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鹽漬土綠化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綠化技術,具體地涉及濱海鹽漬土綠化技術,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確定適種植于鹽漬土的耐鹽植物的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有非常長的海岸線,沿著海岸線有大量的濱海鹽漬土。例如,上海市自吳淞口至杭州灣大陸岸線及崇明、長興、橫沙三島有長約470公里的海岸線。沿海岸線呈寬、窄不等的條帶狀,分布著總面積約630平方公里的濱海鹽漬土,約占全市土壤資源的15%以上,而且隨著沿海灘涂的淤漲和圍墾,這部分土壤資源還在不斷擴大。上海市乃“寸土寸金”之地,可用于綠化的土地極其有限,充分利用不適于耕種的濱海鹽漬土來植樹綠化勢在必行。
然而,濱海鹽漬土以高含量水溶性鹽為主的惡劣的土壤理化性質,是植樹綠化無法逾越的障礙。
因此,為了有效地實現鹽漬土的綠化,本領域迫切需要開發濱海鹽漬土綠化的相關技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適用于濱海鹽漬土綠化的方法。
在本發明中,提供了一種確定適種植于鹽漬土的耐鹽植物的方法,它包括步驟(A)測定土壤的pH值、用ms cm-1表示的EC值和用g/kg表示的含鹽量,從而確定土壤的鹽漬程度;其中,當pH值為9.0±0.14且EC值為5.0±0.15且含鹽量為12.1±0.02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1級;當pH值為8.5±0.26且EC值為4.5±0.35且含鹽量為9.6±0.05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2級;當pH值為8.1±0.15且EC值為4.0±0.15且含鹽量為6.3±0.06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3級;當pH值為7.9±0.15且EC值為3.5±0.13且含鹽量為5.2±0.08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4級;當pH值為8.2±0.23且EC值為3.0±0.33且含鹽量為4.2±0.16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5級;當pH值為8.5±0.25且EC值為2.5±0.17且含鹽量為3.2±0.12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6級;當pH值為8.2±0.17且EC值為2.0±0.37且含鹽量為2.5±0.45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7級;當pH值為8.0±0.09且EC值為1.8±0.21且含鹽量為1.8±0.25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8級;當pH值為8.0±0.31且EC值為1.5±0.15且含鹽量為1.5±0.19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9級;當pH值為8.5±0.52且EC值為1.3±0.28且含鹽量為1.2±0.18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10級;當pH值為7.8±0.2且EC值為1.2±0.1且含鹽量為1.0+0.1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11級;(B)根據步驟(A)中確定的土壤鹽漬程度,選擇種植于上述鹽漬土的耐鹽植物。
在另一優選例中,在步驟(B)中,按下列公式選擇耐鹽植物Y≥P式中,Y是步驟(A)中確定的土壤鹽漬程度級別;P是耐鹽植物的耐鹽級別;其中,所述的耐鹽植物選自下組1級耐鹽植物鹽地檉柳、剛毛檉柳;2級耐鹽植物長穗檉柳、多枝檉柳;3級耐鹽植物甘肅檉柳、中國檉柳;4級耐鹽植物百慕大、狗牙根、高羊茅中的“獵狗5號”等、鳳尾蘭;5級耐鹽植物紫穗槐、桑樹、無花果、馬藺、夾竹桃、刺槐、白臘、烏桕、國槐、田菁、結縷草、中華鳶尾、皂莢、鹿角柏、苜蓿、草木犀、野決明;
6級耐鹽植物絲棉木、柞木、龍柏、蜀檜柏、射干、蜀葵、濕地松、苦楝、棕櫚、合歡、海桐、構樹、香椿、臭椿、冬棗、木槿、珠美海棠、白榆、榔榆、杜梨、女貞、梔子花、石榴、錦帶花、火棘、海濱木槿、棗、珊瑚樹、傘房決明、鹽膚木;7級耐鹽植物楓楊、無患子、川楝、108楊、意楊、云南黃馨、中國柳杉、落羽杉、加拿列海棗、泡桐、重陽木、木芙蓉、紅葉李、172柳、金絲柳、櫸樹、石楠、紫藤、胡頹子、紅花酢漿草、鳶尾、麥冬、白花三葉草、布迪椰子、蔓長春花、榆葉梅、扶芳藤、胡枝子、旱柳、垂柳、龍爪柳、銀芽柳;8級耐鹽植物榿木、紫薇、小月季、側柏、沙棗、火炬漆、刺梨、紫荊、金絲桃、銀杏、小葉女貞、衛矛、金合歡、銀合歡、梨、桃樹、溲疏、羅漢松、枸杞、蝴蝶槐;9級耐鹽植物大葉黃楊、瓜子黃楊、蚊母、香樟、三角楓、哺雞竹、馬蹄金、池杉、蔥蘭、黃樟、猴樟、舟山新木姜子、楓香、欒樹(黃山欒)、喜樹;10級耐鹽植物水杉、桔樹、黑胡桃、山麻桿、垂絲海棠、海棠花、杜仲、毛梾、溫州蜜桔、黃皮剛竹、孝順竹;11級耐鹽植物郁李、枇杷、繡線菊、枸桔。
在另一優選例中,當土壤鹽漬程度大于或等于7時,選擇梔子花。
