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雙軸承漁線輪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71385閱讀:44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雙軸承漁線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雙軸承漁線輪,尤其涉及安裝在釣竿上可對漁線進行 放線和收線的雙軸承漁線輪。
背景技術
在雙軸承漁線輪上,尤其是使用時要在漁線的端部安裝釣鉤等釣 鉤組件而后對其進行拋投這種形式的拋何式漁線輪上,設置有對巻 線筒進行制動的巻線筒制動裝置以防止拋投時漁線被纏繞在一起。 就這種巻線筒制動裝置而言,現有技術中公知有利用離心力的離心 式制動裝置,以及利用磁鐵以產生渦流的磁電式制動裝置等機械式 巻線筒制動裝置。但由于所述機械式巻線筒制動裝置不能自由控制 拋飾過程中的制動力大小,最近還開發了 一種可對作用在巻線筒上 的制動力進行電控的巻線筒制動裝置(例如,參照日本發明專利公
開公報特開2004-208630號)。
這種現有技術中的可電控雙軸承漁線輪的制動裝置是在巻線筒 和漁線輪主體之間設置由磁鐵和線圈構成的發電機構,并通過電控 該發電機構來對拋投中的制動力進行調整。這種制動裝置中設置有 電子電路裝置,該電子電路裝置具有設置在漁線輪主體內部的電 路基板、設置在電路基板上并由控制程序進行控制的微型計算機等 多個電子部件。此外,還在巻線筒上安裝有多個磁鐵,各個磁鐵沿 其旋轉方向并排設置。配置在磁鐵內周的線圏連接到電路基板上。 上述電子電路裝置按如下方式來制動巻線筒,即,當巻線筒旋轉時, 通過存儲在微型計算機的存儲器中的控制程序,來控制由磁鐵和線 圏的相互作用而在線圏中產生的電流,由此來制動巻線筒。
該巻線筒制動裝置中,包括電路基板在內的基板組件被多個螺釘
4部件直接固定在漁線輪主體的側板的開口內,因此,需要從漁線輪 主體的側板打開側罩,并且將安裝在基板組件上的多個螺釘部件從 側板上拆下或裝上,才能對基板組件進行拆卸或安裝。
上述現有技術的巻線筒制動裝置是基板組件被多個螺釘部件直 接固定在漁線輪主體的側板的開口內的裝置,所以需要將安裝在基 板組件上的多個螺釘部件從側板上拆或裝上,才能對基板組件進行 拆卸或安裝。此外,還需要用于安裝或拆卸多個螺釘部件的螺絲刀 等工具,且拆下后的螺釘部件或基板組件的各個零部件會比較零散, 所以在對基板組件進行安裝或拆卸時會比較費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比較容易地對基板組件進行安裝或 拆卸的雙軸承漁線專侖。
本發明技術方案1的雙軸承漁線輪是安裝在釣竿上被用來進行
放線和收線的雙軸承漁線輪,其具有漁線輪主體,其安裝在所述 釣竿上,且其側部具有開口;巻線筒,其安裝在所述漁線輪主體上, 并可相對于所述漁線輪主體旋轉,該巻線筒將所述漁線纏繞在外周; 巻線筒制動單元,其制動所述巻線筒;支承部件,其具有筒狀部和 旋轉支承部,該筒狀部安裝在所述漁線輪主體的所述開口上,該旋 轉支承部安裝在所述筒狀部內側,并對所述巻線筒的轉軸進行支承; 基板組件,其安裝在所述筒狀部的內側,并可相對于所述筒狀部旋 轉,該基板組件上搭載有對所述巻線筒制動機構進行控制的電路; 止脫部件,其安裝在所述筒狀部的內側和所述基板組件的外側之間, 并防止所述基板組件從所述支承部件脫落。
該雙軸承漁線輪中,支承部件(承受部件)和基板組件是通過C 型圈或O型圈等止脫部件形成一體式單元,所以僅拆下支承部件就 可同時將與支承部件形成一體的基板組件也拆下來。因此,不需要
像現有技術那樣,將多個螺釘部件裝在基板組件上或將其從基板組 件拆下來,就可容易地安裝或拆卸基板組件。在技術方案1的雙軸承漁線輪的基礎上,本發明技術方案2的雙 軸承漁線輪中,所述巻線筒制動機構通過所述巻線筒旋轉而產生的 電流對所述巻線筒進行制動。采用這種結構,可電控作用在巻線筒 上的制動力,所以可精確地設定作用在巻線筒上的制動力。
在技術方案1或2的雙軸承漁線輪的基礎上,本發明技術方案3 的雙軸承漁線4侖中,所述雙軸承漁線輪還具有止動部件,該止動部 件防止所述基板組件相對于所述漁線輪主體旋轉。采用這種結構, 例如將基板組件以不可相對于板狀止動部件(基板固定板)移動的 方式固定在其上,并將止動部件以可相對于漁線輪主體旋轉的方式 固定在其上,這樣,可使基板組件以如下狀態固定到漁線輪主體上 即,相對于支承部件可旋轉,但相對于漁線輪主體不可旋轉。此外, 例如在通過使支承部件旋轉而將其安裝在漁線輪主體上或將其從漁 線輪主體上拆下時,即使讓支承部件旋轉,也可使基板組件定位在 相對于側板而言的規定位置。因此,通過使基板組件相對于漁線輪 主體的側板定位在規定的位置,例如能可靠地讓磁鐵與設置在基板 組件上的霍爾元件的位置相對應,其中,該磁鐵與設置在側罩上的 模式操作鈕聯動,該側罩相對于漁線輪主體的側板進行打開或關閉 操作,該霍爾元件同所述與模式操作鈕聯動的磁鐵相對應。
