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

文檔序號:380774閱讀:72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藥用植物栽培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何首烏為蓼科植物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藥用部位為何首烏的干燥塊根,及其木質化的干燥莖藤為首烏藤。該品種為《中國藥典》(2000版一部)的收載品種。何首烏為多年生纏繞藤本。根細長,末端成肥大的塊根,外表紅褐色至暗褐色。莖基部略呈木質,中空。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狹卵形或心形,長4cm~8cm,寬2.5cm~5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緣或微帶波狀,上面深綠色,背面淺綠色,兩面均光滑無毛。托葉膜質,鞘狀,褐色,抱莖,長5mm~7mm。花小,直徑約2mm,多數,密聚成大形圓錐花序,小花梗具節,基部具膜質苞片;花被綠白色,花瓣狀,5裂,裂片倒卵形,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比花被短;雌蕊1,子房三角形,花柱短,柱頭3裂,頭狀。種子瘦果橢圓形,有3棱,長2~2.5mm、寬1.6mm,黑色光亮,全包于宿存增大的翅狀花被內,花被成明顯的3翅,成熟時褐色。基部為一小孔狀果膠,內含種子一枚,棕褐色,胚乳白色,胚在種子的基部,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近年來,何首烏的市場需求日益增大,市場價格也不斷上漲,受利益的驅動,野生資源遭人為掠奪采挖,資源日趨枯褐,自然環境破壞嚴重。加之野生何首烏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質量、數量均難以保證,已成為何首烏系列中藥開發的瓶頸。
在人類新的生存理念、新的生活方式推動下,以天然資源為原料的藥物在疾病預防、治療和保健中愈來愈受到重視,集綠色、安全、預防、保健、治療于一體的中藥產業正在成為世界醫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高度重視中藥產業發展,積極推進中藥現代化和產業化,中藥產業必將成為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產業。何首烏兼有經濟植物和生態植物兩重特性,其種植和加工對限制各種化學污染又有嚴格要求,是很好的環境保護型產業。大力發展何首烏產業不僅可以創造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還可以帶來很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解決現存問題的途徑通常采用的是將野生何首烏變為家種的方法,但目前由于缺乏規范化種植技術,使得何首烏種植規模小、種植成本高,質量不穩定,部分指標不符合中藥材GAP的內容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點,而提供的一種各項指標符合中藥材GAP的內容要求,能規范化大面積種植,種植投資少、效益高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
本發明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種苗繁殖①扦插條的采集采集時間春季育苗在3~5月份采集;秋季育苗在7~10月份采集;采集方法選優良、健壯的何首烏植株作采集母株,同時剔除病株和弱株;用鐮刀將架上各相連的嫩枝部分割斷,剔掉嫩枝及細小的分枝,留下木質化和半木質化的一年生莖藤,從莖藤地上5cm處割斷;小心地拆開竹架,連同莖藤一起帶到平坦蔭涼處;從竹架的下部,小心地解開莖藤,同時按規格用不銹鋼剪刀剪取扦插條,扦插條長15cm~20cm,每棵留2~3個節,上切口平滑,距上節芽頭3cm~4cm,下切口斜面平滑,距下節芽頭向下2cm。每100棵捆扎成把,下端要求平齊。待消毒后扦插;②選地整地選地勢平坦、水源方便的熟土,或塑料大棚作何首烏種苗繁殖圃;整地用牛耕或人工翻土,耕細耙平土塊,耕深30cm,檢盡雜物;苗床基肥每畝撒施腐熟牛廄肥2000kg作基肥,翻挖整細,耙平;起廂廂寬1.2m、長10m~20m、溝深10cm、寬30cm;土壤消毒用50%多菌靈750倍液噴施廂面,給苗床消毒,5天后扦插;③扦插育苗扦插條處理將上述的扦插條,在扦插前用750倍50%可濕性多菌靈溶液浸沒消毒5秒左右,瀝干;扦插在整好的廂面上,開橫溝,溝距8cm、溝深8cm。將扦插條芽頭朝上,斜靠溝壁,株距3cm回土填平,并用小鋤頭錘緊壓實,扦插完畢后,用水澆透苗床,保持濕潤;④苗期管理露地育苗,應蓋小拱膜。大棚育苗也應注意保持棚內苗床的濕度和溫度;溫度保持膜內溫度18℃~27℃,高于30℃時,揭膜通風降溫,持續高溫時搭遮陽網遮蔭;