在另一優選例中,在步驟(B)中選擇以下科或屬的植物檉柳科檉柳屬;桑科;豆科的槐屬、刺槐屬、紫穗槐屬、決明屬、合歡屬、銀合歡屬;楊柳科楊屬或柳屬;木犀科的白臘屬、女貞屬;大戟科、榆科、楝科、柏科、衛矛科;薔薇科梨屬;或茜草科。
在另一優選例中,在步驟(B)中選擇1級耐鹽植物鹽地檉柳、剛毛檉柳;2級耐鹽植物長穗檉柳、多枝檉柳;或3級耐鹽植物甘肅檉柳、中國檉柳。
在另一優選例中,在步驟(B)中選擇耐旱力強的以下植物檉柳、楊樹、石榴、馬藺、或狗牙根。
在另一優選例中,在步驟(B)中選擇耐水濕的以下植物烏桕、紫穗槐、杞柳、垂柳、或結縷草。
在另一優選例中,在步驟(B)中選擇抗大氣污染的以下植物夾竹桃、鳳尾蘭或火棘。
圖1顯示了綠化改造之前的鹽漬土情況。
圖2和圖3顯示了綠化改造之后的原鹽漬土上的綠化情況。
圖4A顯示了盲溝系統示意圖。
圖4B顯示了排水盲溝平面示意圖。
圖5顯示了樹穴隔離、客土、施基肥及栽植土示意圖。
圖6顯示了篩選耐鹽植物的土地種植情況。
圖7顯示了先鋒樹種對土壤含鹽量的影響。
圖8顯示了先鋒樹種對風速的影響。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人經過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對濱海鹽漬土與《園林栽植土質量標準》進行對照,并結合不同的鹽漬土類型,提出了針對性的綠化方法,從而首先實現了在濱海鹽漬土上的有效綠化,并有效改善了鹽漬土的土質。在此基礎上完成了本發明。
此外,本發明人還建立了選擇耐鹽樹種的科學方法,從而可以有效地選出適用于不同鹽漬土的耐鹽植物,進而快速地實現鹽漬土綠化。
(1)濱海鹽漬土土壤性質與上海市《園林栽植土質量標準》的比較表1
通過表1比較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濱海鹽漬土綠化必須先改良土壤后植樹綠化。
針對不同的鹽漬土,先采取一定的措施改良土壤,使得鹽漬土的質量達到一定標準,即水溶性鹽含量(%)≤0.1%,同時pH值≤8.0(如7.5-8.0),然后再進行植樹綠化。
在改善鹽漬土的土壤質量的措施中,優選的措施包括選自下組(a)加強排水土壤中水鹽運動的規律是“鹽隨水來,鹽隨水去。鹽隨水上,鹽隨水下。”鹽漬土中的鹽分大多系隨海水浸漬而來,隨毛管水上升而上。改良土壤的中心環節就是要緊緊抓住“來”與“去”、“上”與“下”這對水鹽運動的主要矛盾,采取各種措施促使土壤中的鹽分隨排水而去,隨重力水而下。
(a1)大面積綠地開溝排水。
通常,在大面積的綠地區域(如防護林區域),可按3.5~4公尺間隔,開排水溝,用溝土培高地面做成高畦(或稱“塬”),排水溝深30~40厘米。排水溝匯入垂直走向的排水支渠(深40~60厘米),支渠流入干渠。這可明顯降低土壤鹽濃度。
(a2)分散綠地,管道排水。
在工廠區和居住區的綠地不能開溝排水,便敷設窨井集水口“茄莉”及排水管道,向附近的下水道排水。
(a3)街道綠地,自然排水。
街道綠地一般比路面高出約20厘米,邊緣圍以側石,防止地表逕流,促進豎向排(滲)水。
(b)對于高低不平的鹽漬土,應平整土地高低不平的鹽漬土,通常既有較高的砂崗、高坎,又遍布曬鹽池、鹽鹵井,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高處返鹽,洼處積水。對于這種高低不平的鹽漬土,應平整土地,使之變成一片平地,為改良土壤創造條件。
(c)種稻洗鹽對于低洼的鹽漬土,如果條件合適,可以就地勢開辟為一片稻田,先放水洗鹽然后種稻。在水稻生長季節,不斷用淡水灌溉,再放水把鹽分帶走。
(d)種綠肥在鹽漬土上種植耐鹽綠肥植物有助于改善土質。本發明人經過試驗注明,優選的耐鹽植物包括田菁、紫花苜蓿。然而,對于大多數耐鹽植物而言,重鹽漬土上仍難以生長。例如現有技術中,田菁通常是在春季播種的,但是田菁往往不出苗或在子葉期死苗。本發明人首次將春播改為夏播——在江南六月“梅雨”連綿,表層土壤鹽分下滲期,條播田菁,播條地面蓋稻草。這樣在土壤含鹽量0.44~0.57%的鹽土中田菁都長起來了。到田菁花莢期、秸桿開始纖維化時,割倒就地翻壓,從而極其有效地改良了鹽土的土質。
(e)客土在工廠生產區、道路兩旁和居住區的綠地,都難以采用上述的改良措施,便采用客土法挖掉≥40厘米鹽土,回填≥60厘米農田土;行道樹等大喬木按1×1×1立方米樹穴換農田土。
(f)覆蓋。
為了持久發揮覆蓋防止返鹽作用,宜采用“活體植物覆蓋法”,即在樹穴周圍(樹木地徑處要空出一圈以防止蛀桿害蟲“天牛”危害)和行道樹土帶等空地上留野草,只割不鋤,或以植耐鹽草坪狗牙根等加強覆蓋的作用。本發明人試驗結果表明,無覆蓋的樹穴客土已明顯鹽化,且有橫向的鹽分滲入。有雜草覆蓋的客土無明顯的返鹽亦無橫向滲鹽。由于雜草滯留雨水,使雨水滲入土壤后成重力水下降,促進了鹽隨水下、鹽隨水去。所以,覆蓋不僅抑制毛管作用防止蒸發返鹽,而且能促進豎向排水洗鹽,從而使得鹽土中的鹽分得以明顯淋失。
(g)設置隔離層。
在行道樹客土時為防返鹽,采取了在客土底部墊20厘米煤渣或30~40厘米生活垃圾(有機堆肥)做隔離層,既可隔斷地下毛管水上升,又有利于雨水下滲。本發明的試驗結果表明,煤渣隔離層防止返鹽的效果最好,生活垃圾能培肥土壤,有利于樹木生長。另外,石子的隔離作用甚好。
另外,還可用生活垃圾、稻草、田菁秸桿、有機肥和污水廠的生化污泥做隔離層,從樹木花草生長情況看,效果皆佳。但是這種隔離作用僅能維持2-4年。
(h)深翻填埋植物秸桿及木屑本發明人的試驗還表明,把木粉、“木花”、干蠶豆秸、稻草等材料進行深翻填埋,可有效改良鹽土,翻土最佳深度為40±10厘米。
(i)培肥土壤。