在技術方案3的雙軸承漁線輪的基礎上,本發明技術方案4的雙 軸承漁線輪中,所述漁線輪主體具有在所述開口上形成的止動凹部;
構,通過將止動部件的止動凹部卡合到漁線輪主體的止動突起上, 能以簡單的結構來實現止動部件對漁線輪主體的止動。
在技術方案3的雙軸承漁線輪的基礎上,本發明技術方案5的雙 軸承漁線輪中,所述漁線輪主體具有在所述開口上形成的止動突起;
構,通過將止動部件的止動突起卡合到漁線輪主體的止動凹部上,
能以簡單的結構來實現止動部件對漁線4侖主體的止動。
在技術方案3~5中任意一項的雙軸承漁線輪的基礎上,本發明技術方案6的雙軸承漁線輪中,所述止動部件被螺紋固定在所述基 板組件上。采用這種結構,例如使外形比基板組件的外形大的板狀 止動部件(基板固定板),螺紋固定到與基板組件的支承部件安裝 側相反的 一 側的表面上,可防止基板組件朝支承部件安裝側相反的 一側脫落。
在技術方案1~6中任意一項的雙軸承漁線輪的基礎上,本發明 技術方案7的雙軸承漁線輪中,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筒狀部的內周 部具有環狀的槽部;所述止脫部件為安裝在所述基板組件的外周部 和所述槽部上的環狀部件。采用這種結構,例如將C型圏或O型圈 等環狀部件彈性卡合到筒狀部內周部的槽部與基板組件外周部之間 的間隙內,由此,可在基板組件與支承部件可相對旋轉的狀態下, 將基板組件裝入支承部件。
在技術方案1 ~7中任意一項的雙軸承漁線輪的基礎上,本發明 技術方案8的雙軸承漁線輪中,所述漁線輪主體具有在所述開口的 內周部形成的內螺紋部;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外螺紋部,其形成于所 述筒狀部的外周部,與所述內螺紋部旋合的外螺紋部。采用這種結 構,通過將支承部件的外螺紋部旋合到漁線輪主體的內螺紋部上, 可使支承部件相對于漁線輪主體的安裝或拆卸動作容易進行。
在技術方案8的雙軸承漁線輪的基礎上,本發明技術方案9的雙 軸承漁線輪中,所述漁線輪主體具有環狀部件,該環狀部件安裝在 所述所述開口的內周部,且相對于所述開口不能旋轉,該環狀部件 的內周部形成有所述內螺紋部。采用這種結構,由于分體的環狀部 件安裝在側板的開口上,所以能用不同材質的部件來形成側板和環 狀部件。
〔發明效果〕
通過采用本發明,由于在雙軸承漁線輪中,支承部件和基板組件 通過止脫部件形成一體式單元,所以僅拆下支承部件就可同時將與 支承部件形成一體的基板組件也拆下來。因此,可容易地安裝或拆 卸基板組件。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雙軸承漁線輪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所述雙軸承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內部結構的剖視圖。
圖3是所述雙軸承漁線輪的巻線筒制動裝置的放大剖視圖。 圖4是所述巻線筒制動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表示所述巻線筒制動裝置的結構的框圖。 圖6是所述巻線筒制動裝置的要部的放大分解立體圖。 圖7是所述巻線筒制動裝置的基板固定板的放大主視圖。 圖8是所述基板固定板的放大側視圖。 .圖9是安裝在所述漁線輪主體上的環狀部件的放大主視圖。 圖IO是所述巻線筒制動裝置的電路基板的放大主視圖。 圖11是所述巻線筒制動裝置的模式操作鈕的放大剖視圖。 圖12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所述基板固定板的放大主視圖。 圖13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所述環狀部件的放大主視圖。 圖14是第三實施方式的所述基板固定板的放大主視圖。 圖15是第三實施方式的所述環狀部件的放大主視圖。 圖16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所述巻線筒制動裝置的要部的放大分解 立體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漁線輪主體,5:框架,6:第一側罩,7:第二側罩,8:第 一側板,9:第二側板,12:巻線筒,13:環狀部件,13a:內螺紋 部,13b:止動凹部,13c:定位凹部,13d:止動突起,20:巻線筒 軸,25:巻線筒制動機構,27:磁鐵保持部,40:巻線筒制動單元, 42:巻線筒控制單元,43:模式操作鈕,43a:操作鈕部,43b:操 作鈕主體,43c:磁鐵安裝臺,43d:壁部,43e:發聲圓板,43f:發 聲突起,45:模式操作鈕位置傳感器,55:控制部,60:轉子,61: 磁鐵,62:線圈,63:開關元件,70:電路基板,70a:第一通孔, 80:基板組件,81:支承部件,81a:筒狀部,81b:旋轉支承部, 81c:外螺紋部,81d:槽部,82:基板固定板,82a:第二通孔,82b:
8定位凹部,82c:止動突起,82d:止動凹部,83:止脫部件,84: 插入式部件,84a:內螺紋部,84b:突出部,84c:軸部,84d:頭 部,85:固定部件,85a:外螺紋部,86:止脫部件,90:絕緣膜。
具體實施例方式
<漁線^^的結構>
如圖l和圖2所示,采用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雙軸承漁線輪是拋 何用扁平狀(low-profile)雙軸承漁線輪。該漁線輪具備漁線輪主 體l;巻線筒旋轉用手柄2,其設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一側;用于調 整防斷線制動的調整用星型卸力機構3,其設置在漁線輪主體手柄2 上接近漁線輪主體1的一側。
手柄2是具有臂部2a和把手2b的雙手柄型手柄,該把手2b安 裝在臂部2a的兩端并可相對于該臂部2a轉動。如圖2所示,臂部 2a以不能相對于手柄軸30旋轉的方式安裝在其頂端,并被螺母28 緊固在手柄軸30上。
漁線輪主體1是諸如鎂合金等輕金屬制成的部件,并具有框架5 和安裝在框架5兩側的第一側罩6及第二側罩7。在漁線輪主體1 的內部,在巻線筒軸20 (參照圖2)上安裝有可旋轉的巻線用巻線 筒12。
如圖2所示,在框架5內設置有巻線筒12;離合器操作桿17 (參照圖1),其用于在通過拇指控制巻線筒軸20放線(thumbing) 時放置拇指;以及平整繞線機構18,其用于將漁線均勻地繞在巻線 筒12上。此外,在框架5和第二側罩7之間設置有齒輪機構19, 其用于將來自手柄2的旋轉力傳遞至巻線筒12和平整繞線機構18; 離合器機構21,其用于對巻線筒12和手柄2之間進行連接或隔斷; 離合器控制機構22 ,其用于按照對離合器操作桿17的操作來控制離 合器機構21;卸力機構23,其用于對巻線筒12進行制動;拋投控 制機構24,其用于調整巻線筒12旋轉時的阻力。此外,在框架5 和第一側罩6之間設置電控式巻線筒制動機構25,其用于抑制拋投時的漁線纏繞在一起(backlash)。
框架5具有一對側板,即第一側板8、第二側板9,以及多個連 接部10a,其中,第一側板8、第二側板9間隔規定距離地相向設置, 多個連接部10a將上述第一側板8和第二側板9連接在一起。在第 一側板8上形成有圓形開口 8a。該開口 8a中螺紋固定有構成漁線輪 主體1的環狀部件13,該環狀部件13是可裝拆的。環狀部件13的 外周部上的一部分被切掉從而形成定位凹部13c (參照圖4),通過 該定位凹部13c與第一側板8上未圖示的定位突起相卡止,可將環 狀部件13定位到規定的位置。環狀部件13是通過壓鑄成形法制成 的鋁合金部件,其表面經陽極氧化處理形成有陽極氧化覆膜。如圖3 所示,環狀部件13的內周部固定有后述的支承部件81,該支承部件 81是可裝拆的,支承部件81的內周側設置有軸承收納部14,該軸 承收納部14中裝有對巻線筒12的一端進行支承的軸承26a。
如圖2所示,巻線筒12的兩端具有盤狀的凸緣部12a、 12a,該 兩凸緣部12a、 12a之間具有筒狀的線筒主體部12b。為了防止咬線, 在圖2左側的凸緣部12a的外周面與開口 8a內周側之間留有微小的 間隙。巻線筒軸20貫穿線筒主體部12b的內周側,巻線筒12利用 諸如細齒花鍵聯接(serration)的方式固定在該巻線筒軸20上,且 二者之間不可相對旋轉。
巻線筒軸20是由諸如SUS304等非磁性金屬制成,其貫穿第二 側板9并延伸到第二側罩7的外側。軸承26b安裝在第二側罩7的 凸出部7b (修改圖2)上,巻線筒軸20的一端由軸承26b支承且可 旋轉。巻線筒軸20的另一端由軸承26a支承也可旋轉。巻線筒軸20 的中心形成有擴徑部20a,巻線筒軸20的兩端形成有供軸承26a、 26b支承用的縮頸部20b、 20c。軸承26a、 26b是滾動軸承,其滾動 部件、內圏以及外圈由SUS404C制成,并通過改善其表面質地,提 高了耐腐蝕性。
在圖2左側的縮頸部20b和擴徑部20a之間,形成有磁鐵安裝部 20d,其直徑大小在上述二者之間,并用于安裝后述的磁鐵61。在磁鐵安裝部20d上,通過諸如細齒花鍵聯接固定有磁鐵保持部27,且 二者不能相對轉動,該磁鐵保持部27由在表面上實施非電鍍鍍鎳處 理的例如SUM (易擠壓、切削)等鐵質材料這樣的磁性體制成。磁 鐵保持部27是四棱柱狀部件,其剖面呈正方形,中心形成有用于穿 插磁鐵安裝部20d的通孔27a。對磁鐵保持部27進行固定的方法并 不限于細齒花鍵聯接,還可以使用平鍵聯接或其他花鍵聯接等各種 聯接方法。
