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青蛙生態養殖方法

文檔序號:139672閱讀:98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青蛙生態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青蛙養殖方法,尤其涉及一種青蛙生態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青蛙,其異名蛙、長股(《別錄》),田雞、哈魚等(《綱目》),為蛙科動物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e Hallowell)或金線蛙(Rana PlancyiLataste)等的總稱,是典型的水陸兩棲蛙類;在我國東北三省和南方省份分布很廣。青蛙集食、補、藥于一體,其肉質細嫩可口,系上佳綠色食品。據《東北動物藥》紀載青蛙鮮用或陰干備用,可“全體入藥”,有“利水消腫、解毒止嗽”之功效。其成體的膽、肝、腦、皮均可供藥用,幼體蝌蚪有延壽之作用。青蛙捕食害蟲,有“農田衛士”之稱。隨著青蛙人工生態養殖的發展,它在無公害水稻發展,提供豐富蛙類產品等將起到重要作用。
現在,我國中國林蛙處于人工生態養殖,而中國虎紋蛙和棘胸蛙均為圈養。圈養投入大,成本高,技術要求高,由于飼養密度大,得病機率高,產品難以達到綠色要求。目前國內青蛙處于試驗性圈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青蛙生態養殖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一種青蛙生態養殖方法,主要由選種、產卵,卵團采集與孵化,蝌蚪的飼養與變態管理,幼、成蛙放養,冬眠及回捕的過程組成,其特征在于(1)卵團的采集和運輸卵團、散碎的卵團都采收用于孵化;裝運器具透氣,其內水深≤2cm,裝卵團高度≤30cm;(2)卵團的孵化卵團按排出的先后,依次放入選擇在水源、植被和蟲源皆備均佳,水源無污染的河、溪、塘、庫的林緣邊或草地,或在存水的坑、泡、澤、水田地及其周邊地帶的飼養場中修筑的孵化池內;其水深15cm,其面積為飼養池的1/10,且與飼養池呈子母式結構,二池的進、出水口成對角線設置;卵團入池后不再翻動,孵化期間盡量少補水,保水量,保水靜、淺、穩,并防止水溫>25℃;(3)蝌蚪的飼養是于建在孵化池后,其進、出口亦成對角線設置,水深為35cm的飼養池內進行;飼養堅持看中喂,喂是以1000個卵團孵出100萬尾蝌蚪為基準,制成的以含淀粉、蛋白質和礦物質的植物和動物性粉料構成的精餌,與熟化的動物下腳料、青嫩植物原料組成的其重量份比=100∶40-50∶2000的餌料;飼養密度≤2000尾/1m2;(4)蝌蚪變態管理蝌蚪進入變態期時,立即撈出速裝運至變態池;裝運容器內清水高≤2cm,其密度為1尾/2cm3,容器中放有嫩綠枝葉,保透氣、幼蛙不擠壓,用紗窗扎蓋容器口;變態池水溫為24-30℃;向變態池內投撒動物性高蛋白熟化餌料;在距變態池旁6-8m處,在卵團孵化期時,就人工揚撒助繁適于幼蛙食用的昆蟲所需要的蟲餌—熟化玉米面粥,冷卻后加其重量的0.2-0.3%的糖化酶,經糖化稀釋成稀粥狀餌料;蝌蚪變態期前,放養區要施以滅鼠措施;圍捕變態幼蛙,應直送放養場、放養點;(5)幼、成蛙放養為生態放養,人工使其群體均布于放養區,自行覓食和生息,捕食水田、旱田、林木或草叢中的害蟲,及上述的助繁地表的昆蟲;上述的青蛙生態養殖方法,其所述的向孵化池內投放卵團量為15-20團蛙卵/1m2。
上述的青蛙生態養殖方法,其所述的蝌蚪餌料所用的精餌,以重量份計,其100份中含玉米面45-55份,黃豆粉35-45份,魚骨粉8-12份。
上述的青蛙生態養殖方法,其所述的向變態池內投撒動物性高蛋白熟化餌料,是指動物下腳料熟化品。
上述的青蛙生態養殖方法,其所述的人工揚撒助繁適于幼、成蛙捕食的昆蟲所需的粥狀餌料,是指玉米面中加其6倍重量的水,煮成熟粥,冷卻≤30℃后,加入玉米面重量的0.2-0.3%的糖化酶,然后糖化24-48h后,再加入熟粥重量的4-6倍的清水,攪勻即成。