除種綠肥、埋生活垃圾外,還可就地取材大量施用污水處理廠的生化污泥。污泥中含大量有機質和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見表6。液態污泥中還含有一些膠體物質,對土粒有膠結作用,易形成水穩性土壤團粒結構,長期施用污泥不但增加了土壤有機質,而且可以提高土壤的代換性能,從而減弱土壤鹽分對植物的危害。施污泥后,樹木花草皆生長茂盛,也增強了植物本身的抗鹽能力。同時,施用有機肥培肥土壤還可以防止脫鹽過程中發生堿化。
(j)選用耐鹽樹種。
試驗初期曾到天津鹽漬土地區引種了大官楊、美國黑楊、小美12等抗鹽速生楊,但在亞熱帶的鹽漬土表現不佳。可能是一方面天津地區的鹽漬土以硫酸鹽為主與本地區的氯化鈉鹽土不同;另一方面天津比較干燥、涼爽的生境與上海的濕熱生境不同。經過試驗,本發明人證實了適用于亞熱帶地區鹽漬土的耐鹽樹種主要有以下種類見表10。
一種特別有效的選擇方式是先測定種植地的pH值、EC值和含鹽量,然后根據表10選擇合適的耐鹽植物。
(k)密植。
園林綠化植物布局要求疏密有致,然而,本發明人的試驗表明,鹽土地區宜密忌疏。采取喬、灌、草、花、“地被植物”有機組合,既錯落有致,又增大覆蓋面積(密植指通常各種植物的覆蓋率為85~90%),以充分發揮植樹綠化的改良土壤效益。實踐證明只要樹種搭配合理,季相變化分明,層次清楚,密植也同樣美觀,同樣符合造園要求。
(l)合理的撫育措施。
鹽土地區綠化的撫育管護也必須遵循水鹽運動規律,概括起來,主要是合理灌溉,有效排水,勤松土,多施有機能,冬翻凍垡。所謂合理灌溉就是不采用溝灌和大水浸灌,而應澆灌或噴灌,水量以澆透為度。灌溉時間最好放在傍晚,盛夏時夜里澆水,第二天上午松土切斷毛管水。
冬翻是本區綠化養護質量標準中的重要一項,每年凍土之前,全面翻地,巨鱗般的土坷垃經過凍融交替,既淋鹽又熟化土壤,效果良好。
(m)固灘促淤,前期改土。
這是圍海造地前的改良措施。通常,在第一次圍堤后,就在堤外潮間帶灘地上種植大米草和海蘆葦固灘促淤。大米草和海蘆葦根系都十分發達,在灘地里大量積累有機質。再次圍堤成陸后,凡種植大米草和海蘆葦的地方都很快成為沃土。
本發明的主要優點在于(a)通過先改善鹽漬土的土壤質量,再植樹綠化,有效地實現了鹽漬土的綠化。
(b)以挖湖堆坡替代傳統的溝渠臺(畦)田,又豐富園林景觀元素。
(c)以碎石盲溝代替埋管,省事省錢。
(d)以污水廠活性污泥做有機肥,變廢為寶,又有利于環保。
(f)濕地種蘆葦、旱地種田菁等前期改土措施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加速土壤脫鹽的捷徑。
(g)以草皮或地被植物作穩定的綠色覆蓋,又提高綠色指數。
(h)把139種園林植物劃分為11個耐鹽梯度,植物數量之多、耐鹽閾值劃分之細,為針對性選用耐鹽植物提供了指南。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下列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的試驗方法,通常按照常規條件,或按照制造廠商所建議的條件。除非另外注明,否則百分比為重量百分比。
實施例1上海石化地區新圍墾鹽漬土綠化的試驗上海石化總廠沿杭州灣圍墾海涂面積約11平方公里。圍墾前這里是一片河口濱海相沉積灘地,地貌較單一北高南低,坡度平緩,微微傾向于杭州灣。灘地上與海水相通的港、浜、水渠縱橫交叉,還有一條大致與海岸線平行,斷斷續續的貝殼堤(當地稱“砂崗”),堤頂略高于灘面。砂崗以北的灘地上有很多曬鹽場和鹽鹵井。灘地標高3~5米(吳淞口零點)。地下水位在自然地面以下0.5~0.7米,最高0.3米,最低1.5米,地下水與海水相通。圍堤后截住海水,地下水位下降到1.5~3米,但仍受海水補給。
本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海洋性氣候特點,年平均溫度15.7℃,年平均相對濕度82%,年平均降水量1146.4毫米,年蒸發量1200毫米左右,稍稍大于降水量,全年主導風向東南。
1.改土綠化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措施1.1開展土壤普查,確定改土綠化方針在全地區近萬畝土地上,布點139個,每點分三層,即0~20、20~40、40~60厘米取樣,分別測定了土壤質地和緊實度,pH值、石灰性、土壤水溶性鹽含量(以下簡稱“含鹽量”)及其鹽分組成,全部測定皆按農化測定方法進行。
土壤普查結果1.1.1土壤含鹽分及其分布見表21.1.2土壤鹽分組成NaCl∶Na2SO4≈85∶151.1.3土壤pH7.5~8.51.1.4土壤質地80%以上是粉砂土和粉砂壤土1.1.5土壤緊實度緊實,粉砂土表層板結1.1.6土壤石灰性很強總之,土壤屬濱海鹽漬土。80%以上的土壤不改良就不能植樹綠化。于是,據此確定了“先改土,后綠化”和“先有,后好”的綠化工作方針。
表2 上海石化地區土壤含鹽量及其分布
1.2遵循水鹽運動規律,因地制宜改良土壤1.2.1排水。本區降水量較大,抓好排水,就能促使“鹽隨水去”。如何排水,要因地制宜1.2.1.1大面積綠地開溝排水。如本區有一條橫亙于生活區和生產區之間,寬264公尺,長2000公尺的衛生防護林。在防護林中部人工挖了一條南北走向,寬8公尺,深3公尺的排水干渠。防護林內皆按3.5~4公尺間隔,開南北向排水溝,用溝土培高地面做成高畦,排水溝深30~40厘米。排水溝匯入東西走向的排水支渠(深40~60厘米),支渠流入干渠。在少雨時節,干渠水礦化度3克/升左右,距干渠50公尺處有一土壤鹽分變化觀測點(全區設28個觀測點),除排水及任野草生長外,未采取其他改良措施。試驗開始時,該點0~60厘米土層中含鹽量0.57%,4年后下降到0.34%,五年下降到0.27%。
