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釣墨魚用釣鉤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釣墨魚的裝置,即,涉及釣鉤組件。
釣鉤組件1,掛在前端安裝有餌魚2的漁線3上,并被引導到海中。即,釣鉤組件當墨魚吃在海中游動的餌魚2時,將釣鉤組件1掛在漁線3上,釣鉤組件1沿著漁線3向餌魚2側滑動。
在該釣鉤組件1的前端上安裝魚鉤4、5,它們鉤在吃餌魚2的墨魚上。釣鉤組件1備有金屬制的主體6。在主體6的前端上安裝上述魚鉤4、5,在主體6的基端側設置用于配合漁線3的漁線導向件7、8。此外,為了將釣鉤組件1引導到海中,在主體6上設置重錘9。
不過,現有技術的釣鉤組件1,掛漁線3的部分(線配合部)也是用金屬形成的。因此,有時會傷及線配合部或者由海水引起腐蝕,這樣會造成漁線3的滑動性能變差。這樣,如果漁線3的滑動性能變差的話,難以將釣鉤組件1迅速地鉤在墨魚上,對釣魚效果造成惡劣的影響。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即使長年使用也可以實現順滑的滑動性能的釣鉤組件。
根據這種結構,由于釣墨魚用釣鉤組件的與漁線配合的部分不會因海水而腐蝕、惡化,所以,在所述部分配合到漁線上的情況下,實現兩者總是圓順滑的滑動性能。
特別是,與上述漁線滑動接觸的部分可以采用陶瓷,金屬陶瓷或者鈦和陶瓷的復合物(ゴ一ルドサ一メツト)。此外,與上述漁線滑動接觸的部分,也可以覆蓋鈦,利用氟系樹脂進行覆蓋。
(2)此外,上述線配合部備有與上述漁線滑動接觸的導向構件,可以利用所述導向構件構成與上述漁線滑動接觸的部分。
根據這種結構,利用獨立的構件構成導向構件,將其組裝到線配合部上。從而,上述釣墨魚用釣鉤組件的組裝變得更加容易。
特別是,上述導向構件優選地形成圓弧狀或者大致的環狀。
通過制成這種形狀,除使導向構件的形成變得容易之外,在導向構件沿漁線滑動時,即使漁線與導向構件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也可以確保漁線與導向構件的滑動接觸狀態。
(3)此外,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申請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具有與漁線配合的線配合部,是沿著與線配合部配合的漁線引導到海中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線配合部配備有滑輪機構,該滑輪機構上設置與上述漁線滾動接觸的可自由旋轉的滑輪。
根據該結構,漁線和線配合部一面滾動接觸一面將釣鉤組件引導到海中。即,線配合部相對于漁線是滾動接觸,不是滑動接觸。從而,與線配合部是否被海水腐蝕無關,在漁線與線配合部之間產生的接觸阻力非常小,實現漁線與線配合部總是順滑的滑動。
(4)也可以在上述線配合部上配備限制上述漁線脫離上述滑輪用的限制脫離構件。
利用這種限制脫離構件,漁線可靠地與滑輪配合。從而,在實際釣魚時,即使在由風和波浪等向釣鉤組件施加非預定的外力的情況下,釣鉤組件也不會從漁線上脫落。
具體地說,上述限制脫離構件配置成沿上述引導方向與上述滑輪鄰接,并配備細長的漁線貫通孔,該貫通孔沿上述滑輪的徑向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對應于上述滑輪的軸向方向的尺寸的寬度尺寸。
根據這種結構,通過將漁線插入貫通漁線貫通孔,漁線對于滑輪的軸向方向可以在所述滑輪的軸向方向尺寸內移動。借此,防止漁線從滑輪上脫落。
此外,漁線相對于滑輪的徑向方向可以自由地移動。即,由于避免漁線沿滑輪的徑向方向與限制脫離構件接觸,所以,可以確保漁線與滑輪可靠地配合。從而,實現漁線與線配合部總是順滑的滑動性。
(5)上述滑輪機構備有懸臂式支承上述滑輪的支承銷,上述滑輪經由防銹軸承支承上述支承銷上。
