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03766閱讀:40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總體涉及轉子制動裝置。本發明尤其涉及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該裝置用于制動可轉動地安裝在旋轉繞線輪的繞線輪單元上的轉子以便響應在魚線卷繞位置和魚線釋放位置之間樞轉的鉤環臂的樞轉。
背景技術
旋轉繞線輪上的轉子通常設置將魚線引導到卷筒上的鉤環臂。該鉤環臂采取當魚線卷繞時將魚線引導到卷筒外周表面上的魚線卷繞位置和該鉤環臂從魚線卷繞位置樞轉使其在甩桿期間魚線從卷筒退繞時沒有阻礙的魚線釋放位置。該轉子設置鉤環翻轉裝置。該鉤環翻轉裝置將鉤環臂保持在魚線卷繞位置和魚線釋放位置上,并且在轉子在魚線卷繞方向上轉動時將鉤環臂從魚線釋放位置返回到魚線卷繞位置。
傳統的鉤環翻轉裝置公開在日本公布專利申請H10-4839中。該鉤環翻轉裝置包括撥動彈簧,桿形構件和轉換突出部。該撥動彈簧安裝在轉子上,其前端與樞轉中心附近的鉤環臂互鎖。該桿形運動構件具有與樞轉中心附近的鉤環臂互鎖的前端和相對于該繞線輪單元前后運動的底端。該轉換突出部設置在該繞線輪單元上以便接觸該運動構件。該撥動彈簧將該鉤環臂撥動和偏置在兩個位置上,并將該鉤環臂保持在這兩個位置上。當該鉤環臂樞轉到魚線釋放位置時,該運動構件退回到接觸該轉換突出部的位置上。接著,當該轉子在魚線卷繞的方向上轉動時,該運動構件接觸該轉換突出部并將其向前推動,該撥動彈簧由于此向前運動收縮,并且該撥動彈簧將該鉤環臂返回到魚線卷繞位置。
一種具有改進轉動傳遞效率的旋轉繞線輪可在魚線卷繞的方向上方便地轉動。當轉子轉動時,即使轉子已經轉動到適合甩桿或指壓的轉動方向上,其轉動方向便于轉換。
在此傳統構形中,接觸該繞線輪單元并制動轉子的制動構件安裝在該運動構件上以便防止轉子在魚線釋放位置上轉動。當該運動構件運動到該接觸位置時,該制動構件接觸該繞線輪單元的前表面并受到壓縮,因此制動轉子。當該轉子如此彈性制動并且該鉤環翻轉時,可防止該轉子轉子并在需要時還可在魚線卷繞方向上轉動。
在此傳統構形中,該制動構件安裝在該運動構件上,并且該轉子通過使得該制動構件與該繞線輪單元接觸并壓縮該制動構件來制動。因此,如果由于制造或組裝誤差,該運動構件的接觸位置從前到后改變,該制動構件的壓縮量也將改變。如果壓縮量改變,轉子上的制動力也將變化,并且因此該轉子不能平滑制動。因此,已經考慮在該繞線輪單元上設置環形制動構件,并且在垂直于該制動構件的壓縮方向上從該制動構件的端部向一個外部橫向表面運動該運動構件,使得運動構件余制動構件接觸。
但是,顧及到由于該運動構件只與該制動構件的一部分接觸,此構形將在制動力上產生不均勻,并使得制動力不穩定。如果該制動力如此變得不穩定,顧及到將不能產生一定量的制動力,繼而操作性能下降。
為此,需要一種克服現有技術的所述問題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本發明滿足現有技術中的此需要以及其他需要,這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此說明書中將明白。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使得旋轉繞線輪內的轉子制動裝置的制動力穩定。
按照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制動可轉動地安裝在旋轉繞線輪的繞線輪單元上以便響應在魚線卷繞位置和魚線釋放位置之間樞轉的鉤環臂的樞轉。該轉子制動裝置具有連接在該鉤環臂上的運動構件和制動構件。該運動構件在該轉子上樞轉并可在與魚線卷繞位置相對應的第一位置和與魚線釋放位置相對應的第二位置之間運動。當該運動構件位于第二位置時,運動構件的一部分向該繞線輪單元伸出。該制動構件具有阻力部分和多個接合部分。該阻力部分與該繞線輪單元摩擦和可轉動地接合。當該運動構件運動到第二位置時,多個接合部分與該運動構件上的突出部件接合。另外,當該運動構件上的突出部與該突出部件接合時,阻力部分與該繞線輪單元摩擦接合。
在此轉子制動裝置中,當該鉤環臂從魚線卷繞位置樞轉到魚線釋放位置時,設置在該轉子上的運動構件的一部分向該繞線輪單元的前部伸出,并與設置在該制動構件上的接合部分接合。接著,當該轉子和制動構件轉動時,由于該阻力部分與該繞線輪單元的前部摩擦接合,該轉子制動。這里,由于阻力部分與該繞線輪單元的前部摩擦接合并允許轉動,制動將不同于現有技術那樣只出現在繞線輪單元的一部分上。另外,由于阻力部分在其整個部分上均勻地制動該繞線輪單元,可以穩定制動力。
按照本發明的第二方面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在第一方面的轉子制動裝置,其中該制動構件是環形形狀,該阻力部分形成在該制動構件的內周邊上,并且該接合部分形成在該制動構件的外周邊上。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安裝在該繞線輪單元上的外周表面上的環形制動構件可以獲得可靠的制動力。
按照本發明的第三方面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在第二方面的轉子制動裝置,其中該制動構件由多個連續構件制成,并且該多個連續構件通過彈簧構件壓配合在繞線輪單元上。在這種情況下,具有多個構件的制動構件可通過例如將螺旋彈簧插入形成在制動構件的外周邊上的凹槽來方便地獲得制動力。
按照本發明的第四方面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是任一所述方面的裝置,其中該運動構件是桿形的。另外,該桿形運動構件的前端向鉤環臂的樞轉中心的附近彎曲,使得該前端沿該鉤環臂的樞轉軸線延伸并通過鉤環臂可轉動地支承。此外,運動構件的后端向轉子的轉動軸線彎曲并通過轉子支承以便前后運動。最后,該前端和后端之間的運動構件的部分布置成沿該轉子的轉動軸線延伸。在這種情況下,該鉤環臂的樞轉運動可用該運動構件的突出部件的前后線性運動的簡單的結構方便地轉換。
