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技術。
背景技術:
現有引種紫穗槐于公路兩側邊坡護坡造林,陽向生長良好,無病蟲害,而陰向生長不良,成活率低,達不到護坡的目的。本發明技術經過反復試驗研究,解決了陰向紫穗槐護坡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使陰向紫穗槐護坡,紫穗槐生長良好成活率高的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
上述的目的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 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其組成包括整地,開溝播種,免耕管理,優化植被結構,幼樹防寒,苗木管理,所述的開溝播種為依據坡面特點,沿著坡面橫向開溝,深2.0cm,寬7~8cm,溝間距均為50~60cm,將已處理好的種子,直播溝內,每畝15kg,然后覆土,厚度為1.0cm,并鎮壓。
上述的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所述的整地為直播創造良好環境,將坡面的枝椏、灌木根、藤蘿、萌芽等及影響播種幼苗出土的碎石等雜物一律撿除,使坡面干凈,達到適宜播種的條件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地,首先平整坡面,疏松土壤,深度在7~8cm。
上述的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所述的免耕管理為在播種后,視土層含水量情況,進行少量多次澆水,對天然雜草,凡抑制幼苗出土,及時免耕除掉,保證種子正常出土、成苗。
上述的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所述的優化植被結構為在已播紫穗槐的行間散播皺葉酸模及車前草,并誘導天然雜草,形成以紫穗槐為主體的人工與天然相結合的草灌混交復層結構植被。
上述的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所述的幼樹防寒為當紫穗槐即將停止生長木質化后,在秋末進行用松土覆蓋苗木,厚度5~6cm。
上述的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所述的苗木管理為在幼苗出土后進行免耕管理,剪除影響紫穗槐幼苗生長的雜草,要輕輕剪掉,經常檢查幼苗在生長過程中的水量。
這個技術方案有以下有益效果 1.紫穗槐是生物護坡樹種中最為優良的灌木樹種之一,該種具有根系發達,速生,萌生力較強,而且耐采割。種子、插條、埋根繁殖均可,又具有適應性強,耐瘠薄、抗煙塵的特性,引種紫穗槐,針對陰向生長不良的問題進行多種試驗,研究出本發明以解決陰向紫穗槐栽植培育技術問題,使紫穗槐邊坡護坡在陰向發揮生態功能作用,同時也為溫帶地區公路陰向護坡增加新的樹種,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公路暢通。
2.公路所經之地地帶性土壤為暗棕壤及非地帶性土壤為白漿土、草甸土等土類。結構比較復雜,但由于建筑路基的需要進行挖方、切方、填方、底上翻動,使各類土壤混成的雜土和沙土、砂石,肥力低、結構不良,給生物護坡均增加了困難,影響成活、生長,本發明技術則可以達到護坡的目的,解決以上的問題。
3.紫穗槐是進行生物護坡和防沙固土,保持水土的優良樹種,分布在我國松遼平原、華北平原、燕山太行山地、遼寧及山東丘陵地區、黃土高原丘陵、內蒙古高原等地區;以氣候而論,屬于溫帶南部,暖溫帶、北亞熱帶,海拔在1000米以下,低山丘陵。平原綠化,防風固土,均采用紫穗槐造林,適宜年平均氣溫為10~16℃,絕對最低溫在-30℃以下,年降雨量在500~700mm,為生長良好。這些地區主要采用直苗、插條及直插造林,均有良好效果。
4.紫穗槐造林,山地采用魚鱗坑整地,平原采用帶坑整地,主要采用直苗、插條及直播的方式在春季、秋季及雨季進行造林,直播每穴8~10粒,每公頃5000~6000株(穴),成活率一般在85%以上。
5.本發明的實驗結果,于2005年5月26日在哈同公路賓縣段陰向邊坡沙土地上播種了紫穗槐,經過實踐,出苗率達85%,平均地上部高度為0.62~0.86米,主根長0.27~0.36米,側根達0.28米,最長為0.39米,長勢良好,形成護坡的灌木植被。與此同時在同一地區進行直播試驗,于7月13日至22日進行播種,土壤條件為沙土和黃粘土,成苗率為88%,平均地上高度為0.1~0.12米,最高為0.15米,最低為0.07米,長勢正常,在紫穗槐行間播種的皺葉酸模及天然更新的雜草,出苗率為50%,長勢良好,形成了灌草結合的多層護坡植被,生物的多樣性高,覆蓋率達到95%以上,發揮著大的生態功能作用。