防銹軸承對海水等具有極高的耐腐蝕性。從而,滑輪不會因軸承的腐蝕造成旋轉性能的降低,在長時間內能夠順滑地旋轉。借此,可以在長時間內實現漁線與線配合部順滑的滑動性。
此外,上述滑輪機構具有上述滑輪和可自由旋轉地支承所述滑輪的支承架,所述支承架的一部分與上述滑輪的周面具有規定的間隙并且相向的同時,與上述滑輪的側面呈位于同一個平面內的方式形成,并且,在所述支承架的一部分中的至少與上述滑輪的周面相向的部分上,也可形成向所述支承架的外側敞開的C形面。
根據這種結構,漁線從滑輪與支承架的間隙中被導入滑輪內。這時,由于在與支承架與上述滑輪相向的面形成C形面,所以,可以很簡單地將漁線從上述間隙中導入到滑輪內。另一方面,由于支承架與上述滑輪的周面具有規定的間隙并且是相向配置的,所以,一旦將漁線導入滑輪內之后,漁線就不能簡單地從滑輪上脫下。
(6)上述機構可以備有相互沿徑向相向配置的一對滑輪。
在這種結構中,由于漁線成為被夾持在一對滑輪之間的狀態,所以,漁線不容易從釣鉤組件上脫落。
此外,上述滑輪機構,也可以備有允許上述一對滑輪在相互接近的接近姿勢與相互離開的脫離姿勢之間進行姿勢變化的姿勢變化機構。
利用這種姿勢變化機構,一對滑輪可以接近或者遠離。從而,漁線配合到釣鉤組件上時,一對滑輪變化成相互遠離的姿勢。借此,漁線可以簡單地與滑輪配合。另一方面,通過一對滑輪變化成相互接近的姿勢,漁線不容易從釣鉤組件上脫落。
進而,上述姿勢變化機構可以配備有將一個滑輪向另一個滑輪側加載的彈性構件。
在這種結構中,由于利用彈性構件將一個滑輪向另一個滑輪側加載,所以,通過抗拒所述彈性力使一個滑輪向離開另一個滑輪的方向位移,可以很容易進行上述姿勢的變化。
(7)上述滑輪,具有其斷面大致為V字形的線配合槽,所述線配合槽可在其底部上備有上述漁線能夠動配合的截面為大致的圓形的線動配合部。
根據這種結構,由于已被導入到滑輪內的漁線嵌入到線動配合部內,所以,進一步可靠地防止漁線的脫落。從而,實現漁線與線配合部順滑的滑動性。
圖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釣鉤組件的線配合部的放大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導向構件的放大立體圖。
圖4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釣鉤組件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圖5是圖4中的部分放大立體圖,詳細表示線配合部的結構。
圖6是在圖5中的A向視圖。
圖7是圖6的VII-VII線剖面圖。
圖8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線配合部的正視圖。
圖9是圖8中的部分斷面左側視圖。
圖10是表示滑輪的設計變更例圖,是滑輪斷面圖。
圖11是表示現有技術的釣鉤組件的結構的圖示。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適當的附圖,根據優選的實施方式,詳細說明本發明。
<第一實施方式>
圖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下面簡稱為“釣鉤組件”)10的透視圖。
該釣鉤組件10被掛在漁線L上,沿漁線L引導并沉入海中。釣鉤組件10備有主體11,設置在主體11的前端側魚鉤12、13,以及上述漁線穿過的線配合部14、15。
主體11及魚鉤12、13由例如不銹鋼等構成。魚鉤12、13也可以用高碳鋼等構成。此外,主體11,如圖所示,形成截面為圓形的細長棒狀。因此,在把釣鉤組件10引導到海中時,水的阻力小,可以迅速地沉下。具體地說,主體11使用不銹鋼線材等構成。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釣鉤組件10迅速沉下,設置重錘17。該重錘17用鉛等構成。
