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茶毛蟲雄成蟲的誘捕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一種誘捕茶毛蟲的方法,涉及茶毛蟲雄成蟲的誘捕方法,主要涉及聯合使用性誘劑和粘膠色板誘捕茶毛蟲雄成蟲的方法。
背景技術:
:茶毛蟲五w/racfep^wfifocora/eraaStrand屬鱗翅目毒蛾科,為我國茶區常發性害蟲。成、幼蟲密被毒毛,卵塊產于茶叢中下層,也被有毒毛,毒毛觸及皮膚引起紅腫癢痛,影響田間作業。幼蟲咀食茶樹芽梢和成葉,嚴重時啃食樹皮,老熟時在根際落葉處1—2寸深的土層中化蛹。長期以來,該害蟲通常在山區和半山區危害較重,而有機茶園、有機轉換茶園和AA級無公害茶園常建立在山區和半山區。這三類茶園禁用化學農藥,而近年來茶毛蟲又危害嚴重。昆蟲信息素活性強、無污染。若使用性誘劑大量誘殺雄成蟲,減少雌、雄成蟲交尾的機會,將使雌成蟲產下大量未受精的卵而不能孵化,大幅度減少下代蟲口數量。Wakamura等(1994)[1]和趙成華等(1998)[2]先后鑒定出茶毛蟲性信息素主要組分為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10,14-dimethylpentadecylisobutyrate)。戈峰等(2002)[3]用這種單組分性信息素誘芯進行了誘捕雄成蟲試驗,有一定誘效。而有些研究表明,有些源于植物的揮發性物質對害蟲性信息素有增效作用。若在茶毛蟲性信息素中加入能夠增效的茶梢揮發物,制出誘效更好的性誘劑,在雌成蟲產卵前大量地誘殺雄成蟲以減少雌雄成蟲交尾機會,致雌成蟲產出大量未受精卵,將會壓低下代蟲口基數。而且,一些昆蟲對色彩有一定的趨性,尚未見到茶毛蟲成蟲對色彩趨性的報道。若在性信息素中加入增效組分研制出高效性誘劑,再與誘效強的色彩組合,制成茶毛蟲高效性信息素誘捕器并付諸實施,將強化對茶毛蟲的防效。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茶毛蟲雄成蟲的誘捕方法,具體通過以下步驟實現(1)選用茶毛蟲性信息素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為基本組分;(2)選用來自茶梢的揮發性化合物作為增效劑,與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混合制備茶毛蟲性誘劑,性誘劑中每個組分的含量0.01—2.00mg;(3)篩選誘效最強的茶毛蟲性誘劑將4類茶毛蟲性誘劑于主要產茶省茶園進行多年試驗,篩選出誘效最強的茶毛蟲性誘劑;(4)篩選誘效最強的粘膠色板把3種粘膠色板用于茶園中引誘茶毛蟲雄蛾,篩選出一種誘效最強的粘膠色板;(5)將篩選的性誘劑與粘膠色板組合成茶毛蟲性誘器,于茶毛蟲發蛾盛期誘捕雄蛾,誘捕器板狀,下底邊與茶梢平齊,誘捕器之間的距離為1015米。其中步驟(2)所述的揮發性化合物選用乙酸-Z-3-己烯酯、£-2-己烯醛、2-3_己烯_1_醇、芳樟醇中的一種或多種,增效劑的組成為A類乙酸-Z-3-己烯酯;B類乙酸-Z-3-己烯酯、五-2-己烯醛、Z-3-己烯-l-醇;C類乙酸-Z-3-己烯酯、芳樟醇;D類芳樟醇。步驟(2)中性誘劑的組成為第1類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和乙酸-Z-3-己烯酯;第2類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乙酸-Z-3-己烯酯、£-2-己烯醛和Z-3-己烯-l-醇;第3類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乙酸-Z-3-己烯酯和芳樟醇;第4類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和芳樟醇。其中步驟(3)將4類性誘劑注入橡皮頭,制成4類性誘劑誘芯,置茶毛蟲發蛾盛期誘捕雄蛾,進行篩選。其中步驟(5)是將第3類性誘劑與芽綠粘膠色板組合成茶毛蟲性誘器。同時是在茶毛蟲羽化始盛期一一盛末期,將性誘器放入茶園誘捕茶毛蟲雄成蟲。本發明依據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1957)編撰的精典《色譜》,精確確定色板的色彩。本發明的優點1)首次聯用昆蟲信息素與色彩誘捕茶毛蟲雄成蟲,以致大量茶毛蟲雄成蟲被誘捕,減少交尾幾率,導致大量卵不能受精,從而壓低下代蟲口基數。2)本發明方法可減免施藥,無污染,有助于有機茶和無公害茶的生產。3)使用方便。4)成本低。