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手動機械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動機械犁。具體地說,涉及一種人力操作的犁田機械。
背景技術:
目前,地勢寬廣及較平坦的丘陵地區,都采用了較為先進的動力耕整及拖拉機耕作方式。但是,在大部分山區的高坎梯田,因受自然環境的限制,無法使用機動機械進行耕作,只能靠傳統的畜力、人力等古老方式耕作,這種傳統的耕作方式,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操作輕巧方便、結構簡單、操作省力、工作效率高的手動機械犁。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如下設計的一種手動機械犁,由犁頭、犁壁、犁桿等組成犁體;犁壁和犁頭相配合,構成一個便于入泥,并將積存于犁壁上的泥巴往一旁翻轉的形狀;犁壁、犁頭固定于犁體的前部;其特征在于用于支撐和推動整個裝置前行的助力推動器與犁體相鉸接,助力推動器包括連桿、行走棘輪;連桿的上端活動固定于犁桿適當的位置上,連桿的下端固定有行走棘輪;行走棘輪的四周分布有棘爪,連桿固定有與棘爪相配合的單向擋板,擋板和連桿之間固定有回位彈簧,使擋板保持緊貼連桿的狀態。
所述的一種手動機械犁,其特征在于犁桿為整個犁體的骨架,助力推動器與犁桿鉸接。
所述的一種手動機械犁,其特征在于犁體包括一個“∠”形骨架,犁桿通過“∠”形骨架與犁頭、助力推動器相連結,“∠”形骨架的上、下支交點端與犁頭相連,犁壁固定于“∠”形骨架的上支上,并與犁頭相配合,“∠”形骨架的上支端與助力推動器鉸連,“∠”形骨架的下支端則與犁桿相連。
所述的一種手動機械犁,其特征在于“∠”形骨架的下支端的延伸端為犁桿。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手動機械犁,由于采用了棘輪與連桿相配合的特殊結構,再加上擋板與行走棘輪的配合,通過助力推動器與犁頭在一定角度范圍內的張、合來實現手動機械犁的前行。當操作者作用手動機械犁的手柄時,擋板逆行走棘輪往前行走的方向緊靠連桿,壓住行走棘輪的棘爪,使行走棘輪往前運行,實際上是將手把往下、往前的作用力轉變為犁頭前行的作用力,實現了手動機械犁的往前運行,又達到了操作省力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手動機械犁,特別適合高山地區高坎梯田耕作,采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手動機械犁,犁頭為前尖后翹,入泥更為省力,犁壁為弧形,可翻轉,使泥坯更容易翻轉,棘輪為爪型,有利于扎穩泥土,使犁頭向前運行。采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手動機械犁耕作,阻力小,不會偏轉犁路,不但省力,且犁出的土塊更松散,易于耙田整理,即使在0.5平方米大小的田地使用也可任意轉向耕作,整機重僅5kg,重量輕,體積小巧,攜帶方便。助力推動器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手動機械犁的一個重要部件,其結構原理與自行車的前插輪相似。助力推動器的棘輪在和擋板配合使助力推動器變成一個穩定的、活動方便的、只前進不后退的支撐。
在本實用新型中,“∠”形骨架是整個機械犁的主體。“∠”形骨架的前端用于安裝犁頭,中后端安裝犁壁,上支端為助力推動器的連接點,下支端尾用于連接犁桿。整個裝置由助力推動器支撐,通過“∠”形骨架懸掛于助力推動器上,助力推動器與“∠”形骨架的連接點位置較高,實際上增加了助力推動器的高度,這樣,助力推動器的擺動幅度增大,所述的手動機械犁的每個工作周期的行程也相應增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圖1為實施例一主視圖圖2為圖1中助力推動器主視圖圖3為圖2的A-A主視圖圖4為實施例一推薦的一種棘爪的結構圖圖5為圖1的I放大圖圖6為實施例二所述的手動機械犁的主視圖,圖7為圖6助力推動器的主視圖,圖8為圖7的B-B剖視圖。
圖中1.犁頭2.犁壁 3.助力推動器回位彈簧4.犁桿5.連桿6.棘輪 7.擋板 8.棘爪9.回位彈簧10.手把 11.“∠”形骨架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
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本具體實施方式
介紹的一種手動機械犁,其結構如圖1-5所示,犁頭1、犁壁2、犁桿4等組成犁體。犁桿4為整個裝置的骨架,犁桿4的后部為供操作的手把10。犁壁2、犁頭1固定于犁桿4的前部。犁壁2和犁頭1相配合,構成一個便于入泥,并將積存于犁壁2上的泥巴往一旁翻轉的形狀。犁桿4上固定有用于支撐和推動整個裝置前行的助力推動器,助力推動器包括連桿5、行走棘輪6。連桿5的上端活動固定于犁桿4適當的位置上,連桿5的下端固定有行走棘輪6。行走棘輪6的四周分布有棘爪8,棘爪8為便于扎穩泥土的結構,如圖4描述了一種棘爪的結構示意圖。連桿5固定有與棘爪8相配合的單向擋板7,擋板7和連桿5之間固定有回位彈簧9,使擋板7保持緊貼連桿5的狀態,以保證行走棘輪相對于擋板7只能沿前進的方向旋轉,而限制其往相反的方向旋轉。犁桿4與連桿5的連接點附近固定有助力推動器回位彈簧3,使助力推動器始終保持向犁頭1靠近的趨勢。犁壁2與犁桿4的連接為活動連接,使犁壁分別能往左右兩個方向傾斜。由于犁壁2可以改變方向,犁壁2與犁桿4之間的連接有一個定位連接,如圖1中的I,定位連接保證犁壁朝一個方向擺放,圖5進一步描述了上述連接的結構。