線配合部15與主體11連續地形成。即,配合部15通過將主體11的基端部彎曲成大約90度構成,進而,其上端部如圖所示,形成環狀。同時,在形成環狀的部分上安裝導向構件18。
圖2是線配合部15的放大立體圖,圖3是導向構件18的放大立體圖。
導向構件18,如圖所示,呈半圓形,例如用SiC(碳化硅)構成。在導向構件18的外周面19上,沿周向方向形成槽20。該槽20的內表面的形狀形成半圓形。導向構件18的寬度尺寸d,為了與主體11的外徑相對應,可以適當設計變更。
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體11的外徑為1.5mm,導向構件18的寬度尺寸d為3.5mm。此外,不言而喻,這些尺寸并不局限于上述尺寸,可以適當地設計變更。
導向構件18嵌入到形成在主體11的上述環狀的部分內,即,主體11嵌入安裝到導向構件18的槽20內,例如,用粘結劑等將兩者固定。
在本實施方式中,導向構件18用SiC構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一般地,可以用陶瓷構成導向構件18。此外,作為導向構件18的材料,除陶瓷材料之外,也可以采用金屬陶瓷或鈦和陶瓷的復合物(ゴ一ルドサ一メツト)。
但采用金屬陶瓷時,沒有特定的種類限制,例如可以采用TiC基金屬陶瓷。此外,在采用鈦和陶瓷的復合物(ゴ一ルドサ一メツト)時,例如,采用作為金屬陶瓷基體材料的TiC基金屬陶瓷,作為覆蓋層,外層采用TiN,內層采用(Ti、Ai)N系復合化合物。
此外,導向構件18的內周面25形成內側成凸狀的曲面。這樣,通過內周面25形成曲面,防止導向構件18的破裂等損傷。
另一方面,線配合部14具有支架21和導向構件22。
支架21與上述主體11一樣,用細長棒狀構件(不銹鋼線材等)構成。支架21的一個端部固定到上述主體11上。作為這種固定方法,例如可以采用由布制的或者樹脂制的線16緊固到主體11上的方法,或利用焊接等。
支架21的另一個端部側,與上述線配合部15一樣,彎曲形成環狀,將導向構件22嵌入到其內部。由于支架21的另一個端部側的結構及導向構件22的結構與上述線配合部15一樣,所以省略其說明。
魚鉤12、13可以采用一般的釣墨魚用的魚鉤,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所需的固定構件23固定在主體11的規定位置上。作為固定構件23,可以采用將魚鉤12、13緊固到主體11上用的布制或者樹脂制的線或粘結劑等。此外,魚鉤12、13也可以直接焊接到主體11上。
在釣鉤組件10被引導到海中時,漁線L與線配合部14、15配合。在這種情況下,漁線L(參照圖2)以從形成主體11的環狀的部分的下端部24被壓入內部的方式被進行導向。在線配合部14情況相同。借此,漁線L與線配合部14、15可自由滑動地配合。即,釣鉤組件10沿漁線L沉入到海中。
本實施方式的釣鉤組件10,按下面所述的方法使用。
當墨魚吃到安裝在漁線L的前端上的餌(未圖示)時,釣魚人使漁線L與釣鉤組件10的線配合部14、15配合,使釣鉤組件10沿漁線引導沉入海中。當釣鉤組件10達到墨魚處時,魚鉤12及魚鉤13鉤住墨魚,釣魚人可以收取鉤到的墨魚。
這時,線配合部15、14中導向構件18、22相對漁線L滑動,但由于導向構件18、22是由SiC構成的,所以,在漁線L與導向構件18、22之間實現順滑的滑動性。而且,由于SiC是不與海水相互起作用的材料,所以,即使反復使用釣鉤組件10,導向構件18、22與漁線L之間的滑動性也不會變差。
此外,這種情況下的所謂“相互不起作用”是指不會由海水引起惡化或者腐蝕,漁線L與導向構件18、22之間的滑動性不會發生惡化的變化。
此外,由于導向構件18、22的內周面25形成如前面所述的曲面,所以,漁線L與導向構件18、22成為所謂的點接觸狀態。借此,具有漁線L的滑動性會進一步變好的優點。不過,所述內周面25也可以被制成平面。