6.采用本發明技術得到的生態功能效果減輕雨滴激濺保護邊坡,依據邊坡自然降雨過程,提出水分平衡公式P1=P-(R1+T2)。式中P1為邊坡植被截留量;P為自然降水量;R1為地表流量;T2為植被表層蒸發量。由公式看出,直接降于邊坡的雨量P,被已形成的灌草綜合的植被留P1,降低了落下雨點的動能,減輕對邊坡的擊濺,有效地保護了土壤,減少了土壤面蝕,防止邊坡土壤的流失,由此看出,植被起到對雨滴的緩沖和截留的作用,全面保護了邊坡,達到了生物護坡的目的。
7.采用本發明,可以使植被阻滯地表徑流,防止對邊坡沖刷,由植被截留的雨量P1,除蒸發量E外,部分落到邊坡土壤上,形成地表徑流R1和由路面形成的地表徑流R2流入邊坡,兩個地表徑流合成R0=R1+R2。路面的降雨量P,由于路面是不透水層,其P均形成地表徑流,R2約占自然降水量的一半,流入坡面。其流動規律是由坡頂向坡下流動,沖刷力大,但由于灌草結合的植被的阻攔,不僅降低流速,減少對土壤沖刷動能,而且還滲透到土壤中,減輕浸蝕強度,保護了邊坡,固定了土壤。
8.采用本發明可以改善邊坡微氣候,由于灌草結合的植被作用,降低了靠地表的風速,減少了邊坡的水分蒸發,調節了氣溫,有效地改善了微氣候的生態環境,促進了陰向植被的生長。
9.本發明的技術分析直播增加抗逆性,紫穗槐為溫暖帶的樹種,引種到溫帶的哈爾濱已獲得成功,這是對溫度的適應,但不是所有立地條件均適宜,在邊坡陰向的生態環境因子已成為該種擴展的限制因子。近十年來,哈同公路、哈綏公路較普遍引種紫穗槐護坡,陽向邊坡生長好,引種成功,而陰向邊坡死亡率高,沒有成功。因為在同一緯度地區,陽向比陰向太陽輻射總是多30~40%,由熱量因子變化而引起一系列相關因子的變化,因此陰向邊坡比陽向邊坡溫度低4~5℃,土壤含水率偏高,易引起霜害,過去陰向邊坡栽植紫穗槐沒有成功,主要是溫度低,水分多,氧氣少,造成植苗根系和插條表層腐蝕而引起的,為此采用種子繁殖的辦法進行直播,解決了以這個問題。因為直播幼苗根系深,適應性強,變異性大,在陰向邊坡,生長雖然受到相對溫度低等因子限制,但長勢良好,形成了邊坡保護植被。
10.復合結構植被促進紫穗槐生長,在紫穗槐與皺葉酸模及天然雜草形成的灌草結合植被,改變了原來的下墊面,降低風速,減少土壤蒸發,調節了熱量的分布,改善了微氣候環境,促進了植被生長,尤其是紫穗槐灌木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環境篩,為紫穗槐種子發芽,胚莖生長,幼苗出土,幼樹成活與生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在自然選擇和人工調控中成長,改良了遺傳品質,擴大了栽培區,對保護公路邊坡有重要意義。
11.采用本發明技術對公路邊坡進行保護還可以創造出很高的經濟效益,根據實踐得出,每畝紫穗槐播種成功的直接成本為805.00元,種苗費紫穗槐每畝播種量為15公斤,每公斤單價為15.00元,每畝紫穗槐種苗費為225.00元,皺葉酸模每畝播種量為20公斤,每公斤單價為6.00元,每畝皺葉酸模的種苗費為120.00元,肥料費每畝直播紫穗槐地塊需硫酸鉀肥20公斤,肥料成本每畝為40.00元,整地除草每畝整地除草費用為120.00元,播種費用播種每畝紫穗槐和施肥的人工費為每畝80.00元,鋤草每畝紫穗槐撫育除草的費用為90.00元,澆水每畝直播地塊澆水的費用為50.00元,管理費、運輸費及不可預見費每畝費用為80.00元。
本發明的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其組成包括整地,開溝播種,免耕管理,優化植被結構,幼樹防寒,苗木管理。
整地為直播創造良好環境,將坡面的枝椏、灌木根、藤蘿、萌芽等及影響播種幼苗出土的碎石等雜物一律撿除,使坡面干凈,達到適宜播種的條件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地,首先平整坡面,疏松土壤,深度在7~8cm,切勿形成細溝,以免水土流失。
開溝播種于5月下旬或6月上旬至7月上旬雨季開始播種,依據坡面特點,沿著坡面橫向開溝,深2.0cm,寬7~8cm,溝間距均為50~60cm,將已處理好的種子,直播溝內,每畝15kg,然后覆土,厚度為1.0cm,并鎮壓,增加毛細管作用,提高發芽率。播種量按公式S=NW/ER(1-A)G1000計算條播和撤播播種量,式中S為公頃用種量kg;N為公頃計劃出苗株數;E為種子出芽率(%);R為種子純度%;A為種子損失率(鳥、鼠、蟻、獸類危害率%);G為種子出場出苗率%;W為種子千粒重kg。出苗后每公頃將保留1~1.5萬株,即滿足護坡要求。
