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野生賓王菇人工馴化及其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一種野生食用菌馴化栽培方法,具體涉及一種野生賓王菇的菌種培育及人工栽培方法;賓王菇是屬于傘菌目Agaricales,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離褶傘屬Lyophyllum的煙色離褶傘。
背景技術:
野生賓王菇,學名煙色離褶傘,生長于東經121°-122°、北緯42°-43°的遼寧彰武縣,第二大河流養息牧河的源頭彤河兩岸。沿河兩岸草炭土綿延10公里,寬1公里,深6米。沿河兩邊呈凹形峽谷狀,峽谷外邊是滾動流沙,寸草不生,峽谷內潮濕,地溫、氣溫適合農作物生長。每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賓王菇盛發期。在河邊草叢中、玉米地里和草炭地裂縫中即可見到。
賓王菇叢生較多,單生較少,幼菇是褐色,成菇褐白色,遮蔭物多的地方呈乳白色,孢子印白色,也可見蘑菇圈。鮮品、干品皆可嗅到藥香味。
300多年前,遼寧彰武縣與內蒙接壤處是清朝與蒙古兩國交界,清朝皇太極時期有一郡王稱多羅賓圖郡王,在此鎮守邊陲,每年秋季王爺就以此野味貢獻皇帝,此菇故得名賓王菇。
賓王菇的檢測鑒定1)賓王菇子實體形態菌蓋扁半球形至平展,中部稍凸或平展或稍下凹,表面為暗灰白或煙灰色至白色,稍平滑。邊緣平展至翻起,無明顯條紋。菌肉白色到污白色,無明顯變色反應,質地細嫩。菌褶初期直生、彎生至延生,稍密,白色到污白色,不等長。菌柄近圓柱形,稍彎曲,初期灰褐色,白色,長3cm-8cm,粗0.4cm-0.6cm,基部近叢生,多在菌絲塊上生長一起并附著細沙土。
2)菌褶組織鏡檢取菌褶小塊做片,滴KOH液,置于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孢子近球形到寬橢圓形,光滑,無色。滴Melzer液,非糊性反應,5μm-7μm,擔子具4小梗。
3)送鑒定標本樣本,經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檢測并首次命名,認定經形態學鑒定及孢子化學反應,屬于傘菌目Agaricales,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離褶傘屬Lyophyllum的煙色離褶傘,地方名又稱賓王菇、賓郎菇,拉丁學名為Lyophyllum fumosum(Pers.Fr.)Kummer。文獻記載與當地均食用味鮮美。
幾百年來由于農田改造、草炭土開采、化肥、農藥施用,加之人們掠奪性采摘,該菇已瀕于絕種。價格已達每公斤幾百元。但是目前尚沒有關于賓王菇的人工栽培的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提供一種野生賓王菇菌種的培育方法及人工栽培方法。
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菌種的培育方法1、利用野外捕捉的孢子萌發的菌絲體純化后,或在無菌條件下切開新鮮的賓王菇子實體,取一塊菌肉組織,放入用草炭土煎汁20分鐘后的澄清液配制PDA培養基上培養;在溫度為6℃-30℃(最適宜溫度為18℃-25℃),最適宜的PH值為6-7,無光培養,菌絲為白色,24-30天后即在培養基表面上布滿菌絲即為母種;2、母種復壯培養,加代繁殖后制作原種;3、原種在配方按重量比為草炭土30份-40份、玉米芯(或棉籽殼)35份-40份、白灰1份-2份、麥麩(或稻糠)15份-20份、玉米面3份-5份、石膏1份-2份的培養基上進行常規生產培養生產種。
賓王菇人工栽培方法1.栽培料的配方按重量比為草炭土40份-85份、玉米芯20份-40份、玉米秸桿(或稻草)10份-20份、麥麩10份-15份、玉米面2份-4份、白灰1份-2份、石膏1份-2份、菇衛士0.1份-0.2份。
2.將摻有草炭土的培養料拌勻后,兌水至含水量55%-65%。
3.滅菌。
4.將賓王菇生產種在無菌條件下播入培養料中,置于22℃±2℃培養室培養。保藏日期2004年12月28日;保藏編號CGMCC NO.1283;分類命名煙色離褶菌Lyophyllum fumosum保藏單位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 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一條13號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具體實施例方式生產種培養基為實施例1
玉米芯40份、草炭土40份、麥麩15份、石膏1份、玉米面3份、白灰1份。
實施例2棉籽殼40份、草炭土40份、麥麩15份、石膏1份、玉米面3份、白灰1份。
實施例3玉米芯35份、草炭土40份、稻糠20份、玉米面3份、白灰1份、石膏1份。
栽培料配方實施例4草炭土75份、玉米芯5份、玉米秸桿5份、麩皮10份、玉米面3份、白灰1份、石膏1份、菇衛士0.1份。
實施例5草炭土45份、玉米秸桿20份、玉米芯20份、麩皮10份、玉米面3份、白灰1份、石膏1份、菇衛士0.1份。
實施例6草炭土42份、玉米芯20份、稻草20份、麩皮13份、玉米面3份、白灰1份、石膏1份、菇衛士0.1份。
大棚墻式立體袋式栽培將摻有草炭土的培養料拌勻后,兌水至含水量60%-70%,將培養料裝入17cm×35cm(或其它規格)袋中,松緊適中,系緊帶口置于常壓滅菌鍋內滅菌,滅菌時間為大氣上來鍋內溫度達100℃后,開始計時15-17小時。
待袋冷卻25℃以下時,將生產種在無菌條件下播入培養袋中。兩邊接種,將接好種的培養袋置于22℃±2℃培養室內培養,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適當散射光照,空氣相對濕度60%-70%,大約60天菌絲長滿。