實現上述的青蛙生態養殖方法所需要的青蛙飼養場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飼養場地選擇在水源、植被和蟲源皆備均佳,永久和臨時水源均無污染地帶;水源周邊陸地有野生或人工喬、灌木和蒿草叢,并且無脊椎昆蟲種類多,密度和群體大為宜;適宜選在河、溪、塘、庫的林緣邊或草地,或存水的坑、泡、澤、水田地及周邊地帶;
上述的青蛙生態養殖場地,其所述的場地內就近集中或分散修筑子母式孵化池和飼養池,二池面積之比為1∶10,水深分別為15cm和35cm,二池進、出水口均成對角線設置。
上述的青蛙生態養殖場地,其所述的孵化池和飼養池池水以列單排單灌,并且水呈流動狀態。
上述的青蛙生態養殖場地,其所述的孵化池為實、平、淺;飼養池為淺、中、深的淺鍋底形。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顯著的進步(1)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簡單易行,易掌握;(2)本發明采用的青蛙生態養殖的方法,適應青蛙生活習性,捕食害蟲,扼制林、農、牧業蟲害的發生,尤其水田害蟲,對實現稻米綠色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利于青蛙自身和其他動物生態平衡,有明顯生態效益;(3)青蛙放養時捕食害蟲,可降低養殖成本,投入產出比是圈養的5-10倍,經濟效益高;(4)可為社會提供集食、補、藥于一身的純綠色、天然蛙類產品。


附圖為本發明的子母式孵化池和飼養池示意圖,其中1-孵化池2-進水口3-出水口4-飼養池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如下實施例本發明的青蛙生態養殖方法的起步,是從天然青蛙中采收1∶1雄雌蛙于淺水、穩水中交配產卵,其卵團經人工孵化,蝌蚪喂養,變態成幼蛙,經疏散放養,秋分至寒露期間(6-7℃)入土冬眠。下一年度4月末到5月初出土,成蛙散放,開始生態放養,捕食昆蟲,秋分至寒露期間(6-7℃)入土冬眠;第三年谷雨至立夏(4月末到5月初)出土,此時成蛙已經性成熟,可進行選種繁殖。
(1)養殖場地選擇養殖場地是青蛙養殖的基本活動場所,其自然生態、資源的優化,為以后人工養殖創造一個規范化的養殖場地;發揮資源優勢,是取得良好養殖效益的基礎。因此要選擇適宜青蛙繁衍生息所需要的水源、植被及蟲源俱佳地帶。
養殖場選擇選在河、溪、塘、庫的林緣邊或荒草地;存水的坑、泡、澤、水田地及其周邊地帶。
①水源—卵團孵化和早期胚胎發育期應有適量無污染的永久性水源,夏、秋季應有臨時性無污染水域;②植被—水源周邊陸地能生有野生或人工栽培的喬、灌木、或蒿草叢;③蟲源—以無脊椎昆蟲種類多,種群體數量與密度大為宜;④環境—以少干擾少敵害為宜;⑤有效放養面積的估算—以有臨時性以上水源周邊(不含較大水域面積)之外,不超過20-30m為度進行估算為宜;⑥適宜的放養密度—每年有效放養面積,保證放養變態后的幼蛙,每平方米不可超過2只。
(2)養殖場的基礎設施建設①設養殖場活動中心,建臨時管理房,就近集中或分散修筑如附圖所示的子母式孵化池1和飼養池4,二者面積比為1∶10。孵化池有效利用水面積,按15-20團蛙卵/1m2投放;二池進、出水口均按對角線設置,水深分別為15cm和35cm左右,水由進水口2入孵化池1,并由與其進水口2成對角線的出水口(即飼養池的進水口)進入飼養池4,再由飼養池4的出水口3流出,水呈流動狀態。前池(孵化池1)實、平、淺,后池(飼養池4)可呈淺中深的淺鍋底形。池水以列單排單灌;②蝌蚪變態(疏散)池應在整個放養區內均布,也可用原有靜水坑、池代替;③蝌蚪飼養期水源無保證的,應有蓄水設施或設備。
④無特殊情況免設防逃御障;⑤要有蝌蚪餌料加工鍋灶;備有相應工具與設備操網、欄網、刀、鍬、桶、鐵鍋、手提充電燈、水泵等。
(3)卵團的采運卵團是青蛙種苗之源。養殖2年后,應有計劃的按超倍數量、雄雌1∶1的比例留種。