1.2.1.2分散綠地,管道排水。在工廠區和居住區的綠地不能開溝排水,便敷設窨井集水口“茄莉”及排水管道,向附近的下水道排水。
1.2.1.3街道綠地,自然排水。街道綠地一般比路面高出約20厘米,邊緣圍以側石,防止地表逕流,促進豎向排(滲)水。
1.2.2平整土地。以防護林為例,這里原來既有較高的砂崗、高坎,又遍布曬鹽池、鹽鹵井,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高處返鹽,洼處積水。經鏟高填低,整地筑塬,300多畝林帶變成一片平地,為改良土壤創造了條件。
1.2.3種稻洗鹽。在衛生防護林中段北部有近10畝低地,四周較高,靠近排水干渠,遂就地勢開辟為一片稻田,先放水洗鹽然后種稻。在水稻生長季節,不斷用淡水灌溉,再放水把鹽分帶走。這里原來0~60厘米土層中平均含鹽量0.5%左右,種了兩年水稻后,土壤含鹽量下降到0.38%。
1.2.4種綠肥。水稻田土壤鹽分下降后便播種綠肥紫花苜蓿。在林帶其他已整平的土地上,普遍播種耐鹽綠肥田菁。一開始,田菁不出苗或在子葉期死苗。后改春播為夏播——在六月“梅雨”連綿,表層土壤鹽分下滲期,條播田菁,播條地面蓋稻草。這樣在土壤含鹽量0.44~0.57%的鹽土中田菁都長起來了。到田菁花莢期、秸桿開始纖維化時,割倒就地翻壓,改良鹽土的效果很好。試驗開始時土壤含鹽量0.46%,連續兩年翻壓田菁后,3年后土壤含鹽量下降到0.25%,5年后下降到0.19%。
1.2.5客土。在工廠生產區、道路兩旁和居住區的綠地,都難以采用上述的改良措施,便采用客土法挖掉≥40厘米鹽土,回填≥60厘米農田土;行道樹按1×1×1立方米樹穴換農田土。
1.2.6覆蓋。為了持久發揮覆蓋防止返鹽作用。采用了“活體植物覆蓋法”,即在樹穴周圍(樹木地徑處要空出一圈以防止蛀桿害蟲“天牛”危害)和行道樹土帶等空地上留野草,只割不鋤,后以植耐鹽草坪狗牙根等加強覆蓋的作用。表3反映出兩條行道樹“客土”三年后土壤含鹽量變化情況。兩條路都在同一區域,土壤及地下水等自然條件相同。無覆蓋的樹穴客土已明顯鹽化,且有橫向的鹽分滲入。有雜草覆蓋的客土無明顯的返鹽亦無橫向滲鹽。由于雜草滯留雨水,使雨水滲入土壤后成重力水下降,促進了鹽隨水下、鹽隨水去。所以,覆蓋不僅抑制毛管作用防止蒸發返鹽,而且能促進豎向排水洗鹽,緯二路東段原來鹽土中的鹽分已在明顯淋失。
表3 地面覆蓋對行道樹樹穴“客土”鹽分變化的影響
1.2.7隔離。在行道樹客土時為防返鹽,采取了在客土底部墊20厘米煤渣或30~40厘米生活垃圾(有機堆肥)做隔離層,既可隔斷地下毛管水上升,又有利于雨水下滲。不同物質的隔離作用與無隔離客土的土壤鹽分變化情況見下表4。
從表4看出煤渣隔離層防止返鹽的效果最好,生活垃圾能培肥土壤,有利于樹木生長。另外,石子的隔離作用甚好,如土壤普查時IV-15號點40厘米以下,都是建筑石子土鉆無法取樣,該點處于土壤含鹽量0.31~0.5%的重鹽上區,但點上0~40厘米土壤含鹽量僅0.18%。
表4 隔離層對行道樹樹穴客土鹽分變化的影響
在衛生防護林土壤改良中,還采用了在低洼地大量填生活垃圾(腐熟后仍有30~40厘米厚)上面覆50厘米淡土或輕鹽土。造林后樹木生長茂盛,連續三年定點測試,無返鹽現象。
此外,還用稻草、田菁秸桿、有機肥和污水廠的生化污泥做過隔離層,從樹木花草生長情況看,效果皆佳。但經過2~3年后挖開看,有機物質腐爛,土壤中僅存薄薄一層黑褐色腐殖質帶,已無隔離作用。
1.2.8深翻填埋植物秸桿及木屑。本發明人某年5月,做了一組深翻鹽土,填埋植物秸桿及木屑的改良試驗。試驗地選在0~60厘米土層內,土壤含鹽量0.63~0.68%的重鹽土區,共做了三個處理,分別深翻40厘米、60厘米、80厘米,每個處理兩個小區,另設兩個對照小區。具體做法是把試驗小區挖成設定深度的長方坑,把木粉、“木花”、干蠶豆秸、稻草等填到20厘米厚,把挖出的鹽土撒埋到不見秸桿為止。再填一層秸桿至滿40厘米厚度,然后把全部挖出的鹽土填回。深60厘米和80厘米的兩個處理做法與上同,秸桿也只分兩次填滿40厘米,上面全部覆蓋挖出的鹽土。從第二年1月份起,每月按0~20、20~40、40~60厘米取樣測定土壤鹽分變化情況,直到第三年12月,試驗結果見表5。該試驗中我們忽略了同一處理的兩個重復小區排水條件不同這一重要環節,以致同一處理的兩個小區差異很大。這又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鹽隨水去”和排水在改良鹽土中的關鍵作用。
從表5看出深翻填埋秸桿、木屑等改良鹽土是有效果的,翻土最佳深度為40厘米。
表5 深翻填埋秸桿、木屑改良鹽土效果
1.2.9培肥土壤除種綠肥、埋生活垃圾外,還就地取材大量施用污水處理廠的生化污泥。污泥中含大量有機質和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見表6。液態污泥中還含有一些膠體物質,對土粒有膠結作用,易形成水穩性土壤團粒結構,長期施用污泥不但增加了土壤有機質,而且可以提高土壤的代換性能,從而減弱土壤鹽分對植物的危害。施污泥后,樹木花草皆生長茂盛,也增強了植物本身的抗鹽能力。同時,施用有機肥培肥土壤還可以防止脫鹽過程中發生堿化。
表6上海某工廠活性污泥營養元素含量表(以干污泥為基準)
1.2.10選用耐鹽樹種。
建廠初期曾到天津鹽漬土地區引種了大官楊、美國黑楊、小美12等抗鹽速生楊,但在本區表現不佳。可能是一方面天津地區的鹽漬土以硫酸鹽為主與本地區的氯化鈉鹽土不同;另一方面天津比較干燥、涼爽的生境與上海的濕熱生境不同。每種植物有其分布區界,遠距離引種必須考慮到生境條件相似,才易獲成功。于是,我們致力于搜集上海、浙江和蘇南濱海鹽土上的耐鹽樹種并獲得成功。主要選用的耐鹽樹種是根據土壤測定情況,選用表10中的耐鹽植物。
1.2.11密植。