按照本發明的第五方面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在第一方面的裝置,其中該制動構件由具有切口部分的彈性環形構件制成。該制動構件通過該環形構件的彈性壓配合在該繞線輪單元上。在這種配置下,將通過使用例如形成為大致C形的環形構件方便地進行該制動構件的連接和拆卸。另外制動力可便于通過環形構件的彈性來獲得。
按照本發明的第六方面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在第五方面的裝置,其中該制動構件還包括彈性環形板簧和多個突出部。該彈性環形板簧的阻力部分形成在該板簧的內周邊上。該板簧具有切口部分。該多個突出部設置在該板簧的外周邊上并從中徑向向外延伸。另外,該突出部形成接合部分。在這種情況下,該制動構件包括板簧和多個突出部。該板簧例如形成為大致C形。該突出部設置在該板簧的外周邊上。這里,例如通過將多個突出部與板簧整體形成,該制動構件可通過例如壓制成形構件來方便地形成。因此,可減少部件的總體數量。
按照本發明的第七方面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在第六方面的裝置,其中多個突出部中的每個包括第一彎曲部分和第二彎曲部分。第一彎曲部分是在該板簧的外周邊徑向向外彎曲的部分。該第二彎曲部分是從該第一彎曲部分的尖端彎曲以便沿該第一彎曲部分延伸的部分。在這種配置下,通過將該制動構件形成截面呈大致C形,該制動構件上的突出部可方便地與該接合部分接合。
按照本發明的第八方面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在第七方面的裝置,其還包括布置在該制動構件和該繞線輪單元之間的環形墊片構件。第一彎曲部分的尖端形成為使其當該制動構件安裝該繞線輪單元上時向該繞線輪單元彎曲。在此配置下,即使例如該繞線輪單元由兩個構件形成,在兩個構件連接之處形成不均勻部分,在該制動構件和該繞線輪單元之間安裝該墊片構件可以防止第一彎曲部分在該不均勻部分上卡住。
本發明的這些和其他的目的、特征、方面和優點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從以下詳細說明中將變得清楚,該說明結合附圖披露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


現對于形成此原始披露一部分的附圖進行參考圖1是按照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旋轉繞線輪的左側立視圖;圖2是按照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旋轉繞線輪的左側截面圖;圖3a和3b是按照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旋轉繞線輪的第一轉子臂的平面圖,其中局部切去以便說明;圖4是按照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第一轉子臂的放大截面圖;圖5是繞線輪主體的截面前立視圖,其說明按照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鉤環翻轉機構;
圖6是繞線輪繞線輪主體的局部底部平面圖,其說明按照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鉤環翻轉機構;圖7是按照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第一鉤環支承構件的截面圖;圖8是沿圖7的VIII-VIII線觀察的按照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第一鉤環支承構件的截面圖;圖9a~9c是按照本發明的轉子制動機構的示意圖,其表示當該鉤環臂樞轉時限制狀態變化;圖10是繞線輪主體的截面前立視圖,其表示按照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鉤環翻轉機構;圖11是繞線輪主體的局部底部平面圖,其表示按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鉤環翻轉機構;圖12是按照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從繞線輪主體截取的繞線輪主體的制動構件的放大立視圖;圖13是按照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繞線輪主體的金屬環構件的放大立視圖;圖14是按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制動構件的放大立視圖;圖15是圍繞按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制動構件的區域的放大截面立視圖;以及圖16是繞線輪主體的截面前立視圖,其表示按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鉤環翻轉機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的所選擇的實施例現在將參考附圖描述。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此說明書中將明白的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以下描述只出于說明目的,而不作為限制本發明,本發明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如圖1和2所示,按照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旋轉繞線輪是包括搖把1、可轉動地支承搖把1的繞線輪單元2、轉子3和卷筒4。轉子3可轉動地支承在繞線輪單元2的前部上。卷筒4構造成容納圍繞其外周表面卷繞的魚線。卷筒4布置在轉子3的前端使其可相對于轉子3前后自由運動。注意到搖把1安裝在圖1所示繞線輪單元2的左側以及圖2其右側上。因此,搖把1可安裝在繞線輪單元2的任一左或右側上。