巻線筒軸20的擴徑部20a的右端設置在第二側板9的貫通部分, 該處固定有構成離合器機構21的卡合銷29。卡合銷29沿徑向貫穿 擴徑部20a,且其兩端沿徑向突出。
如圖l所示,離合器操作桿17設置在第一側板8與第二側板9 之間靠后的位置且位于巻線筒12的后方。離合器操作桿17與離合 器控制機構22相連接,并在第 一側板8與第二側板9之間上下滑動, 使離合器機構21在接通狀態和斷開狀態之間進行切換。
齒輪機構19具有手柄軸30、固定在手柄軸30上的主齒輪31以 及與主齒輪31嚙合的筒狀小齒輪32。手柄軸30以可相對于第二側 板9和第二側罩7轉動的方式安裝在其上,并通過滾柱式單向離合 器86和爪式單向離合器87來阻止其向放線方向旋轉(反向旋轉)。 單向離合器86安裝在第二側罩7和手柄軸30之間。主齒輪31以可 與手柄軸30 —體旋轉的方式安裝在其上,并經由卸力機構23而與 手柄軸30連接。
小齒輪32是從第二側板9外側延伸到第二側板9內側的筒狀部 件,且中心貫穿有巻線筒軸20,小齒輪32以可沿軸向移動的方式安 裝在巻線筒軸20上。小齒輪32的圖2所示的左端通過軸承33支承 在第二側板9上,且小齒輪32可相對于第二側板9轉動和沿軸向移 動。小齒輪32的圖2所示的左端部形成有與卡合銷29嚙合的嚙合 槽32a。由該嚙合槽32a和卡合銷29來構成離合器機構21。此外, 小齒輪32的中間部分形成有收縮部32b,小齒輪32的右端部形成有 與主齒輪31嚙合的齒輪部32c。
ii離合器控制機構22具有離合器撥叉35,該離合器撥叉35可以 沿巻線筒軸20的軸向移動。離合器控制機構22具有未圖示的離合 器復位機構,該離合器復位機構聯動于巻線筒12沿收線方向的旋轉 而使離合器機構21接通。
拋投控制機構24具有多個摩擦盤51,其以夾著巻線筒軸20 兩端的方式設置;制動帽52,其用于調整摩擦盤51對巻線筒軸20 的夾緊力。左側的摩擦盤51安裝在軸承收納部14內。
<巻線筒制動機構的結構〉
如圖5所示,巻線筒制動機構25具有巻線筒制動單元40,其 設置在巻線筒12和漁線輪主體1上;轉速傳感器41,其用于檢測作 用在漁線上的張力;巻線筒控制單元42,其按照4個制動模式中的 任何一個來電控巻線筒制動單元40;模式操作鈕43(參照圖l和圖 4),其用于在4個制動模式之間進行選擇。
巻線筒制動單元40是可通過發電來對巻線筒12進行制動的可電 控的裝置。巻線筒制動單元40具備轉子60,其具有多個(例如4 個)磁鐵61,所述多個磁鐵61沿轉子60的旋轉方向并排設置在巻 線筒軸20上;多組(例如4組)線圏62,其位于轉子60的外周且 各組線圈串聯連接;開關元件63,其與串聯連接的多組線圈62的兩 端相連接。巻線筒制動單元40利用開關元件63來接通/斷開由磁鐵 61和線圈62的相對;旋轉所產生的電流,以改變電流的占空比而對巻 線筒12進行制動。巻線筒制動單元40所產生的制動力隨開關元件 63接通時間的延長(占空比增大)而變大。
轉子60的4個磁鐵61沿周向并排設置,且極性互相相反。磁鐵 61的長度與磁鐵保持部27的長度相同或大致相同(參照圖3),其 外側面是剖面呈圓弧狀的面,其內側面是平面。該內側面與巻線筒 軸20的磁鐵保持部27的外周面相接觸。
在線筒主體部12b內周面的對著磁鐵61的位置上,如圖2所示, 安裝有磁性體套筒68,該磁性體套筒68由在表面上實施非電鍍鍍鎳 處理的例如SUM (易擠壓、切削)等鐵質材料制成。利用擠壓或粘
12合等適當的固定方式將磁性體套筒68固定在線筒主體部12b的內周 面上。由于將這種磁性體套筒68與磁鐵61相向設置,使來自磁鐵 61的磁力線集中通過線圏62,因此提高了發電和制動效率。
為了防止齒槽效應(cogging )的發生使巻線筒12能順暢地轉動, 線圏62采用無鐵芯結構。此外,也未設置磁軛(yoke)。線圏62 大致纏繞成矩形,以使所巻繞的導線對著磁鐵61位于磁鐵61的磁 場內。4組線圏62 4皮此串聯,且兩端與開關元件63相連。線圈62 沿著巻線筒12的旋轉方向彎曲成大致與巻線筒軸同軸的圓弧狀,以 使其與磁鐵61的外側面之間的距離基本固定。因此,線圈62與旋 轉中的磁鐵61之間能夠維持恒定的間隙。線圈62安裝在后述的電 路基板70上。
開關元件63例如具有兩個并聯的能高速進行通斷控制的FET (場效應晶體管)。FET的漏極端子與彼此串聯的線圏62相連。該 開關元件63也安裝在電路基板70上。
轉速傳感器41采用例如具有發光部和受光部的發光/受光型光電 傳感器。在與電路基板70相向的巻線筒12的凸緣部12a的外表面 上, 一體形成有檢測筒部12c,該檢測筒部12c具有多個沿旋轉方向 間隔設置的狹縫,檢測筒部12c夾在轉速傳感器41上相向的發光部 和受光部之間,轉速傳感器41通過透過該檢測筒部12c的光來檢測 巻線筒12的轉速。