濕度發芽前保持足夠的水分,及時澆水;發芽長葉后,控制水分,生根長葉后,視土壤墑情每5~10天澆噴水一次;除草從扦插后見草即除。人工除草時(禁止用化學除草劑),注意防止松動扦插條根部,以免影響扦插條生長。除草后,澆噴一次水;追肥當扦插條嫩枝長至15cm時,用0.2%磷酸二氫鉀溶液和0.5%尿素溶液用噴霧器噴施,每隔7天一次,共噴3~4次;打尖當苗長高至15cm以上時,剪去頂尖,使苗高保持在15cm左右;煉苗在移栽前半個月,或扦插苗長至15cm以上時,通風煉苗;⑤起苗起苗移栽前一天,用水澆透苗床;起苗時,用小鋤頭順溝小心挖起扦插出圃苗;起苗后,當天移栽不完或待運輸的扦插苗,集中保存于通風、蔭涼處,并澆水保濕,防止萎蔫;運輸時,用塑料筐或竹筐裝苗,豎放置,根系朝下,勿擠壓,保濕;出圃苗要求,苗高20cm~35cm,地徑>2mm,根系發達,無病蟲危害;(2)大田移栽①選地土壤條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山區,土壤以肥沃、疏松、保水保肥、耕作層厚30cm以上的壤土或砂質壤土,PH值為6.0~7.5、有機質>1.0%以上;坡度應小于15°,緩坡帶或15°~25°的坡改梯地;土壤環境質量必須符合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二級標準或以上標準;大氣條件空氣無污染,符合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GB3095~96)二級或以上標準,即大氣指數II為0.6~1.0之間。
水質條件年降雨量1000mm~1500mm,雨熱同期,有可供灌溉的水源及設施。水質無污染,水質達到國家《農田灌溉水質量標準》(GB5084~85)的標準;②整地春季移栽時,在上一年冬天,撿盡雜物,清理田園,翻耕30cm以上,移栽前再精耕一次,耙碎整平;秋季移栽,在栽前半個月翻耕30cm以上,移栽前,再精耕耙碎整平一次;耙碎整平后,用50%可濕性多菌靈750倍液噴施和50%辛硫磷乳油200ml拌25kg細土撒施于土壤中消毒,5天后,再起廂供移栽。
③基肥結合整地起廂,每畝施腐熟牛廄肥2500kg、有機復合肥100kg、磷肥50kg,將肥料按上述比例混勻后挖溝距1m、寬20cm的溝,均勻地撒施入溝中,回土填平,并起廂。
④起廂以施肥溝為廂面中心,兩邊覆土起廂,制成廂面寬70cm,廂與廂之間溝寬30cm、溝深30cm;⑤移栽移栽時間3~6月或9~10月份;選雨后晴天或陰天起苗移栽;在廂面上按32cm×30cm的株行距,成“品”字形栽兩排何首烏苗;畝用種苗4200株,每窩定植1株;移栽完后,如天氣干旱,或土壤發干時,當天澆定根水,并及時疏通排水溝;⑥補苗當移栽苗成活后,檢查大田中缺窩和死苗情況,及時補苗;(3)田間管理①搭架搭架材料長2m、粗1.5~3cm較直的竹竿,下端削尖;搭架方法在移栽后40天左右,當何首烏成活長至20cm高時,在每行兩棵何首烏苗之間插一竹竿,上端用繩子捆住,用竹竿連接起來搭成“人”字形架或將相鄰三棵竹竿上端用繩子捆住,呈錐形架;②上架當何首烏莖藤長高至40cm時,人工幫助莖藤按順時針的方向向上纏繞,易滑落的用細繩子輕輕將莖藤栓在竹架上;每株何首烏只留兩棵主蔓上架,將其余的分蘗枝從根部剪去;③打頂抹葉當何首烏莖藤長至2m高時,打頂尖,同時抹去莖藤下部30cm以下的葉片;當側枝生長過于旺盛過密時,適當剪除側枝,防止徒長;④打花序除預留采種地外,其余的何首烏在現花蕾時,用枝剪連花柄一起剪下,帶出地外;⑤中耕除草4~7月份每隔1個月除草一次,8~9月結合追肥除草一次,11月至次年3月只除一次;除草方法,結合中耕,用寬15cm左右的鋤頭鋤草,移栽后半年內淺鋤,植株周邊的雜草,用手拔除;
⑥追肥一年生何首烏,在返青成活后,每畝施尿素10kg,在8~9月開花前結合中耕除草追施一次有機復合肥,用量為100kg/畝;二年生何首烏在第二年2~3月發芽長葉前和8~9月開花前結合中耕除草,各追施一次有機復合肥,用量100kg/畝;施肥方法在廂面兩側距植株10cm處開溝,將肥料施入溝中,回土覆蓋,恢復廂面或在兩株何首烏之間挖穴,將肥料施入穴中、蓋土;⑦灌溉與排水灌溉水質必須達到GB5048-1992《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二類及以上水質標準。
移栽時,及時澆足定根水;何首烏成活后,視土壤墑情及時澆水,當天氣連續干旱,特別是打頂修枝后,遇干旱天氣,要澆足水;夏天或溫度過高時,在上午10點以前和下午4點以后澆水,以免高溫灼傷葉片,影響植株生長。
如遇下雨天氣,應注意檢查排水溝是否疏通,多雨季節,廂溝加深,及時排水。