園林綠化植物布局要求疏密有致,但鹽土地區宜密忌疏。采取喬、灌、草、花、“地被植物”有機組合,既錯落有致,又增大覆蓋面積,以充分發揮植樹綠化的改良土壤效益。實踐證明只要樹種搭配合理,季相變化分明,層次清楚,密植也同樣美觀,同樣符合造園要求。
1.2.12合理的撫育措施。
鹽土地區綠化的撫育管護按照合理灌溉,有效排水,勤松土,多施有機能,冬翻凍垡等。所謂合理灌溉就是不采用溝灌和大水浸灌,而應澆灌或噴灌,水量以澆透為度。灌溉時間最好放在傍晚,盛夏時夜里澆水,第二天上午松土切斷毛管水。冬翻是本區綠化養護質量標準中的重要一項,每年凍土之前,全面翻地,巨鱗般的土坷垃經過凍融交替,既淋鹽又熟化土壤,效果良好。
1.2.13固灘促淤,前期改土。
這是圍海造地前的改良措施,本區在第一次圍堤后,就在堤外潮間帶灘地上種植大米草和海蘆葦固灘促淤。大米草和海蘆葦根系都十分發達,在灘地里大量積累有機質。再次圍堤成陸后,凡種植大米草和海蘆葦的地方都很快成為沃土,見表7。
表7 大米草——蘆葦植物群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比較表
2.改土綠化的結果昔日到處是白花花鹽霜的鹽漬灘涂地(見圖1),如今已變成綠化先進地區(見圖2和圖3)。上海石化鹽漬土地區綠化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過程,充分證明了本發明綠化技術的有效性。
實施例2南匯森林公園改土綠化的工程示范南匯森林公園位于上海市南匯海濱,大部分土地系1994年圍墾的濱海鹽漬土,土壤表層含鹽量高達12.1g/Kg。經過挖塘養魚和由藨草群落向蘆葦群落的植物繁衍,土壤迅速由濱海鹽土向濱海鹽化土轉化60~70cm土層平均水溶性鹽含量為2.2g/Kg,土壤PH≥8.4,土壤有機質含量1.13%左右。
本發明人借鑒了上海石化地區的研究成果,在南匯森林公園進行了濱海鹽漬土綠化試驗。
1.挖湖堆“山”,灌排分開為了排水淋鹽,也為了優化景觀,采取了挖湖堆“山”方法,開挖湖水面積319畝,堆“山”造型土地面積1264畝。并建造向海域排水的排澇泵站和引淡水灌溉的引水泵站。堆“山”淋鹽和灌排分開的園林水利改良措施,既豐富了森林景觀,又有效地改良了土壤。
2.適地適樹,精選樹種本發明人根據自己多年在鹽土綠化中篩選出來的耐鹽綠化植物,在建設過程中考慮了適地適樹,精心選用耐鹽樹種。主要耐鹽樹種包括鳳尾蘭、夾竹桃、紫穗槐、刺槐、棕櫚、龍柏、柳(垂柳、直柳)、濕地松、羅漢松、楊樹、合歡、海桐、女貞、胡頹子等。
3.改良土壤的工程措施3.1地形高處及坡地開盲溝從地形高處挖深≥1M,寬≥20CM的盲溝,順坡向下接平地塬溝,盲溝出水口比塬溝溝底高5-10CM,以保持盲溝排水通暢。盲溝內填石子≥20CM,石子上面蓋一層“土工布”或細孔塑料網,然后填土埋沒,在地面上標出盲溝位置。盲溝的上端起于樹穴底部的隔離層,若干樹穴隔離層→盲溝→塬溝,組成一個盲溝排水系統(見圖4A和4B)。
3.2平地開溝筑塬因為浴療區造林要力求自然,不能像苗圃那樣做成很規則的種植塬。塬的寬度及走向依據各小區的具體情況定,不作統一規定,但必須做到排水通暢。塬寬1-2M,塬溝寬20CM,豎直下挖深40CM左右,塬溝出水口要高于浴療區內湖的常年水位線10-20CM,塬溝坡度不小于0.3‰,由高往低向內湖稍稍傾斜。
3.3挖大穴,多換土,施有機肥樹穴大小比《園林植物栽植技術規程》的標準放大20-50%,挖大穴,多換土,精心鋪設隔離層,并設排水盲溝。以銀杏為例,Ф7.1-8CM的銀杏,挖穴面積1.2M×1.2M,深1.2M,先在穴底填入≥20CM厚的隔離層,隔離層上先鋪一層土工布,土工布上面鋪設一層厚度20CM左右的農田土,農田土上施一層10CM左右的腐熟有機肥與農田土按1∶1混合的基肥,再在有機肥上面覆農田土與10%有機肥+1%過磷酸鈣混合后的栽植土或山泥等,如圖5所示。
3.4種植耐鹽地被植物,既增加土表覆蓋防止“鹽隨水上”;又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土壤。地形造好后立即撒播耐鹽豆科綠肥田菁,在田菁花期翻壓;沿湖邊鋪植耐鹽草坪百慕大固坡,不加修剪任其自然生長,加速土壤有機質的積累過程。
4.選用以下措施,從而進一步提高改土綠化的效果(a)施用高效生根素;(b)采用生物活性愈傷劑;(c)施用葉面蒸騰抑制劑;(d)施用光合促進劑;(e)大樹樹穴根系通氣孔及緩釋肥的應用;(f)低濃度根外追肥;或(g)上述措施的組合。
5.改土綠化效果南匯森林公園一期工程自2000年11月開工至2001年4月底竣工,耐鹽樹木成活率平均達90%左右。另外,檢測結果表明,土壤改良效果很好標志著鹽土改良主要指標的土壤含鹽量、土壤pH值和土壤有機質含量見表8。
表8
實施例3濱海鹽漬土綠化植物篩選試驗為了尋找和確定適用于亞熱帶地區鹽漬土綠化的耐鹽植物,本發明對眾多植物進行了濱海鹽漬土綠化植物篩選試驗。
(一)試驗材料和方法1.材料139種綠化植物(見表9)
表9
2.方法
2.1采用質量法和電導法測定土壤含鹽量,用常規的PH計測土壤pH值,重鉻酸鉀氧化-外加熱法測土壤有機質,環刀法測土壤容重和通氣孔隙。
2.2試驗小區布置分別在含鹽量≥9.7g/kg、9.6-5.3g/kg、5.2-4.2g/kg、4-3.2g/kg、3.1-2.9g/kg、2.8-2.1g/kg、2-0.9g/kg七個含鹽量等級的濱海鹽土和濱海鹽化土上辟三處七個試驗小區,總面積4720M2。
2.2.1種植及養管平整土地,開溝作塬(塬寬80cm,溝深30cm)每塬種一行樹(見圖6),每種樹20株,草本植物種10M2。按常規方法養護管理。
2.2.2觀察與統計每周觀察生長情況作書面記錄,并拍照作直觀形象記錄;年終統計成活率。從2002年春開始作物候期觀察(每周1~2次),并在生長季節結束時測定生長量。
