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以及其在防治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小麥全蝕病、水稻惡苗病、水稻紋枯病、香蕉葉斑病等重要病害,尤其是抗多菌靈的小麥赤霉病、抗咪鮮胺的水稻惡苗病方面的應用。
背景技術:
以下內容描述了兩個單劑的應用情況、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及本發明的新穎性。
1.新型高效殺菌劑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 殺菌劑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中文通用名氰烯菌酯,試驗代號JS399-19,是江蘇省農藥研究所于1998年合成發現,2001年進入田間試驗,目前已獲得中國發明專利兩項,分別為發明名稱為2-氰基-3-取代苯基丙烯酸酯類化合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以及在農作物上的應用,專利號為ZL 01115593.0;發明名稱為含有化合物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的殺菌組合物,專利號為ZL2004100140978,實質保護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多菌靈的殺菌組合物。該化合物已完成農藥臨時登記并開展產業化開發。該殺菌劑屬2-氰基丙烯酸酯類,是一種結構新穎、作用方式獨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殺菌劑,可有效防治由禾谷鐮孢菌引起的小麥赤霉病、水稻惡苗病等重要病害[倪玨萍等,新生型殺菌劑氰烯菌酯JS399-19的研究工發進展,第五屆全國農藥交流會論文集,2005年,南京,P132~137]。
(1)化合物基本情況 其化學名稱為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在化學結構方面屬于氰基丙烯酸酯類,是該類結構中第一個農用殺菌劑品種。化學結構式為
圖1。
分子式C12H12N2O2熔點(純品)117-119℃ 溶解性白色固體,難溶于水,石油醚等非質子性溶劑, 易溶于氯仿,丙酮,二甲亞砜,N,N-二甲基甲酰胺等質子性極性溶劑。
(2)氰烯菌酯的基本研究進展 從開始該類化合物的研究、發現化合物活性到進行臨時登記經歷了約七年的時間,其間確定了氰基丙烯酯酸作為先導結構,并多次優化,發現了一系列活性化合物,經反復篩選、評價,選擇了JS399-19作為候選開發化合物。該化合物的研究,經歷了合成小試及中試,分析方法研究、全分析研究、原藥企業標準制定、10%乳油及25%懸浮劑企業標準制定,制劑優化和試生產,室內外活性驗證、生物特性研究及田間應用技術研究,原藥和制劑衛生毒理學研究,制劑對環境生物的風險評價等等工作,至2006年具備了農藥臨時登記條件。該品種曾受到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江蘇省科研院所技術開發專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的資助,研究進展順利,為該品種的產業化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
(3)氰烯菌酯的生物活性 研究發現,氰烯菌酯對由禾谷鐮刀菌引起的小麥赤霉病有特效,對小麥赤霉病、水稻惡苗病、西瓜枯萎病等鐮刀菌引起的病害均有效。具有保護、治療作用,特別是對多菌靈產生抗性的小麥赤霉病同樣有效,對咪鮮胺產生抗性的水稻惡苗病同樣有效。研究表明,氰烯菌酯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活性優于常用藥劑多菌靈,它的發現為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提供了替代輪用藥劑。同時,由于多菌靈一直是小麥赤霉病防治的主打藥劑,在不同區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而氰烯菌酯對抗性菌株同樣高效的特性,極有利于為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優良藥劑[李恒奎等,JS399-19對抗多菌靈小麥赤霉病的毒力研究,第六屆全國農藥創制學術交流會,381~382,2005,天津]。
(4)氰烯菌酯安全性 農藥衛生毒理學試驗表明,氰烯菌酯屬低毒類農藥,25%懸浮劑屬微毒類農藥,急性經口和經皮的LD50均大于5000mg/kg,對眼睛和皮膚均無刺激。環境評價試驗表明,25%懸浮劑對蜜蜂、家蠶低毒,對魚,鳥中毒。對家蠶低風險,對蜜蜂中至高風險。使用時注意對魚及蜜蜂的影響。