①散碎的卵團照樣能孵出蝌蚪,故同時采收;②采收用操網撈卵,裝卵用容器內水高不超過2cm;無論盛裝還是運輸,裝卵團高度≤30m,用透氣性器具,防止胚胎窒息致死,忌溫高于30℃;③青蛙卵不易保持原團塊,故應用重量估算卵塊或卵粒較準確;(4)卵團孵化這是指卵團早期胚胎發育的全過程,從卵裂到蝌蚪腮蓋完成,正常需要10天左右。這是青蛙養殖關節環節之一,孵化卵團數量是否相當,條件是否適宜,孵化率高低,均關系到養殖成果。
①在卵團入池前一周(4月末至5月初),要對子母池進行普遍干消毒,生石灰用量大于40kg/每畝。消毒后灌水洗池,再放進清水(其水深15cm左右)備用;②卵團按排卵先后順序分別入池,入池后就不可再翻動;③孵化期間盡量少補水,保水量,保靜水,保淺水,保穩水,防止水溫過高(25℃以上);④應做到卵團不積堆,不受泥沙污染,不受凍害,不遭敵害;⑤當大部分蝌蚪出膠膜時,應緩緩增加水量,再提高水層深度5-10cm。
⑥孵化期間要注重培富未來蝌蚪飼養池的池水(主要指水中微生物)。
(5)蝌蚪的飼養蝌蚪從鰓蓋完成到變態是青蛙幼體發育的重要時期,約需3-4周。飼養蝌蚪是青蛙養殖生產中最重要的環節,其管理好壞,蝌蚪成活率的高低,是否能培育出個大體壯的蝌蚪,直接關系到變態幼蛙的數量和質量。主要飼養活動是看、喂、管,即在看中喂,看中管。
①餌料的大體數量與配比。以1000個卵團孵出100萬尾蝌蚪為基準,需精餌料100公斤,其中黃豆粉占35-45%,玉米面占45-55%,魚骨粉占8-12%;另需熟化的動物下腳料40-50kg,青嫩植物原料2000kg;參見表1給出的組方的三個例子表1 100萬尾蝌蚪飼養餌料的組成

上述100kg精餌1天為1-2次約20天左右投完;所述的40-50kg的動物下腳料約在10天內喂完;而2000kg青嫩植物原料,自開始喂養到停食時用完。
開口食是否需投喂蛋黃或豆漿,應視蝌蚪入飼養池時水體的培富程度而定;不同喂養期餌料的營養成分配比及形態(糕、胨、片等)應按蝌蚪對營養之所需和攝食能力而制定;②應注意a每次投餌料量不可過多,防止剩食對水體的污染;b投餌每日2次;c保持長流水,防止池水溫過高,防止池水體缺氧,防止水質污染過重;d嚴防蝌蚪密度過大(≤2000尾/1m2);③蝌蚪飼養期病害防治見附表“青蛙常見的主要病害防治”。
(6)蝌蚪變態管理變態是指蝌蚪向蛙變化的過程,認真觀察可發現變態期三天左右,蝌蚪對投餌不感興趣,絕大多數停止進食;體表色變淡變黃;個體出現前肢芽,腹部變瘦,體形趨小;極個別伸出前肢。在此期間,馬上用操網于早、晚撈出快裝快運到變態池(疏散池),也可于原池變態;圍捕變態幼蛙直送至放養點(只能在靠近水域邊處)。其中①運送欲變態蝌蚪需帶水裝運,每2立方厘米裝一尾蝌蚪;②變態池水溫應保持在24-30℃;③向變態池內投放少量動物性高蛋白熟化餌料—熟化后動物下腳料,如雞、鴨、鵝、豬、羊、狗、牛等內臟煮熟,加工成小塊。視池水“肥瘦”情況,先少投后多投點,主要看變態情況靈活掌握。促使發育慢的蝌蚪早日進入變態期;④直接運送變態幼蛙時,盛裝幼蛙容器中先裝≤2cm深的清水,幼蛙不可盛裝過多,容器中放有嫩綠枝葉,確保透氣、幼蛙不受擠壓,并用紗窗扎蓋容器口。
⑤在距變態池旁,須在卵團孵化期時,就采取人工揚撒適宜幼蛙捕食的昆蟲所需的助繁餌料—稀粥狀餌料。它是由玉米面加其重量的6倍清水煮成熟化粥冷至30℃以下,向粥內添加從市場購進的糖化酶,其用量為玉米面重量的0.2-0.3%,拌勻糖化24-48h,然后再加進粥重量的4-6倍的清水攪勻即可施撒(表2給出三個例子對應的“稀粥狀餌料”的組成)。揚撒稀粥狀餌料是為了保證幼蛙登陸開始水陸兩棲生活時,就有充足的活餌可覓食。
表2 幼、成蛙捕食的昆蟲所需助繁餌料—“稀粥狀餌料”組成

表中僅表示“稀粥狀餌料”的組成,并非實際揚撒的量。揚撒蟲餌越多越好。
⑥在蝌蚪變態期前,每年要對放養區進行2-3次藥物滅鼠,但藥物必須符合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7)幼、成蛙的放養青蛙從變態幼蛙到商品蛙,需三年時間,能否確保成活率、商品率,放養也是養殖生產活動中重要環節之一。放養是對剛變態的幼蛙、一齡幼蛙和成蛙的放養。放養青蛙與放養其他類動物有所不同,就是使其群體合理、均勻地分布到放養區中,自行覓食生息,不需早放晚收,也不用時時圈趕,也不必投喂人工餌料,從而體現出本發明青蛙生態養殖方法的低投入高受益之所在。人工放養充分挖掘資源優勢,間接有目的地對放養的青蛙采取相應的人工助放與管理措施。