進而,如果由金屬陶瓷構成導向構件18、22的話,作為導向構件18、22的機械性質韌性增加,抑制因施加沖擊力等外力造成的導向構件18、22的破損。此外,如果用鈦和陶瓷的復合物(ゴ一ルドサ一メツト)構成導向構件18、22的話,除韌性之外,具有漁線L與導向構件18、22之間的滑動性進一步變好的優點。
將本實施方式的釣鉤組件10進行下面的設計變更。
首先,導向構件18、22作為獨立的另外的部件構成,但也可只在線配合部14、15與漁線L的滑動接觸部分或者線配合部14、15的全部用金屬陶瓷等構成。在這種結構中,也和前面所述一樣,即使長年使用釣鉤組件10,漁線L與導向構件18、22之間的滑動性也不會惡化。
此外,在線配合部14、15中與漁線L滑動接觸的部分,也可以利用鈦合金(例如(Ti、Ai)N系復合物等)進行覆蓋。在這種情況下,漁線L與線配合部14、15之間的滑動性能極為良好,并且,反復使用釣鉤組件10滑動性也不會惡化。
此外,在線配合部14、15與漁線L滑動接觸的部分,也可以利用氟系樹脂進行覆蓋,也可以嵌入用氟系樹脂形成的管。
總而言之,只要采取與漁線L滑動接觸的部分不與海水作用所需的措施即可。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導向構件18、22制成半圓形,但也可以將其制成環狀,嵌入上述主體11及支架21內。但是,由于漁線L必須插入導向構件18、22的內部,所以導向構件18、22有必要在其一部分上設置切口等。
這樣,當釣鉤組件10被引導到海中時,即使漁線L與導向構件18、22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也總是能夠實現漁線L與導向構件18、22之間的良好的滑動性。
<第二實施方式>
圖4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釣鉤組件30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本實施方式的釣鉤組件30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釣鉤組件10的不同之處在于,在釣鉤組件10上設置具有上述導向構件22的線配合部14(參照
圖1),與此相對,釣鉤組件30設置具有滑輪機構31的線配合部32。
該滑輪機構31備有后面所述的滑輪34,漁線L與滑輪34滾動接觸。借此,實現漁線L與線配合部32的順滑的滑動性。
此外,在上述釣鉤組件10中,上述線配合部15備有導向構件18,在本實施方式的釣鉤組件30中,不備有這種導向構件18。但是,由于漁線L與滑輪34滾動接觸,所以,如后面所述,釣鉤組件30沿漁線L被順滑地引導。當然,線配合部15也可以備有上述導向構件18。
此外,關于釣鉤組件30的其它結構,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釣鉤組件10一樣。
圖5是圖4中的部分放大立體圖,詳細表示線配合部32的結構。此外,圖6是圖5中A向視圖,圖7是圖6中VII-VII線斷面圖。
線配合部32,如圖4所示,具有上述滑輪機構31和脫離限制構件33。
滑輪機構31具有滑輪34,和經由后面描述的支承機構35支承滑輪34的支承架36。
支承架36,如圖5所示,具有支架主體37和支腳部38。
支腳部38和主體11一樣,例如用不銹鋼等線材構成。支腳部38形成大致的コ字形,其一個端部固定到主體11上。支腳部38,如圖所示,例如,用鉚接構件39鉚接到主體11上。
此外,支腳部38的另一個端部固定在支架主體37上。所述固定結構將在后面描述。
支架主體37,例如用不銹鋼(SUS304)等構成。支架主體37,如圖7所示,具有主體上部40與主體下部41,將它們形成一個整體。主體下部41,如圖6及圖7所示,圖中的右側部分形成中空的結構,圖中左側形成實心的結構。
