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白蟻防治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白蟻防治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在防治白蟻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不受污染的白蟻防治裝置。
背景技術:
白蟻是世界性的重大害蟲,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白蟻危害更為嚴重。白蟻危害物體都是隱蔽進行的,不易被人發現,被危害物體表面形似完好,里面千瘡百孔,一旦發現已造成損失。白蟻的食物十分廣泛,凡含纖維素的物質均是白蟻的食物。白蟻危害還具有廣泛性和嚴重性,白蟻危害面很廣,涉及到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用無不遭受其害。白蟻危害房屋建筑物以及裝飾裝修、倉儲物質、棉麻制品、書籍、資料、通訊電纜、鐵路枕木和含纖維素的軍用物資,白蟻危害江河堤圍和水庫土壩,造成決堤跨壩。
國內外防治白蟻以往常用的藥劑和方法,主要以有機氯類化學殺蟲劑進行殺滅和預防治理。但由于白蟻危害隱蔽,破壞性大,隱藏在樹木和建筑物木結構內或地底下、水庫堤壩上、使用該類藥劑和方法,滅治不能徹底,預防不能全面并無法進行大面積廣泛應用。而且使用該類有毒藥劑進行防治白蟻還會污染環境,對生態具有極大的破壞力。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誘殺白蟻的方法應運而生,其原理是,首先將這類高效低毒的慢性滅蟻藥劑,配制成誘殺毒餌,即在誘餌中加入少量的慢性滅蟻藥劑,配制成毒餌,投放在白蟻危害部位,誘白蟻自行取食毒餌,讓白蟻食后中毒或帶入群體,利用白蟻的生活習性和毒餌的慢性作用,讓毒餌在群體中相互傳遞最終導致殺滅整個白蟻群體。有些國家進一步設制了一個存放裝置,將該裝置預先埋設于地下,引誘白蟻、檢查白蟻、監察白蟻、一旦發現白蟻,更換毒餌,消滅白蟻,不僅為白蟻危害采取誘殺方法消滅白蟻,而埋入地下經定期檢查,還能為房屋建筑預防白蟻危害起到監察白蟻作用,達到有則滅之,無則防之,防治相結合的雙重作用,并成為商品化普遍應用。
圖1顯示了一種國外的白蟻防治裝置,該裝置主要是一個中空的結構9,具有開口91,并開有長條形孔92,孔92可供白蟻進入。該結構9內放置木條93,并預先投入誘餌,關閉頂蓋94,然后埋設于地下。當發現白蟻,則打開頂蓋94,將木條93和誘餌倒出,更換毒餌,以殺滅白蟻。
但上述結構的白蟻防治裝置,經檢查若發現白蟻需將木條93全部取出,來更換毒餌,影響白蟻群體活動。而取出的木條上93因沾染誘餌還需要專業人員操作處理,且處理不當可能影響治理效果。
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白蟻防治裝置,以解決現有白蟻防治中檢測和更換毒餌操作不便、容易影響白蟻群體活動而導致防治效果欠佳的技術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白蟻防治裝置,包括帶入口外殼、外殼上的頂蓋以及外殼內設置的木條;該裝置還包括帶孔內殼體,與所述頂蓋相對端開口;該內殼體固定在所述外殼內,與外殼之間具有空隙,用于容置所述木條;以及餌室,其內帶有誘餌/毒餌,該餌室從所述開口插入帶孔內殼體內。
采用上述白蟻防治裝置,由于內殼體和外殼之間容置木條,而誘餌/毒餌的換取通過取出和插入內殼體內的餌室來實現,那么不必移動木條就可以換取誘餌/毒餌,從而大大簡化了毒餌的更換步驟。另外也不破壞白蟻的群體活動,以利白蟻正常取食活動。由于本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無須專業技術人員操作,用戶可自行埋敷核查、更換誘餌,進行操作治理。單獨設置餌室,方便對具孔誘餌/毒餌管進行更換,也保護了生態環境不受污染。
所述外殼、內殼體和餌室均為管狀結構,在外殼與內殼體之間的一圈間隙中可放置多個木條,加強引誘白蟻取食餌料,更便于白蟻侵入餌室中插入的具孔誘餌/毒餌管中取食活動。
所述帶孔內殼體包括帶孔段和固定段,固定段的外徑大于帶孔段的外徑,固定段外表面與外殼的內表面貼合。
所述帶入口外殼遠離頂蓋一端具有一圓錐形底部,以便埋入土中。該圓錐形底部側面開有縫隙,以便多渠道引誘白蟻進入裝置內層和餌室。
所述頂蓋開口,餌室可從該頂蓋開口處插入/取出,進一步簡化了操作。
為了表面敷設之用,外殼還可以做成矩形結構。外殼內設有凸塊,將內殼體固定。內殼體一側直接固接在外殼內也是可以的。