將長滿菌絲的菌袋雙排臥放,擺至5-8個高,每層袋之間用2cm草炭土隔開。進行墻式出菇。
賓王菇大棚畦床栽培1)地床制做橫向大棚,床寬1.0米,深0.1米,床長與大棚寬度相適應。床與床之間留0.4米過道。用0.1%多菌靈溶液或0.1%敵百蟲溶液加1%白灰水溶液處理床底和所覆蓋的草炭土。
2)大棚空間消毒處理每立方米用硫磺粉10克熏蒸即可。
3)將長滿菌絲的菌袋移入栽培棚內,臥放于地槽中,用草炭土填平空隙處后覆上3cm-5cm草炭土,草炭土上撒一層0.5cm細沙。約15天可見頭潮菇。
賓王菇地栽(與禾本科作物套種)
1)場地選擇場地應選在通風良好、遠離污染源的草炭土含量豐富的地塊。
2)栽培賓王菇的陽畦設在禾本科等高稈作物行間,一般寬20cm-30cm,深10cm-12cm,長不限。一般畦床應東西走向,早春做床,床間步道40cm-60cm,做為管理用道。床底修成凸形,播種前用白灰消毒(200克/m2),噴灑殺蟲劑防蟲(敵百蟲10克/m2)。
3)將發好菌的菌棒在每年7月初臥放于做好的陽畦中,順床擺放,袋與袋間留0.5cm的空隙,用草炭土填平,然后上覆自然土5cm左右。或將發好菌的菌棒在每年7月初成對臥放于禾本科作物株間,深10cm處,上覆自然土5cm。
4)保持床上濕潤,大約30-40天可出菇。
權利要求
1.野生賓王菇人工馴化及其栽培方法,菌種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1)、利用野外捕捉的孢子萌發的菌絲體純化后,或在無菌條件下切開新鮮的賓王菇子實體,取一塊菌肉組織,放入用草炭土煎汁20分鐘后的澄清液配制PDA培養基上培養;在溫度為6℃-30℃(最適宜溫度為18℃-25℃),最適宜的PH值為6-7,無光培養,菌絲為白色,24-30天后即在培養基表面上布滿菌絲即為母種;(2)、母種復壯培養,加代繁殖后制作原種;(3)、原種在配方按重量比為草炭土30份-40份、玉米芯(或棉籽殼)35份-40份、白灰1份-2份、麥麩(或稻糠)15份-20份、玉米面3份-5份、石膏1份-2份的培養基上進行常規生產培養生產種。
2.野生賓王菇人工馴化及其栽培方法,賓王菇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1)、栽培料的配方按重量比為草炭土40份-85份、玉米芯20份-40份、玉米秸桿(或稻草)10份-20份、麥麩10份-15份、玉米面2份-4份、白灰1份-2份、石膏1份-2份、菇衛士0.1份-0.2份;(2)、將摻有草炭土的培養料拌勻后,兌水至含水量55%-65%;(3)、滅菌;(4)、將賓王菇生產種在無菌條件下播入培養料中,置于22℃±2℃培養室培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賓王菇人工馴化及其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芯40份、草炭土40份、麥麩15份、石膏1份、玉米面3份、白灰1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賓王菇人工馴化及其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棉籽殼40份、草炭土40份、麥麩15份、石膏1份、玉米面3份、白灰1份。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賓王菇人工馴化及其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芯35份、草炭土40份、稻糠20份、玉米面3份、白灰1份、石膏1份。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野生賓王菇人工馴化及其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草炭土75份、玉米芯5份、玉米秸桿5份、麩皮10份、玉米面3份、白灰1份、石膏1份、菇衛士0.1份。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野生賓王菇人工馴化及其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草炭土45份、玉米秸桿20份、玉米芯20份、麩皮10份、玉米面3份、白灰1份、石膏1份、菇衛士0.1份。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野生賓王菇人工馴化及其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草炭土42份、玉米芯20份、稻草20份、麩皮13份、玉米面3份、白灰1份、石膏1份、菇衛士0.1份。
全文摘要
野生賓王菇人工馴化及其栽培方法是一種野生食用菌馴化栽培方法,具體涉及一種野生賓王菇的菌種培育及人工栽培方法。本發明就是提供一種野生賓王菇菌種的培育方法及人工栽培方法。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菌種的培育方法1.利用野外捕捉的孢子萌發的菌絲體純化后,或在無菌條件下切開新鮮的賓王菇子實體,取一塊菌肉組織,在培養基上培養;2.母種復壯培養,加代繁殖后制作原種;3.原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常規生產培養生產種。賓王菇人工栽培方法1.在特制栽培料上培養;2.將摻有草炭土的培養料拌勻;3.滅菌;4.將賓王菇生產種置于22℃±2℃培養室培養。
文檔編號A01G1/04GK1698415SQ20041010049
公開日2005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29日 優先權日2004年12月29日
發明者楊軍, 林文, 張士義, 劉國宇, 張桂鳳, 張敏, 李超, 張季軍 申請人: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