繞線輪但2包括在其內部具有空間的繞線輪主體2a和可拆卸地安裝在繞線輪主體2a上并用來閉合繞線輪主體2a內部空間的蓋構件2b。
繞線輪主體2a由例如鋁合金制成并在繞線輪主體2a頂部與水平延伸的T形桿連接腿2c制成一體。如圖2所示,繞線輪主體2a內的空間容納轉子驅動機構5和振動機構6。轉子驅動機構5傳遞搖把1的轉動以便轉動轉子3。振動機構6通過相對于繞線輪單元2a前后運動在卷筒4上均勻地卷繞魚線。圓形凸緣部分2d和柱形部分2e形成在繞線輪主體2a和蓋構件2b的前部上。柱形部分2e通向該前部并且其直徑小于凸緣部分2d的直徑。如圖5所示,截面呈圓形的安裝凹槽2f形成在柱形部分2e內。
參考圖1和2,蓋構件2b由例如鋁合金制成,并例如在三個位置旋在繞線輪主體2a上。如圖5和6所示,轉換構件52(下面描述)在繞線輪主體2a和蓋構件2b可相互分開的點之間的位置上可拆卸地安裝在凸緣部分2d上。
如圖2所示,轉子驅動機構5包括其上不可轉動地安裝有搖把1的搖把軸10、和搖把軸10一起轉動的平面齒輪11和與平面齒輪11嚙合的小齒輪12。小齒輪12是管狀的,并且其前部分12a插入轉子3的中央,并通過螺母13固定在轉子3上。小齒輪12的中央部分和后端部分在軸向上通過軸承14a和14b支承在繞線輪單元2上,使得小齒輪12在其上自由轉動。
振動機構6前后運動通過牽引機構71連接在卷筒在卷筒4的中心上的卷筒軸15,繼而在相同方向上運動卷筒4。
如圖2所示,轉子3包括轉子單元16、鉤環臂17和鉤環翻轉機構18。鉤環臂17安裝在轉子單元16的前部并在魚線釋放位置和魚線卷繞位置之間樞轉。鉤環翻轉機構18安裝在轉子單元16上并用來將鉤環臂17從魚線釋放位置返回到魚線卷繞位置。
轉子單元16包括柱形部分30、第一轉子臂31和第二轉子臂32。柱形部分30安裝在繞線輪主體2a上并可圍繞卷筒軸15自由轉動。第一轉子臂31和第二轉子臂32相對布置在柱形部分30的側部。柱形部分30和兩個轉子臂31和32可由例如鋁合金制成并相互整體成形。
前壁33形成在柱形部分30的前部并且突起部分33a形成在前壁33a的中央。通孔形成在突起部分33a的中央,并且小齒輪的前端12a和卷筒軸15通過此通孔。螺母13設置成將轉子3固定在前壁33的前部上。柱形部分30的后表面由第三蓋構件30a覆蓋。
如圖2~4所示,第一和第二轉子臂31和32各自包括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31a和32a,第一和第二臂部分31b和32b以及第一和第二蓋構件31c和32c。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31a和32a布置柱形部分30的后部上的周邊表面上。第一和第二臂部分31b和32b從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31a和32a向外彎曲并向外延伸。第一和第二蓋構件31c和32c覆蓋兩個連接部分31a和32a和兩個臂部分31b和32b兩者的外部分。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31a和32a與柱形部分31形成平滑周向連接。
第一和第二臂部分31b和32b與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31a和32a平滑連接并向前延伸,同時保持它們和柱形部分30之間的間隙。第一和第二臂部分31b和32b從其尖端到它們與柱形部分30連接的部分形成平滑曲面。開口31d和32d形成在兩個連接部分31a和31b和兩個臂部分31b和32b兩者的外部分上。另外,第一和第二蓋構件31c和32c從其外周邊一側覆蓋開口31d和32d。容納空間48形成在第一蓋構件31c、第一連接部分31a和第一臂部分31b之間。
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可樞轉地安裝在第一轉子臂31b的外周側上。如圖3和4所示,長和窄的導向凹槽36、安裝孔37和凸起38形成在第一臂部分31b上。長和窄的導向凹槽36引導鉤環翻轉機構18的運動構件51(下面描述)。安裝孔37具有安裝其中并用來為鉤環臂17提供阻力的限制機構75(見圖8)。凸起38在其中具有用來可樞轉地安裝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的螺紋孔。第二鉤環支承構件42樞轉地安裝在第二轉子臂32b的內周尖端上。
第一鉤環臂構件40通過螺紋連接銷39在第一臂31b的凸起38處連接在第一轉子臂31上。連接銷39由帶有六邊形孔的螺栓制成,使得魚線難以卡在螺紋頭部上。
如圖3a和3b所示,魚線滾輪41和固定軸蓋47安裝在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的前尖端上。魚線滾輪41將魚線引導到卷筒4上。固定軸蓋47固定在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上并具有間置其中的魚線滾輪41。魚線滾輪41可轉動地安裝在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的前尖端上。固定軸蓋47形狀如具有尖端的變形錐形。由線材彎曲成大致U形的鉤環43固定在固定軸蓋47的尖端和第二鉤環支承構件42之間。第一和第二鉤環支承構件40和42、魚線滾輪41、鉤環43和固定軸蓋47構成將魚線引導到卷筒4上的鉤環臂17。鉤環臂17可在圖3(a)所示的魚線卷繞位置和圖3(b)所示的從魚線卷繞位置翻轉的魚線釋放位置之間樞轉。