本具體實施方式
所述的一種手動機械犁,其工作方式如下首先犁頭1入泥一定的深度,助力推動器基本呈自由吹落的狀態支承在地上,操作者手握住手把10,并將手把10輕輕往下、往前壓。這樣,犁桿4就相當于一根杠桿,其支點為助力推動器與犁桿的連接點。由于助力推動器與犁桿4的連接為活動連接,連桿5與行走棘輪6的連接也為活動連接,當手把往下、往前壓時,犁桿4的前端與助力推動器的夾角不斷增大,同時,單向擋板7帶動行走棘輪6往前運行,犁頭1也隨之繼續往前運行。當犁桿4的前部與助力推動器的夾角達到一定角度時,將犁把10端抬起,助力推動器在重力和回位彈簧2的作用下往靠近犁頭1的方向回位直至自由垂落的狀態。將犁把10放下使行走棘輪6支承在地面上完成一個工作循環,準備下一個工作程序。反復此過程,實現了連續前行耕地。
實施例二本具體實施方式
介紹的一種手動機械犁,其結構如圖6-8所示,犁頭1、犁壁2、犁桿4和“∠”形骨架等組成犁體。犁桿通過“∠”形骨架11與犁頭1、助力推動器相連結,“∠”形骨架11的上、下支交點端與犁頭1相連,犁壁2固定于“∠”形骨架11的上支上,并與犁頭1相配合,“∠”形骨架11的上支端與助力推動器鉸連,“∠”形骨架11的下支端則與犁桿4相連。犁桿4的后部為供操作的手把10。犁壁2、犁頭1固定于犁桿4的前部。犁壁2和犁頭1相配合,構成一個便于入泥,并將積存于犁壁2上的泥巴往一旁翻轉的形狀。犁桿4上固定有用于支撐和推動整個裝置前行的助力推動器,助力推動器包括連桿5、行走棘輪6。連桿5的上端與“∠”形骨架11的上支端,連桿5的下端固定有行走棘輪6。行走棘輪6的四周分布有棘爪8,棘爪8為便于扎穩泥土的結構,如圖8描述了一種棘爪的結構示意圖,該圖所描述的棘爪8為“U”形。連桿5固定有與棘爪8相配合的單向擋板7,擋板7和連桿5之間固定有回位彈簧9,使擋板7保持緊貼連桿5的狀態,以保證行走棘輪相對于擋板7只能沿前進的方向旋轉,而限制其往相反的方向旋轉。犁桿4與連桿5的連接點附近固定有助力推動器回位彈簧3,使助力推動器始終保持向犁頭1靠近的趨勢。犁壁2與“∠”形骨架11的連接為活動連接,使犁壁分別能往左右兩個方向傾斜。由于犁壁2可以改變方向,犁壁2與犁桿4之間的連接有一個定位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形骨架11作為一個單獨的零件,實際上“∠”形骨架11和犁桿4可以作為一個整體生產。
權利要求1.一種手動機械犁,由犁頭(1)、犁壁(2)、犁桿(4)等組成犁體;犁壁(2)和犁頭(1)相配合,構成一個便于入泥,并將積存于犁壁(2)上的泥巴往一旁翻轉的形狀;犁壁(2)、犁頭(1)固定于犁體的前部;其特征在于用于支撐和推動整個裝置前行的助力推動器與犁體相鉸接,助力推動器包括連桿(5)、行走棘輪(6);連桿(5)的上端活動固定于犁桿(4)上,連桿(5)的下端固定有行走棘輪(6);行走棘輪(6)的四周分布有棘爪(8),連桿(5)固定有與棘爪(8)相配合的單向擋板(7),擋板(7)和連桿(5)之間固定有回位彈簧(9),使擋板(7)保持緊貼連桿(5)的狀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手動機械犁,其特征在于犁桿為整個犁體的骨架,助力推動器與犁桿鉸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手動機械犁,其特征在于犁體包括一個“∠”形骨架,犁桿通過“∠”形骨架與犁頭、助力推動器相連結,“∠”形骨架的上、下支交點端與犁頭相連,犁壁固定于“∠”形骨架的上支上,并與犁頭相配合,“∠”形骨架的上支端與助力推動器鉸連,“∠”形骨架的下支端則與犁桿相連。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手動機械犁,其特征在于“∠”形骨架的下支端的延伸端為犁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動機械犁,由犁頭、犁壁、犁桿等組成犁體;犁壁和犁頭相配合,構成一個便于入泥,并將積存于犁壁上的泥巴往一旁翻轉的形狀;犁壁、犁頭固定于犁體的前部;其特征在于有用于支撐和推動整個裝置前行的助力推動器與犁體相鉸接,助力推動器包括連桿、行走棘輪;連桿的上端活動固定于犁桿適當的位置上,連桿的下端固定有行走棘輪;行走棘輪的四周分布有棘爪,連桿固定有與棘爪相配合的單向擋板,擋板和連桿之間固定有回位彈簧,使擋板保持緊貼連桿的狀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操作輕巧方便、結構簡單、操作省力、工作效率高的手動機械犁。
文檔編號A01B3/00GK2733834SQ2004200
公開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04年3月19日
發明者黃存峰 申請人:黃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