不同含鹽量土壤上的植物生長量明顯不同土壤含鹽量越高,植物生長量越小。
(二)試驗中期結果1.經過從2000年3月到2003年8月共42個月的栽培試驗,對139種樹木花草作出11個耐鹽梯度劃分,見表10。
表10 各試驗植物的耐鹽情況表
表10所示是供試植物生長情況的最終結果,有些樹木還有些特殊情況。如濕地松春季栽植在含鹽量6.3-9.6g/kg的濱海鹽土上直至12月底生長情況良好,但在越冬中死去;栽植于含鹽量3.2±0.12g/kg濱海鹽化土上的濕地松越冬后仍生長良好。在越冬中死亡的還有火炬漆等。另一些供試植物如郁李、垂絲海棠、山麻桿在濱海鹽土上春季開花絢麗、葉色鮮艷,卻在越夏中(8月中旬)或越夏后(9月下旬)死去。
2.植物生長量表(表11)表11各試驗區植物生長量樣本統計表
表11說明i土壤含鹽量越大,樹木生長量越小,相關關系明顯ii在不同含鹽量的試驗區,生長量差異小的樹木耐鹽性強,如烏桕、海濱木槿和無花果。
實施例4先鋒樹種造林效應試驗將表10中序號1~6的41種樹木花草皆可作為濱海鹽漬土綠化的先鋒樹種。本實施例的結果證明,用先鋒樹種植樹造林不但把鹽漬土綠起來了,而且還是改良鹽漬土促使進一步脫鹽熟化的有效途徑。
(一)材料和方法
1.選土壤含鹽量極為接近,野生植被完全相同的三塊試驗地,分三個處理(1)用白榆、棕櫚等先鋒樹種造林,密植,3年后,郁閉度達0.9;(2)只用白榆疏透式造林,3年后郁閉度0.6;(3)對照拋荒。
2.每月一次用土鉆分三層(0~20cm,20~40cm,40~60cm)取土,風干,按水∶土=5∶1浸提液,用水質純度儀曲線法測定土壤含鹽量。
3.用“輕便風向風速表”測樹林上、下風向的風速。
4.用干濕球溫度計測1.5公尺高度的氣溫和空氣相對濕度。
5.鉆探測地下水位(二)試驗結果見表12-15及圖7-8。
表12
(注)試驗第三年天氣干旱,土壤返鹽強烈。
表13
表14
表15
第一年和第五年都在地下水豐水季節的7月份鉆探測試驗地1的地下水位,第一年為0.8M,第五年為1.9M,五年中地下水位下降了1.1M。
(三)討論1.樹林的空氣動力效應表13顯示樹林能減低風速,從而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
2.樹林的熱力效應植樹綠化在夏季能降低氣溫,在春、秋季能緩和氣溫的晝夜變化,對氣溫的影響見表14。
3.樹林的水文效應3.1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樹林內空氣濕度比空地高20%左右,見表15。
3.2對地下水位的影響樹木有強大的排水作用。林地在五年后地下水位已下降了1.1米。
3.3對地表徑流的影響樹木枝葉和龐大的根系,對降水有良好的機械滯留作用。從而大大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土壤重力水下滲。
以上三種效應都會減少土表水分蒸發,從而有利于抑鹽、脫鹽。
4.樹林的生物效應樹林中枯枝落葉增加了地面覆蓋,腐爛后變為土壤有機質,各種土壤微生物也隨之繁衍滋生起來。蚯蚓等小動物也增加了,這就有利于土壤結構的改善,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而促進排鹽。
綜上所述,用先鋒樹種綠化,既創造了定向脫鹽的良好條件,見表12;又提供了培肥土壤的有利條件。
5.先鋒樹種造林應密植,喬、灌結合,加大郁閉度,以便收到理想的改土效果。
上述測定結果證明先鋒樹種造林促進土壤脫鹽是樹林的空氣動力效應、熱力效應、水文效應和生物效應的綜合效果。
討論(一)植物耐鹽機理淺探表10中139種園林植物分為11個耐鹽梯度。各科植物不同的耐鹽閾值是由其生理適應性決定的,耐鹽閾值高的植物稱為“鹽生植物”。鹽生植物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具有較大的抗鹽能力,可以正常地在鹽漬土壤上生長并完成其生活史,這是非鹽生植物不具備的。所謂的抗鹽能力,即植物對鹽漬生境的適應能力。鹽漬生境的最主要特點是含有大量的鹽離子,例如Na+、Cl-、SO42-等等,以及由高濃度鹽離子所造成的低水勢,這是鹽漬生境對植物產生鹽害的兩個主要因子。顯然,植物要適應這種鹽漬化的生境,它必須具備克服鹽離子毒害(離子脅迫)和抵抗低水勢(滲透脅迫)的能力,否則是無法生存的。鹽生植物就具備這種能力,它能采取不同形式去適應這種生境。可以根據其適應形式的不同,將鹽生植物分成不同的生理類型,不論何種生理適應類型,都必須能夠抵抗鹽漬生境的這兩種脅迫因子。
1.真鹽生植物對鹽漬生境的適應生理1.1肉質化在植物抗鹽中的作用肉質化的概念,是指植物葉片或莖部的薄壁細胞組織大量增生,細胞數目增多,體積增大,可以吸收和貯存大量水分。如此,可以克服植物在鹽漬條件下由于吸水困難造成的水分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將植物從外界吸到體內的鹽分進行稀釋,使其濃度降低到不足以致害的程度,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形態學適應性。上海濱海鹽土上生長的堿蓬(Suaeda glauca)就是一種莖葉肉質化的真鹽生植物。
1.2滲透調節在植物抗鹽中的作用1.2.1滲透調節的概念鹽分的次生脅迫作用主要是滲透脅迫。滲透脅迫對植物的傷害作用主要是引起細胞脫水。植物要適應這種脅迫必須能忍耐脫水。植物忍耐脫水的方式主要有兩種(1)避脫水;(2)耐脫水。耐脫水是指植物在脫水后失去膨壓仍能存活的特性。在這種情況下,植物只能維持其存活狀態,生長十分緩慢,如果時間延長則會導致植物死亡。因此耐脫水在農林業生產上意義不大。所謂避脫水,是指植物在干旱條件下采取某種措施(形態學或生理學方面的),使植物在滲透脅迫下不發生脫水,或者脫水后在短時間內恢復膨壓,重新生長,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滲透調節。
