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土地資源、對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有重大意義的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的核心技術方案,屬于實現高效生態產業,尤其是重定狹義生態占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根據衡量以發生或正在發生“能夠持續地提供資源或消納廢棄物,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生態占用的概念,人類在自己生存的疆域內,以資源和環境的損耗換取經濟的增長。在中國的疆域內,凡是可以從事農牧業生產的土地,都被人為的“開發”占用,但是耕地的數量在逐年減少,耕地的質量在急劇下降,土地資源以近枯竭。所能夠提供的物質資源,不足以供養現有人口小康標準的生活。人們為了獲取維持生活必需的物質資源,向土地竭澤而魚的施用過量的化肥。使農田被化學物質所污染,土壤有機結構被破壞,有機質基本耗盡,土地退化嚴重。公眾所食的食品,牲畜所食的飼料,都含有化學污染物……。而現有人口產出的有機廢棄物日益增多。只有小部份得到違背自然規律的處置,絕大部分在危害著生態環境……。人們在毫不顧及自然生態系統的與自然爭斗中,人與自然兩敗具傷,人類長期對大自然掠奪式的侵犯占用,使負載著為人類提供資源和消納廢棄物的生態占用在惡性增大,國家生態安全面臨重大危脅,公眾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面臨即將崩潰。目前,沒有任何技術方案,可以切實有效的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以自然界“物質循環”學說為理論基礎,按科學發展觀審視“生態占用”現況,僅就“一個地域范圍內,能夠持續地提供現有人口或未來人口小康生活的有機物質資源和消納由此產生的有機廢棄物”的狹義生態占用概念,以“有機廢棄物”可再生資源為物質基礎,提出一個經濟增長不在以資源和環境損耗為代價,具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鮮明特點的“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核心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目的一、本發明根據國家,公眾和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的需要,在消納有機廢棄物循環產出有機產品的生產中,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土地資源,自主創新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進而人為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循環經濟提出具體實施模式,為解決三農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
二、本發明提出人類生活、生產,產出了可再生的有機廢棄物資源,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擁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人類就可以自主實現高效生態產業。
三、本發明將向土地資源無序索取物質的傳統農業,轉變成在對土地“有機質”的給予中,成倍數提高土地有機植物產量的高效生態產業,以此保護土地資源。在確保能夠為公眾小康生活,提供充足有機物質資源和消納由此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基礎上,可以將供養現有人口的原生態占用面積中一部分面積土地回歸大自然,實現生物的多樣性,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或用高產出的物質資源供養更多的未來人口及供養其它地域的人口。從而實現重定狹義生態占用。