模式操作鈕43(圖4)用于對4個制動模式中的任意一個進行選 擇。4個制動模式中的第一制動力與第二制動力分別不同,四個模式 具體是指L模式(遠拋模式)、M模式(中等距離模式)、A模 式(萬能模式)以及W模式(有風模式)。
本實施方式中,L模式是一種遠距離模式,其采用比重較小的漁 線,并用于在順風的條件下遠拋匙形擬斜(spoon )、金屬擬斜(metal jig)、顫泳形擬斜(vibration)等受空氣阻力較小而自身較重的釣鉤組 件(擬飾(lure))。該L制動模式能將剛拋投后的能量最大限度地 加以利用,使最大轉速盡可能的增大,且飛行過程中基本可以自由飛行而能延長飛行距離,L模式下,第一制動力最小。
M模式是可用重心移動式魚形硬餌(plug )或鉛筆形擬何(pencil bait)、顫泳形擬斜(vibration)等受空氣阻力較小的釣鉤組件(擬飾 (plug))順暢地遠拋的制動模式。在M模式下可抑制剛拋投后的 超限旋轉,并可在飛行過程中較好地修正巻線筒的旋轉而緊緊地纏 繞漁線,由此可在不出現漁線纏繞在一起的情況下延長飛行距離。 在采用比重較小的聚酰胺樹脂類漁線時,最好將該模式設定為基準 模式。
A模式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剛拋投后的能量并兼顧釣鉤組件在后 半部分延長飛行距離的模式。不管漁線或釣鉤組件的種類、風向如 何,都能在大部分情況下萬能地使用。尤其是在采用比重較重的氟 烴類漁線時,優選將該模式設定為基準模式。
W模式是即使釣鉤組件的飛行距離因絕對的逆風而縮短也能盡 可能地抑制漁線纏繞在一起而延長飛行距離的模式,W模式下,第 二制動力最大。在逆風對飛行中易旋轉而減速的重心固定的魚形擬 斜(minnow, —種呈魚形的擬斜路亞(lure ),外型多仿一種身軀細 長的小魚)或扁平搖擺型擬飾進行拋投時,優選采用該W模式。即 使采用下手拋投法(pitching)或水漂拋投法(skipping )等輕拋法時, 巻線筒12低速旋轉可靠地防止了漁線纏繞在一起。
如圖4所示,制動操作鈕43可相對于第一側罩6旋轉并可定位 到與制動模式相對應的4個旋轉位置上。制動操作鈕43上設置有未 圖示的磁鐵。如圖IO所示,電路基板70上設置有兩個由霍爾元件 構成的制動操作鈕位置傳感器45,所述兩個霍爾元件間隔設置在上 述磁鐵旋轉的區域上。制動操作鈕位置傳感器45根據磁鐵在通過時 所引起的兩個霍爾元件的開關狀態(接通或斷開狀態)變化兩方 均接通, 一方接通另一方斷開, 一方斷開另一方接通,兩方都斷開, 使后述的控制部55檢測模式操作鈕的旋轉位置,并根據旋轉位置來 設定4個制動模式中的任意一個。
如圖4和圖11所示,制動操作鈕43包括操作鈕部43a,其為轉盤,可通過對其的旋轉操作來對4個制動模式進行選擇;操作鈕 主體43b,其對操作鈕部43a進行支承,且操作鈕部43a可相對于操 作鈕主體43b旋轉;磁鐵安裝臺43c,其固定在才喿作鈕部43a的頂端 部并用于安裝未圖示的磁鐵;壁部43d,其形成于操作鈕主體43b 的內表面側,并通過與磁鐵安裝臺43c的側端部接觸而限制磁鐵安 裝臺43c聯動于操作鈕部43a的旋轉而擺動;圓板狀發聲圓板43e, 其設置在操作鈕主體43b上與操作鈕部43a的位置相反的一側,并 具有4個凹部;發聲部件43f,其由與發聲圓板43e的凹部相抵接而 發聲的銷部件和彈簧部件構成。本實施方式中,在操作鈕主體43b 上設置有限制磁鐵安裝臺43c擺動的壁部43d,所以不需要像現有技 術那樣在#:作4丑部43a的頂端部設置壁部,并可阻止在該部分上裝 入發聲機構時而產生的晃動。
巻線筒控制單元42具有電路基板70,其安裝在支承部件81 上與巻線筒12的凸緣部12a相向的表面上;控制部55,其搭載在電 路基板70上。
電路基板70是中心具有圓形開口的墊圏狀的環狀基板,其設置 在軸承收納部14的外周側,并與巻線筒軸20同軸或大致同軸。電 路基板70安裝在支承部件81上,且二者之間可相對旋轉。電路基 板70以與開口 8a之間具有失見定的位置的方式凈皮定位。由此,即使 將支承部件81相向于開口 8a上固定的環狀部件13旋轉而進行安裝 或拆卸,電路基板70與開口 8a之間的位置也固定。
本實施方式中,電路基板70設置在支承部件81上與巻線筒12 的凸緣部12a相向的表面上,所以可將設置在轉子60周圍的線圈62 直接安裝在電路基板70上。因此,不需要連接線圏62和電路基板 70的導線,減少線圏62與電路基板70之間的絕緣不良現象的發生。 此外,因線圏62設置在支承部件81上所安裝的電路基板70上,所 以只需將電路基板70安裝到支承部件81上就可將線圏62安裝到支 承部件81上。因此,可容易地安裝巻線筒制動機構25。由于電路基 板70安裝在巻線筒軸部上,二者之間可相對旋轉,且與開口 8a具
