草劑和其他具有殺蟲活性的物質,化肥和/或生長調節劑。
本發明組合物在用于提高植物的抗病性。組合物適用的形式包括適合噴灑、噴霧和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噴灑的氣霧劑和水性或非水性溶液或分散系。優選方式是水性母液和易溶于水的顆粒形式。
在制備組合物時合適的固體稀釋劑包括硅藻土,玉米殼,磷酸三鈣,軟木粉,高嶺土、膨潤土或硅鎂土等粘土,和水溶性聚合物。
此外,固體組合物還可以含有一種或多種相容性潤濕劑,分散劑,乳化劑或色素,這些成分在固態時也可起稀釋劑的作用。
這樣的固體組合物可以是粉劑,顆粒劑或可濕粉劑的形式。通常通過研磨獲得粉劑,通過造粒或壓片獲得顆粒劑、片劑或磚型劑。
液體組合物的形式可以是溶液,懸浮液和乳液,也可以將其包在天然或合成聚合物中,并可以包含潤濕劑、分散劑或乳化劑。這樣的乳液、懸浮液或溶液可用水性、有機或水-有機稀釋劑來制備水溶性聚合物(以及上述稀釋劑的混合物)。此外,所述稀釋劑中可含有例如以上所述離子型或非離子型的潤濕劑、分散劑或乳化劑或它們的混合物。
可用多種方法將組分配成制劑。合適的制劑可選自例如水溶液(SL),可濕粉劑(WP),可乳化濃縮物(EC),可噴灑溶液或乳液,油性或水性分散劑,懸浮劑,粉劑(DP),顆粒劑。
各種制劑的原理都是已知的,并在例如以下文獻中有所描述Winnacker-Kuchler,“Chemische Technologie″化學技術,Vol.7,C.Hauser Verlag Munich,第4版,1986;van Valkenburg,“農藥劑型”,Marcel Dekker N.Y.,第2版,1972-73;K.Martens,“噴霧干燥手冊”,第3版,G.Goodwin Ltd.London。
用于本發明組合物的所需的配制助劑,(例如惰性物質,表面活性劑,溶劑和其他添加劑),也是已知的,其描述例如Watkins“殺蟲粉劑稀釋劑和載體手冊”第2版,Darland Books,Caldwell N.J.;H.v.Olphen,“粘土膠體化學導引”第2版,J.Wiley & Sons,N.Y.,Marsden,“溶劑指南”第2版,Interscience,N.Y.1950;McCutcheon′s,“除垢劑和乳化劑年刊”,MC Publ.Corp.,RidgewoodN.J.;Sisley和Wood,“表面活性劑百科全書”,Chem.Publ.Co.Inc.,N.Y.1964;Schonfelt,“Grenzflachenaktive Athylenoxidaddukte”表面活性環氧乙烷加成產物,Wiss.Verlagsgesell.,Stuttgart 1976;Winnacker-Kuchler,“ChemischeTechnologie″化學技術,Vol.7,C.Hauser Verlag Munich,第4版,1986。
可濕粉劑可均勻分散于水。除活性物質之外,可濕粉劑還可包含潤濕劑,分散劑,稀釋劑等無環境公害的物質。粉劑的制備可以是將活性物質與精細粉碎后的滑石、高嶺土、膨潤土之類天然粘土或硅藻土等固體物質一同研磨。顆粒劑的制備可以是用活性物質噴涂吸附于惰性物質顆粒,或將活性物質溶液通過粘合劑(例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鈉,或礦物油)施加于載體(例如砂、高嶺土或惰性物質顆粒)表面。如果欲與化肥混合施用,則可將合適的活性物質象制備化肥顆粒那樣制備成顆粒。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例中,提供了一種母液。它是用如下方法制備的殼寡糖粉末→按10或20mg/ml(1%或2%)制成水溶液→過濾滅菌→室溫保存有效期可達半年以上,低溫4℃保存有效期達兩年以上。
原則上,本發明的農用制劑包含0.0005-2wt%殼寡糖,較佳地0.005-1wt%,更佳地0.05-0.5wt%。例如,可濕粉劑中,活性物質的濃度約為0.005-2wt%;其余為常規制劑組分。如果是可乳化濃縮物,活性物質的濃度可以約為0.5-2wt%,以0.5-1wt%為佳。粉劑型制劑中,活性物質占約0.005-2wt%,以0.005-0.5wt%為佳;可噴灑溶液中,活性物質占約0.0005-2wt%,以0.0052-1wt%為佳。如果是顆粒劑,原則上,水可分散的顆粒含約0.005-1wt%活性物質,播撒顆粒中含0.005-0.5wt%。施用濃度在5ppm(0.005g/L)至1000ppm(1g/L)之間,較佳地50-200ppm,更佳地100-500ppm。