(4)采收①何首烏的采收采收時間大田種植2年后于10~11月,莖葉枯萎后選晴天或陰天采挖;采收工具鐮刀、鋤頭和塑料筐或竹筐。要求干凈、不接觸有害物質;采收標準種植年限2年,何首烏塊根指標性成分分2,3,5,4′-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C20H22O9)含量達到1.0%以上;采收方法先拆除藤架,用鐮刀割斷莖藤作首烏藤收割后,以順廂面方向離根際較遠的地方開始采挖;采挖時,應注意不損傷塊根,完整挖出何首烏塊根后,抖去泥土,去掉根蒂和根須;將挖出的何首烏塊根按大小初分級分別裝筐,運回中轉庫臨時存放待加工;②首烏藤的采收采收時間大田種植2年后于10~11月,葉片枯萎后選晴天或陰天采收;采收工具鐮刀;采收標準二年生木質化枝條,直徑粗4~7mm;采集方法先拆除藤架,用鐮刀割去上部未木質化的枝條和細小側枝,并從地上5cm處割斷莖藤,把莖藤從竹架上解開,選4~7mm粗的木質化莖藤作首烏藤,將首烏藤剪成75cm的莖長,扎成小捆,運回曬干。
所述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其中有機復合肥的原料為腐殖酸、硫酸鉀、磷肥、尿素,成品中,有機質占總重量的20%、無機養分占總重量的20%,N∶P2O5∶K2O=5∶7∶8。
所述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還可包含下述何首烏病害防治步驟①葉斑病防治方法雨后及時疏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及時搭設支架,剪除過密藤蔓和老、病、殘葉,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清潔田園,減少田間病原菌的積累和傳播;發病初期用1∶1∶12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800倍液噴施;②銹病防治方法摘除何首烏下部老、病葉和清除田間枯枝落葉,減少越冬病源;雨后排除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發病初期噴25%粉銹寧1500倍液或80%代森鋅500倍液;③根腐病防治方法雨季及時排干田間積水;積極防治地下害蟲、可減輕發病;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澆灌根部。
所述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還可包含下述何首烏蟲害防治步驟①蚜蟲防治方法利用天敵保護,主要天敵有瓢蟲、草蛉等;蚜蟲喜群集于何首烏幼嫩部位為害,及時剪除徒長枝,消滅上面的蚜蟲;選用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10%吡蟲啉2000倍液噴霧防治;②蠐螬防治方法將廄肥、人畜糞便集中堆制經過高溫發酵腐熟,殺死蟲卵和幼蟲;設置誘蟲燈或糖醋液誘殺成蟲;天旱時,土壤濕度過低應及時進行人工灌溉,減輕幼蟲為害;對土壤中蠐螬較多的地塊,栽種前進行土壤消毒,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與25公斤細土拌和撒施后鋤入土中。
所述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其中第(1)步中,剪取的扦插條應當在兩天內扦插完畢。
本發明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與現有技術相比,在正常年份情況下,二年生何首烏藥材產量可達1500~3000kg/畝(鮮),500~1000kg/畝(干);首烏藤100~500kg/畝(干),且何首烏藥材及首烏藤各項指標符合中藥材GAP的內容要求,能規范化大面積種植,種植投資少、效益高、從何首烏種植業的投入產出分析,何首烏種植的每畝純收益一般是糧食種植的兩倍以上,何首烏種植投資小、周期短、效益高,已經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和強市強縣的戰略產業;同時,發展何首烏產業對優化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民素質和繁榮農村社會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何首烏產業具有產業鏈條長、附加值高、成長性好、市場前景廣闊等特點,加快何首烏產業發展,將其培育成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對壯大區域經濟實力,實現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何首烏兼有經濟植物和生態植物兩重特性,加之,何首烏種植和加工對限制各種化學污染又有嚴格要求,是很好的環境保護型產業。在山區大力發展何首烏產業不僅可以創造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還可以帶來很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所采用的有機復合肥原料為腐殖酸、硫酸鉀、磷肥、尿素,成品中,有機質占總重量的20%、無機養分占總重量的20%,N∶P2O5∶K2O=5∶7∶8。