同時,上述支腳部38的另一個端部,從主體下部41的圖中的右側插入主體下部41內,貫通主體下部41的實心部分。借此,將支腳部38的另一個端部固定在主體下部41上。
主體上部40,其截面形狀形成大致的コ字形,具有一對側板42,43。滑輪34支承在該側板43上。
將側板42(支承架的一部分)設定成比側板43的高度尺寸小的尺寸。如圖6所示,側板42的上緣(與滑輪的周面相向的部分)形成沿支承在側板43上的滑輪34的周面的圓弧狀。同時,該側板42的上緣與滑輪34的周面之間形成間隙44。該間隙44,如后面所述,用于漁線L穿過,對應漁線L的粗度適當地設定其尺寸。
此外,在上述側板42的上緣上,如圖7所示,形成C面45。借此,側板42的上緣成為向側板42的外側敞開的傾斜面。
進而,上述側板42的外側面46位于和滑輪34的外側面47同一個鉛直面上。即,側板42的外側面46與滑輪34的外側面47,以所謂的同一個平面的狀態進行配置。
關于上述C面45的功能以及將上述側板42與滑輪34配置成同一個平面的狀態的作用將在后面描述。
側板43沿滑輪43的軸向方向與側板42相向配置,如圖7所示,配置在滑輪34的外側面48側。在側板43上設置銷貫通孔49。該銷貫通孔49貫通支承后面描述的支承銷50。
滑輪34,例如由聚縮醛(POM)等構成。如圖7所示,滑輪34形成大致的V形槽51(線配合槽)。當釣鉤組件30與漁線L配合時,漁線L嵌入到槽51內。
此外,在滑輪34的周面上,形成C面58。該C面58的作用將在后面描述。
滑輪34由支承機構35支承在上述支架主體37上。
支承機構35具有支承銷50,襯套52,軸承53,以及間隔件54。
在本實施方式中,軸承53采用滾珠軸承。如圖7所示,軸承53的外輪,嵌入到滑輪34的內側中。
襯套52例如由不銹鋼(SUS304)等構成。襯套52形成圓筒狀,嵌入到軸承53的內輪的內側。在襯套52的內表面上形成內螺紋。
此外,間隔件54,例如由不銹鋼(SUS304)等構成。間隔件54形成環狀,加裝在支架主體37的側板43與軸承53之間,進行軸承53的定位。
支承銷50例如由不銹鋼(SUS304)等構成。在支承銷50的軸部上形成外螺紋。支承銷50從上述側板43的外側插入貫穿上述銷貫通孔49,貫穿間隔件54和襯套51。支承銷50的外螺紋與襯套51的內螺紋嚙合,通過嵌入支承銷50,滑輪34和軸承53、襯套52及間隔件54一起被成單臂式支承。
通過這樣支承滑輪34,滑輪34能夠以支承銷50為中心自由旋轉。
其次,脫離限制構件33與主體11一樣,例如用不銹鋼線材等構成。如圖4所示,脫離限制構件33具有支腳部55和環狀部56。
支腳部55如圖5所示彎曲成大致的直角,固定在主體11上。支腳部55例如用鉚接構件39鉚接到主體11上。即,在本實施方式中,脫離限制構件33的支腳部55與支承架36的支腳部38一起用鉚接構件39鉚接到主體11上。
此外,支腳部55與上述支腳部38也可以形成一個整體。
上述環狀部56與支腳部55連續形成,如圖4所示,彎曲形成環狀。利用形成該環狀的部分構成漁線穿過的貫通孔57。漁線L穿過漁線貫通孔57。
漁線貫通孔57如圖4所示,呈細長狀,環狀部56沿滑輪34的徑向方向延伸。
漁線貫通孔57的寬度方向的尺寸,對應于滑輪34的軸向方向的尺寸(支承銷50的軸向方向的尺寸),較長方向的尺寸對應于滑輪34的徑向方向的尺寸。此外,漁線貫通孔57的較長方向的尺寸也可以大于滑輪34的徑向方向的尺寸。
本實施方式的釣鉤組件30,和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釣鉤組件10一樣,按以下方式使用。
在墨魚吃安裝在漁線L的前端上的餌(未圖示)的情況下,釣魚人使漁線L配合到釣鉤組件30的線配合部32、15上,沿漁線L將釣鉤組件30引導并沉入到海中。
當釣鉤組件30到達墨魚時,魚鉤12及魚鉤13(參照
圖1)鉤住墨魚,釣魚人可以收取鉤到的墨魚。
這時,漁線L與線配合部32滾動接觸,釣鉤組件30順滑地被引導到海中。即,線配合部32相對于漁線L是滾動接觸,而非滑動接觸。