2.三唑類殺菌劑丙環唑 丙環唑,化學名稱1-[2-(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環-2-甲基]-1-氫-1,2,4-三唑,英文通用名Propiconazole。丙環唑屬三唑類殺菌劑,是具有保護和治療作用的內吸性殺菌劑,可以防治子囊菌、擔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別對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香蕉葉斑病等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農藥電子手冊2007年1月實時升級版]。本實驗室測試表明,對小麥赤霉病具有生物活性。盛秀蘭等1995年報道,丙環唑還可以調節生長、促進增產作用[盛秀蘭等,應用丙環唑防治小麥全蝕病的研究,(植物保護)1995年第6期P37-38]。
3.小麥、水稻等農業生產上需要廣譜、高效、安全的新型殺菌劑品種 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是小麥生產上的重要病害。近三十年來小麥赤霉病的防治一直依賴苯丙咪唑類殺菌劑,尤其是多菌靈,長期使用在部分地區已產生了中等或高度抗藥性。迫切需要有效藥劑進行輪用來治理該抗藥性。而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新型氰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氰烯菌酯是防治小麥赤霉病及抗多菌靈小麥赤霉病的特效藥,其對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均有重要意義。
小麥白粉病的防治大多采用三唑類殺菌劑如三唑酮、三唑醇等,隨著丙環唑在國內的工業化生產和應用開發,開始在小麥、水稻、果樹等作物上進行應用。丙環唑對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小麥紋枯病、小麥全蝕病等小麥病害有效,對水稻紋枯病等有效,對香蕉葉斑病、蘋果炭疽病等果樹病害有效。因此,從農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原則出發,選擇了氰烯菌酯與丙環唑進行聯合作用研究,篩選復配增效配方,為農業生產提供廣譜、高效、安全的新殺菌劑品種,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確保提供優質源頭農產品提供優質農資產品,在小麥、水稻等生產中防病治病、調節促進生長,并將有效地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
4.本發明的新穎性分析 殺菌劑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是申請者(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究開發的創新殺菌劑。有關發明專利已獲授權或實審,關于組合物方面,與多菌靈的復配組合已獲授權。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氰烯菌酯,JS399-19)的專利共4件,至2007年3月1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含丙環唑的專利有3 1件,而與丙環唑的組合未見公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為小麥、水稻、果樹等農業生產提供廣譜、高效、安全的新型殺菌劑,防治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小麥全蝕病等,防治水稻惡苗病、水稻紋枯病等,防治香蕉葉斑病、蘋果炭疽病等,確保小麥、水稻等作物生長,提高小麥、水稻等生產的產量和質量。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達到 一種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該殺菌組合物的有效活性成份包含 A組份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 B組份丙環唑, 其中,A組份與B組份的重量比為64~0.33∶1,優選為16~2∶1。
該殺菌組合物優選由A組份和B組份,與農業上合適的載體和/或添加劑,制成的水分散粒劑、懸浮劑、水乳劑、可濕性粉劑或乳油劑。