(1)種苗繁殖①扦插條的采集采集時間春季育苗在3~5月份采集;秋季育苗在7~10月份采集;采集方法選優良、健壯的何首烏植株作采集母株,同時剔除病株和弱株;用鐮刀將架上各相連的嫩枝部分割斷,剔掉嫩枝及細小的分枝,留下木質化和半木質化的一年生莖藤,從莖藤地上5cm處割斷;小心地拆開竹架,連同莖藤一起帶到平坦蔭涼處;從竹架的下部,小心地解開莖藤,同時按規格用不銹鋼剪刀剪取扦插條,扦插條長15cm~20cm,每棵留2~3個節,上切口平滑,距上節芽頭3cm~4cm,下切口斜面平滑,距下節芽頭向下2cm。每100棵捆扎成把,下端要求平齊。待消毒后扦插;②選地整地選地勢平坦、水源方便的熟土作何首烏種苗繁殖圃;整地用牛耕翻土,耕細耙平土塊,耕深30cm,檢盡雜物;苗床基肥每畝撒施腐熟牛廄肥2000kg作基肥,翻挖整細,耙平;起廂廂寬1.2m、長10m~20m、溝深10cm、寬30cm;土壤消毒用50%多菌靈750倍液噴施廂面,給苗床消毒,5天后扦插;③扦插育苗扦插條處理將上述的扦插條,在扦插前用750倍50%可濕性多菌靈溶液浸沒消毒5秒左右,瀝干;扦插在整好的廂面上,開橫溝,溝距8cm、溝深8cm。將扦插條芽頭朝上,斜靠溝壁,株距3cm回土填平,并用小鋤頭錘緊壓實,扦插完畢后,用水澆透苗床,保持濕潤;④苗期管理露地育苗,應蓋小拱膜。溫度保持膜內溫度18℃~27℃,高于30℃時,揭膜通風降溫,持續高溫時搭遮陽網遮蔭;濕度發芽前保持足夠的水分,及時澆水;發芽長葉后,控制水分,生根長葉后,視土壤墑情每5~10天澆噴水一次;除草從扦插后見草即除。人工除草時(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注意防止松動扦插條根部,以免影響扦插條生長。除草后,澆噴一次水;
追肥當扦插條嫩枝長至15cm時,用0.2%磷酸二氫鉀溶液和0.5%尿素溶液用噴霧器噴施,每隔7天一次,共噴3~4次;打尖當苗長高至15cm以上時,剪去頂尖,使苗高保持在15cm左右;煉苗在移栽前半個月,或扦插苗長至15cm以上時,通風煉苗;⑤起苗起苗移栽前一天,用水澆透苗床;起苗時,用小鋤頭順溝小心挖起扦插出圃苗,用稻草每100株捆成一把;起苗后,當天移栽不完或待運輸的扦插苗,集中保存于通風、蔭涼處,并澆水保濕,防止萎蔫;運輸時,用塑料筐或竹筐裝苗,豎放置,根系朝下,勿擠壓,保濕;出圃苗要求,苗高20cm~35cm,地徑>2mm,根系發達,無病蟲危害;(2)大田移栽①選地地理條件基地位于北緯25°19′~27°32′,東徑107°18′~109°36之間,海拔200m~1500m。地處黔中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過渡地帶,地貌以低中山丘陵及山原河谷為主,坡度<15°,或坡改梯土,周圍植被豐富。
氣候條件基地位于南亞熱帶至中亞熱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溫度15.9℃,>10℃有效年積溫為4937.4℃,無霜期290天,雨水充足,年均降雨量1213.3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215.3小時,年均太陽輔射總量3579.7兆焦耳/m2。
土壤條件基地土壤主要為黃壤土、紅壤土、紫色土,石灰土,質地以粘壤土為主,中性微酸。有機質豐富,但缺磷、鉀肥。土壤耕作層≥30cm。
②整地春季移栽時,在上一年冬天,撿盡雜物,清理田園,翻耕30cm以上,移栽前再精耕一次,耙碎整平;秋季移栽,在栽前半個月翻耕30cm以上,移栽前,再精耕耙碎整平一次;耙碎整平后,用50%可濕性多菌靈750倍液噴施和50%辛硫磷乳油200ml拌25kg細土撒施于土壤中消毒,5天后,再起廂供移栽。
③基肥結合整地起廂,每畝施腐熟牛廄肥2500kg、有機復合肥100kg、磷肥50kg,將肥料按上述比例混勻后挖溝距1m、寬20cm的溝,均勻地撒施入溝中,回土填平,并起廂。
④起廂以施肥溝為廂面中心,兩邊覆土起廂,制成廂面寬70cm,廂與廂之間溝寬30cm、溝深30cm;⑤移栽移栽時間3~6月、9~10月;選雨后晴天或陰天起苗移栽;在廂面上按32cm×30cm的株行距,成“品”字形栽兩排何首烏苗;畝用種苗4200株,每窩定植1株;移栽完后,如天氣干旱,或土壤發干時,當天澆定根水,并及時疏通排水溝;⑥補苗當移栽苗成活后,檢查大田中缺窩和死苗情況,及時補苗;(3)田間管理①搭架搭架材料長2m、粗1.5~3cm較直的竹竿,下端削尖;搭架方法在移栽后40天左右,當何首烏成活長至20cm高時,在每行兩棵何首烏苗之間插一竹竿,上端用繩子捆住,用竹竿連接起來搭成“人”字形架或將相鄰三棵竹竿上端用繩子捆住,呈錐形架;②上架當何首烏莖藤長高至40cm時,人工幫助莖藤按順時針的方向向上纏繞,易滑落的用細繩子輕輕將莖藤栓在竹架上;每株何首烏只留兩棵主蔓上架,將其余的分蘗枝從根部剪去;③打頂抹葉當何首烏莖藤長至2m高時,打頂尖,同時抹去莖藤下部30cm以下的葉片;當側枝生長過于旺盛過密時,適當剪除側枝,防止徒長;④打花序除預留采種地外,其余的何首烏在現花蕾時,用枝剪連花柄一起剪下,帶出地外;⑤中耕除草4~7月份每隔1個月除草一次,8~9月結合追肥除草一次,11月至次年3月只除一次;除草方法,結合中耕,用寬15cm左右的鋤頭鋤草,移栽后半年內淺鋤,植株周邊的雜草,用手拔除;⑥追肥一年生何首烏,在返青成活后,每畝施尿素10kg,在8~9月開花前結合中耕除草追施一次有機復合肥,用量為100kg/畝;