15有固定的位置,所以電路基板70與漁線輪主體1之間的位置不會發 生變化。因此,即使將磁鐵設置在進行開閉的第一側罩6上所安裝 的模式操作鈕43上,并將霍爾元件設置在電路基板70上,霍爾元 件也總是能按照相同的位置關系來檢測磁鐵。
控制部55由微型計算機構成,該微型計算機上搭載有諸如 CPU55a、 RAM55b、 ROM55c以及I/O接口 55d等。控制部55的 ROM55c中存儲控制程序,并根據4個制動模式而分別存儲有兩個 與制動處理相關的基本制動力、修正制動力以及定時器等數據。此 外,還存儲有各控制模式時張力的參照張力和初始張力等設定值。 控制部55分別與轉速傳感器41和模式操作鈕位置傳感器45相連接, 其中,模式操作鈕位置傳感器45用于檢測模式操作鈕43的旋轉位 置。控制部55還與開關元件63的各FET的門極(gate)相連接。 控制部55通過各傳感器41、 45的輸入信號和控制程序,例如利用 周期為1/1000秒的PWM (脈沖寬度調制)信號,來控制巻線筒制 動單元40的開關元件63接通或斷開。具體而言,控制部55在選擇 的制動模式中根據隨轉速而相應減少的電流占空比D來通斷控制開 關元件63。蓄電元件57作為電源為控制部55供電,同時也為轉速 傳感器41和操作鈕位置傳感器45供電。
蓄電元件57作為電源,例如采用電解電容器,并與整流電路58 相連接。整流電路58與開關元件63相連接,其將來自巻線筒制動 單元40的交流電轉變為直流電,直流電經穩壓處理后供給蓄電元件 57,所述巻線筒制動單元40具有轉子60和線圏62,并起到發電機 的作用。
此外,該整流電路58和蓄電元件57也搭載在電路基板70上。 搭載在該電路基板70上的并包括線圈62的各部分,被熱熔成型法形成 的合成樹脂絕緣體制成的絕緣膜90所覆蓋。絕緣膜90形成為帶突緣的 圓筒狀,并覆蓋線圈62、電路基板70和該電路基板70上安裝的電子部 件。但轉速傳感器41的發光部和受光部從絕緣膜90露出。
為了將上述結構的巻線筒制動機構25安裝在漁線輪主體1上,并使該巻線筒制動機構25能從該漁線輪主體1上拆下來,需要在雙 軸承漁線輪上設置如下構成部件,下面對這些部件進行說明。
如圖3、圖4以及圖6所示,安裝有巻線筒制動機構25的雙軸 承漁線輪還包括支承部件81,其具有筒狀部81a和旋轉支承部81b, 該筒狀部81a安裝在第一側板8的開口 8a中固定的環狀部件13的 內周部,該旋轉支承部81b設置在筒狀部81a的內側,并對巻線筒 軸20的端部進行支承;基板組件80,其以可相對于筒狀部81a旋轉 的方式安裝在其內側,其中,電路基板70和在電路基板70上安裝 的電子部件、線圏62、插入式部件84以及絕緣膜90形成為一體式 單元;止脫部件83,其安裝在筒狀部81a的內側與基板組件80的外 側之間,并由用于防止基板組件80沿軸向從支承部件81脫落的C型圈 構成;環狀部件13,作為漁線輪主體1的構件之一,其以不可相對于第 一側板8旋轉的方式安裝在其開口 8a的內周部,該環狀部件13的內周 部形成有內螺紋部13a和止動凹部13b;基板固定板82,作為防止基板 組件80相對于環狀部件13轉動的止動部件,其具有與止動凹部13b卡 合的止動突起82c。此外,在基板組件80的與支承部件81相向的面上, 貼附有用于遮蔽基板組件80印刷面的貼片,該貼片未圖示。
如圖3、圖4以及圖6所示,支承部件81具有筒狀部81a和旋 轉支承部81b,該筒狀部81a安裝在第一側板8的開口 8a中固定的 環狀部件13的內周部,該旋轉支承部81b設置在筒狀部81a的內側, 并對巻線筒軸20的端部進行支承。在筒狀部81a的內周部,沿周向 形成有環狀的槽部81d,由C型圈構成的止脫部件83安裝在基板組 件80外周,并以緊緊壓在槽部81d內的狀態而安裝。本實施方式中, 由C型圏構成的止脫部件83以緊緊壓在基板組件80外周部與槽部 81d之間的狀態而安裝,所以基板組件80相對于支承部件81沿軸向 的移動受到限制,但基板組件80可相對于支承部件81旋轉。此外, 如圖4和圖6所示,筒狀部81a的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紋部81c,通過 使該外螺紋部81c與環狀部件13內周部上形成的內螺紋部13a (參 照圖4、圖6和圖9)旋合,可將支承部件81固定在環狀部件13上。此外,因環狀部件13由3個螺栓以不可相對于第一側板8旋轉的方 式固定在其開口 8a的內周部,所以將支承部件81也以不可相對于 第一側板8旋轉的方式固定在其開口 8a的內周側。