本殺菌組合物在治理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小麥全蝕病、水稻惡苗病、水稻紋枯病或香蕉葉斑病方面的應用。
殺菌組合物在治理抗多菌靈的小麥赤霉病或抗咪鮮胺的水稻惡苗病方面的應用。
在新農藥研究開發中,為了合理保護新品種,堅持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原則,延緩藥劑抗藥性的產生,延長品種商業壽命,也需要對新殺菌劑進行抗藥性研究,加強與不同類型或作用機理殺菌劑的聯合作用研究,擴大殺菌譜,優化使用技術,發揮藥劑聯合作用優勢,延長新品種使用壽命。
本發明之所以選擇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一是因為氰烯菌酯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具有特效,丙環唑對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小麥全蝕病等有效,還有部分調節生長促進增產的作用。二是因為小麥生產中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等病害常常會同期或先后發生,會將多種藥劑進行同期防治,可以一次用藥,多種病害兼治。三是考慮降低藥劑使用的壓力,減少用量,延緩抗性,延長藥劑使用壽命,提高藥劑綜合經濟壽命。四是考慮實際應用中擴大殺菌譜、提高防效、節省勞動力成本等因素,開展了氰烯菌酯和丙環唑的復配研究工作,篩選出了增效組合,使本發明的創造性具體充分。
本發明提供一種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具體有三個特征 特征一有效活性成份包含A組份為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B組份為丙環唑,A組份與B組份的重量配比為64~0.33∶1,優選重量配比為16~2∶1。
特征二由A和B組份為有效殺菌成份所組成的殺菌組合物可以是水分散粒劑或懸浮劑或水乳劑或可濕性粉劑或乳油等制劑。
特征三該殺菌組合物對防治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水稻惡苗病、水稻紋枯病、香蕉葉斑病等重要病害均有優良防效。特別對防治抗多菌靈的小麥赤霉病、抗咪鮮胺的水稻惡苗病等產生抗性的病害也有優良防效。
上述發明特征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 (1)關于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丙環唑的生物學特點分析 ①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 如背景技術中所描述的,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對小麥赤霉病、水稻惡苗病、西瓜枯萎病等鐮刀菌引起的病害具有高效。對小麥赤霉病、水稻惡苗病、西瓜枯萎病的離體殺菌活性(EC50值)分別為0.1411、0.4592、3.5649ug/ml。殺菌作用方式研究表明,該殺菌劑具有保護、治療作用。田間藥效試驗研究表明,在小麥揚花初期使用12.5~37.5g/畝,均勻噴霧,防治小麥赤霉病極為有效,防效優于同劑量的多菌靈,而且對產生抗性(抗多菌靈)的地區同樣有效。采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00~4000倍液,浸種處理水稻種,可有效防治水稻惡苗病,防效優于同劑量的常用藥劑咪鮮胺。但是氰烯菌酯對小麥白粉病基本無效。
此外,發明者還研究了氰烯菌酯對小麥赤霉病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活性,表明氰烯菌酯對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EC50分別為0.1415和0.1760ug/ml;EC95分別為0.9224和0.8201ug/ml。而多菌靈對相同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EC50分別為0.4225和7.3952mg/L;EC95分別為0.8324和34.4299mg/L。多菌靈對敏感菌株具有很好的活性,而對抗性菌株的活性較差。由此,進一步表明氰烯菌酯對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均具有高效。