鉤環翻轉機構18布置在第一轉子臂31的容納空間48內。當轉子轉動時鉤環翻轉機構18將鉤環臂17從魚線釋放位置恢復到魚線卷繞位置,并且將鉤環臂17保持在這兩個位置上。
如圖3a~6和8所示,鉤環翻轉機構18包括撥動彈簧機構50、運動構件51、轉換機構52、轉子制動機構54和限制機構75。撥動彈簧機構50安裝在容納空間48內并可樞轉地安裝在第一臂部分31b上。運動構件51安裝在容納空間48內使其大致前后運動。轉換構件52可拆卸地安裝在凸緣部分2d上使其可接觸運動構件51。轉子制動機構54具有制動轉子3的制動構件65。當位于魚線釋放位置時,限制機構75限制鉤環臂17返回到魚線卷繞位置。
如圖3所示,撥動彈簧機構50布置在第一轉子臂31的內部并可以采取鉤環臂17位于魚線卷繞位置的第一位置和鉤環臂17位于魚線釋放位置的第二位置。撥動彈簧機構50用作將鉤環臂保持在魚線卷繞位置或魚線釋放位置的機構。撥動彈簧機構50包括桿55和螺旋彈簧57。桿55的一端與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互鎖,其另一端沿第一臂部分31b延伸。螺旋彈簧57向外壓迫桿55。
如圖4所示,桿55包括向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彎曲使其前端與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的接合孔40a互鎖的互鎖部分55a。桿55還包括在其中間位置處與螺旋彈簧57的前端互鎖的互鎖突出部55b和其后端略微彎曲的彎曲部分55c。鄰靠螺旋彈簧57的前端的墊片56安裝在互鎖突出部81b上,使得力均勻地從螺旋彈簧57的前端傳遞到桿55上。
螺旋彈簧57通過接觸最好由例如聚酰胺樹脂的合成樹脂制成并布置在臂部分31b內的導向片34導向。導向片34包括進行彎曲使其引導螺旋彈簧57的一個側面并與其互鎖的壁部分34a。壁部分34a具有使其接觸螺旋彈簧57的橫向部分和底端的高度。因此,螺旋彈簧57可便于壓縮,并且臂部分31b在螺旋彈簧57壓縮時不損壞。
與墊片56互鎖的螺旋彈簧57的前端具有比螺旋彈簧82的其余部分小的卷繞直徑。因此,除了前端之外,在螺旋彈簧57和桿55之間形成相對大的間隙。因此,當桿55改變其螺旋彈簧57內的位置時,螺旋彈簧57不容易變形。注意到同樣可以通過接觸螺旋彈簧57的底部的內周表面的突起部分或覆蓋該底部的外周表面的蓋部分,使得螺旋彈簧57的底部接合。另外,同樣可以在第一臂部分31b上安裝突起部分和蓋部分,使其圍繞平行于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的樞轉軸線的軸線樞轉。例如,可以在突起部分的底表面上形成弧形突出部和與第一臂部分31b上的弧形突出部接合的弧形凹口,使得突起部分樞轉。
此撥動彈簧機構50布置成使得桿55與魚線卷繞位置和魚線釋放位置中的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接合的位置相對于連接螺旋彈簧57(樞轉軸的軸線)、底端的中央位置和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的樞轉軸線O(連接銷39的軸線)的線是不同的。這些線相交的位置是撥動彈簧機構50的死點(螺旋彈簧57最大壓縮的位置)。因此,撥動彈簧機構50可在死點介于其中的兩個位置之間撥動鉤環臂17,并可將鉤環臂17向兩個位置偏置,而且可以將鉤環臂17保持在兩個位置上。撥動彈簧機構50的死點向魚線釋放位置移動。
運動構件51例如是由例如不銹鋼的金屬制成的線材并且其兩端彎曲成90度并在指向不同的方向。運動構件51安裝在第一臂部分31b上使其可在如圖3(a)所示的第一位置(縮回位置)和圖3(b)所示的第二位置(接觸位置)大致前后運動。如圖3~6所示,運動構件51的前端部分51a向外彎曲并與形成在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內的扇形接合凹槽40b接合。中間部分51b在相對于桿55的徑向向內沿第一臂部分31b延伸。
后端部分51c(突出部件的實例)通過導向凹槽36并向內伸出到與形成轉子振動機構54一部分的制動構件65略微疊置的位置上。導向凹槽36的寬度大致與運動構件51的直徑相同。因此,當鉤環臂17樞轉時沿導向凹槽36前后引導運動構件51的徑向內側。中間部分51b的外周側和后端部分51c的彎曲部分在徑向上通過導向構件67前后引導。導向構件67固定地連接在第一蓋構件31c上,進行彎曲使得后端部分51c容納其中的凹入凹槽67a形成在導向構件67的內部。
安裝孔67b形成在導向構件67內。安裝孔67b具有例如柱形形狀并能夠安裝由螺旋彈簧制成的推動彈簧68。推動彈簧68以壓縮狀態安裝在凹入凹槽67a中并通過下壓運動構件51的中間部分51b向制動構件65推壓后端部分51c。推動構件69安裝在推動彈簧68的尖端上,使其與運動構件51的中間部分51b的外周表面接合。半圓弧形凹入部分69a形成在推動構件69上。推動構件69使得運動構件51的中間部分51b前后運動,并設置成有效地將推動彈簧68的推力傳遞到中間部分51b上。
