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采棗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采集大棗的裝置,尤其是一種抗棗刺,易于變更伸出長度且自動無損傷收棗的采棗器。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的采棗技術是徒手摘取,或長桿擊打、人工揀拾。徒手摘棗受棗刺干擾,可達范圍受人的身高臂長限制,長桿擊打易將棗擊傷或摔傷,降低果實品質。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采棗技術受棗刺干擾大,可達范圍受人的身高臂長限制,低效率和損傷果實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采棗器,該采棗器以易于變更的伸出長度使可達范圍覆蓋全樹,抗棗刺,自動無損傷收棗。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將裝有檔槽的耙槽通過連接套與若干節內腔可傳輸和阻尼落棗的筒桿以及收集網相串接。用耙槽將棗捋下,落棗掉入耙槽與檔槽形成的槽斗狀空間,再順筒桿的內腔繼續下落,經安裝于兩節筒桿結合部的阻尼條逐節減速后,由綁扎在末節筒桿端頭的收集網自動收集。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抗棗刺,以易于變更的伸出長度覆蓋全樹,自動無損傷收棗,提高采棗效率,結構簡單。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采棗器實施例的構造圖;圖2是耙槽的正視圖;圖3是耙槽的俯視圖;圖4是耙槽的側剖視圖;圖5是連接套的半剖視圖;圖6是筒桿的正半剖視圖;圖7是筒桿的俯視圖;圖8是檔槽的正視圖;圖9是檔槽的側剖視圖;
圖10是檔槽的俯視圖;
圖11是圖8的A向視圖;
圖12是圖8的I放大圖;
圖13是收集網的示意圖。
圖中1、耙槽,2、檔槽,3、連接套,4、筒桿,5、阻尼條,6、收集網。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中,檔槽(2)以其凸銷扣在耙槽(1)上,耙槽(1)以連接套(3)與若干節筒桿(4)相串接,可以1米/組變更伸出長度。在每兩節筒桿(4)結合部裝有阻尼條(5),使順筒桿(4)內腔下落的棗逐節減速,避免撞傷。綁扎在未節筒桿(4)未端的收集網(6),在袋滿后可松開其下端的網綱,將果實裝入地面容器。
權利要求1.一種采棗器,裝有檔槽的耙槽通過連接套與內腔可傳輸和阻尼落棗的筒桿以及收集網相串接,其特征是耙槽(1)可通過連接套(3)與若干節筒桿(4)串接,在未節筒桿(4)的未端綁扎收集網(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棗器,其特征是在耙槽(1)上裝有檔槽(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棗器,其特征是相互串接的每兩節筒桿(4)結合部裝有阻尼條(5)。
專利摘要一種抗棗刺,易于變更伸出長度且自動無損傷收棗的采棗器。裝有檔槽的耙槽通過連接套與若干節可在其內腔傳輸和阻尼落棗的筒桿以及收集網相串接。持桿用耙槽捋棗,落棗即順著筒桿內腔經阻尼條逐節減速后自動落入收集網。
文檔編號A01D46/00GK2728195SQ20042005048
公開日2005年9月28日 申請日期2004年5月8日 優先權日2004年5月8日
發明者劉跟東 申請人:劉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