①助送、放措施變態幼蛙體弱小,無力長途跋涉,為使每個個體都能獲足食物,需人工助送、助放,合理疏散。集中繁殖后的成蛙,體能消耗大,產后應馬上疏送到水域邊植被條件最適宜的陸地進行生殖后暫息,恢復體能后再開始活動。
②助繁地表適宜青蛙捕食的昆蟲措施青蛙捕食量一般約為自身重的8%,最大為25%。每生產0.5kg青蛙需要活餌1.25kg。人工放養青蛙密度大于野生密度,難以單繁殖如此多的活餌,這就需就地借助昆蟲資源(種蟲與蟲餌),助繁昆蟲,實踐證明這是最可取、最奏效的選擇。青蛙從水田、旱地、野生和人工草叢、樹木中捕食昆蟲近百種;人工應向青蛙多集中的旱地揚撒助繁地表青蛙捕食的昆蟲餌料(上述的“稀粥狀餌料”),以提高適宜青蛙捕食的昆蟲量。
③助防敵害措施鼠類是青蛙最主要天敵,每只鼠在15-20天內平均捕食幼蛙100-150只。因此,每年要集中實施2-3次毒鼠措施。
(8)冬眠。
這是青蛙越冬避寒和生殖發育的需要。飼養者應留心觀察掌握冬眠地點,這對實施放養和回捕極為重要。
①回捕原則持證回捕;捕大留小(二年生成蛙可適當捕個頭大的作商品);超倍留足種蛙,余下供外場。
②回捕時間為每年白露至霜降期間,早捕影響質量,晚捕難度增大;③回捕地點一般在淺水域邊,水邊陸地;離水較近的窩風向陽、凍層淺的溝壕旁、田埂、旱田平地或坡地、田與林交匯處及山角下等。
④回捕方法為光誘捕、味引捕、操網兜捕、挖穴捕等,應根據時期、時間和地點而異;⑤盛裝、運輸與暫存。用透氣的袋、簍、捅均可。暫存放逃、防天敵傷害、防止擠壓傷亡,盡量減少體能營養消耗。
(9)疾病防治養蛙防病害應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青蛙常見的主要疾病見附表(堅持無公害標準)。青蛙生態養殖過程中,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持證上崗,飼養辦飼養許可證、回捕辦回捕許可證、運輸辦理運輸證明、出售辦理出售證、加工辦理加工證,做到依法飼養、管理、回捕、運輸、加工、銷售。

青蛙常見的主要病害防治

權利要求
1.一種青蛙生態養殖方法,主要由選種產卵,卵團采集與孵化,蝌蚪的飼養與變態管理,幼、成蛙放養,冬眠及回捕的過程組成,其特征在于(1)卵團的采集和運輸卵團、散碎的卵團都采收用于孵化;裝運器具透氣,其內水深≤2cm,裝卵團高度≤30cm;(2)卵團的孵化卵團按排出的先后,依次放入選擇在水源、植被和蟲源皆備均佳,水源無污染的河、溪、塘、庫的林緣邊或草地,或在存水的坑、泡、澤、水田地及其周邊地帶的飼養場中修筑的孵化池內;其水深15cm,其面積為飼養池的1/10,且與飼養池呈子母式結構,二池的進、出水口成對角線設置;卵團入池后不再翻動,孵化期間盡量少補水,保水量,保水靜、淺、穩,并防止水溫>25℃;(3)蝌蚪的飼養是于建在孵化池后,其進、出口亦成對角線設置,水深為35cm的飼養池內進行;飼養堅持看中喂,喂是以1000個卵團孵出100萬尾蝌蚪為基準,制成的以含淀粉、蛋白質和礦物質的植物和動物性粉料構成的精餌,與熟化的動物下腳料、青嫩植物原料組成的其重量份比=100∶40-50∶2000的餌料;飼養密度≤2000尾/1m2;(4)蝌蚪變態管理蝌蚪進入變態期時,立即撈出速裝運至變態池;裝運容器內清水高≤2cm,其密度為1尾/2cm3,容器中放有嫩綠枝葉,保透氣、幼蛙不擠壓,用紗窗扎蓋容器口;變態池水溫為24-30℃;向變態池內投撒動物性高蛋白熟化餌料;在距變態池旁6-8m處,在卵團孵化期時,就人工揚撒助繁適于幼蛙食用的昆蟲所需要的蟲餌—熟化玉米面粥,冷卻后加其重量的0.2-0.3%的糖化酶,經糖化稀釋成粥狀餌料;蝌蚪變態期前,放養區要施以滅鼠措施;圍捕變態幼蛙,應直送放養場、放養點;(5)幼、成蛙放養為生態放養,人工使其群體均布于放養區,自行覓