當鉤環臂17位于魚線釋放位置時,與連接后端部分51c和鉤環臂17的樞轉中心O的線相比,運動構件51的與接合凹槽40b接合的端部進一步向魚線卷繞位置定位。也就是說,運動構件51定位成使得在第一位置(縮回位置)和第二位置(接觸位置)兩者中,與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互鎖的位置相對于將接觸位置中(見圖3b)的后端部分51c的軸線O和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的樞轉軸線連接的線在相同一側。因此,當轉換構件52壓靠移位構件51的后端部分51c時,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可返回到魚線卷繞位置。在此第二位置(接觸位置),后端部分51c的端表面離開制動構件65的前端表面處的制動構件65的外周表面略微向內定位。因此,即使運動構件51的運動量略微改變,總可獲得相同的制動力。
轉換構件52最好由例如聚酰胺樹脂或聚縮醛樹脂的合成樹脂制成。如圖5和6所示,轉換構件52在將繞線輪主體2a與蓋構件2b分開的部分處可拆卸地安裝在凸緣2d上。矩形切口53形成在將繞線輪主體2a與蓋構件2分開的部分上。轉換構件52包括具有兩個傾斜表面60a和60b的錐形凸輪部分60、與凸輪部分60整體形成的頸部61和邊緣部分62。傾斜部分60a在魚線卷繞方向的下游側(圖6中箭頭所示)比其上游側向轉子3更向前伸出。傾斜表面60b在魚線卷繞方向上向下游側伸出的量小于傾斜表面60a的伸出量。伸出尖端60c是傾斜表面60a和60b的最高的向前伸出點,并且其向前伸出量設定成使其當運動構件51的后端部分51c接觸傾斜部分60a并將鉤環臂17向魚線卷繞位置推動時超過撥動彈簧機構50的死點。
頸部61設置尺寸使其可安裝在切口53內并且凸輪部分60和邊緣部分62之間的間隙大致與凸緣部分2d的壁厚相同。邊緣部分62具有大于頸部61的截面并接觸凸緣部分2d的背部。當設置傾斜表面60b并且鉤環臂17位于魚線釋放位置時,即使轉子3被迫在魚線退繞的相反方向上轉動并且運動構件51接觸轉換構件52,鉤環翻轉機構18的運動構件51通過轉換構件52的傾斜表面60b平滑導向。
當鉤環臂17已經樞轉到魚線釋放位置時,轉子制動機構54制動轉子3。轉子制動機構54包括運動構件51和安裝在形成在柱形部分2e的底端上的安裝凹槽2f上的制動構件65。換言之,運動構件51不僅是鉤環翻轉機構18的一部分,而且是轉子制動機構54的一部分。
當鉤環臂17位于魚線釋放位置時制動構件65樞轉以便制動轉子3的轉動。制動構件65由兩個構件制成,它們是大致半圓形的第一制動構件65a和第二制動構件65b(轉動構件65的連接構件)。第一和第二制動構件65a和65b由例如合成橡膠的彈性材料制成,該合成橡膠例如是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BR)、丙烯腈丁二烯橡膠、丁二烯橡膠、異戊二烯橡膠、氯丁二烯橡膠、硅橡膠或尿烷橡膠。第一制動構件65a和第二制動構件65b通過安裝在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制動構件65a和65b的外周邊上的凹槽65e上的彈簧構件66壓配合在圓形安裝凹槽2f內。制動構件65包括阻力部分65c和多個接合部分65d。阻力部分65c與安裝凹槽2f摩擦接合并允許轉動。多個接合部分65d與運動構件51的后端部分51c接合。接合部分65d是布置在制動構件65的外周邊上的間隙并且是與后端部分51c接合的接合凹槽。另外,向接合部分65d傾斜的錐形部分65f形成在制動構件65的多個位置上。錐形部分65f是形成為將后端部分51c引導到接合部分65d的傾斜表面。
彈簧構件66是安裝在形成在制動構件65的外周邊上的凹槽65e內的線狀構件。注意到盡管未在圖中示出,缺口形成在彈簧構件66的一個部分上以便將其安裝在制動構件65上。
如圖8所示,限制機構75設置在鉤環臂17的相對部分和轉子3的第一臂部分31b之間。當鉤環臂17布置在魚線釋放位置時,此機構限制鉤環臂17返回到魚線卷繞位置,并且當運動構件51的后端部分51c到達傾斜表面60a的伸出尖端60c并將鉤環臂17樞轉到魚線卷繞位置時取消此限制。如圖7和8所示,限制機構75包括安裝在第一臂部分31b的安裝孔37內的限制銷76、將限制銷76向鉤環臂17壓迫的螺旋彈簧77和設置在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上的推動部分78。
限制銷76最好是具有大直徑接觸部分76a和小直徑接觸部分76b的金屬銷。螺旋彈簧77的尖端接觸接觸部分76a和彈簧安裝部分76b之間的階梯部分。螺旋彈簧77圍繞彈簧安裝部分76b的外周邊布置并向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壓迫限制銷76。推動部分78具有兩個傾斜表面78a和78b并形成為向第一臂部分31伸出。當第一臂部分31b從魚線釋放位置樞轉到魚線卷繞位置時,推動部分78布置在其通過限制銷76之上并在運動構件51的后端部分51c到達傾斜表面60a的伸出尖端60c的點處釋放該限制的位置上。更特別是,如圖9a所示,當位于魚線釋放位置時推動部分78定位在限制銷76的上游(箭頭所示的樞轉方向),并且如圖9b所示,當樞轉到魚線卷繞位置時推動部分78在撥動彈簧機構50到達死點的位置處通過限制銷76之上。
參考圖3a和3b,在如此方式構成的鉤環翻轉裝置18中,撥動彈簧機構50可在圖3a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圖3b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間撥動。第一位置與鉤環臂17的魚線卷繞位置相對應,并且第二位置與鉤環臂17的魚線釋放位置相對應。另外,運動構件51的后端部分51c通過導向凹槽36引導并在圖3a所示的第一位置(縮回位置)和圖3b所示的第二位置(接觸位置)之間前后運動。第一位置(縮回位置)與魚線卷繞位置相對應,而第二位置(接觸位置)與魚線釋放位置相對應。在第二位置(接觸位置)中,運動構件51的后端部分51c與制動構件65的接合部分65d接合。此時,在轉子制動裝置54中,當轉子3和制動構件65轉動時,由于阻力部分65c與安裝凹槽2f摩擦接合,制動轉子3。