②丙環唑 丙環唑是廣譜性三唑類殺菌劑,發明者研究表明丙環唑對小麥白粉病高效,溫室小麥盆栽測試時,4ug/ml的防效達100%。丙環唑對小麥赤霉病有活性,對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EC50分別為0.3148和0.3551ug/ml,EC95分別為12.5867和27.4634ug/ml。活性低于氰烯菌酯。
(2)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丙環唑聯合作用研究結果 ①氰烯菌酯與丙環唑對小麥赤霉病敏感菌株的聯合作用呈現增效作用 采用氰烯菌酯和丙環唑原藥,以小麥赤霉病敏感菌株為生測靶標,測試和評價方法參照NY/T1156.2-2006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絲生長試驗平皿法,殺菌劑第6部分混配的聯合作用測定,評價了氰烯菌酯與丙環唑的聯合作用類型,結果表明氰烯菌酯64~0.33∶1范圍內,聯合作用是復雜的,有拮抗、相加及增效作用等。不同配比范圍內,聯合作用類型是不同。配比優化篩選表明,當16~2∶1時表現為增效或相加作用。采用敏感菌株進行共毒系數測試表明當氰烯菌酯16~2份,丙環唑1份時共毒系數均顯著大于120,表現明顯增效作用。
②對小麥赤霉病抗性菌株的聯合作用呈現增效作用 采用相同方法,測試了氰烯菌酯和丙環唑對抗性菌株的聯合作用,結果表明氰烯菌酯與丙環唑8∶1或2∶1時增效作用顯著。
③對小麥白粉病的聯合作用呈現增效或相加作用 采用氰烯菌酯和丙環唑原藥,以小麥白粉病菌為生測靶標,測試和評價方法參照NY/T1156.4-2006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4部分防治小麥白粉病試驗盆栽法,噴藥后24h接菌,測試保護作用。丙環唑防治小麥白粉病高效,劑量為4、1ug/ml時噴霧后8天防效分別為100、90%。氰烯菌酯防治小麥白粉病效果低,劑量為100ug/ml時防效為80%。當丙環唑1份與氰烯菌酯2~16份復配組合時,各組合處理的防效均優于丙環唑單劑相同劑量時的防治效果。表明,兩者聯合作用顯示增效或相加協同作用。
(3)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可以開發成環保型、高性能的新制劑 作為本發明的有害生物的研究對象是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水稻惡苗病、水稻紋枯病、香蕉葉斑病等,均是小麥、水稻、果樹等田發生嚴重的病害。一般要求藥劑最好具有保護、治療、內吸和滲透等特性。氰烯菌酯具有保護、治療等作用,丙環唑具有內吸、滲透等作用。因此,復配組合所形成的新制劑具有保護、治療、內吸、滲透等特性,符合實際用藥的要求。
從兩個有效成份的理化特性分析,可以將新制劑做成水分散粒劑或懸浮劑或水乳劑或可濕性粉劑或乳油等劑型。以達到乳化性能及穩定性優良,對植物的粘附展著性強,滲透傳導性好的要求。
制備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時,可將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丙環唑與適當的載體和/或添加劑,如乳化劑、分散劑、穩定劑、滲透劑等混合,按常用方法制得水分散顆粒劑、懸浮劑、水乳劑、可濕性粉劑或乳油等。適合在本發明具有殺菌活性的組合物中使用的載體可以是通常用于農業園藝藥劑的任何一種固體或液體載體,根據需要,可使用各種表面活性劑、穩定劑、和其它輔助成份。在商業用的制劑中,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還可以與其它活性成份混合(例如各種殺蟲劑、殺螨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增效劑、肥料、芳香劑),以擴展其實用性。
(4)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可有效防治小麥、水稻等多種病害,并有促進生長提高產量的功效。
本發明的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和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可有效防治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水稻惡苗病、水稻紋枯病、香蕉葉斑病等重要病害均有優良防效。特別對防治抗多菌靈的小麥赤霉病、抗咪鮮胺的水稻惡苗病等產生抗性的病害也有優良防效。
雖然本發明殺菌組合物的施用量需根據主要條件如種群密度、核心作物的種類和耕作形式、天氣條件、施用方式等而調整,但一般而言,每公頃施用的總量為0.1~1000g,優選的為1~500g。在實踐中,當本發明殺菌組合物為水分散性顆粒、懸浮劑、水乳劑、可濕性粉劑、乳油等時,可按對應的有效成份用量稀釋后施于作物和有害生物上。