食和生息,捕食水田、旱田、林木或草叢中的害蟲,及上述的助繁地表的昆蟲;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青蛙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孵化池內投放卵團量為15-20團蛙卵/1m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的青蛙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蝌蚪餌料所用的精餌,以重量份計,其100份中含玉米面45-55份,黃豆粉35-45份,魚骨粉8-12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青蛙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向變態池內投撒動物性高蛋白熟化餌料,是指動物下腳料熟化品。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青蛙生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揚撒助繁適于幼、成蛙捕食的昆蟲所需的粥狀餌料,是指玉米面中加其6倍重量的水,煮成熟粥,冷卻≤30℃后,加入玉米面重量的0.2-0.3%的糖化酶,然后糖化24-48h后,再加入熟粥重量的4-6倍的清水,攪勻即成。
6.實現權利要求1所述的青蛙生態養殖方法所需要的青蛙飼養場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飼養場地選擇在水源、植被和蟲源皆備均佳,永久和臨時水源均無污染地帶;水源周邊陸地有野生或人工喬、灌木和蒿草叢,并且無脊椎昆蟲種類多,密度和群體大為宜;適宜選在河、溪、塘、庫的林緣邊或草地,或存水的坑、泡、澤、水田地及周邊地帶;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青蛙生態養殖地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場地內就近集中或分散修筑子母式孵化池和飼養池,二池面積之比為1∶10,水深分別為15cm和35cm,二池進、出水口均成對角線設置。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青蛙生態養殖場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孵化池和飼養池池水以列單排單灌,并且水呈流動狀態。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青蛙生態養殖場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孵化池為實、平、淺;飼養池為淺、中、深的淺鍋底形。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青蛙生態養殖方法,其特點是養殖場水、蟲源和植被俱佳,水源無污染。散碎卵團也采收孵化,裝運器具透氣,水深≤2cm,裝卵團高≤30cm。卵團按排出先后依次入孵化池,不再翻動;孵化期保水量,水靜、淺、穩,防止水溫超過25℃。蝌蚪食餌以千個卵團孵出100萬尾蝌蚪計,由含淀粉、蛋白質和礦物質的動植物性粉料構成的精餌,與動物下腳料和青嫩植物原料組成的重量份比為100∶40-50∶2000的餌料,飼養密度≤2千尾/1m
文檔編號A01K67/00GK1539273SQ200310109969
公開日2004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2003年10月30日
發明者陳鳳, 陳 鳳 申請人:吉林省舒蘭市誠信蛙業有限責任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