另外,在第二位置(接觸位置)中,當轉子3隨搖把1在魚線卷繞的方向上轉動時,運動構件51的后端部分51c沖擊轉換構件52的傾斜表面60a并轉動。另外,運動構件51向第一位置(縮回位置)向前推動,并且鉤環臂17在撥動彈簧機構50超過死點的位置處返回魚線卷繞位置。此時,由于限制機構75的限制銷76造成的限制在超過撥動彈簧機構50的死點的位置處釋放。
如圖2所示,由于阻止和釋放轉子3的反向轉動的防止反向轉動機構70布置在轉子3的柱形部分30中。防止反向轉動機構70具有滾輪類型的單向離合器,并通過在操作狀態和非操作狀態之間轉換單向離合器阻止或釋放轉子3的轉動。
卷筒4布置在轉子3的第一轉子臂31和第二轉子臂32。卷筒4通過牽引機構71安裝在卷筒軸15的前端。卷筒4包括在其周邊上卷繞魚線的卷筒主干部分4a、與卷筒主干部分4a形成整體的裙部4b和與卷筒主干部分4a的前端形成整體的前凸緣部分4c。
接著,將描述繞線輪的操作和操縱。
當甩桿時,防止反向轉動機構70阻止轉子3的反向轉動,并且鉤環臂17通過手來抓握并翻轉到魚線釋放位置。將鉤環臂17翻轉到魚線釋放位置造成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和第二鉤環支承構件42向后翻轉,使得鉤環翻轉機構18采取圖3(b)所示的第二位置。接著,在限制機構75中,當超過撥動彈簧機構50的死點時,推動部分78通過限制銷76之上。當鉤環臂17已經翻轉到魚線釋放位置時,魚線可方便地從卷筒4退繞出來。
當從魚線卷繞位置樞轉到魚線釋放位置時,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的轉動造成撥動彈簧機構50中的桿55在圖3a逆時針方向樞轉,同時逐漸縮回,因此采取圖3b所示的第二位置。在這種情況下,桿55縮回直到其越過死點。當其越過死點時,螺旋彈簧57的彈簧力將桿55向外推動,由此鉤環臂17轉換到魚線釋放位置并通過彈簧力保持在那里。當越過死點時,限制機構75的推動部分78通過限制銷76之上并限制鉤環臂17樞轉到魚線卷繞位置。在推動構件78已經通過限制銷76之上的位置處,限制銷76將快速沖擊第一鉤環支承構件40并產生聲音。
當鉤環臂17樞轉到魚線釋放位置時,當鉤環臂17樞轉時,運動構件51的后端部分51c與制動構件65的接合部分65d接合。接著,當轉子3和制動構件65轉動時,由于阻力部分65c與安裝凹槽2f摩擦接合,制動轉子3。
在這種狀態下,甩出魚桿,同時用保持魚桿的手的中指抓握魚線。當這種情況出現時,由于器具的重量,魚線以高動量放出。如上所述,鉤環臂17通過限制機構75限制,因此使其難以從魚線釋放位置返回到魚線卷繞位置。
在甩桿之后,當搖把1在魚線卷繞的方向上轉動同時鉤環臂17始終位于魚線釋放位置時,轉子驅動機構5在魚線卷繞的方向上轉動轉子3。當轉子3在魚線卷繞的方向上轉動時,鉤環翻轉機構18將鉤環臂17返回到魚線卷繞位置。
采用此類型的轉子制動裝置54,當鉤環臂17從魚線卷繞位置樞轉到魚線釋放位置時,設在轉子3上的運動構件51的后端部分51c與制動構件65的接合部分65d接合,并且當轉子3和制動構件65轉動時,由于阻力部分65c與安裝凹槽2f摩擦接合制動轉子3。這里,由于阻力部分65c與安裝凹槽2f可轉動和摩擦地接合,不同于現有技術那樣制動不只出現在轉子3的一部分上,由于轉子3均勻制動,可穩定制動力。
可選擇實施例現在將說明可選擇的實施例。考慮到第一和可選擇實施例之間的類似性,與第一實施例部件相同的可選擇實施例的部件將給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參考標號。此外,為了簡明起見,可以省略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相同的第二實施例的部件的描述。
(a)在所述實施例中,前制動類型的旋轉繞線輪用來作為實例。但是,本發明可采用將可樞轉的鉤環臂返回到魚線卷繞位置的所有類型的旋轉繞線輪的鉤環翻轉裝置,例如后制動類型的旋轉繞線輪或桿制動類型的旋轉繞線輪。
(b)在所述實施例中,制動構件65包括兩個構件,即第一制動構件65a和第二制動構件65b。但是,制動構件65可例如包括一個構件或多個連續的構件。例如,可以壓制成形薄金屬板簧將制動構件65形成一個構件。
(c)在所述實施例中,制動構件65通過彈簧構件66壓配合在安裝凹槽2f中。但是,本發明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圖10所示,制動構件65本身的彈性力可用來壓配合在安裝凹槽2f中。
如圖10~15所示,制動構件65包括環形板簧65g,阻力部分65c形成在該板簧的內周邊上。另外,制動構件65包括多個設置在板簧65g的外周邊上的突出部65h,該突出部徑向向外輻射狀伸出。
如圖12所示,板簧65g最好是薄的金屬構件,并當板簧形成環形時包括從中切口并形成大致C形的切口部分65k。突出部65h在板簧65g的外周邊上相互隔開,并且與運動構件51的后端部分51c接合的接合部分65d形成在多個突出部65h之間的間隙中。
如圖14和15所示,突出部65h包括其中板簧65g的外周邊在徑向上向外彎曲的第一彎曲部分65i,和從第一彎曲部分65i彎曲并沿第一彎曲部分65i延伸的第二彎曲部分65j。當第一彎曲部分65i形成在制動構件65上時,其尖端向凸緣部分2d彎曲。第一彎曲部分65i和第二彎曲部分65j通過壓制成形來形成。另外,如圖15所示,當在截面觀察時制動構件65形成為顛倒的C形并包括板簧65g和第一和第二彎曲部分65i和65j。這里,部件的總體數量可通過將制動構件65形成一個構件來減少。
另外,如圖10和11所示,環形金屬環件80(墊片構件的實例)安裝在制動構件65和凸緣部分2d之間。如圖13所示,金屬環件80包括多個向其內周邊伸出的舌形部分80a。如圖11和15所示,舌形部分80a的底部的內直徑形成為使其大致與形成在凸緣部分2d外周邊的中間部分上的突出部2h的外直徑相同。另外,舌形部分80a的尖端的內直徑形成為使其小于突出部2h的外直徑。這里,金屬環件80通過以如下方式推動并由突出部2h保持,使得舌形部分80a通過突出部2h之上并且金屬環件80安裝在凸緣部分2d上。另外,即使凸緣部分2d上有繞線輪主體2a和蓋構件2d(見圖10)不均勻的部分2g,在凸緣部分2d上安裝金屬環件80可防止第一彎曲部分65i卡在不均勻部分上。