二年生何首烏在第二年2~3月發芽長葉前和8~9月開花前結合中耕除草,各追施一次有機復合肥,用量100kg/畝;施肥方法在廂面兩側距植株10cm處開溝,將肥料施入溝中,回土覆蓋,恢復廂面或在兩株何首烏之間挖穴,將肥料施入穴中、蓋土;(嚴禁使用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及醫院垃圾和糞便作為肥料)。
⑦灌溉與排水灌溉水質必須達到GB5048-1992《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二類及以上水質標準。
移栽時,及時澆足定根水;何首烏成活后,視土壤墑情及時澆水,當天氣連續干旱,特別是打頂修枝后,遇干旱天氣,要澆足水;夏天或溫度過高時,在上午10點以前和下午4點以后澆水,以免高溫灼傷葉片,影響植株生長。
如遇下雨天氣,應注意檢查排水溝是否疏通,多雨季節,廂溝加深,及時排水。
(4)采收①何首烏的采收采收時間大田種植2年后于10~11月,莖葉枯萎后選晴天或陰天采挖;采收工具鐮刀、鋤頭和塑料筐或竹筐。要求干凈、不接觸有害物質;采收標準種植年限2年,何首烏塊根指標性成分2,3,5,4′-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C20H22O9)含量達到1.0%以上;采收方法先拆除藤架,用鐮刀割斷莖藤作首烏藤收割后,以順廂面方向離根際較遠的地方開始采挖;采挖時,應注意不損傷塊根,完整挖出何首烏塊根后,抖去泥土,去掉根蒂和根須;將挖出的何首烏按大小初分級分別裝筐,運回中轉庫臨時存放待加工;②首烏藤的采收操作規程采收時間大田種植2年后于10~11月,葉片枯萎后選晴天或陰天采收;采收工具鐮刀;采收標準二年生木質化枝條,直徑粗4~7mm;采集方法先拆除藤架,用鐮刀割去上部未木質化的枝條和細小側枝,并從地上5cm處割斷莖藤,把莖藤從竹架上解開,選4~7mm粗的木質化莖藤作首烏藤,將首烏藤剪成75cm的莖長,扎成小捆,運回曬干。
所述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其中第(1)步中,當天剪取的扦插條應當天扦插。
所述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還可包含下述何首烏病害防治步驟
①葉斑病病原Mycosphaerella sp.
癥狀發病初期葉片產生黃白色病斑,后期變褐色,中心部分破裂,脫落成為孔洞。病斑上有小黑點,即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斑多時,連成一片使整片葉變褐枯死;發病規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枯葉上越冬。翌年春天分生孢子器吸水后釋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引起初次侵染。入夏后5月份,當雨水增多,氣溫上升后開始發病,6~8月為發病盛期,為害加重。以后隨氣溫降低,雨水減少,為害程度減輕;防治方法雨后及時疏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及時搭設支架,剪除過密藤蔓和老、病、殘葉,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清潔田園,減少田間病原菌的積累和傳播;發病初期用1∶1∶12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800倍液噴施;②銹病病原Puccinia polygoni-amphibii Pers.為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銹菌目,柄銹菌科,柄銹菌屬真菌;癥狀初期葉表面出現圓形黃綠色病斑,葉背面逐漸形成隆起成針頭狀大、小的皰斑,即為病菌的夏孢子堆。皰斑破裂后散發出黃銹色粉末,即為病菌的夏孢子;夏孢子堆可在藤上、葉緣周圍發生,但以葉背面為主。后期發病部位長出黑色刺狀冬孢子堆。發病嚴重時,病葉曲縮、破裂、穿孔以致脫落,整個植株枯萎;發病規律銹病病原菌在病株枯枝落葉上越冬,冬季和早春若氣溫偏高,少雨干旱,有利于越冬存活。病菌孢子隨氣流傳播,翌年3月當氣溫適宜時,越冬孢子萌發,侵入寄主表皮內。在何首烏葉片上形成病斑并產生夏孢子,夏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5月份當雨水增多、氣溫上升后,銹病即可蔓延,造成為害;防治方法摘除何首烏下部老、病葉和清除田間枯枝落葉,減少越冬病源;雨后排除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發病初期噴25%粉銹寧1500倍液或80%代森鋅500倍液;③根腐病病原Fusarium spp.