從而,與海水是否對線配合部32有無腐蝕無關,漁線L與線配合部32之間產生的接觸阻力極小。因此,實現漁線L與線配合部32總是能實現順滑的滑動。其結果是,即使釣鉤組件30長年使用,漁線L的滑動性也不會惡化。
此外,由于在線配合部32上設置脫離限制構件33,所以漁線L能夠可靠地與滑輪34配合。從而,在實際釣魚時,即使由風及波浪等向釣鉤組件30施加預料之外的外力,釣鉤組件也不會從漁線L上脫落。
特別是,該脫離限制構件33具有上述漁線貫通孔57,漁線L穿過該漁線貫通孔57。同時,由于漁線貫通孔57具有對應于滑輪34的軸向方向尺寸的寬度尺寸,所以,即使漁線L沿橫向方向,即,沿滑輪34的軸向方向偏移的情況下,由于與脫離限制構件33接觸,漁線L也不會從滑輪34上脫落。
而且,由于漁線貫通孔57沿滑輪34的徑向方向延伸,所以當將釣鉤組件30引導到海中時,即使漁線L沿滑輪34的徑向方向偏移,即,即使在圖4中釣鉤組件30向下方傾斜時,漁線L也不會與脫離限制構件33接觸。所以,漁線L可靠地與滑輪34配合。
從而,實現漁線L與線配合部34總是順滑的滑動,總是能夠順滑地將釣鉤組件30導入海中。
此外,由于上述滑輪機構31經由軸承53可自由旋轉地支承滑輪34,所以滑輪34可以極為順滑地旋轉。借此,釣鉤組件30可以沿漁線L更順滑地移動。
特別是,軸承53,優選地采用防銹軸承。防銹軸承對海水等具有極高的耐腐蝕性。從而,滑輪34不會因軸承的腐蝕引起旋轉性能降低,可以長期的順滑地旋轉。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軸承53,采用滾珠軸承,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滑動軸承等。
此外,漁線L與線配合部32配合時,從滑輪34與支承架36之間的間隙44導入到滑輪34內。支承架36的支架主體37,如圖6所示,沿滑輪34的周面彎曲,但由于在支承架36上形成上述C面45,所以漁線L可以從上述間隙44簡單地被導入滑輪34內。
另一方面,由于支架主體37如前面所述的那樣彎曲,而且與滑輪34的周面相向配置,所以,漁線L一旦被導入到滑輪34內之后,不能簡單地將其卸下。
加之,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在滑輪34的周面上設置上述C面58,所以在能夠將漁線L容易地插入到滑輪34內的同時,漁線更難以從滑輪34中脫下。
其次,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圖8是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線配合部60的正視圖,圖9是圖8中的部分剖面左側視圖。
該變形例的特征為,釣鉤組件30備有滑輪機構60,該滑輪機構60備有一對滑輪61、62。
這些滑輪61、62由支承架63支承,滑輪61相對于滑輪62變化姿勢。具體地說,滑輪61借助后面描述的姿勢變化機構64,可以接近和遠離滑輪62。
滑輪61、62用和上述滑輪34同樣的材料構成,用同樣的方法加工。滑輪61、62沿上下方向(圖4中與主體11的較長方向垂直的方向)相向配置。此外,在本變形例中,不配備設置在滑輪34上的C面58,但也可以形成和C面58同樣的C面。
滑輪61用和上述支承銷50同樣的支承銷50支承。此外,滑輪62利用支承銷65支承,該支承銷65其軸部的長度尺寸比支承銷50長。
支承架63具有支架主體66和支腳部67。
支腳部67和上述支腳部55一樣,例如用不銹鋼線材構成,鉚接固定到主體11(參照
圖1)上。
支腳部67和支架主體66形成一個整體。
支架主體66,如圖9所示,形成大致的L形。支架主體66的側部,如圖9所示,形成雙重壁,備有內板68和外板69。
在內板68及外板69上,如圖9所示,設置貫通孔70。該貫通孔70,如圖8所示,形成長孔,沿滑輪61、62的徑向方向延伸。
姿勢變化機構64具有上述支承銷65,上述內板68及外板69,彈簧71(彈性構件)。