圖1為現有的白蟻防治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白蟻防治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白蟻防治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白蟻防治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白蟻防治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白蟻防治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圖2至圖6,給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予以詳細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功能、特點。
圖2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白蟻防治裝置的整體結構。圖3為圖2的白蟻防治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如圖所示,白蟻防治裝置由帶孔外管1、帶孔內管2、木條3、誘餌/毒餌管4構成。帶孔外管1由頂蓋13、帶孔的管體11和圓錐形底部12三部分構成。圓錐形底部12與管體11之間可直接套接或采用螺紋連接。同樣,頂蓋13套接或者螺紋連接管體11。圓錐形底部12的圓錐面上開有若干縫隙15,以便多渠道引誘白蟻進入裝置內管2和餌室4。頂蓋13的頂端開孔14。帶孔內管2包括帶孔段21和固定段22,固定段22的外徑大于帶孔段21的外徑,整個內管2看上去呈“丫”字形。固定段22靠近頂蓋一端開口23。誘餌/毒餌管4包括一帶孔段41和一抽取段42。
組裝時,帶孔內管2插入外管1中,由于固定段22的外徑與管體11的內徑大小相當,內管2可通過固定段22固定貼合在管體11內。帶孔段21的外徑小于固定段22,因此其與管體11之間存在間隙,該間隙內用于容置若干木條3。木條可以從管體1的底部放入,然后將圓錐形底部12固定連接到管體11上。誘餌/毒餌管4從開口23插入內管2中,最后蓋上頂蓋13即可。誘餌/毒餌管4裝入后,其抽取段42長度突出于管體11外,從孔14內穿過,如圖2所示。這樣一旦發現白蟻侵入,只要拉住抽取段42從孔14中就可以將誘餌管4拉出外管1,更換毒餌后再插入,毫不影響木條3,更換時不破壞白蟻的群體活動,以利白蟻正常取食活動提高誘滅效果,從而提高了誘滅效果。該實施例的裝置用于埋設在土壤中。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白蟻防治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該種裝置用于埋設在混凝土中。如圖所示,該白蟻防治裝置也由帶孔外管1、帶孔內管2、木條3、誘餌/毒餌管4構成。該裝置與上一實施例基本相同,不同點僅在于,所有管體均加長,頂蓋13不開孔,為封閉狀,用于埋設穿透素砼散水坡、明溝等部位。
組裝時,帶孔內管2插入外管1中,由于固定段22的外徑與管體11的內徑大小相當,內管2可通過固定段22固定貼合在管體11內。帶孔段21的外徑小于固定段22,因此其與管體11之間存在間隙,該間隙內用于容置若干木條3。木條可以從管體1的底部放入,然后將圓錐形底部12固定連接到管體11上。誘餌/毒餌管4從開口23插入內管2中,最后蓋上頂蓋13即可。一旦發現白蟻侵入,打開頂蓋13,拉住抽取段42就可以將誘餌管4拉出外管1,更換毒餌后再插入,毫不影響木條3,更換時不破壞白蟻的群體活動,以利白蟻正常取食活動提高誘滅效果,從而提高了誘滅效果。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白蟻防治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該裝置是用于各類物體平面或門、窗框縫隙、邊角來誘殺白蟻。如圖所示,該白蟻防治裝置由矩形盒式外殼5、帶孔內管7、木條3(圖中未畫出)、誘餌/毒餌管8構成。
盒式外殼5由頂蓋51和殼體52構成。頂蓋51和殼體52之間可通過螺絲固定。殼體52一側面開有長條形孔54,作為引誘白蟻的入口通道。殼體52內側面設有凸塊53,卡住帶孔內管7的外圓周以固定內管7。
組裝時,帶孔內管2放入殼體52中,外圓周抵靠在凸塊53上固定,帶孔內管7與殼體52之間的空間用于容置若干木條3(圖中未畫出)。誘餌/毒餌管8插入內管7中,最后蓋上頂蓋51即可。一旦發現白蟻侵入,打開頂蓋51,抽出誘餌管8,更換毒餌后再插入,毫不影響木條3,更換時不破壞白蟻的群體活動,以利白蟻正常取食活動提高誘滅效果,從而提高了誘滅效果。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白蟻防治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該裝置是用于室外樹木或弧面異型物體表面來誘殺白蟻。如圖所示,該白蟻防治裝置由矩形盒式外殼61、62,帶孔內管7、木條3(圖中未畫出)、誘餌/毒餌管8構成。
