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防治稻飛虱的殺蟲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84528閱讀:72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防治稻飛虱的殺蟲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害蟲化學防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治稻飛虱的殺蟲組合物。
背景技術
中國水稻常年種植面積為2700萬公頃左右,水稻飛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蟲,包括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通過刺吸式口器吸取水稻汁液為害,還傳播病毒病。近年來,稻飛虱在水稻主要產區危害猖厥,水稻生產損失巨大。長期以來,稻飛虱的防治主要依靠吡蟲啉、敵敵畏等藥劑,其中吡蟲啉抗性嚴重,敵敵畏持效期很短,而防治較好的農藥品種如氟蟲腈、毒死蜱、吡蚜酮等價格高或持效性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治稻飛虱的殺蟲組合物,該殺蟲組合物速效性好、持效時間長,對環境生物影響小,農藥成本較低。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該殺蟲組合物由吡蚜酮、噻嗪酮添加助劑和填充劑組成,其中,吡蚜酮0.5-25%,噻嗪酮0.5-25%,助劑5-25%,填充劑25-94%,各組份重量百分比之和等于百分之一百;所述的填充劑為膨潤土、輕鈣、高嶺土、白炭黑或水;所述的助劑為淀粉、聚乙烯醇、木質素磺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鈣、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胺基鈉鹽、任基酚聚氧乙烯醚、氮酮、NNO、拉開粉或紙漿廢液。
本發明的殺蟲組合物依傳統方法制成可濕性粉劑或懸浮劑,施藥量是4-10g.a.i/667m2.。
吡蚜酮,又名吡嗪酮(pymetrozine),化學名稱4,5-二氫-6-甲基-4-(3-吡啶亞甲基氨基)-1,2,4-3(2H)-酮,吡蚜酮是一種專門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如蚜蟲、白粉虱、黑尾葉蟬、灰飛虱等的殺蟲劑,國外已廣泛用于農作物、蔬菜、觀賞植物、棉花、蛇麻草、果樹、柑桔以及水稻等,該殺蟲劑對害蟲有高度的選擇性,對人、哺乳動物低毒,對鳥類、魚類、非靶標節肢動物安全,吡蚜酮對昆蟲具有獨特的作用方式,它與常規的殺蟲劑不同,在生理上是阻止刺吸式口器的昆蟲將口針插入植物組織使其饑餓而死亡,對水稻飛虱速效性好。
噻嗪酮(buprofezin),化學名稱2-特-丁亞胺基-3-異丙基-5-苯基-3,4,5,6-四氫-2H-1,3,5-噻二嗪-4-酮,一種抑制昆蟲生長發育的選擇性殺蟲劑,觸殺作用強,也有胃毒作用,作用機制為抑制昆蟲幾丁質合成和干擾新陳代謝,致使若蟲蛻皮畸形或翅畸形而緩慢死亡,一般施藥后3-7天才能看出效果,對成蟲沒有直接殺傷力,但可縮短其壽命,減少產卵量,并且產出的多是不育卵,幼蟲即使孵化也很快死亡,對半翅目的飛虱、葉蟬、粉虱及介殼蟲類害蟲有良好防治效果,藥效期長達30天以上,對天敵較安全,綜合效應好。
本發明的殺蟲組合物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過對吡蚜酮和噻嗪酮的物性分析,利用吡蚜酮速效性好和噻嗪酮持效期長的特點,將兩者按一定配比復合,與單劑相比,本發明組合物高效低毒,增效明顯,顯著提高了防治效果;(2)抑制了稻飛虱對單一藥劑的抗藥性;(3)兼有速效和長持效的特點,可迅速控制為害,持效期達20天以上,減少藥本和工本;(4)和單劑吡蚜酮相比,組合物大幅度降低了應用成本;(5)用藥量少,低毒,減少稻米、水產品中農藥殘留,對環境友好。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用下列實施例進一步說明,但不限制本發明。
實施例125.5%可濕性粉劑噻嗪酮 0.5%吡蚜酮 25%十二烷基苯磺酸鈣2%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3%白炭黑 2%輕鈣 至100%噻嗪酮和吡蚜酮與助劑經過粉碎機粗粉后,在混合釜中與填充料充分混合,經氣流粉碎機粉碎成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226%懸浮劑噻嗪酮 1%吡蚜酮 25%NNO4%OP-10 5%木質素磺酸鹽 5%聚乙烯醇 5%水 至100%實施例325%可濕性粉劑噻嗪酮 15%吡蚜酮 10%任基酚聚氧乙烯醚 12%氮酮 2%輕鈣 至100%噻嗪酮和吡蚜酮與助劑經過粉碎機粗粉后,在混合釜中與填充料充分混合,經氣流粉碎機粉碎成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430%懸浮劑噻嗪酮 15%吡蚜酮 15%氮酮 3%拉開粉 6%木質素磺酸鹽 12%聚乙烯醇 3%水 至100%實施例530%可濕性粉劑噻嗪酮 15%吡蚜酮 15%木質素磺酸鹽 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胺基鈉鹽 7%白炭黑 3%高嶺土 至100%噻嗪酮和吡蚜酮與助劑經過粉碎機粗粉后,在混合釜中與填充料充分混合,經氣流粉碎機粉碎成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650%懸浮劑噻嗪酮 25%吡蚜酮 25%木質素磺酸鈣 8%烷基酚聚乙烯醚胺基鈉鹽 8%紙漿廢液 5%
聚乙烯醇 2%水 至100%將噻嗪酮和吡蚜酮與助劑及水經過攪拌機攪拌后,分別按序經過球磨機和沙磨機研磨成懸浮劑。
測定方法采用室內生物測定和大田藥效試驗相結合的方法,首先通過生物測定得出不同比例的復配劑對稻飛虱的共毒系數,再通過田間試驗明確其防治效果確定配方和用量。
供試昆蟲復配劑中兩種單劑組分之間的增效作用測定,所用的稻飛虱為室內飼養的褐飛虱和灰飛虱3齡若蟲;田間試驗的蟲源為水稻田自然發生的稻飛虱。