四、本發明具體的實現,不是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的個體行為。是把型如散沙各自為戰的個體農業,改變成市場經濟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可抵御任何風險的企業集團,進而把農業、工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符合自然規律的高效生態產業,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五、本發明在對有機廢棄物逐級消納中,產出性能盡善的特效有機肥,用特效有機肥消除土壤化學物質的污染、恢復土壤有機結構,使土地成為有機的農田,為了公眾的健康和小康生活,持續產出有機的植物類產品。
六、本發明在對有機廢棄物逐級消納中產出動物蛋白,并與有機牧草組成高營養、高適口、高抗病、產量高于糧食多倍的動物蛋白有機飼料,解決飼料或飼養牲畜與人爭糧的問題,為公眾持續產出高品位、有機的動物類食品。
七、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循環經濟的具體模式,以有機廢棄物的消納利用為起點,又以有機廢棄物資源的產出為回歸點,在循環經濟的具體生產中,原料資源供給自給,在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
八、本發明將有機廢棄物在“有益菌-微波-有益菌”,三次不可逆順序處理中,將其所含養分及消化率能夠得到沒有先例地大幅度的增效提高,又在“蠅蛆-水蚯蚓-蚯蚓”三次不可逆順序的飼養中,將其養分能夠得到沒有先例的充分轉換為動物蛋白。使有機廢棄物成為與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一樣重要的可再生資源。
九、本發明通過對現有技術新穎性的不可逆排列組合,創造性地形成新的技術方案,使本發明具有極易推廣和實現的特點。
本發明涉及有機廢棄物、生物炭、有益菌、高產牧草和微波設備等。
有機廢棄物是城市污泥、人畜糞便、農業秸桿、雜草、落葉、生活垃圾分選后的有機物、林業、工業的有機殘渣、禽畜舍飼的排出物等。
生物炭是性能界于木炭與活性炭之間,是現有技術以含木素,纖維素的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經碳化所生產的物質,是木炭、活性炭替代品。
有益菌是有益微生物菌群,英文縮寫EM,其菌含量、應用范圍、使用效果、規范使用及生產方法、生產設備等均非常普及、是所屬技術領域基礎知識。
高產牧草是多年生牧草,在合適的環境下畝產鮮草15噸-25噸。如皇竹草、俄羅斯飼料菜、魯梅克斯等。
微波設備是現有技術的微波滅菌干燥機,全國各大城市都有生產或銷售其頻率為300兆赫-300千兆赫,波長為1~1000毫米。對其滅菌和干燥的物質,有明顯地提高營養價值和消化率的作用。
本發明技術方案由四部分組成一、本發明的起點,對有機廢棄物進行增效和轉換的處置;二、給予土地有機質的“特效有機肥”;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動物蛋白有機飼料”;四、回到本發明的起點,產出有機廢棄物-資源。
一、本發明的起點,對有機廢棄物進行增效和轉換的處置采用生產“有益菌生物有機肥”的現有技術,將各類有機廢棄物碳/氮比,按10∶1-25∶1調整,即“將糞類有機廢棄物50%-70%,草類有機廢棄物30%-50%組合,”添加大于2%的有益菌水體混合,將含水量調整為60%-70%經有益菌為菌種7天-10天的發酵熟化,制成有益菌生物有機肥,但并不把其當做有機肥使用,而是在此基礎上技術升級,將其通過現有技術的微波干燥滅菌設備快速滅菌干燥、利用微波穿透力的巨大高速能量裂解所含的粗纖維大分子。再經粉碎,成為基本無菌,含水8%-16%,粒度40目-80目的粉體。即,通過微波裂解粗纖維大分子,成為較小分子的增效處理,從而大幅度提高消化率和營養價值的“動物蛋白飼養料”。