(d)如圖16所示,制動構件65可構成包括半球形第一和第二構件65l和65m,每個構件在其內周部分上具有阻力部分65c,和大致C形的第三構件65n,該構件在第一和第二構件65l和65m的外周部分上設置成分開構件并通過其彈性力壓配合其上。第一和第二構件65l和65m由例如橡膠的彈性材料制成,并通過第三構件65n壓配合在圓形安裝凹槽2f中。第三構件65n是金屬彈簧構件并包括第一和第二構件65l和65m安裝在其內周邊上的環形板簧65g和多個設置在板簧65g的外周邊上的突出部65h,該突出部徑向向外輻射狀伸出。突出部65h在板簧65g的外周邊上相互隔開,并且與運動構件51的后端部分51c接合的接合部分65d形成在多個突出部65h之間的間隙中。這里,制動構件65通過第一和第二構件65l和65m的阻力部分65d和第三構件65n的接合部分65d分開形成,因此可以精確設定制動構件65的制動力并使其穩定。
按照本發明,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中的運動構件的突出部與設置在制動構件上的接合部分接合,并且阻力部分與繞線輪單元的前部摩擦接合并允許轉動。由于此結構,由于運動構件在其整體上均勻制動,可穩定制動力。
如上使用,以下方向術語“向前”、“向后”、“之上”、“向下”、“垂直”、“水平”、“之下”和“橫向”以及其他類似的方向術語旨在表示裝備本發明的裝置的方向。因此,用來描述本發明的這些術語應相對于裝備本發明的裝置進行解釋。
這里使用的術語“大致”、“大約”和“近似”意味所修飾術語的偏差量,使得最終結果不顯著改變。如果此偏差不否定其修飾詞匯的含義,這些術語應看成包括所修飾術語的至少正負5%的偏差。
此申請要求日本專利申請No.JP2002-249255和JP2002-084896的優先權。日本專利申請No.JP2002-249255和JP2002-084896的所有公開內容結合于此作參考。
在只選擇所選實施例描述本發明的同時,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此說明書中將明白的是可進行不同的改型和變型而不超出所附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明的范圍。另外,本發明實施例的上述描述只用作說明,并不用于限制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發明。
權利要求
1.一種響應在魚線卷繞位置和魚線釋放位置之間樞轉的鉤環臂的樞轉來制動可轉動地安裝在旋轉繞線輪的繞線輪單元上的轉子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所述轉子制動裝置包括連接在該鉤環臂上并設置在該轉子上以便在與該魚線卷繞位置相對應的第一位置和與魚線釋放位置相對應的第二位置之間運動的運動構件,當所述運動構件位于該第二位置時,所述運動構件的一部分向該繞線輪單元伸出;以及包括阻力部分和多個接合部分的制動構件,所述阻力部分與該繞線輪單元摩擦和相對轉動地接合,當所述運動構件位于該第二位置時,所述多個接合部分與所述運動構件的所述突出部件接合,當所述運動構件的所述突出部件與所述接合部分接合時,所述阻力部分摩擦地壓靠該繞線輪單元。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構件是環形形狀;所述阻力部分形成在所述制動構件的內周邊上;以及所述接合部分形成在所述制動構件的外周邊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構件由多個連續部件制成;以及所述多個連續構件通過彈簧構件壓配合在該繞線輪單元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運動構件是桿形的,所述運動構件的前端向該鉤環臂的樞轉中心附近彎曲,使得所述前端沿該鉤環臂的樞轉軸線延伸并通過該鉤環臂可轉動地支承,所述運動構件的后端向該轉子的轉動軸線彎曲并通過該轉子支承以便前后運動,所述前端和所述后端之間的所述運動構件的部分布置成沿該轉子的轉動軸線延伸。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構件包括具有切口部分的彈性環形構件;以及所述制動構件通過所述環形構件的彈性壓配合在該繞線輪單元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構件還包括彈性環形板簧和多個突出部,所述阻力部分形成在所述環形板簧的內周邊上,所述環形板簧具有形成其上的切口部分,所述多個突出部設置在所述板簧的外周邊上并從中徑向向外延伸,使得所述突出部形成接合部分。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多個突出部包括在所述板簧的外周邊徑向向外彎曲的第一彎曲部分和從所述第一彎曲部分的尖端彎曲以便沿所述第一彎曲部分延伸的第二彎曲部分。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布置在所述制動構件和該繞線輪單元之間的環形墊片構件;當所述制動構件安裝在該繞線輪單元上時,所述第一彎曲部分的尖端向該繞線輪單元彎曲。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旋轉繞線輪的轉子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墊片構件具有多個向所述墊片環件的內周邊伸出的舌形部分。