供試藥劑噻嗪酮安徽省池州新賽德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吡蚜酮江蘇安邦電化有限公司生產。
室內增效生物測定稱取一定量的噻嗪酮和吡蚜酮原藥,分別加入木質素磺酸鈣6%,白炭黑2%,輕質碳酸鈣補足,經微型氣流粉碎機粉碎制成1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單劑和1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單劑,將兩種單劑按一定比例混合成不同配比的兩元復配劑,具體比例見實施例,用水將各復配劑分別稀釋成一系列濃度的供試藥液,以清水作為空白對照;稻飛虱采用浸苗法測定,稻苗在藥液中浸1秒后取出,先置于吸水紙上吸去殘留藥液,再接入稻飛虱,于浸液后24h、48h、72h分別調查死亡蟲數,計算兩種藥劑的毒力和共毒系數;室內增效生物測定的結果表明噻嗪酮和吡蚜酮按有效成份4∶1、3∶2、1∶1、2∶3、1∶4,對褐飛虱的共毒系數分別為128、137、158、172、184;對灰飛虱的共毒系數分別為121、142、178、185、179;表明噻嗪酮和吡蚜酮按有效含量復配后對稻飛虱有顯著的增效殺蟲作用。
田間藥效試驗共設6個處理,供試藥劑為實施例3的25%噻嗪酮·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克、30克、40克/667m2,對照藥劑為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WP)40克/667m2,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WP)20克/667m2,空白對照一個;在稻飛虱低齡若蟲期將單劑和或復配劑按每667m2用量對水50千克,均勻噴霧,每小區25m2,每個處理重復3個小區,分別于1天、7天、15天調查殘蟲數,計算防治效果和差異顯著性,同時調查供試作物有無藥害癥狀,確定藥劑的安全性;下表為吡蚜酮、噻嗪酮及其復配劑防治稻飛虱的田間殺蟲效果

注a表示在0.05水平上顯著,b表示在0.05水平上有差異,c表示在0.05水平上不顯著;A表示在0.01水平上顯著,B表示在0.01水平上有差異,C表示在0.01水平上不顯著。
上表結果表明藥后1天防效最好的是25%噻嗪酮·吡蚜酮WP(40g/畝),防效為93.66%,其次為25%吡蚜酮WP,防效為92.10%,防效最差的是25%噻嗪酮WP,僅為33.10%,供試藥劑3個處理明顯高于對照藥劑25%噻嗪酮WP;藥后7天防效最好的是25%噻嗪酮·吡蚜酮WP(40g/畝),防效為92.77%,其次為25%噻嗪酮·吡蚜酮WP(30g/畝),防效為90.89%,防效最差是的25%噻嗪酮WP,防效為83.27%,供試藥劑3個處理明顯高于對照藥劑25%噻嗪酮WP;藥后15天防效最好的是25%噻嗪酮·吡蚜酮WP(40g/畝),防效為95.16%,其次為25%噻嗪酮·吡蚜酮WP(30g/畝),防效為93.45%,防效最差是的25%吡蚜酮WP,防效為83.82%,供試藥劑3個處理明顯高于對照藥劑25%吡蚜酮WP;試驗表明噻嗪酮的藥效緩慢,與吡蚜酮混配,可以顯著提高其速效性;吡蚜酮的持效期較短,與噻嗪酮混配后可以提高其持效期,25%的噻嗪酮和吡蚜酮組合物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試驗期間觀察,水稻無任何藥害癥狀,試驗藥劑對水稻安全。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治稻飛虱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殺蟲組合物由吡蚜酮、噻嗪酮添加助劑和填充劑組成,其中,吡蚜酮0.5-25%,噻嗪酮0.5-25%,助劑5-25%,填充劑25-94%,各組分重量百分比之和等于百分之一百。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治稻飛虱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充劑為膨潤土、輕鈣、高岒土、白炭黑或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治稻飛虱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劑為淀粉、聚乙烯醇、木質素磺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十二烷基苯磺酸鈣、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任基酚聚氧乙烯醚、氮酮、NNO、拉開粉或紙漿廢液。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治稻飛虱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殺蟲組合物依傳統方法制成可濕性粉劑或懸浮劑,施藥量為4-10g a.i./667m2.。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治稻飛虱的殺蟲組合物,該殺蟲組合物由吡蚜酮、噻嗪酮添加助劑和填充劑組成,其中,吡蚜酮0.5-25%,噻嗪酮0.5-25%,助劑5-25%,填充劑25-94%,各組份重量百分比之和等于百分之一百;所述的填充劑為膨潤土、輕鈣、高岒土、白炭黑或水;所述的助劑為淀粉、聚乙烯醇、木質素磺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鈣、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胺基鈉鹽、任基酚聚氧乙烯醚、氮酮、NNO、拉開粉或紙漿廢液。本發明的殺蟲組合物速效性、持效性好,對環境生物影響小,農藥成本較低。
文檔編號A01N25/30GK101077071SQ20071002460
公開日2007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14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14日
發明者馮成, 何偉 申請人:鹽城雙寧農化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