可用本發明組合物保護的植物種類可本發明組合物和方法保護的植物沒有特別限制,可以是谷類作物(如玉米,小麥,稻,高粱),尤其是稻類;田間、林間、種植院、暖房、果園和葡萄園中的觀賞作物、種植院作物和林木,例如棉花,煙草,蔬菜(例如豆類,油菜,葫蘆,萵苣,洋蔥,西紅柿和胡椒),田間作物(如馬鈴薯,甜菜,落花生,大豆,油菜),甘蔗,草地和林木(如玉米,高粱,紫花苜蓿),種植院作物(茶葉,咖啡,可可,香蕉,油棕,椰子,橡膠,香料),果園和小樹林(如核果,柑橘,獼猴桃,鱷梨,芒果,橄欖和胡桃),葡萄園,暖房、花園或公園中的觀賞作物,花卉和灌木,樹林、種植院和花圃中的林木(包括落葉林木和常青林木)。
可防治的病害種類可用本發明方法防治的病害主要是各類真菌引起的病害,例如稻瘟病。
防治方法將組合物施用于生長中的作物的合適方法包括葉面噴灑劑,粉劑,顆粒劑,用液體灌溉、粉劑、顆粒劑、和泡沫劑處理土壤和根。此外,本發明組合物可用于防治受植物病害侵食的植株部位,例如將本發明化合物施用于水稻葉面可防治稻瘟病。優選的施用方式是對葉施用。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看出,組合物的施用比需隨例如溫度、濕度、待處理區域和待處理植物等外界條件而改變。因此,施用比應可在一較寬的范圍內變化。本發明組合物的使用頻率可由農民、病害防治專業人士或其他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預期效果來選擇。
一種優選的方案如下對于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將1%或2%的母液按1∶100至1∶1000配成使用液,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噴灑。一般作物在苗期至開花期間用此藥液共噴3次,每間隔15天噴一次,防病率達50%以上。發病期間配合使用少量化學農藥效果更佳。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下列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的實驗方法,通常按照常規條件或按照制造廠商所建議的條件。
實施例1水稻懸浮細胞的準備水稻懸浮細胞在N6液體培養基中于26℃搖床(80rpm)暗培養,每7~10天換一次新鮮培養液。
N6液體培養基配方如下KNO32.83g/L (NH4)2SO40.463g/LKH2PO40.4g/L MgSO4·7H2O 0.185g/LCaCl2·2H2O 0.166g/L MnSO4·H2O 3.3mg/LZnSO4·7H2O 1.5mg/L H3BO31.6mg/LKI 0.8mg/LFeSO4·7H2O28mg/L Na2EDTA 37mg/L煙酸(B5)0.5mg/L 硫胺素·HCl(B1)0.1mg/L吡哆酸·HCl(B6) 0.5mg/L 肌醇酯 100mg/L蔗糖30g/L2,4-D 2mg/L脯氨酸 2.3g/L 色氨酸 50mg/LpH5.8實施例2殼寡糖和母液的制備殼寡糖制備過程如下固體幾丁質或蚌殼、蝦殼經清洗干燥粉碎后的粉末→于密封并有降溫設施的攪拌器中按1∶10的比例加入濃鹽酸→45℃攪拌3-12小時至幾丁質全部溶解→在低溫容器中冷卻上清懸浮液至10-20℃→逐步加入5N NaOH至pH3.0產生NaCl沉淀,而可溶性寡聚糖胺于上清中→過濾去鹽(鹽可回收作為工業用鹽)→寡聚糖胺溶液脫水干燥即為成品→粉末干燥保存。
例如,幾丁質(Sigma)0.2g經過鹽酸降解過夜,用5N的NaOH調節pH3-4,經過過濾去鹽脫水干燥后,制成10mg/ml的寡聚糖水溶性母液,0.45um的微孔濾膜過濾,于-20℃保存備用。
實施例3殼寡糖誘導水稻懸浮細胞死亡分別以0、100、200、500、1000ng/ml濃度的殼寡糖處理換培養基4天后的水稻懸浮細胞,于26℃搖床(80rpm)暗培養24小時,經0.05%的Evans blue染色15min,水洗6次將未結合的染料去除。從中稱取100mg細胞,用50%的甲醇(含1%SDS)1.5ml于50℃水浴30min,期間要不斷的搖動,以便充分脫色,測量洗脫液600nm的光吸收值。同時,以80℃水浴處理10min作為細胞完全死亡的對照,分析細胞死亡的劑量效應。以1μg/ml濃度的殼寡糖對水稻懸浮細胞做同樣的處理,分別在12小時和24小時后,經過染色和脫色處理,測量洗脫液600nm的光吸收值,分析細胞死亡出現的進程。
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過敏性細胞死亡是植物與病原菌非親和互作的典型特征。通過不同劑量的殼寡糖處理水稻細胞24小時后發現,細胞的死亡是隨著殼寡糖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以1μg/ml的殼寡糖處理水稻細胞,就能夠將其完全殺死(見圖1)。用1μg/ml殼寡糖分別對水稻細胞進行12和24小時的處理,結果表明處理12小時后細胞死亡就明顯產生,至24小時即完全死亡(見圖2)。因此得出,殼寡糖是一種水稻細胞死亡的強烈激發子。