由于丙環唑具有一定的調節生長,促進增產的作用,因此,本殺菌組合物的應用,一方面控制了病害起到提高作物產量的質量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會促進生長,提高作物產量。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發明具有下列優點和效果 (1)本發明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廣譜、高效、安全,為小麥、水稻、果樹等作物生產提供了優良和安全的新型殺菌劑。
本發明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表現了氰烯菌酯及丙環唑兩個單劑的優良性能,也呈現了聯合增效作用,一是在殺菌譜方面大大擴大,噴霧使用時可使小麥生長期的大多數病害能得到控制,種子處理時可使水稻種子和秧田期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對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水稻惡苗病、水稻紋枯病、香蕉葉斑病等重要病害均有高效。特別對防治抗多菌靈的小麥赤霉病、抗咪鮮胺的水稻惡苗病等產生抗性的病害也有優良防效。氰烯菌酯和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與單一的氰烯菌酯或丙環唑相比不僅具有顯著的增效作用,而且是一種環保型、高性能的新型復配殺菌劑,使用高效、安全,為小麥、水稻、果樹等作物生產提供了優良和安全的新型殺菌劑。
(2)研究開發一個具有良好市場價值的農藥品種需要8~10年的周期,而一個好品種的經濟生命周期應不低于10年,而中國農民的用藥習慣是好不容易找到好藥,找到了就不放,不考慮綜合利用的抗藥性的問題。因為單一藥劑的使用會加大藥劑選擇壓力,容易使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隨之而來的就是藥效降低或防治無效。因此,從保護創制殺菌劑氰烯菌酯和優良殺菌劑丙環唑的角度出發,開發其復配制劑具有科學性,有利于保護新品種的經濟壽命,降低單劑用量,減輕藥劑選擇壓力,延緩抗藥性的產生或發展。
(3)本發明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殺菌組合物在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小麥全蝕病等病害同期發生時,可達到兼治目的,同樣,對水稻種子處理時對帶菌種子的病原菌也有起到兼治作用。因此,節省了人工成本;同時與簡單的田頭混用相比,減少了藥劑用量,降低了農業成本。
(4)本發明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對抗多菌靈的小麥赤霉病菌有特效,對抗咪鮮胺的水稻惡苗病菌有特效,這就為小麥赤霉病、水稻惡苗病的抗性治理年供了輪換使用的有效藥劑。
(5)由于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其聯合作用是增效作用,因此,不僅擴大了殺菌譜,而且降低了藥劑的有效用量,提高了藥劑使用效率;降低了農本,提高了防效。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在下面的實施例中,對本發明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殺菌組合物作進一步的說明,但其活性成份及其配比、輔助成份及其添加量等都不限于以下實施例。另外,實施例中所有的份數均以重量計。
按常規制劑加工方式進行,其成份和重量份數如下所示 實施例180%水分散粒劑 實施例234%懸浮劑 實施例330%水乳劑 實施例422%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510%乳油 實施例617%乳油 實施例761%水分散粒劑 下面列舉具體的試驗,對本發明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的應用和可行性進行說明。
試驗1氰烯菌酯、丙環唑、多菌靈等原藥對小麥赤霉病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抑菌活性 供試菌株小麥赤霉病(Gibbrella zeae),敏感菌株G4,抗性菌株G2,本實驗室培養保存。