將動物蛋白飼養料,用大于2%的有益菌水體調整,并保持含水量60%-70%,在室溫25%-30%的室內,停置24小時-48小時,利用有益菌的繁殖代謝及產出的分泌物,增加飼養料的適口性和飼養料的利用率,利用有益菌分解飼養料中被微波裂解過的纖維,進一步大幅度提高有效養分和消化率。停置后的飼養料做為第一次飼養料,通過飼養蒼蠅的現有技術飼養蒼蠅獲取蠅蛆,第一次飼養排出的剩余物為第二次飼養料,通過飼養水蚯蚓的現有技術飼養水蚯蚓,獲取水蚯蚓的成蚓,第二次飼養排出的剩余物為第三次飼養料,通過飼養蚯蚓的現有技術飼養蚯蚓,獲取蚯蚓成蚓,第三次飼養排出的剩余物,即是高品質的蚯蚓糞。
獲取的蠅蛆、水蚯蚓、蚯蚓,采用現有技術的微波滅菌干燥設備,對其分別進行有滅菌作用的烘干、粉碎,成為含水8%-16%,粒度60目以上,保存期為二年的“動物蛋白”粉。或采用現有技術直接粉碎成含水小于90%,不易保存,當天使用的動物蛋白漿。
動物蛋白的概念是含蛋白質59%-65%,脂肪10%-13%,各種禽畜必需的氨基酸種類齊全,營養價值超過牛肉、甲魚、是全脂奶粉的3-4倍,是植物類產品不可能達到的理想蛋白源。
蚯蚓糞的概念是被有關文獻稱譽為“有機肥料之王”被達爾文評價“除了蚯蚓糞之外沒有沃土”。是現在已知和公認的最好有機肥,其特點是富含有機質,可迅速恢復土壤有機的生態結構。
目前,對蒼蠅、水蚯蚓、蚯蚓的飼養,現有技術都是“獨立”或“單一”的生產其中的一種,所以產出動物蛋白的產量極低,飼養料的養份轉換不完全,造成資源的浪費,也造成糞料品質低劣。
本發明將蒼蠅、水蚯蚓、蚯蚓三種“獨立”“單一”現有技術的飼養方法,進行技術升級的創新,形成現有技術不可逆順序的串聯排列組合,與微波技術和有益菌技術,共同使動物蛋白飼養料的養分得到充分的轉換,按順序依次產出蠅蛆、水蚯蚓、蚯蚓。一份飼養料產出至少3倍于現有技術產出動物蛋白的產量。由于飼養料三次被過腹成糞,最終產出了高品質的蚯蚓糞。
本發明將有機廢棄物在“有益菌-微波-有益菌”,三次不可逆順序的處理中,將其所含養分及消化率能夠得到沒有先例的大幅度的增效提高,又在“蠅蛆-水蚯蚓-蚯蚓”三次不可逆順序的飼養中,將其養分能夠得到沒有先例的充分轉換。使有機廢棄物成為與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一樣重要的可再生資源,為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奠定了初期基本的物質基礎。
二、給予土地有機質的“特效有機肥”本發明不把稱為“有機肥料之王”的蚯蚓糞直接做有機肥使用,而是再一次技術升級創新,用蚯蚓糞與生物炭,有益菌組合成,給予土地有機質的“特效有機肥”。
現有技術生產的有機肥,因其原料以含有化學污染物,尤其是以城市污泥為原料,還存在重金屬殘留。并且在生產中還要添加化肥,所以現有技術所產的有機肥,不是“有機”的肥料,使用后土壤不有機,生長的植物不有機,被人畜食用后排出含有化學物污染的有機廢棄物,是構成循環污染的根源。
特效有機肥采用組份80%-99%的蚯蚓糞與被10%-50%有益菌水體浸拌,含水小于50%,粒度10目以上,組份為1%-20%的生物炭,經混合而成。
因生物炭具有比表面積巨大的蜂窩狀微孔結構,使特效有機肥具有了吸附和鎖定自身與土壤中化肥、農藥等化學污染物和重金屬殘留的功能。達到特效有機肥既用蚯蚓糞給予土壤中的有機質,恢復土壤有機的生態結構,又用生物炭凈化土壤,產出有機植物的特效,而浸拌的有益菌在生物炭的微孔中繁衍生存,并不斷的向土壤中擴散,成為以生物炭粒為中心的微型有機肥工廠,長期持續提供植物生長的部分有機養分,達到長久持續維護土壤有機結構特效,使土地成為有機的農田。
目前,現有技術所生產的“有機肥”對特效有機肥均無可比性。
雖然,特效有機肥給予了土壤物質循環的有機質,恢復了土壤有機結構,維護了生態安全,為公眾產出有機的植物類產品,但是特效有機肥不能使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成倍增長,而實現重定生態占用,無論是供養現有人口或供養更多的未來人口及將一部分土地回歸自然,都需要成多倍數的提高自然資源的生物生產力。即將單位面積產量成多倍的增長。