實施例4抗病信號的產生與防衛基因的激活(a)H2O2的產生新鮮的水稻懸浮細胞(轉接第4天)用于活性氧的測定。
以1μg/ml濃度的殼寡糖處理的水稻懸浮細胞,分別于26℃搖床(80rpm)暗培養0、30min、1hr、3hr、6hr、12hr、24hr,用0.2μm孔徑的針筒式漏斗過濾培養液,取其200μl加入5μl 1mmol/LHPTS底物,5分鐘混合后,在熒光儀(Perkin ElmerLS50B)上測定活性氧的濃度(參數為激發波長405nm,發射波長512nm)。
結果如圖3所示。活性氧的產生是植物主要防衛反應之一。實驗結果表明,以1μg/ml濃度的殼寡糖處理的水稻懸浮細胞,在0.5小時左右開始產生一個H2O2小峰,6小時達到另一個高峰(見圖3)。此后,殼寡糖誘導的活性氧產生逐漸減弱。該結果非常類似病原菌或激發子產生的兩次氧進發現象。
(b)防衛基因的表達以不同濃度的殼寡糖處理水稻懸浮細胞,于26℃搖床(80rpm)暗培養12小時后提取細胞的總RNA(Trizol法),Northern blot檢測防衛抗病基因RCH10,PAL的表達。以1μg/ml濃度的殼寡糖處理水稻細胞,分別于26℃搖床(80rpm)暗培養0min、30min、1hr、3hr、6hr、12hr、24hr后,提取細胞的總RNA(Trizol法),Northern blot檢測防衛基因RCH10,PAL,CatB的表達動態。
結果如圖4和5所示。以不同濃度的殼寡糖處理水稻懸浮細胞,12小時后0.01ug/ml的殼寡糖便能夠強烈激活防衛基因RCH10和PAL的表達,0.5ug/ml的處理量就可達到防衛基因的表達量最大(見圖4)。以1μg/ml濃度的殼寡糖處理水稻細胞,進行防衛基因激活的時間動態研究。2小時后能夠激活防衛基因RCH10和PAL的表達,在8-12小時的表達量就可以達到最大;防衛基因CatB在殼寡糖處理2小時后能夠被抑制表達(見圖5),再次證實CatB可能是一個抗病反應的負調控因子(He,Z.Et al.(2000)Perception of brassinosteroidsby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the receptor kinase BRIl.Science.288,2360-2363)。
實施例5殼寡糖誘導水稻葉片產生過敏性反應(a)殼寡糖誘導水稻葉片細胞死亡分別以0、1、5、10、100ug/ml濃度的殼寡糖噴灑到三葉期感病水稻H7S的植株上,24小時后,剪取葉片,放入沸水浴狀態下的0.1mg/ml的Trypan blue染色液(乳酸∶甘油∶酚∶水=1∶1∶1∶1,再加入等體積的96%乙醇)中染色5min,室溫下放置1hr,將葉片于2.5mg/ml的水合氯醛中脫色過夜。保存于50%的甘油中,觀察細胞死亡產生情況并拍照記錄。
不同劑量殼寡糖處理的三葉期水稻幼苗,其葉片經Trypan blue染色,發現有明顯的細胞死亡斑點,且隨著處理劑量的不同細胞死亡的產生有一定差異,5ug/ml殼寡糖處理的水稻葉片即產生明顯的細胞死亡(見圖6)。結果表明殼寡糖誘導葉片細胞死亡產生所需劑量要高于懸浮細胞。
(b)殼寡糖誘導水稻葉片細胞產生H2O2沉積在過氧化物酶存在下,DAB(diaminobenzidine)一旦與H2O2接觸,迅速形成紅褐色聚合物沉積。分別以0、1、5、10、100ug/ml濃度的殼寡糖噴灑到三葉期感病水稻H7S的植株上,24小時后,切取葉片浸泡在1mg/ml的3,3’-diaminobenzidine-HCl(pH3.8)中置25℃、光照8小時,取出后置于96%乙醇中沸水浴煮沸10min脫色,在新鮮的乙醇中泡4小時(25℃)后觀察葉片中的紅褐色沉淀并拍照記錄。
不同濃度殼寡糖處理后的水稻,其葉片經DAB染色,發現有明顯的H2O2沉積的斑點(見圖7),從而證明殼寡糖能引起水稻細胞產生過敏性反應(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的氧進發(Oxidative burst)。因而可以初步斷定,上述細胞死亡的產生是基于一種過敏性反應的機理。
實施例6殼寡糖誘導水稻抗病性檢測以5μg/ml的殼寡糖(0.01%Tween20)處理市售的水稻植株H7S,水處理作為陰性對照。8小時后接種稻瘟病(以每個視野BLAST的孢子數為50左右為佳),28℃暗培養24小時后,光照14小時、黑暗10小時繼續培養6天,觀察抗病性并統計發病情況。同時,以抗病品系H7R作為抗病對照。
結果如圖8和9所示。重復實驗證實,經過5ug/ml的殼寡糖處理的水稻植株對稻瘟病的抗性明顯增強,其病斑級數為2-3級,抗病植株為1-2級,而未經處理的植株極大部分病斑為感病病斑,發病級數在4-5級。結果表明5ug/ml殼寡糖的處理防病效果可以達到50%以上(見圖8,9)。