滑輪61,如圖9所示,由支承銷50在可自由旋轉的狀態下固定在支架主體66的下方。
另一方面,滑輪62由支承銷65在可自由旋轉的狀態下支承,該支承銷65如圖9所示,被支承在內板68及外板69上。
在支承銷65插入內板68及外板69內的狀態下,上述彈簧71配置在由內板68、外板69及支承銷65劃分的空間內。從而,支承銷65向下方彈性加載。由于支承銷65穿過上述貫通孔70,所以,支承銷65可以抗拒彈簧71的彈性力向上方移動,在這種情況下,滑輪62可以和支承銷65一起向上方移動。
即,滑輪62平時以接近滑輪61的方式被彈性加載,根據需要,通過支承銷65的滑動向上方移動,借此,滑輪62可以離開滑輪61。將滑輪62接近滑輪61的姿勢定義為接近姿勢,將離開滑輪61的姿勢定義為離開姿勢。
在該變形例的釣鉤組件30中,由于滑輪機構6備有相互沿徑向方向相向配置的一對滑輪61、62,所以,當漁線L配合到釣鉤組件30上時,漁線L成為夾持在一對滑輪61,62之間的狀態。借此,漁線L不容易從釣鉤組件30上脫落,順滑地將釣鉤組件30引導到海中。
此外,由于滑輪機構60備有上述姿勢變化機構64,所以,滑輪61、62可以相互接近或者離開。
從而,當漁線L配合到釣鉤組件30上時,滑輪61、62變化成相互離開的姿勢。借此,漁線L簡單地與滑輪61、62配合。此外,漁線L可以很容易從釣鉤組件30上卸下。另一方面,由于通過滑輪61、62變化成相互接近的姿勢,漁線L被夾持在滑輪61、62之間,所以,漁線L不容易從釣鉤組件30上脫落。借此,釣鉤組件30沿漁線L被順滑地引導到海中。
特別是,在本變形例中,滑輪62由彈簧72向滑輪61側加載,所以漁線L總是處于由滑輪61、62夾持的狀態。從而,可靠地防止漁線L從釣鉤組件30上脫落。
此外,通過抗拒彈簧71的彈性力使支承銷65滑動,滑輪62很容易變化成離開的姿勢。從而,漁線L可以極其簡單地相對于釣鉤組件30拆裝,在實際釣魚時,釣鉤組件30的安裝拆卸非常簡單。
此外,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滑輪34、61、62,分別備有同樣的槽51,各滑輪34、61、62也可以備有如
圖10所示的槽72。
即,各滑輪34、61、62在槽72的底部上也可以備有線動配合部73。該動配合部73是漁線L可以動配合的部分,是截面為大致圓形的環狀槽。
通過配備有該線動配合部73,被導入到滑輪34、61、62內的漁線L,嵌入到線動配合部73內。從而,具有能夠進一步可靠地防止漁線L脫落的優點。
此外,在上述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在釣鉤組件10、30上僅設置一個滑輪機構31、60,但也可以設置多個。
上述本發明提供一種釣鉤組件,由于和漁線滑動接觸的部分是用不與海水發生相互作用的材料構成的,所以即使長年使用,漁線的滑動性也不會惡化釣鉤組件。
權利要求
1.一種釣墨魚用釣鉤組件,是與漁線配合、沿著漁線引導到海中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它備有與上述漁線配合的線配合部,所述配合部的至少與漁線滑動接觸的部分由不與海水發生相互作用的材料構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與上述漁線滑動接觸的部分,利用陶瓷構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與上述漁線滑動接觸的部分,利用金屬陶瓷構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與上述漁線滑動接觸的部分,利用鈦和陶瓷的復合物(ゴ一ルドサ一メツト)構成。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與上述漁線滑動接觸的部分,覆蓋鈦。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與漁線滑動接觸的部分,覆蓋氟系樹脂。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線配合部備有與上述漁線滑動接觸的導向構件,所述導向構件構成與上述漁線滑動接觸的部分。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導向構件形成圓弧狀或者大致的環狀。