現有技術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量的方法是采用大劑量的化肥,提高產量,或高投入,在特定的環境下提高產量。大劑量的長期對土地使用化肥,如同讓土地吸食毒品,在毀滅土地資源,給生態環境與人類帶來諸多問題。而高投入的生產方式帶來的是高風險的結果,沒有高回報以成現實,無論何種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量的現有技術,都不可能將產量成數倍的提高。
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動物蛋白有機飼料”本發明創新的提出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所能獲得的產物,一個成多倍數提高產量的“高效”先例。即用特效有機肥恢復的有機農田中,種植高產的有機牧草,在與高產的動物蛋白組合,產出近十倍于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并具有高營養價值的動物蛋白有機飼料。
施用特效有機肥種植的有機牧草收獲后,一般不超過180分鐘內加工完畢,防止時間過長造成養分流失。加工的手段是采用現有技術的微波滅菌干燥設備,對牧草進行有滅菌作用的干燥處理。同時利用微波穿透力強的巨大能量,裂解粗纖維多糖高聚大分子,使其成為分子較小的低聚物和非結構碳水化合物。從而提高牧草中粗纖維和有機質的消化率,使牧草的營養價值有較大的提高,有利于被飼物吸收利用。然后將其粉碎,制成含水8%-16%,粒度40目以下,可長期儲藏的牧草粉,或采用現有技術直接將鮮體牧草,粉碎成含水小于90%,供當天使用的草漿。用牧草粉或牧草漿與動物蛋白粉或動物蛋白漿,按組份范圍牧草粉10%-95%、動物蛋白粉5%-90%、混合均勻,采用現有技術產出不同形體、不同養分、適用于被飼養物各生長期的系列動物蛋白有機飼料。
動物蛋白有機飼料不添加任何化學有害物質,確保其有機的特性。
根據被飼養物的適口性和所需的養分;食草類牲畜的補飼用料,采用蠅蛆動物蛋白粉,其組份為動物蛋白粉15%-55%,有機牧草粉45%-85%。
禽類與雜食牲畜專用飼料采用蠅蛆80%-90%,蚯蚓10%-20%組合成的動物蛋白粉,其組份為動物蛋白粉15%-55%,草粉45%-85%。
食肉類水產品專用飼料采用蠅蛆10%-20%,蚯蚓15%-30%,水蚯蚓50%-75%,組成的動物蛋白粉,其組份為動物蛋白50%-90%,草粉10%-50%。
食草類水產品專用飼料采用蠅蛆10%-20%,蚯蚓15%-30%,水蚯蚓50%-75%,組成的動物蛋白粉,其組份為動物蛋白粉5%-15%,草粉85%-95,上述各組份為實現的準確,均采含水量8%-16%的粉體說明,實現時如采用動物蛋白漿或草漿,按其含水量減去84%-92%即可。
動物蛋白有機飼料與現有技術所產飼料有重大區別。
現有技術所生產的飼料,是采用以高產為目的,過量使用化肥產出的糧食或糧食的付產品及老化陳糧為主要組份,添加防病、催長、甚至抗生素、激素等有害添加劑而合成的飼料。其飼料不僅是產量低,而是絕無安全可言,直接危害被飼牲畜正常生長,并進一步危害公眾的健康。
現有技術所產的飼料,其養分低下,造成料肉比轉換率低下,通常為3∶1-4∶1,所飼養牲畜而產出的一切動物類食品,都失去了原有的品味和營養價值,又因以糧食為主要組份的特點,產生了飼養牲畜與人爭糧的世界性問題,嚴重制約了畜牧業的發展。
本發明產出的動物蛋白有機飼料的特點是動物蛋白有機飼料,采用畝產鮮體15噸-25噸的有機牧草與高產動物蛋白組成,其產量是現有技術用糧食生產飼料產量的8-12倍,飼料的概念就是糧食。所以動物蛋白有機飼料的產出,等于將土地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了8-12倍。
動物蛋白有機飼料,有著高營養的特性,當含有大于25%的動物蛋白時,其“蛋白質”含量,與GB5410-1999全脂奶粉相同,由于牧草和動物蛋白經過微波處理,使其養分易于吸收,料肉比轉換達到2∶1-3∶1,適口性強,被飼牲畜生長速度快,抗病力極強,基本不生病。產出食品其風味還回原有的醇正。而獨特的有機品質,保證了公眾食品安全和身體健康。
動物蛋白有機飼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動物蛋白有機飼料創造性的高產特點,解決了飼料或飼養牲畜與人爭糧的問題,也解決了世界性的糧食缺少問題,為達到本發明的目的,奠定了物質基礎。