免耕管理5月末播種,晚霜已過,保證種子正常發芽,不受凍害、霜害影響,在播種后,視土層含水量情況,進行少量多次澆水,以防干旱,促進發芽,對天然雜草,凡抑制幼苗出土,及時免耕除掉,以保證種子正常出土、成苗。
優化植被結構為了加速紫穗槐種子發芽出土,在已播紫穗槐的行間散播皺葉酸模(Rumaxcrispus)及車前草(plantago asiarica),并誘導天然雜草,形成以紫穗槐為主體的人工與天然相結合的草灌混交復層結構植被,生物多樣性指數高,增加覆蓋度,而且促進紫穗槐生長量。皺葉酸模每畝播種量為20kg,車前草每畝15kg,并覆土踏實,促進發芽。
幼樹防寒當紫穗槐即將停止生長木質化后,在秋末進行用松土覆蓋苗木,厚度5~6cm,以防止凍害發生,翌年春季撒除。
苗木管理在幼苗出土后進行免耕管理,剪除影響紫穗槐幼苗生長的雜草,要輕輕剪掉,以減少土壤流失,經常檢查幼苗在生長過程中是否缺水,如果發生干旱即應澆水,應少量多次,切勿沖擊土壤,促進幼苗生長。
防寒技術紫穗槐是暖溫帶的樹種,平均氣溫在7~10℃,一月平均氣溫在-10~14℃,與引種地區溫差很大,為彌補這一不足,防止凍害發生,在紫穗槐木質化后,用松土防寒,并拍實,防止透風,保護安全過冬,翌年解凍后,即撤除防寒土,促進生長。
免耕撫育在灌草結合的復合植被,主要是邊坡固土,防止沖刷,因此采用免耕的技術進行撫育,在不造成松土的條件下,剪除妨礙紫穗槐生長的雜草,促進紫穗槐生長,對不影響灌木生長,皺葉酸模,及天然雜草等植物應全面保留,促進多種群的發展,促其生長,達到護坡的目的。
權利要求
1.一種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其組成包括整地,開溝播種,免耕管理,優化植被結構,幼樹防寒,苗木管理,其特征是所述的開溝播種為依據坡面特點,沿著坡面橫向開溝,深2.0cm,寬7~8cm,溝間距均為50~60cm,將已處理好的種子,直播溝內,每畝15kg,然后覆土,厚度為1.0cm,并鎮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整地為直播創造良好環境,將坡面的枝椏、灌木根、藤蘿、萌芽等及影響播種幼苗出土的碎石等雜物一律撿除,使坡面干凈,達到適宜播種的條件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地,首先平整坡面,疏松土壤,深度在7~8cm。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免耕管理為在播種后,視土層含水量情況,進行少量多次澆水,對天然雜草,凡抑制幼苗出土,及時免耕除掉,保證種子正常出土、成苗。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優化植被結構為在已播紫穗槐的行間散播皺葉酸模及車前草,并誘導天然雜草,形成以紫穗槐為主體的人工與天然相結合的草灌混交復層結構植被。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幼樹防寒為當紫穗槐即將停止生長木質化后,在秋末進行用松土覆蓋苗木,厚度5~6cm。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苗木管理為在幼苗出土后進行免耕管理,剪除影響紫穗槐幼苗生長的雜草,要輕輕剪掉,經常檢查幼苗在生長過程中的水量。
全文摘要
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現有引種紫穗槐于公路兩側邊坡護坡造林,陽向生長良好,無病蟲害,而陰向生長不良,成活率低,達不到護坡的目的。本發明技術經過反復試驗研究,解決了陰向紫穗槐護坡的問題,本發明紫穗槐公路邊坡陰向護坡方法,其組成包括整地,開溝播種,免耕管理,優化植被結構,幼樹防寒,苗木管理,所述的開溝播種為依據坡面特點,沿著坡面橫向開溝,深2.0cm,寬7~8cm,溝間距均為50~60cm,將已處理好的種子,直播溝內,每畝15kg,然后覆土,厚度為1.0cm,并鎮壓。本發明適用于公路兩側邊坡護坡造林。
文檔編號A01G1/00GK1954663SQ200510010478
公開日2007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05年10月25日 優先權日2005年10月25日
發明者楊玉林 申請人:楊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