試驗方法參照NY/T1156.2-2006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絲生長試驗平皿法。含藥培養基制備處理藥劑與對照藥劑用丙酮溶解,配制成母液。按照一定的濃度梯度,將測試藥劑及對照藥劑分別加入經滅菌并冷卻至45℃左右的培養基中混勻,倒入平皿,制成含藥平板。毒力測定采用菌落直徑法。在含藥平板中央接一菌碟,菌絲朝下。25℃下培養至空白對照菌落布滿培養皿2/3以上時,測量各處理的菌落直徑。每個菌落按十字交叉法測量2次,以其平均數代表菌落的大小。以式(1)計算藥劑對菌體生長的抑制率。
采用DPS軟件對測試劑量和菌體生長抑制率進行統計分析,得毒力基線,EC50、EC95值。
試驗結果氰烯菌酯、丙環唑、多菌靈對敏感菌株G4和抗性菌株G2的毒力基線如表1。
表1氰烯菌酯和丙環唑對敏感菌株G4和抗性菌株G2的毒力測定 測試結果表明,氰烯菌酯對小麥赤霉病具有很高毒力,對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EC50分別為0.1415和0.1760ug/ml;EC95分別為0.9224和0.8201ug/ml。活性在同一數量級,進一步表明氰烯菌酯對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均具有高效。丙環唑對小麥赤霉病具有活性,對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EC50分別為0.3148和0.3551ug/ml;EC95分別為12.5867和27.4634ug/ml。丙環唑對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活性有差異,但不甚顯著。多菌靈對小麥赤霉病具有活性,對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EC50分別為0.4225和7.3952mg/L;EC95分別為0.8324和34.4299mg/L。多菌靈對敏感菌株具有很好的活性,而對抗性菌株的活性較差。
試驗2氰烯菌酯對小麥赤霉病的保護和治療作用 供試材料小麥赤霉病菌G4。
試驗方法保護作用測試方法先將氰烯菌酯、多菌靈系列濃度樣品均勻的噴灑在小麥(二葉期)上,處理一天后,用大頭針刺小麥的第一張葉片中下部,每張葉片上兩個孔,再取新鮮菌絲塊(直徑5mm)粘在葉片上有孔處,每處理設8個重復,用保濕罩保濕,正常光線,溫度26℃,濕度95%以上。四天后檢查試驗結果,測量病斑長度,計算抑制率。
治療作用測試方法先用大頭針刺小麥(二葉期)的第一張葉片中下部,每張葉片上兩個孔,再取新鮮菌絲塊(直徑5mm)粘在葉片上有孔處,每處理設8個重復,用保濕罩保濕,正常光線,溫度26℃,濕度95%以上。接種一天后,將化合物II-1、多菌靈系列濃度樣品均勻的噴灑在小麥上,3天后檢查試驗結果,測量病斑長度,計算抑制率。
試驗結果氰烯菌酯對小麥赤霉病的保護作用測試結果如表2。從表可知,化合物氰烯菌酯具有保護和治療雙重作用,且保護作用優于治療作用。
表2氰烯菌酯防治小麥赤霉病的保護和治療作用測試 試驗3氰烯菌酯與丙環唑對小麥赤霉病菌敏感菌株的增效作用 供試菌株小麥赤霉病(Gibbrellazeae),敏感菌株G4,本實驗室培養保存。
試驗方法參照NY/T1156.2-2006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絲生長試驗平皿法。
復配組合增效效果統計方法如下藥劑處理3天后測量菌落直徑,以式(1)計算藥劑對菌體生長的抑制率。單一劑量的實測抑制率分別為Pa、Pb,則相同劑量混合后理論死亡率P=1-(1-Pa)(1-Pb),增效效果=實測抑制率P。-理論抑制率P。評價標準P。-P<-5為拮抗,-5<P。-P<5為相加,P。-P>5為增效。
共毒系數根據孫云沛法計算CTC,當CTC≥120該復配劑表現增效;CTC≤80表現為拮抗;80<CTC<120為相加作用。
試驗結果 (1)配比篩選結果 氰烯菌酯對小麥赤霉病的推薦劑量為25g/畝,丙環唑對小麥白粉病的推薦劑量8.3g/畝,結合單劑的毒力測定結果分析,設計了64~0.33∶1的系列配比進行增效效果測試,并先出了增效可能大的配比范圍,并進行了配比優化,如表3。在氰烯菌酯16~2份、丙環唑1份時均表現相加或增效作用。
表3氰烯菌酯與丙環唑復配配比優化結果 綜合配比篩選和優化結果,測試了5個配比的共毒系數。如表4。
表4各配比的共毒系數 從共毒系數分析,當氰烯菌酯2~16份,丙環唑1份時均表現顯著增效作用,共毒系數為150.33~336.44。均表現顯著增效作用。因此,優選配比為氰烯菌酯2~16份,丙環唑1份。
試驗4氰烯菌酯與丙環唑對小麥赤霉病菌抗性菌株的增效作用 采用相似方法,測試了氰烯菌酯、丙環唑對小麥赤霉病菌抗性菌株的聯合作用,結果如表5。
表5氰烯菌酯和丙環唑對敏感菌株G2的配比篩選結果 對于抗性菌株,在8+1至1+2.67的范圍內具有相加或增效作用。