四、回到本發明的起點,產出有機廢棄物-資源動物蛋白有機飼料的產出,促成了有機畜牧業的發展,尤其是現有技術的工廠化舍飼牲畜,為公眾產出有機的動物類食品,而動物蛋白有機飼料通過牲畜的過腹成糞,和公眾消費本發明所產出的有機魚、肉、蛋、禽、奶、糧、油、果、菜、茶,過腹成糞,及采用特效有機肥的農業生產中,產出的有機植物秸桿……等,基本不含有害化學污染物的有機廢棄物,又回到了本發明的起點,不用在向外界索取原料,實現原料資源供給自給的再生產。
上述過程將向土地資源無須索取物質的傳統農業,轉變成在對土地“有機質”的給予中,成倍數提高土地資源有機植物產量的高效生態產業,以此保護土地資源。在確保能夠為公眾小康生活,提供充足有機物質資源和消納由此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基礎上,可以將供養現有人口的原生態占用面積中一部分面積土地回歸大自然,實現生物的多樣性,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或用高產出的物質資源供養更多的未來人口及供養其它地域的人口。進而可以根據國家、公眾和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的需要,不以資源和環境的損耗為代價,自主創新實現高效生態產業的重定狹義生態占用。
上述過程通過人為的實現,達到了本發明的目的。
具體實施方案一為進一步細述具體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特參照我國現實情況,采用對比舉例說明,舉例(一)、正在發生的生態占用。
(二)、實現本發明可以達到的效果。
(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效果。
(一)、正在發生的生態占用。
一個地區,全部可以從事農牧業生產的土地1.5萬畝,已無供其它生物占用的土地,年平均氣溫14℃-19℃,水利資源尚可滿足使用,現有人口1萬人。
該地區小康生活標準人均消費的物質1、植物類日消費糧食0.25公斤,全年91.25公斤,日消費油、果、菜、茶,2公斤,全年730公斤,2、動物類魚、肉、蛋、禽、奶,日消費0.75公斤,全年273.75公斤。
根據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統一以糧食為標準,人均日消費植物類物質共計2.25公斤,糧食按1∶1折算,油、果、菜、茶按2∶1.25折算,綜合折算成糧食1.5公斤。動物類物質共計0.75公斤,按料肉比3∶1折算成糧食2.25公斤,二項共計人均日消費糧食3.75公斤,全年1368.75公斤,1萬人現有人口日消費糧食37.5噸,全年13687.5噸。
該地區1.5萬畝土地,以高產為目的大劑量長期使用化肥,每畝地產出各類農作物,折成糧食畝產850公斤,1.5萬畝土地共計產糧12750噸,而供養1萬人現有人口小康生活需要用糧13687.5噸,尚差937.5噸,該地區所產糧食不能夠滿足該地區現有人口的需要。
每產出1公斤糧食,至少要產出2公斤-3公斤各類有機廢棄物,按2.6公斤計算,該地區年產12750噸糧食,產出有機廢棄物33150噸,而消費1公斤糧食又至少產出0.5公斤有機廢棄物,該地區年消費13687.5噸糧食,產出有機廢棄物6843.75噸,該地區年產出有機廢棄物共計4萬噸。
該地區有機廢棄物基本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置,而產出的物質資源又不能夠供養現有人口小康標準的生活,1.5萬畝土地的土壤結構全部被化肥破壞,土壤中有機質基本耗盡,自然生態系統出現嚴重危機,現有人口所食的一切食品甚至飲用水源均被化學物污染,造成該地區公眾的健康乃至生命受到傷害。該地區是以資源和環境快速損耗維持經濟的“穩定”,構成了該地區人與自然慘重的兩敗俱傷,而且該地區根本無生物多樣性可言,這是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犧牲土地資源和國家生態安全,真實的生態占用。
(二)、可以達到的效果。
該地區年產4萬噸有機廢棄物,對其進行增效和轉換的處置,產出動物蛋白(按含水量8%-16%粉體計算)12500噸,特效有機肥12500噸-15000噸。