9.一種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是具有與漁線配合的線配合部并沿著與線配合部配合的漁線引導到海中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線配合部配備有滑輪機構,該滑輪機構設置與上述漁線滾動接觸的可自由旋轉的滑輪。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線配合備有限制上述漁線從上述滑輪脫離的脫離限制構件。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限制脫離構件,沿上述引導方向與上述滑輪鄰接地配置,設置細長的漁線貫通孔,該漁線貫通孔沿上述滑輪的徑向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對應于上述滑輪的軸心方向的尺寸的寬度尺寸。
12.如權利要求9至11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滑輪機構,具有以懸臂狀支承上述滑輪的支承銷,上述滑輪經由防銹軸承支承上述支承銷。
13.如權利要求9至12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滑輪機構,具有上述滑輪和可自由旋轉地支承所述滑輪的支承架,所述支承架的一部分與上述滑輪的周面具有規定的間隙并且相向的同時,與上述滑輪的側面呈位于同一個平面內的方式形成,并且,在所述支承架的一部分中的至少與上述滑輪的周面相向的部分上,形成向所述支承架的外側敞開的C形面。
14.如權利要求9至12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滑輪機構,備有相互沿徑向相向配置的一對滑輪。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滑輪機構,備有允許上述一對滑輪在相互接近的姿勢與相互離開的脫離姿勢之間進行姿勢變化的姿勢變化機構。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滑輪機構備有將一個滑輪向另外一個滑輪側彈性加載的彈性構件。
17.如權利要求9至16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釣墨魚用釣鉤組件,其特征為上述滑輪具有截面大致為V字形的線配合槽,所述線配合槽在其底部上備有上述漁線能夠動配合的截面大致為圓形的線動配合部。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釣鉤組件,即使長年使用,漁線的滑動性也不會惡化釣鉤組件。在主體(11)上設置線配合部(14、15)。在線配合部(14、15)與漁線L的滑動接觸部分上設置導向構件(18、22)。導向構件(18、22)形成半圓形或者環狀,利用SiC等構成。
文檔編號A01K83/00GK1459228SQ0312371
公開日2003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03年5月20日 優先權日2002年5月20日
發明者東山貴一, 僑本浩和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