圖1為茶毛蟲性誘器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結合附圖和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1茶毛蟲性誘器的結構參見圖1,性誘器由載有性誘劑的誘芯2和涂上膠粘的色板1組成。誘芯由橡皮制作,類似于一個小瓶蓋,未載有信息素的稱之為橡皮頭。性誘劑的基本組分是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再分別加入增效劑混合,就形成了本發明的性誘劑。色板包括芽綠、素馨黃和白色3種色彩。實施例2誘捕茶毛蟲雄成蟲的方法(1)用茶毛蟲性信息素主要組分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10,14-dimethylpentadecylisobutyrate)為基本組分,純度為色譜純;(2)分別選用來自茶梢的揮發性化合物的4類增效劑組分,純度均為色譜純,與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組成4類性誘劑,4類增效劑的組分為A類乙酸-Z-3-己烯酯;B類乙酸-Z-3-己烯酯、£-2-己烯醛、Z-3-己烯-l-醇;C類乙酸-Z-3-己烯酯、芳樟醇;D類芳樟醇。每類性誘劑中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和增效劑的每個組分的含量是0.1—2.00mg。(3)用無水乙醇浸泡天然橡膠制成的橡皮頭24小時以上,晾干。分別將4類性誘劑注入橡皮頭,制成4類性誘劑誘芯。在浙江、安徽和重慶等省茶區茶毛蟲發蛾盛期誘捕雄蛾,發現誘效最強的是第3類(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乙酸-Z-3-己烯酯、芳樟醇)。(4)制作芽綠、素馨黃和白色3種色板,每板長40cm,寬20cm,涂以無色無味的昆蟲膠。在茶毛蟲發蛾盛期于茶園中誘捕雌雄蛾子,發現芽綠色板的引誘力最強。使用香港美能達公司生產的色彩色差計(colordifferencemeter),型號CR-331C,色空間選用絕對測量方式(1^&化*色差系統)。測得雪白L85~100a-10~-lb+5~+15芽綠L7080a-35-45b+40~+50素馨黃L8090a-1—10b+60+70其中,第1個數值L表示亮度;第2個數值a是色度坐標,"+"表示紅成份,"—"表示綠成份;第3個數值b是色度坐標,"+"表示黃成份,"—"表示藍成份。(5)將芽綠色板與誘效最強的第3類性誘劑組合,制成茶毛蟲性信息素誘捕器。(6)在發蛾盛期將信息素誘捕器懸掛于茶園誘捕茶毛蟲雄成蟲,誘捕器下邊緣與茶梢平齊,誘捕器之間的距離為815米。實施例3誘效最強的性誘劑的篩選在浙江北部、安徽和重慶茶區,茶毛蟲1年2代,第1代成蟲羽化盛期為6月中旬一7月中旬。2004年6月18日一7月4日在安徽省歙縣山區的一片有機茶園中實施誘捕,A—F6種性誘劑分別載于誘芯上,用于試驗,各重復10次,性誘劑組配如下A:1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1mg3-己烯酯B:1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1mg乙酸-Z-3-己烯酯+lmg己烯醛+1mgZ-3-己烯-卜醇C:1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lmg3_己烯酯+1mg芳樟醇D:1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1mg芳樟醇E:1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F:空白誘芯,未加信息物質用直徑30cm的水盆中加入清水和少量洗衣粉,深度5cm,中央水面上1cm處懸掛誘芯,逐日記載誘捕的成蟲數量。水盆誘捕器間距8mx8m。實施例4誘效最強的性誘劑的篩選2005年10月5—10日在安徽省池州市生態茶園進行誘捕試驗,各重復10次,性誘劑組配如下A:0.5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0.5mg乙酸-Z-3-己烯酯B:0.5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0.5mg乙酸-Z-3-己烯酯+O.5mgf-2-己烯醛+0.5mg3-己烯-l-醇C:0.5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0.5mg乙酸-Z-3-己烯酯+0.5mg芳樟醇D:0.5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0.5mg芳樟醇E:0.5