10.一種旋轉繞線輪,其包括搖把;可轉動地支承所述搖把的繞線輪單元;可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繞線輪單元的前部的轉子,所述轉子包括轉子單元、安裝在所述轉子單元的前部上以便在魚線卷繞位置和魚線釋放位置之間樞轉的鉤環臂和安裝在所述轉子單元上以便轉動所述鉤環臂并包括轉子制動機構的鉤環翻轉機構,所述轉子制動機構用于響應所述鉤環臂的樞轉來轉動所述轉子,所述轉子制動機構包括連接在所述鉤環臂上并設置在所述轉子上以便在與所述魚線卷繞位置相對應的第一位置和與所述魚線釋放位置相對應的第二位置之間運動的運動構件,當所述運動構件位于該第二位置時,所述運動構件的一部分向所述繞線輪單元伸出;以及包括阻力部分和多個接合部分的制動構件,所述阻力部分與該繞線輪單元摩擦和相對轉動地接合,當所述運動構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多個接合部分與所述運動構件的所述突出部件接合,當所述運動構件的所述突出部件與所述接合部分接合時,所述阻力部分摩擦地壓靠所述繞線輪單元;以及布置在所述轉子前部以便自由前后運動的卷筒,所述卷筒構造成將魚線圍繞其外周邊卷繞。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轉繞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構件是環形形狀;所述阻力部分形成在所述制動構件的內周邊上;以及所述接合部分形成在所述制動構件的外周邊上。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轉繞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構件由多個連續部件制成;以及所述多個連續構件通過彈簧構件壓配合在該繞線輪單元上。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轉繞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運動構件是桿形的,所述運動構件的前端向該鉤環臂的樞轉中心附近彎曲,使得所述前端沿該鉤環臂的樞轉軸線延伸并通過該鉤環臂可轉動地支承,所述運動構件的后端向該轉子的轉動軸線彎曲并通過該轉子支承以便前后運動,所述前端和所述后端之間的所述運動構件的部分布置成沿該轉子的轉動軸線延伸。
14.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轉繞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構件包括具有切口部分的彈性環形構件;以及所述制動構件通過所述環形構件的彈性壓配合在該繞線輪單元上。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旋轉繞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構件還包括彈性環形板簧和多個突出部,所述阻力部分形成在所述環形板簧的內周邊上,所述環形板簧具有形成其上的切口部分,所述多個突出部設置在所述板簧的外周邊上并從中徑向向外延伸,使得所述突出部形成接合部分。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旋轉繞線輪,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多個突出部包括在所述板簧的外周邊徑向向外彎曲的第一彎曲部分和從所述第一彎曲部分的尖端彎曲以便沿所述第一彎曲部分延伸的第二彎曲部分。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旋轉繞線輪,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布置在所述制動構件和該繞線輪單元之間的環形墊片構件;當所述制動構件安裝在該繞線輪單元上時,所述第一彎曲部分的尖端向該繞線輪單元彎曲。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旋轉繞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墊片構件具有多個向所述墊片環件的內周邊伸出的舌形部分。
19.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轉繞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輪單元包括繞線輪主體和蓋構件、凸緣部分和形成在所述繞線輪主體和所述蓋構件前部的柱形部分、形成在所述柱形部分內的凹槽;以及所述安裝構件安裝在所述凹槽上。
全文摘要
一種當鉤環臂樞轉到魚線釋放位置時制動轉子的轉子制動機構,該機構包括運動構件和安裝在形成在柱形部分的底端上的安裝凹槽上的制動構件。制動構件包括第一和第二制動構件,兩者由彈性材料制成并大致呈半圓形。第一制動構件和第二制動構件通過安裝在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制動構件的外周邊上的凹槽上的彈簧構件壓配合在圓形安裝凹槽上。制動構件包括與安裝凹槽摩擦和可轉動接合的阻力部分和多個與運動構件的后端部分接合的接合部分。采用此構形,可以穩定轉子制動裝置的制動力。
文檔編號A01K89/00GK1488251SQ0315536
公開日2004年4月14日 申請日期2003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02年8月28日
發明者菅原謙一, 染矢逸雄, 雄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