年產出12500噸特效有機肥,確保1.5萬畝土地恢復和保持土壤有機的生態結構,成為有機的高質量農田,持續穩定的產出有機的植物。
1.5萬畝有機農田全部種植高產牧草時,按平均畝產18噸鮮草,3∶1的比例畝產草粉6噸,1.5萬畝土地產有機牧草粉9萬噸與12500噸動物蛋白粉可組成動物蛋白有機飼料10.25萬噸,按2.5∶1的料肉比計算,可產4.1萬噸有機的魚、肉、蛋、禽、奶。按現有技術所產飼料最佳料肉比3∶1計算,4.1萬噸動物類食品折算成糧食12.3萬噸,12.3萬噸糧食可供養近9倍于現有人口或供養近9倍未來人口,等于將該地區的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了9.6倍或一畝產出9.6畝土地的產量。相當于每畝土地產糧8.2噸。
上述效果將該地區有機廢棄物資源得到應有的利用。土地成為了有機的農田,用創新方法提高了自然資源的生物生產力,成多倍的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產出了有機的食品,但是,上述效果是在已發生和正在發生的生態占用面積上得出的,地球不是人類獨占的,人類如果不顧及生物的多樣性,不留出一定的地域空間供其它生物生存,地球生態系統將消亡。
上述效果真實的意圖是人類生活、生產、產出了有機廢棄物資源,進而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擁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人類就能夠自主創新的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生態占用。
(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效果在上述效果的基礎上,把該地區1.5萬畝狹義生態占用定位于1/4面積,將3/4的面積,即11250畝有機農田休耕,進行復原生態植被的回歸自然,實現生物的多樣性,用原1.5萬畝中的1/4,3750畝土地,按小康生活標準供養1萬人的現有人口和消納現有人口產出的有機廢棄物。
將重新定位的3750畝土地中1100畝有機農田種植糧食,仍按畝產量850公斤計算,1100畝產出糧食935噸,1萬現有人口年人均糧食93.5公斤,不低于原標準91.25公斤。
將3750畝土地中1250畝有機農田,進行工廠化種植果、菜、茶、油等,按年平均畝產6噸計算,1250畝土地產出7500噸,1萬現有人口年人均供750公斤,不低于原標準730公斤。
將3750畝土地中1000畝有機農田種植有機牧草,仍按畝產草粉6噸計算,1000畝地產出草粉6000噸,與消納利用有機廢棄物產出的一部分,1000噸動物蛋白粉,組合7000噸動物蛋白有機飼料,通過舍飼牲畜,按料肉比2.5∶1,產出2800噸動物類有機食品,一萬現有人口人均年供280公斤,不低于原標準273.75公斤。
剩余400畝地有機農田,做為該地區10年-15年內人口發展和機動使用,而消納有機廢棄物所產出的動物蛋白和特效有機肥,除供上述使用外,尚剩余大部分,可用于出口或供該地區以外地域使用,并在解決該地區勞動力就業的基礎上,創造每年人均數萬元的經濟收益。
實現上述效果,不是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的個體行為,是把型如散沙各自為戰的個體農業,改變成市場經濟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可抵御任何風險的企業集團,進而把農業、工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符合自然規律的高效生態產業,進而切實解決了三農問題。
上述對比舉例,在確保充足有機物質資源供給現有人口小康生活標準的基礎上,將能夠持續提供物質資源和消納由此產出的有機廢棄物“狹義生態占用”的面積,人為的大幅度縮小,節余出的面積回歸大自然,維護了生物的多樣性,保護了土地資源和國家生態安全,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定生態占用高效生態產業。