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F:空白誘芯,未加信息物質實施例5誘效最強的性誘劑的篩選2006年6月23—26日在江蘇省句容縣山區的一片AA級無公害茶園誘捕,各重復10次,性誘劑組配如下-A:0.1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0.1mg乙酸-Z-3-己烯酯B:0.1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0.1mg乙酸-己烯酯+0.1mgf-2-己烯醛+0.lmgZ-3-己烯-1-醇C:0.l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0.lmg乙酸-Z-3-己烯酯+O.lmg芳樟醇D:O.l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0.lmg芳樟醇E:0.l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F:空白誘芯,未加信息物質實施例6誘效最強的性誘劑的篩選2006年6月21日一7月11日在重慶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無公害茶園實施誘捕。各重復10次,性誘劑組配如下A:0.2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0.2呢乙酸-Z-3-己烯酯B:0.2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0.2mg乙酸-Z-3-己烯酯+0.2mgE-2-己烯醛+0.2mg3-己烯-1-醇C:0.2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0.2mg乙酸-3_己烯酯+0.2mg芳樟醇D:0.2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0.2mg芳樟醇E:0.2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F:空白誘芯,未加信息物質實施例72007年6月20日一7月10日在安徽省敬亭山無公害茶園實施誘捕。各重復10次,性誘劑組配如下A:1.0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2.0mg乙酸-己烯酯B:1.0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2.0mg乙酸_7-3-己烯酯+2.0mgE-2-己烯醛+3.0mg3-己烯-l-醇C:l.O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2.0mg乙酸-Z-3-己烯酯+2.Omg芳樟醇D:l.O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2.0mg芳樟醇E:l.Omg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F:空白誘芯,未加信息物質試驗結果如下不同年份、不同地點和不同蟲口密度茶園的引誘效果有差別,但性誘劑c誘效最好,性誘劑D次之,其余的性誘劑誘效較差(表l)。而且,性誘劑C、D、B和A都誘到了雌蛾,表明加入植物增效組分后對雌蛾也有一定的引誘作用。表l5種性誘劑的每盆誘蛾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注第1和第5行中不同的小寫字母表示性誘劑之間差異顯著實施例8誘效最強的粘膠色板的篩選選用雪白、芽綠和素馨黃3種色板各10個,40cm長,20cm寬,板上附無色無味的昆蟲膠,用細鐵絲附于L3m高的小竹竿上,下邊與茶梢平齊。于羽化盛期誘捕成蟲。色板間距8mx8m。2006年6月21—28日于重慶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無公害茶園誘捕成蟲。實施例9同法,2006年6月20—27日于浙江省松陽縣赤壽鄉試驗。逐日記載被誘捕的成蟲。芽綠色板對茶毛蟲成蟲的誘效最強(表2)。芽綠色板和素馨黃誘到的多為雄蛾,有少數雌蛾。表23種色板的誘蛾總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實施例10附有性誘劑的3種粘膠色板對茶毛蟲成蟲的引誘效果選雪白、芽綠和素馨黃3種色板各10個,每色板附上1個載有性誘劑C的誘芯,各組分劑量均為l.Omg。色板附于1.3m高的小竹竿上,按間距8mx8m的間距置于安徽省麻姑山茶場茶園中。試驗時間2007年6月20—25日,逐日記載,統計累計數。