癥狀發病初期,地上莖葉不表現癥狀,只是須根變褐腐爛。隨著根部腐爛程度的加劇,葉片逐漸變黃,地下病部逐漸向主根擴展。最后導致全根腐爛,植株自下而上逐漸枯死。一旦發現病株應立即挖除燒毀,并在穴內撒生石灰消毒;
發病規律夏季高溫、多雨、田間積水適宜病害的發生;防治方法雨季及時排干田間積水;積極防治地下害蟲、可減輕發病;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澆灌根部。
所述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還可包含下述何首烏蟲害防治步驟①蚜蟲病原Aphis sp.
為害癥狀蚜蟲在何首烏各生育期均可為害,主要集中吸食何首烏的嫩梢和嫩葉的汁液,造成葉片皺縮卷曲,新梢生長停滯。尤其在何首烏幼苗期,嚴重時可造成苗勢減弱,甚至死苗。蚜蟲不僅吸食何首烏汁液,而且還能傳播病毒,導致病毒病的發生和流行;發生規律一年發生20~30代。溫、濕度是影響蚜蟲發生與否的主要因素,高溫高濕或過于低溫對蚜蟲繁殖不利。冬季蚜蟲在桃樹等枝條上產卵越冬,也可以無翅胎生雌蚜越冬。翌年3月孵化,初夏時節為繁殖期并開始遷飛擴散到何首烏等作物上為害,平均氣溫達24℃時蚜蟲發育最快,高于28℃則對它不利。降雨對蚜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干旱則蚜害加重,該蟲害在何首烏上發生普遍,是何首烏種植上的主要害蟲;防治方法利用天敵保護,主要天敵有瓢蟲、草蛉等;蚜蟲喜群集于何首烏幼嫩部位為害,及時剪除徒長枝,消滅上面的蚜蟲;選用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10%吡蟲啉2000倍液噴霧防治;②蠐螬分類與危害為害何首烏的蠐螬主要是黑絨金龜甲的幼蟲。黑絨金龜甲Maladeta orientalis Motschulsky屬鞘翅目、金龜科。成蟲取食何首烏葉片,造成葉片缺刻,但以幼蟲蠐螬咬食何首烏根部為主;發生規律一年發生一代,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4個蟲態。以幼蟲在土中越冬。成蟲于次年5月開始出現,取食植物葉片,具假死性,趨化性和群聚性。成蟲飛翔能力強,多產卵于雞糞、廄肥、堆肥和秸桿、腐草堆等腐爛有機質較多的場所,蟲卵和幼蟲隨肥料帶入何首烏生產地,為害何首烏地下塊根。7~8月天旱少雨,土壤濕度低的草荒地及施用廄肥多的地塊,蠐螬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將廄肥、人畜糞便集中堆制經過高溫發酵腐熟,殺死蟲卵和幼蟲;設置誘蟲燈或糖醋液誘殺成蟲;天旱時,土壤濕度過低應及時進行人工灌溉,減輕幼蟲為害;對土壤中蠐螬較多的地塊,栽種前進行土壤消毒,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與25公斤細土拌和撒施后鋤入土中。
二年生何首烏藥材產量可達1500~3000kg/畝(鮮),500~1000kg/畝(干);首烏藤100~500kg/畝(干)。
權利要求
1.一種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種苗繁殖①扦插條的采集采集時間春季育苗在3~5月份采集;秋季育苗在7~10月份采集;采集方法選優良、健壯的何首烏植株作采集母株,同時剔除病株和弱株;用鐮刀將架上各相連的嫩枝部分割斷,剔掉嫩枝及細小的分枝,留下木質化和半木質化的一年生莖藤,從莖藤地上5cm處割斷;小心地拆開竹架,連同莖藤一起帶到平坦蔭涼處;從竹架的下部,小心地解開莖藤,同時按規格用不銹鋼剪刀剪取扦插條,扦插條長15cm~20cm,每棵留2~3個節,上切口平滑,距上節芽頭3cm~4cm,下切口斜面平滑,距下節芽頭向下2cm,捆扎成把,下端要求平齊,待消毒后扦插;②選地整地選地勢平坦、水源方便的熟土,或塑料大棚作何首烏種苗繁殖圃;整地用牛耕或人工翻土,耕細耙平土塊,耕深30cm,檢盡雜物;苗床基肥每畝撒施腐熟牛廄肥2000kg作基肥,翻挖整細,耙平;起廂廂寬1.2m、長10m~20m、溝深10cm、寬30cm;土壤消毒用50%多菌靈750倍液噴施廂面,給苗床消毒,5天后扦插;③扦插育苗扦插條處理將上述的扦插條,在扦插前用750倍50%可濕性多菌靈溶液浸沒消毒5秒鐘左右,瀝干;扦插在整好的廂面上,開橫溝,溝距8cm、溝深8cm。將扦插條芽頭朝上,斜靠溝壁,株距3cm回土填平,并用小鋤頭錘緊壓實,扦插完畢后,用水澆透苗床,保持濕潤;④苗期管理露地育苗,應蓋小拱膜。大棚育苗也應注意保持棚內苗床的濕度和溫度;溫度保持膜內溫度18℃~27℃,高于30℃時,揭膜通風降溫,持續高溫時搭遮陽網遮蔭;濕度發芽前保持足夠的水分,及時澆水;發芽長葉后,控制水分,生根長葉后,視土壤墑情每5~10天澆噴水一次;除草從扦插后見草即除。