如圖3、圖4以及圖6所示,基板固定板82為用于穿插線圏62 而固定在基板組件80上的板狀部件,在其表面側間隔形成3個第二 通孔82a。本實施方式中,將3個由螺栓構成的固定部件85穿過3 個第二通孔82a,并進一步螺紋固定到基板組件80的插入式部件84 上,由此基板固定^反82被以相對于基^反組件80不可移動的方式固 定在其上。基板固定板82的外形比基板組件80的外形大,這樣, 在將基板組件80安裝到支承部件81上時,因基板固定板82的外形 較大,可防止基板組件80從與支承部件81安裝側相反的一側脫開。 此外,基板固定板82為阻止基板組件80相對于環狀部件13轉動的 板狀部件,其具有與環狀部件13的止轉凹部13b相卡合的止轉突起 82c。如圖7、圖8所示,止轉突起82c為外周部的一部分呈直角或 近似直角狀態朝環狀部件13側彎曲而突出的卡止片。如圖9所示, 止轉凹部13b是通過切掉環狀部件13內周部的內螺紋部13a的一部 分而形成的卡止槽。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基板固定板82的止動突 起82c卡合在環狀部件13的止動凹部13b上,可阻止基板固定板82 和環狀部件上13之間的相對轉動,即可阻止固定有基板固定板82 的基板組件80和固定有環狀部件13的第一側板8之間的相對轉動。
<巻線筒制動機構的拆裝操作〉
在將上述結構的巻線筒制動機構25安裝到漁線輪主體1的過程 中,首先,將環狀部件13以不可相對于第一側板8移動的方式螺紋 固定到第一側板8的開口 8a中。其次,用固定部件85將基板固定 板82旋合到基板組件80上,將固定有基板固定板82的基板組件80 安裝到支承部件81上,并將由C型圏構成的止脫部件83安裝在基 才反組件80和支7 c部件81之間,由此,以基々反組件80和支承部件81 之間可相對旋轉但不可沿軸向相對移動的方式對二者進行固定。接 下來,在基板組件80、支承部件81、基板固定板82以及止脫部件83
18為一體式單元的狀態下,將基板固定板82的止動突起82c卡止到環狀 部件13的止動凹部13b上,并將支^c部件81外周部的外螺紋部81c卡 止到環狀部件13內周部的內螺紋部13a上,由此,將由基板組件80、 支承部件81、基板固定板82以及止脫部件83所一體形成的單元安裝到 環狀部件13上,即,安裝到第一側板8的開口 8a的內周側上。
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由基板組件80、支承部件81、基板固定 板82以及止脫部件83所一體形成的單元旋合到漁線輪主體1的環 狀部件13上,可將巻線筒制動機構25安裝到漁線輪主體1上。此 外,通過使由基板組件80、支承部件81、基板固定板82以及止脫 部件83所一體形成的單元反向旋轉,可將巻線筒制動機構25從漁 線輪主體1上拆下。
<實釣時的漁線輪的操作和動作〉
在進行拋投時,將離合器操作桿17向下方按下,使離合器機構 21處于離合器斷開狀態。在該離合器斷開狀態下,巻線筒12成為可 旋轉狀態,當進行拋斜時,則利用釣鉤組件的重量將漁線順勢從巻 線筒12放出。通過該拋投使漁線輪12旋轉后,磁鐵61則在線圏62 內周側旋轉,此時,若將開關元件63接通,則在線圏62中產生電 流,從而制動巻線筒12。在拋投時,巻線筒12的轉速逐漸變大,當 超過峰值后則慢慢減速。
釣鉤組件入水后,將手柄2向收線方向轉動,利用未圖示的離合 器復位機構使離合器機構21處于離合器接通狀態,握著漁線輪主體 1等待魚上鉤。
上述結構的巻線筒制動機構25中,將基板組件80安裝在支承部 件81上,并將由C型圏構成的止脫部件83安裝在基板組件80和支 承部件81之間,由此,使基板組件80和支承部件81之間可相對旋 轉但不可沿軸向相對移動。此外,因基板組件80和支承部件81通 過由C型圏構成的止脫部件83形成一體的單元,所以僅拆下支承部 件81就可同時將與支承部件81形成一體的基板組件80也拆下來。 因此,不需要像現有技術那樣,將多個螺釘部件裝在基板組件80上
19或將其從基板組件80拆下來,就可容易地安裝或拆卸基板組件80。 <其他實施方式〉
(a) 上述實施方式中,以拋斜用扁平狀雙軸承漁線輪為例說明 本發明,但本發明也適用于圓形雙軸承漁線輪。
(b) 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了通過發電來制動巻線筒的巻線筒 制動單元,但只要巻線筒制動單元是可電控的,任何結構都可以。 例如,通過可電控的促動器來使制動片(brake shoe )或制動塊(brake pad)與鼓狀物(drum)或盤狀物(disk)接觸。
(c )上述實施方式中,制動操作鈕位置傳感器45采用了兩個霍 爾元件,但也可不用霍爾元件而用簧片開關。
(d) 上述實施方式中,環狀部件13以可相對于第一側板8進行 拆卸的方式安裝在其開口 8a上,但也可不設置環狀部件13,而將支 承部件81以可相對于第一側板8進行拆卸的方式安裝在其開口 8a 上。例如,可在第一側板8的開口 8a的內周部上形成內螺紋部,并 將支承部件81的外周部上形成的外螺紋部81c旋合到該內螺紋部 上,但該結構沒有圖示。