2007年6月20—25日在安徽麻姑山茶場使用選雪白、芽綠和素馨黃色板各10個,誘得的茶毛蟲雄蛾為21、29和24頭。實施例ll茶毛蟲性誘器防效試驗用性誘劑C與實施例8中的芽綠色板組合成茶毛蟲性誘器,各組分劑量均為1.0mg,2007年6月15日,在浙江省紹興御茶村茶業公司選一片約0.5公頃茶毛蟲嚴重發生茶園,1/3作為對照區;2/3作為誘捕區,大約每隔15m放一個性誘器,誘捕第l代雄成蟲。7月8日,調查第2代幼蟲蟲口。與對照區權利要求1.一種茶毛蟲雄成蟲的誘捕方法,通過性誘器完成,其特征是通過以下步驟實現(1)選用茶毛蟲性信息素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為基本組分;(2)選用揮發性化合物作為增效劑,與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混合制備茶毛蟲性誘劑,性誘劑中每個組分的含量0.01-2.00mg;(3)篩選誘效最強的茶毛蟲性誘劑將4類茶毛蟲性誘劑于主要產茶省茶園進行多年試驗,篩選出誘效最強的茶毛蟲性誘劑;(4)篩選誘效最強的粘膠色板把3種粘膠色板用于茶園中引誘茶毛蟲雄蛾,篩選出一種誘效最強的粘膠色板;(5)將性誘劑與粘膠色板組合成茶毛蟲性誘器,于茶毛蟲發蛾盛期誘捕雄蛾。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毛蟲雄成蟲的誘捕方法,其特征是步驟(2)所述的揮發性化合物選用乙酸-Z-3-己烯酯、五-2-己烯醛、Z-3-己烯-l-醇、芳樟醇中的一種或多種組成增效劑,選用的4類增效劑組成分別為A類乙酸-Z-3-己烯酯;B類乙酸-Z-3-己烯酯、£-2-己烯醛、Z-3-己烯-l-醇;C類乙酸-Z-3-己烯酯、芳樟醇;D類芳樟醇。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毛蟲雄成蟲的誘捕方法,其特征是步驟(2)中性誘劑的組成分別為第1類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與乙酸-Z-3-己烯酯混合;第2類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與乙酸-Z-3-己烯酯、£-2-己烯醛和Z-3-己烯"-醇混合;第3類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與乙酸-Z-3-己烯酯和芳樟醇混合;第4類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與芳樟醇混合。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毛蟲雄成蟲的誘捕方法,其特征是步驟(3)所述的篩選是將步驟(2)中組成的4類性誘劑注入橡皮頭,制成4類性誘劑誘芯,置茶毛蟲發蛾盛期誘捕雄蛾,進行篩選。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毛蟲雄成蟲的誘捕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驟(5)是將權利要求3中第3類性誘劑與芽綠粘膠色板組合成茶毛蟲性誘叫益。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毛蟲雄成蟲的誘捕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驟(5)是在茶毛蟲羽化始盛期——盛末期,將性誘器放入茶園誘捕茶毛蟲雄成蟲,誘捕器板狀,下底邊與茶梢平齊,誘捕器之間的距離為10~15米。全文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茶毛蟲雄成蟲的誘捕方法,選用茶毛蟲性信息素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酸酯為基本組分,與揮發性化合物混合制備成茶毛蟲性誘劑,性誘劑中每個組分的含量0.01-2.00mg,將性誘劑與粘膠色板組合制成茶毛蟲性誘器,于茶毛蟲發蛾盛期誘捕雄蛾,誘捕器板狀,下底邊與茶梢平齊,誘捕器之間的距離為10~15米。本發明首次聯用昆蟲信息素與色彩誘捕茶毛蟲雄成蟲,誘捕率高,減少交尾幾率,導致大量卵不能受精,從而壓低下代蟲口基數。本發明方法使用方便,成本低,可減免施藥,無污染,有助于有機茶和無公害茶的生產。文檔編號A01M1/14GK101176441SQ20071030209公開日2008年5月14日申請日期2007年12月24日優先權日2007年12月24日發明者韓寶瑜申請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