試驗5氰烯菌酯與丙環唑對小麥白粉病菌的增效作用 試驗材料小麥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D.c.f.sp.tritici E.Marchal],在室內活體寄生培養。
試驗方法參照NY/T1156.4-2006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4部分防治小麥白粉病試驗盆栽法,噴藥后24h接菌,測試保護作用。
試驗結果采用目測分級的方法對結果進行調查,具體結果如表6。
表6氰烯菌酯、丙環唑等對小麥白粉病藥劑處理8天后結果 結果表明丙環唑防治小麥白粉病高效,劑量為4、1、0.5、0.1ug/ml時噴霧后8天防效分別為100、90、70、25%。氰烯菌酯防治小麥白粉病效果低,劑量為100、10、1ug/ml時防效分別為80、60、15%。丙環唑/氰烯菌酯=1/2、1/4、1/6、1/8、1/10、1/12、1/16時,固定丙環唑劑量為0.5ug/ml,改變氰烯菌酯劑量,其防效分別為80、90、95、95、100、100、100%,復配組合防治小麥白粉病效果優于丙環唑單劑相同劑量時的防治效果。
試驗6氰烯菌酯、咪鮮胺等對水稻惡苗病菌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抑菌作用 試驗材料,供試菌株為水稻惡苗病菌(Fusarium moniliorme)的FFc4(野生敏感菌株)、FHc12(高抗多菌靈菌株)、OLb6(中抗多菌靈菌株)、CSh11-28,計4個菌株。
試驗方法在系列含藥PSA培養基上測定氰烯菌酯對水稻惡苗病菌5種不同菌株的EC50和EC95。
測定結果用含藥平皿法測定水稻惡苗病菌FFc4、FHc12、OLb6和CSH1 1-28菌株對氰烯菌酯的敏感性。氰烯菌酯對4個菌株的EC50、EC95和回歸方程如表9。
表9氰烯菌酯、咪鮮胺等對不同惡苗病菌菌株的抑菌活性 結果表明,氰烯菌酯對水稻惡苗病菌菌絲生長具有較高的抑菌性,對4種不同菌株具有相似的效果,EC50為0.1612~0.3136ug/ml,EC95為1.2682~6.0455ug/ml;而咪鮮胺4種菌株的活性差別較大,對野生敏感菌株FFc4、高抗多菌靈菌株FHc12、中抗多菌靈菌株OLb6均有較高的活性,EC50為0.0079~0.0584ug/ml,EC95為1.2275~12.0596ug/ml,對咪鮮胺低敏感菌株的EC50為0.0572ug/ml,EC95為29.9726ug/ml。本結果也反映出氰烯菌酯與多菌靈、咪鮮胺無交互抗性。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殺菌組合物的有效活性成份包含
A組份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
B組份丙環唑,
其中,A組份與B組份的重量比為64~0.33∶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組份與B組份的重量比為16~2∶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可由A組份和B組份,與農業上合適的載體和/或添加劑,制成的水分散粒劑、懸浮劑、水乳劑、可濕性粉劑或乳油劑。
4、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在治理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小麥全蝕病、水稻惡苗病、水稻紋枯病或香蕉葉斑病方面的應用。
5、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在治理抗多菌靈的小麥赤霉病或抗咪鮮胺的水稻惡苗病方面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殺菌組合物,其中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與丙環唑的重量配比為64~0.33∶1。該殺菌組合物可以是水分散粒劑或懸浮劑或水乳劑或可濕性粉劑或乳油等制劑。該殺菌組合物可有效地應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小麥全蝕病、水稻惡苗病、水稻紋枯病、香蕉葉斑病等重要病害,對抗多菌靈的小麥赤霉病、抗咪鮮胺的水稻惡苗病同樣具有優良的效果。
文檔編號A01N37/34GK101019536SQ20071002027
公開日2007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07年3月16日
發明者郎玉成, 倪玨萍, 馬亞芳, 馮紅梅, 刁亞梅 申請人: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