外殼分為上殼體61和下殼體62,其中的上殼體61也可以看作頂蓋。上殼體61四側面中的一側面具缺口63,下殼體62相對應的同一側面也具缺口64。帶孔內管7一側直接固接在下殼體62內。
組裝時,帶孔內管7固接在下殼體62內,帶孔內管7與下殼體62之間的空間用于容置若干木條3(圖中未畫出)。誘餌/毒餌管8插入內管7中,最后蓋上上殼體61即可。一旦發現白蟻侵入,抽出誘餌管8,更換毒餌后再插入,毫不影響木條3,更換時不破壞白蟻的群體活動,以利白蟻正常取食活動提高誘滅效果,從而提高了誘滅效果。
前面提供了對較佳實施例的描述,以使本領域內的任何技術人員可使用或利用本實用新型。對該較佳實施例,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基礎上,可以作出各種修改或者變換。應當理解,說明書中所舉的實施例僅是一種較佳實施例,對該實施例做出的修改或者變換都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白蟻防治裝置,包括帶入口外殼、外殼上的頂蓋以及外殼內設置的木條;其特征在于,該裝置還包括帶孔內殼體,與所述頂蓋相對端開口;該內殼體固定在所述外殼內,與外殼之間具有空隙,用于容置所述木條;以及餌室,其內帶有餌劑,該餌室從所述開口插入帶孔內殼體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蟻防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內殼體和餌室均為管狀結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白蟻防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孔內殼體包括帶孔段和固定段,固定段的外徑大于帶孔段的外徑,固定段外表面與外殼的內表面貼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白蟻防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入口外殼遠離頂蓋一端具有一圓錐形底部,該圓錐形底部側面開有縫隙。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白蟻防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頂蓋開口,餌室從該頂蓋開口處插入/取出。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蟻防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為矩形結構,外殼內設有凸塊,將內殼體固定。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蟻防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為矩形結構,內殼體一側固接在外殼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白蟻防治裝置,該裝置包括帶入口外殼、外殼上的頂蓋以及外殼內設置的木條;該裝置還包括帶孔內殼體,與所述頂蓋相對端設有開口;該內殼體固定在所述外殼內,與外殼之間具有空隙,用于容置所述木條;以及餌室,其內帶有誘餌/毒餌,該餌室從所述開口插入帶孔內殼體內。采用上述白蟻防治裝置,由于內殼體和外殼之間容置木條,而誘餌/毒餌的換取通過取出和插入內殼體內的餌室來實現,那么不必移動木條就可以換取誘餌/毒餌,從而大大簡化了毒餌的更換步驟。另外也不破壞白蟻的群體活動,以利白蟻正常取食活動。由于本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無須專業技術人員操作,用戶可自行埋敷核查、更換誘餌,進行操作治理。
文檔編號A01M1/20GK2932997SQ200620043139
公開日2007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23日 優先權日2006年6月23日
發明者何秀松, 何彬 申請人:上海港臣治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