所謂滲透調節,是指植物生長在滲透脅迫條件下其細胞中在滲透上有活性和無毒害作用的溶質主動凈增加的過程,活性溶質凈增加的結果使得細胞質濃度增大,特別是液泡汁液的濃度。滲透勢降低,使其在低滲透生境中仍能吸收水分,保證植物正常生長發育。
1.2.2滲透調節的方式植物滲透調節的方式有二(1)在細胞中吸收和積累無機鹽;(2)在細胞中合成有機溶質。一般非鹽生植物的滲透勢較小,一般為500~1000kPa,鹽生植物的滲透勢值較大,例如紅樹林中的海欖雌的滲透勢值可達到6900kPa。滲透調節不是無限的,一般不能超過其閾值,否則調節失靈。
1.3離子區域化在植物抗鹽性中的作用在鹽分脅迫下,一些鹽生植物,特別是真鹽生植物,其對鹽漬條件適應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滲透調節,通過莖葉的肉質化,可以將吸收到細胞中的鹽分進行一定的稀釋,但其稀釋作用是有限的,單依靠肉質化的稀釋作用,不可能將吸到細胞內的鹽分稀釋到不造成傷害的水平,還需要另外一種功能,即離子的區域化作用(ioniccompartmentalization),進行輔助。
所謂離子的區域化作用,即將吸收到植物細胞中的大部分離子運輸并貯存于液泡中,從而降低細胞中的鹽濃度。離子的區域化作用,不但在鹽生植物中普遍存在,是鹽生植物適應鹽漬生境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在一些非鹽生植物中也存在這種適應手段。
2.泌鹽鹽生植物對鹽漬生境的適應生理泌鹽鹽生植物之所以能夠適應鹽漬生境,主要依靠其葉片或莖上的鹽腺。鹽離子進入根毛和表皮細胞以后運輸到莖葉中,由鹽腺的分泌細胞將離子從分泌細胞的分泌孔中排到體外。各種檉柳就是泌鹽鹽生植物。
3.假鹽生植物對鹽漬生境的適應生理所謂假鹽生植物,是一類其根部細胞膜和其他組織對鹽離子具有很強的選擇性,就是拒絕和很少吸收Na+和Cl-,將NaCl積累在根部或地上部的下部,即使外界NaCl進入植物體,而植物采取將NaCl貯存在根部或莖基部,而不向地上部分運輸,從而使地上部分避免受到鹽害。蘆葦就是一種典型的假鹽生植物。
(二)影響植物耐鹽性的各種因素1.植物耐鹽性與科、屬有關本試驗發現植物的耐鹽性質有科、屬的“家族”關系。如檉柳科檉柳屬的六種檉柳都極耐鹽;桑科的桑、無花果和構樹都耐鹽;豆科的槐屬、刺槐屬、紫穗槐屬、決明屬、合歡屬、銀合歡屬等共21種植物均是不同程度的耐鹽樹木;楊柳科楊屬和柳屬的近10種樹木都較耐鹽;木犀科的白臘屬、女貞屬等有4種為耐鹽樹木;大戟科、榆科、楝科、柏科、衛矛科各有3種樹木(含花灌木)為耐鹽樹種;薔薇科梨屬較耐鹽,等等。表10耐鹽植物中有的是“爆出冷門”,如梔子花是典型的酸性土植物。本試驗中在土壤pH值8以上,含鹽量4g/kg左右,雖有黃葉、落葉,卻能“頑強地”萌發新葉并孕蕾、開花,已歷三年。
2.植物耐鹽性與其適宜的pH值范圍有關每種植物都有適宜的pH值范圍(見表16)本試驗發現凡適宜pH值高限為8的樹木花草,其耐鹽堿值比較高,反之則低。
3.植物耐鹽性與其分布區界有關我國北方干旱地區和內陸鹽土地區的側柏、沙棗、火炬漆等一直被認為是鹽漬土綠化樹木的翹楚,在本試驗中卻表現不佳側柏不如龍柏、檜柏,沙棗不如冬棗,火炬漆也表現不佳。
4.植物耐鹽性與其抗逆性有關本試驗發現凡耐旱力強的植物如各種檉柳、楊樹、石榴、馬藺、狗牙根等皆耐鹽;耐水濕的烏桕、海濱木槿、紫穗槐、杞柳、垂柳、結縷草等亦耐鹽;抗大氣污染的植物如夾竹桃、鳳尾蘭、火棘等皆較耐鹽。總之,凡生長潑辣、抗逆性強的植物耐鹽性亦強,反之則弱。
表16常見綠化植物適宜的pH值范圍表
5.一些樹種的越冬、越夏死亡問題,提示在鹽漬土地區綠化養護管理中應特別重視冬季和夏季的養護管理。
綜上所述,選用耐鹽樹種作為鹽漬土綠化的先鋒樹種,并人工培育耐鹽地被植物,喬、灌、草結合,強化鹽漬土的生物累積過程和脫鹽過程。按“先有后好”原則,先粗放造林,再在土壤脫鹽、培肥后進行優良樹種更新。這是上海市濱海鹽漬土造林綠化的捷徑。本試驗為選擇先鋒樹種提供了相當大的選擇范圍,只要造林前先準確測定土壤含鹽量、pH值等理化性質,就可在表10中找出相應的綠化植物品種。
在本發明提及的所有文獻都在本申請中引用作為參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獻被單獨引用作為參考那樣。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發明的上述講授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確定適種植于鹽漬土的耐鹽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A)測定土壤的pH值、用ms