具體實施方案二將糞便、城市污泥類有機廢棄物組份50%-70%與植物秸桿、雜草類有機廢棄物組份30%-50%,即碳氮比范圍10∶1-25∶1,添加含大于2%的有益菌水體混合,調整含水量為60%-70%,進行發酵熟化,時間180小時-240小時,然后采用微波滅菌干燥設備快速滅菌、干燥。裂解纖維物,使水份降到8%-16%,粉碎到40目-80目,即為動物蛋白飼養料,入庫備用。
將動物蛋白飼養料出庫,用含大于2%的有益菌水體調整并保持含水量60%-70%,在25%-30%的潔凈室內,停置24小時-48小時,然后,進入蒼蠅飼養工序,飼養蒼蠅產出蠅蛆,將產出蠅蛆后的剩余物進入水蚯蚓飼養工序,飼養水蚯蚓,產出水蚯蚓成蚓.將產出水蚯蚓后的剩余物進入蚯蚓飼養工序,飼養蚯蚓.產出蚯蚓成蚓.剩余物為蚯蚓糞。
產出的蠅蛆、水蚯蚓、蚯蚓采用微波滅菌干燥設備分別快速干燥到含水量8%-16%,經粉碎到粒度60目以上,成為可保存2年的動物蛋白粉,或直接粉碎到含水率小于90%當天使用的動物蛋白漿,入庫備用。
將組份80%-99%的蚯蚓糞與含量10%-50%有益菌水體浸拌,含水量小于50%組份1%-20%的生物炭經混拌后,即為特效有機肥。
在被化學物污染的土地上第一次使用特效有機肥,采用被10%-20%有益菌的水體浸拌,組份15%-20%生物炭與組份80%-85%蚯蚓糞組合的特效有機肥,發揮生物炭的特性凈化土壤成份,在以后的使用中隨著化學污染的減少,逐級降低生物炭組份。第二次(年)使用,采用30%-40%有益菌水體浸拌,組份10%生物炭與組份90%蚯蚓糞組成的特效有機肥。直接到第三次(年)使用,采用50%有益菌水體浸拌,組份1%-5%生物炭與組份95%-99%蚯蚓糞組成的特效有機肥,維持有益菌維護土壤有機結構的特性。
特效有機肥的施用量,首次使用每畝農田不少于1噸,第二年0.5噸-1噸。第三年后每畝維持用量不超過500公斤,但是在高產農田中使用應提高用量,如種植高產牧草,每年每畝施用量不少于1.5噸。
本發明用特效有機肥恢復土壤有機結構后,產出有機的糧、油、果、菜、茶。重點種植有機牧草,并根據需要決定是否將一部分土地回歸自然。
有機牧草收割后,180分鐘內采用微波設備進行有增長營養價值的烘干,將牧草烘干到含水份8%-16%,粉碎成粒度40目以下的草粉,或直接將鮮草粉碎成含水率小于90%的草漿,將草粉或草漿與動物蛋白粉或動物蛋白漿組合,經混合均質產出不同型體,適用于各類牲畜不同生產期的動物蛋白有機飼料。
為準確實施以下按含水量8%-16%的粉體舉例采用蠅蛆動物蛋白粉組份15%-55%,與組份45%-85%牧草粉,組合成食草牲畜不同生長期的專用補飼飼料。
采用蠅蛆粉80%-90%,蚯蚓粉10%-20%,組成的動物蛋白粉,組份15%-55%,與組份45%-85%牧草粉,組合成禽類與雜食類牲畜不同生長期的專用飼料。
采用蠅蛆粉10%-20%、蚯蚓粉15%-30%、水蚯蚓粉50%-75%,組成的動物蛋白粉組份50%-90%,與牧草粉組份10%-50%,組合成食肉類水產品不同生長期的專用飼料,或上述組成動物蛋白粉組份5%-15%,牧草粉85%-95%組成食草類水產品不同生長期專用飼料。
實現時,如采用動物蛋白漿或牧草漿,將其含水量減去84%-92%即可。
動物蛋白有機飼料,通過飼養各類不同生長期的牲畜,為公眾產出有機的魚、肉、蛋、禽、奶動物類食品,同時也產出了牲畜糞便類有機廢棄物,并與公眾生產和生活所排出的有機廢棄物,又進入了本發明的再生產。
權利要求
1.一種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的方法,其特征是起點是以有機廢棄物為物質基礎,對有機廢棄物進行增效和轉換的處置,產出動物蛋白和特效有機肥,然后用特效有機肥給予土地有機質和消除土壤中的化學污染物,使土地成為有機的農田,產出有機的糧、油、果、菜、茶,并重點產出有機牧草。用牧草與動物蛋白產出高產量的動物蛋白有機飼料,通過飼養被飼物,產出有機的魚、肉、蛋、禽、奶,并產出有機廢棄物資源,回歸起點進行再生產。