人工除草時(禁止用化學除草劑),注意防止松動扦插條根部,以免影響扦插條生長。除草后,澆噴一次水;追肥當扦插條嫩枝長至15cm時,用0.2%磷酸二氫鉀溶液和0.5%尿素溶液用噴霧器噴施,每隔7天一次,共噴3~4次;打尖當苗長高至15cm以上時,剪去頂尖,使苗高保持在15cm左右;煉苗在移栽前半個月,或扦插苗長至15cm以上時,通風煉苗;⑤起苗起苗移栽前一天,用水澆透苗床;起苗時,用小鋤頭順溝小心挖起扦插出圃苗;起苗后,當天移栽不完或待運輸的扦插苗,集中保存于通風、蔭涼處,并澆水保濕,防止萎蔫;運輸時,用塑料筐或竹筐裝苗,豎放置,根系朝下,勿擠壓,保濕;出圃苗要求,苗高20cm~35cm,地徑>2mm,根系發達,無病蟲危害;(2)大田移栽①選地土壤條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山區,土壤以肥沃、疏松、保水保肥、耕作層厚30cm以上的壤土或砂質壤土,PH值為6.0~7.5、有機質>1.0%以上;坡度為小于15°,緩坡帶或15°~25°的坡改梯地;土壤環境質量必須符合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二級標準或以上標準;大氣條件空氣無污染,符合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GB3095~96)二級或以上標準,即大氣指數II為0.6~1.0之間。水質條件年降雨量1000mm~1500mm,雨熱同期,有可供灌溉的水源及設施。水質無污染,水質達到國家《農田灌溉水質量標準》(GB5084~85)的標準;②整地春季移栽時,在上一年冬天,撿盡雜物,清理田園,翻耕30cm以上,移栽前再精耕一次,耙碎整平;秋季移栽,在栽前半個月翻耕30cm以上,移栽前,再精耕耙碎整平一次;耙碎整平后,用50%可濕性多菌靈750倍液噴施和50%辛硫磷乳油200ml拌25kg細土撒施于土壤中消毒,5天后,再起廂供移栽。③基肥結合整地起廂,每畝施腐熟牛廄肥2500kg、有機復合肥100kg、磷肥50kg,將肥料按上述比例混勻后挖溝距1m、寬20cm的溝,均勻地撒施入溝中,回土填平,并起廂。④起廂以施肥溝為廂面中心,兩邊覆土起廂,制成廂面寬70cm,廂與廂之間溝寬30cm、溝深30cm;⑤移栽移栽時間3~6月或9~10月份;選雨后晴天或陰天起苗移栽;在廂面上按32cm×30cm的株行距,成“品”字形栽兩排何首烏苗;畝用種苗4200株,每窩定植1株;移栽完后,如天氣干旱,或土壤發干時,當天澆定根水,并及時疏通排水溝;⑥補苗當移栽苗成活后,檢查大田中缺窩和死苗情況,及時補苗;(3)田間管理①搭架搭架材料長2m、粗1.5~3cm較直的竹竿,下端削尖;搭架方法在移栽后40天左右,當何首烏成活長至20cm高時,在每行兩棵何首烏苗之間插一竹竿,上端用繩子捆住,用竹竿連接起來搭成“人”字形架或將相鄰三棵竹竿上端用繩子捆住,呈錐形架;②上架當何首烏莖藤長高至40cm時,人工幫助莖藤按順時針的方向向上纏繞,易滑落的用細繩子輕輕將莖藤栓在竹架上;每株何首烏只留兩棵主蔓上架,將其余的分蘗枝從根部剪去;③打頂抹葉當何首烏莖藤長至2m高時,打頂尖,同時抹去莖藤下部30cm以下的葉片;當側枝生長過于旺盛過密時,適當剪除側枝,防止徒長;④打花序除預留采種地外,其余的何首烏在現花蕾時,用枝剪連花柄一起剪下,帶出地外;⑤中耕除草
4~7月份每隔1個月除草一次,8~9月結合追肥除草一次,11月至次年3月只除一次;除草方法,結合中耕,用寬15cm左右的鋤頭鋤草,移栽后半年內淺鋤,植株周邊的雜草,用手拔除;⑥追肥一年生何首烏,在返青成活后,每畝施尿素10kg/畝,在8~9月開花前結合中耕除草追施一次有機復合肥,用量為100kg/畝;二年生何首烏在第二年2~3月發芽長葉前和8~9月開花前結合中耕除草,各追施一次有機復合肥,用量100kg/畝;施肥方法在廂面兩側距植株10cm處開溝,將肥料施入溝中,回土覆蓋,恢復廂面或在兩株何首烏之間挖穴,將肥料施入穴中、蓋土;⑦灌溉與排水灌溉水質必須達到GB5048-1992《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二類及以上水質標準。移栽時,及時澆足定根水;何首烏成活后,視土壤墑情及時澆水,當天氣連續干旱,特別是打頂修枝后,遇干旱天氣,要澆足水;夏天或溫度過高時,在上午10點以前和下午4點以后澆水,以免高溫灼傷葉片,影響植株生長。如遇下雨天氣,應注意檢查排水溝是否疏通,多雨季節,廂溝加深,及時排水。(4)采收①何首烏的采收采收時間大田種植2年后于10~11月,莖葉枯萎后選晴天或陰天采挖;采收工具鐮刀、鋤頭和塑料筐或竹筐。