(e) 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基板固定板82的一個止動突起82c卡 合到環狀部件13的一個止動凹部13b內,但也可像如圖12、圖13 所示那樣,將基板固定板82的多個(圖12中為兩個)止動突起82c 卡合到環狀部件13的多個(圖13中為兩個)止動凹部13b上。
(f) 上述實施方式中,使基板固定板82的止動突起82c卡合到 環狀部件13的止動凹部13b上,但也可像如圖14、圖15所示那樣, 將環狀部件13的止動突起13d (參照圖15)卡合到基板固定板82 的止動凹部82d(參照圖14)上。此外,環狀部件13的止動突起13d 只在內螺紋部Ba的終端部分突出,不會阻礙內螺紋部13a的旋合。
(g) 上述實施方式中,止脫部件83采用C型圏,但也可像圖 16所示那樣,采用由O型圈構成的止脫部件86。
20
權利要求
1. 一種雙軸承漁線輪,其安裝在釣竿上,被用來進行放線和收線,其特征在于,所述雙軸承漁線輪具有漁線輪主體,其安裝在所述釣竿上,且其側部具有開口;卷線筒,其安裝在所述漁線輪主體上,并可相對于所述漁線輪主體旋轉,該卷線筒將所述漁線纏繞在外周;卷線筒制動單元,其制動所述卷線筒;支承部件,其具有筒狀部和旋轉支承部,該筒狀部安裝在所述漁線輪主體的所述開口上,該旋轉支承部安裝在所述筒狀部內側,并對所述卷線筒的轉軸進行支承;基板組件,其安裝在所述筒狀部的內側,并可相對于所述筒狀部旋轉,該基板組件上搭載有對所述卷線筒制動機構進行控制的電路;止脫部件,其安裝在所述筒狀部的內側和所述基板組件的外側之間,并防止所述基板組件從所述支承部件脫落。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巻線筒制動機構通過所述巻線筒旋轉而產生的電流對所述 巻線筒進行制動。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其特征在于, 所述雙軸承漁線輪還具有止動部件,該止動部件防止所述基板組件相對于所述漁線輪主體旋轉。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其特征在于, 所述漁線輪主體具有在所述開口上形成的止動凹部;
5.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其特征在于, 所述漁線輪主體具有在所述開口上形成的止動突起;
6. 如權利要求3 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動部件被螺釘固定在所述基板組件上。
7. 如權利要求1 ~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筒狀部的內周部具有環狀的槽部; 所述止脫部件為安裝在所述基板組件的外周部和所述槽部上的 環狀部件。
8. 如權利要求1 ~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漁線輪主體具有在所述開口的內周部形成的內螺紋部;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外螺紋部,其形成于所述筒狀部的外周部,與 所述內螺紋部旋合。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其特征在于, 所述漁線輪主體具有環狀部件,該環狀部件安裝在所述所述開口的內周部,且相對于所述開口不能旋轉,該環狀部件的內周部形成 有所述內螺紋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比較容易地對基板組件進行安裝或拆卸的雙軸承漁線輪。卷線筒制動機構(25)中,通過將基板組件(80)安裝在支承部件(81)上,并將由C型圈構成的止脫部件(83)安裝在基板組件(80)和支承部件(81)之間,由此使基板組件(80)和支承部件(81)之間可相對旋轉但不可沿軸向相對移動。此外,因基板組件(80)和支承部件(81)通過由C型圈構成的止脫部件(83)形成一體的單元,所以僅拆下支承部件(81)就可同時將與支承部件(81)形成一體的基板組件(80)也拆下來。
文檔編號A01K89/00GK101467522SQ20081017057
公開日2009年7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23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28日
發明者新妻翔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