討論植物誘導抗病反應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研究表明,作為真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殼寡糖能夠強烈誘導水稻細胞發生防衛反應,進而引發系統抗病性的增強。本發明的細胞、生化和分子生物學上證實了殼寡糖誘發的這些反應,非常類似于病原菌引起的過敏性反應包括細胞死亡、氧進發和防衛基因的激活。
本發明的研究結論認為,殼寡糖可以作為一種強烈的細胞死亡和系統誘導抗病性的激發子。殼寡糖的這種激發作用可能在不同植物上表現不同,有必要對不同植物進行相應的機理研究。
用殼寡糖處理后,水稻植株抗病性明顯增強。表現為水稻葉片出現細胞死亡斑點,也即發生了HR反應;并且經過DAB染色的水稻葉片會在防衛反應中由于產生了H2O2而出現紅褐色斑點;稻瘟病接種后,經過殼寡糖處理后的水稻植株抗性明顯增強,其病斑級別下降,侵染速度減慢。與感病對照相比,病害指數下降了50%。本發明表明,殼寡糖作為一種來源廣泛的有機制劑,作為生物農藥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預計可誘導植物產生針對不同的真菌細菌、和病毒病的抗性。
在本發明提及的所有文獻都在本申請中引用作為參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獻被單獨引用作為參考那樣。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發明的上述講授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含有防治有效量的殼寡糖和載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殼寡糖的含量為組合物總重量的0.0005-99%。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殼寡糖的含量為組合物總重量的0.005-9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物,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物,其為選自下組的劑型可濕粉劑,可乳化濃縮物,水溶液,乳液,可噴灑溶液,油性或水性分散系,懸浮劑,粉劑,顆粒劑,微膠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物,所述的組合物為粉劑,且所述的殼寡糖的含量為組合物總重量的80-9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物,所述的組合物為水溶液,其中殼寡糖的含量為組合物總重量的0.0005-0.05%。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物,所述組合物還含有選自下組的物質單分子糖胺、氯化鈉、Tween-20和水。
8.一種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給所述植物施用有效量的殼寡糖。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選自下組水稻、小麥、蔬菜、花卉,且所述的抗病性是抗植物真菌病害。
10.一種制備殼寡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提供固體幾丁質或蚌殼、蝦殼經清洗干燥粉碎后的粉末;(b)于密封并有降溫設施的攪拌器中按1∶5-1∶10的比例加入濃鹽酸;(c)30-45℃攪拌3-12小時至幾丁質全部溶解;(d)在低溫容器中冷卻上清懸浮液至10-20℃;(e)加入NaOH至pH3.0±0.5,產生NaCl沉淀,而可溶性寡聚糖胺于上清中;(f)過濾去鹽,回收寡聚糖胺溶液;(g)脫水干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農藥組合物,它含有防治有效量的殼寡糖和載體。本發明還公開了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及其在提供植物抗病性方面的用途。本發明的組合物可強烈激活水稻等植物的防衛反應,從而增強了抗病性。
文檔編號A01N31/04GK1520723SQ0311527
公開日2004年8月18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30日 優先權日2003年1月30日
發明者何祖華, 寧偉, 李群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