要求干凈、不接觸有害物質;采收標準種植年限2年,何首烏塊根指標性成分2,3,5,4′-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C20H22O9)含量達到1.0%以上;采收方法先拆除藤架,用鐮刀割斷莖藤作首烏藤收割后,以順廂面方向離根際較遠的地方開始采挖;采挖時,應注意不損傷塊根,完整挖出何首烏塊根后,抖去泥土,去掉根蒂和根須;將挖出的何首烏塊根按大小初分級分別裝筐,運回中轉庫臨時存放待加工;②首烏藤的采收采收時間大田種植2年后于10~11月,葉片枯萎后選晴天或陰天采收;采收工具鐮刀;采收標準二年生木質化枝條,直徑粗4~7mm;采集方法先拆除藤架,用鐮刀割去上部未木質化的枝條和細小側枝,并從地上5cm處割斷莖藤,把莖藤從竹架上解開,選4~7mm粗的木質化莖藤作首烏藤,將首烏藤剪成75cm的莖長,扎成小捆,運回曬干。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其中有機復合肥的原料為腐殖酸、硫酸鉀、磷肥、尿素,成品中,有機質占總重量的20%、無機養分占總重量的20%,N∶P2O5∶K2O=5∶7∶8。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包含下述步驟(1)何首烏病害防治①葉斑病防治方法雨后及時疏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及時搭設支架,剪除過密藤蔓和老、病、殘葉,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清潔田園,減少田間病原菌的積累和傳播;發病初期用1∶1∶12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800倍液噴施;②銹病防治方法摘除何首烏下部老、病葉和清除田間枯枝落葉,減少越冬病源;雨后排除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發病初期噴25%粉銹寧1500倍液或80%代森鋅500倍液;③根腐病防治方法雨季及時排干田間積水;積極防治地下害蟲、可減輕發病;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澆灌根部。(2)何首烏蟲害防治步驟①蚜蟲防治方法利用天敵保護,主要天敵有瓢蟲、草蛉等;蚜蟲喜群集于何首烏幼嫩部位為害,及時剪除徒長枝,消滅上面的蚜蟲;選用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10%吡蟲啉2000倍液噴霧防治;②蠐螬防治方法將廄肥、人畜糞便集中堆制經過高溫發酵腐熟,殺死蟲卵和幼蟲;設置誘蟲燈或糖醋液誘殺成蟲;天旱時,土壤濕度過低應及時進行人工灌溉,減輕幼蟲為害;對土壤中蠐螬較多的地塊,栽種前進行土壤消毒,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與25公斤細土拌和撒施后鋤入土中。
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其中第(1)步種苗繁殖中,剪取的扦插條應當在兩天內扦插完畢。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何首烏的規范化種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1)種苗繁殖①扦插條的采集;②選地整地;③扦插育苗;④苗期管理;⑤起苗。(2)大田移栽①選地;②整地;③基肥;④起廂;⑤移栽;⑥補苗。(3)田間管理;①搭架;②上架;③打頂抹葉;④打花序;⑤中耕除草;⑥追肥;⑦灌溉與排水。(4)采收①何首烏的采收;②首烏藤的采收。本發明得到的何首烏及首烏藤各項指標符合中藥材GAP的內容要求,二年生何首烏藥材產量可達1500~3000kg/畝(鮮),500~1000kg/畝(干),首烏藤100~500kg/畝(干),能規范化大面積種植,種植投資少、效益高,在山區大力發展何首烏產業不僅可以創造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還可以帶來很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文檔編號A01G7/00GK1596596SQ20041004047
公開日2005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14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14日
發明者賀定翔, 鄭建立, 冉光倫, 鄧忠, 杜武庭 申請人:貴州省黔東南州信邦中藥飲片有限責任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