此循環過程,將向土地無序索取物質的傳統農業,轉變成對土地給予有機質的高效生態產業,成倍數提高土地有機植物的產量,以此保護土地資源,達到重定狹義生態占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的方法,其特征是對有機廢棄物進行增效和轉換的處置,是將有機廢棄物在“有益菌-微波-有益菌”,三次不可逆順序的處理,將其所含養分大幅度的增效提高,又在“蠅蛆-水蚯蚓-蚯蚓”三次不可逆順序的飼養中,將動物蛋白的飼養料的養分充分轉換為動物蛋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的方法,其特征是特效有機肥是由;蚯蚓糞給予土壤有機質的特效,生物炭消除土壤中化學污染物的特效,有益菌持續維護土壤有機環境的特效,使土地成為有機的農田,持續產出有機的植物類產品等,具備綜合特效的有機肥,是以蚯蚓糞、生物炭、有益菌組合而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的方法,其特征是動物蛋白是蠅蛆、水蚯蚓、蚯蚓的軀體生產的粉狀物或漿狀物。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的方法,其特征是動物蛋白有機飼料是分別采用蠅蛆、水蚯蚓、或蚯蚓組合的動物蛋白與牧草組合成不同型體、不同營養、不同生長期的各類被飼物專用系列飼料。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的方法,其特征是動物蛋白有機飼料,有高營養、高適口、高抗病、高產量、持續產出高品位、有機動物類食品的特征。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的方法,其特征是提出了一種循環經濟的具體模式,以有機廢棄物的消納利用為起點,又以有機廢棄物資源的產出為回歸點,在循環經濟的具體生產中,原料資源供給自給,在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的方法,其特征是“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不是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的個體行為。是把型如散沙各自為戰的個體農業,改變成市場經濟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可抵御任何風險的企業集團,進而把農業、工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符合自然規律的高效生態產業,切實解決了三農問題。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的方法,其特征是通過對現有技術不可逆排列結合,形成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核心技術方案,具有極易推廣和實現的特點。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出一種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土地資源、對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有重大意義的實現高效生態產業重定狹義生態占用核心技術方案。本案用有機廢棄物為物質基礎,產出動物蛋白和特效有機肥,用特效有機肥使退化和被污染的土地成為有機農田,產出有機的植物類食品和牧草,用牧草與動物蛋白組成產量近十倍于糧食,蛋白質含量近于或高于奶粉的動物蛋白有機飼料,通過畜牧養殖產出有機的動物類食品,產出循環生產的有機廢棄物資源。將無序的向土地索取物質的傳統農業,變成給予土地“有機質”的高效生態產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定狹義生態占用,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循環經濟提出具體實現模式,為“三農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文檔編號C05F3/00GK1934983SQ20051007230
公開日2007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30日 優先權日2005年5月30日
發明者劉志星 申請人:劉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