cm-1表示的EC值和用g/kg表示的含鹽量,從而確定土壤的鹽漬程度;其中,當pH值為9.0±0.14且EC值為5.0±0.15且含鹽量為12.1±0.02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1級;當pH值為8.5±0.26且EC值為4.5±0.35且含鹽量為9.6±0.05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2級;當pH值為8.1±0.15且EC值為4.0±0.15且含鹽量為6.3±0.06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3級;當pH值為7.9±0.15且EC值為3.5±0.13且含鹽量為5.2±0.08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4級;當pH值為8.2±0.23且EC值為3.0±0.33且含鹽量為4.2±0.16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5級;當pH值為8.5±0.25且EC值為2.5±0.17且含鹽量為3.2±0.12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6級;當pH值為8.2±0.17且EC值為2.0±0.37且含鹽量為2.5±0.45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7級;當pH值為8.0±0.09且EC值為1.8±0.21且含鹽量為1.8±0.25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8級;當pH值為8.0±0.31且EC值為1.5±0.15且含鹽量為1.5±0.19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9級;當pH值為8.5±0.52且EC值為1.3±0.28且含鹽量為1.2±0.18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10級;當pH值為7.8±0.2且EC值為1.2±0.1且含鹽量為1.0+0.1時,將土壤鹽漬程度定為11級;(B)根據步驟(A)中確定的土壤鹽漬程度,選擇種植于上述鹽漬土的耐鹽植物。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B)中,按下列公式選擇耐鹽植物Y≥P式中,Y是步驟(A)中確定的土壤鹽漬程度級別;P是耐鹽植物的耐鹽級別;其中,所述的耐鹽植物選自下組1級耐鹽植物鹽地檉柳、剛毛檉柳;2級耐鹽植物長穗檉柳、多枝檉柳;3級耐鹽植物甘肅檉柳、中國檉柳;4級耐鹽植物百慕大、狗牙根、高羊茅中的“獵狗5號”等、鳳尾蘭;5級耐鹽植物紫穗槐、桑樹、無花果、馬藺、夾竹桃、刺槐、白臘、烏桕、國槐、田菁、結縷草、中華鳶尾、皂莢、鹿角柏、苜蓿、草木犀、野決明;6級耐鹽植物絲棉木、柞木、龍柏、蜀檜柏、射干、蜀葵、濕地松、苦楝、棕櫚、合歡、海桐、構樹、香椿、臭椿、冬棗、木槿、珠美海棠、白榆、榔榆、杜梨、女貞、梔子花、石榴、錦帶花、火棘、海濱木槿、棗、珊瑚樹、傘房決明、鹽膚木;7級耐鹽植物楓楊、無患子、川楝、108楊、意楊、云南黃馨、中國柳杉、落羽杉、加拿列海棗、泡桐、重陽木、木芙蓉、紅葉李、172柳、金絲柳、櫸樹、石楠、紫藤、胡頹子、紅花酢漿草、鳶尾、麥冬、白花三葉草、布迪椰子、蔓長春花、榆葉梅、扶芳藤、胡枝子、旱柳、垂柳、龍爪柳、銀芽柳;8級耐鹽植物榿木、紫薇、小月季、側柏、沙棗、火炬漆、刺梨、紫荊、金絲桃、銀杏、小葉女貞、衛矛、金合歡、銀合歡、梨、桃樹、溲疏、羅漢松、枸杞、蝴蝶槐;9級耐鹽植物大葉黃楊、瓜子黃楊、蚊母、香樟、三角楓、哺雞竹、馬蹄金、池杉、蔥蘭、黃樟、猴樟、舟山新木姜子、楓香、欒樹(黃山欒)、喜樹;10級耐鹽植物水杉、桔樹、黑胡桃、山麻桿、垂絲海棠、海棠花、杜仲、毛梾、溫州蜜桔、黃皮剛竹、孝順竹;11級耐鹽植物郁李、枇杷、繡線菊、枸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土壤鹽漬程度大于或等于7時,選擇梔子花。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B)中選擇以下科或屬的植物檉柳科檉柳屬;桑科;豆科的槐屬、刺槐屬、紫穗槐屬、決明屬、合歡屬、銀合歡屬;楊柳科楊屬或柳屬;木犀科的白臘屬、女貞屬;大戟科、榆科、楝科、柏科、衛矛科;薔薇科梨屬;或茜草科。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B)中選擇1級耐鹽植物鹽地檉柳、剛毛檉柳;2級耐鹽植物長穗檉柳、多枝檉柳;或3級耐鹽植物甘肅檉柳、中國檉柳。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B)中選擇耐旱力強的以下植物檉柳、楊樹、石榴、馬藺、或狗牙根。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B)中選擇耐水濕的以下植物烏桕、紫穗槐、杞柳、垂柳、或結縷草。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B)中選擇抗大氣污染的以下植物夾竹桃、鳳尾蘭或火棘。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濱海鹽漬土綠化方法,該方法包括先準確測定土壤含鹽量、pH值等理化性質,然后根據不同的土壤條件在139種植物中確定相應的綠化植物品種,并進行綠化。
文檔編號A01G7/00GK1981570SQ20051011158
公開日2007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16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16日
發明者魏鳳巢, 夏瑞妹, 沈哲東, 黃曉萍, 戚五妹, 周立, 錢軍, 朱小毛 申請人:上海市金山區園林管理署, 上海市金山區風景園林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