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茶樹菇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食用菌生產方法,主要是利用多糧濃香白酒丟糟生產茶樹菇的生
產方法。
背景技術:
茶樹菇又名茶薪菇、茶菇、油茶菇,屬于真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糞繡傘科,是一 種著名的食用和藥用真菌。自1972年茶樹菇被馴化栽培以來,經多年生產實踐選育出了適 合人工栽培的高產優質菌株,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栽培技術。目前主要的栽培配方有(l)棉 籽殼75%,麥麩20%,蔗糖2%,過磷酸鈣1%,碳酸鈣1%,石膏粉1% ;(2)棉籽殼83%, 麥麩10 % ,玉米粉5 % ,石膏粉1 % ,碳酸鈣1 % 。在這2個配方中,棉籽殼主要提供遲效碳 源和部分氮源,保水透氣;麥麩主要提供氮源、部分碳源和生長因子,蔗糖和玉米粉提供菌 絲萌發定植時較易吸收利用的速效碳源;石膏粉和碳酸鈣提供鈣、鎂離子的同時還有一定 程度的酸堿穩定劑的作用。目前利用上述2種配方生產茶樹菇工藝已經成熟,全國范圍內 均有種植。從接種到采摘第一潮菇的時間一般在80天左右,轉化率都在90%-110%。但 是,上述2種配方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棉籽殼和麥麩,導致生產成本較高,而非產棉區成本更 高。加上,目前幾乎所有的食用菌栽培都是以棉籽殼為主要原材料(占培養料成分的60% 以上),隨著我國食用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棉籽殼的供需矛盾還會進一步加大(劇),成本 也會不斷增加。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用多糧濃香白酒丟糟替代棉籽殼生產茶樹菇的生產方法,以 降低生產成本。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多糧濃香型白酒丟糟為多種糧食混合發酵后加入大 量的糠殼,蒸餾生產白酒后的產物。因為白酒生產過程中主要利用糧食中的部分碳源和少 量氮源,所以多糧濃香型白酒丟糟中含有豐富的速效、遲效碳源、氮源以及生長因子,同時 多糧濃香型白酒丟糟中的糠殼還具有疏松培養料,使培養基緊實,具有良好的透氣性。
將新鮮濃香型白酒丟糟加3% _5%的石灰拌勻,調節。11值至9-12 ;并按丟糟 80% -95%,木屑1% -10%,麥麩1% -4%,0. 5% -2%,石膏粉0. 5% _2%,混合均勻,制成 培養料,裝瓶或裝袋,滅菌,按8%_15% (生產菌種與培養料的比重)的接種量接種后按照 傳統的茶樹菇發菌、出菇管理方法管理,出菇。 作為優選,由于新鮮白酒丟糟中醛、醇等會抑制菌絲生長的物質較多,可以在培 養料表面覆蓋一層傳統棉籽殼培養料(按棉籽殼75% _83%,麥麩6% _10%,玉米粉 2 % -5 % ,石膏粉0. 5 % -2 % ,碳酸鈣0. 5 % -2 %配制),使菌種對于丟糟培養料有一個適應 過程,同時也使培養料表面菌絲易扭結形成子實體。 由于使用袋栽時,以丟糟為主要成分的培養料不容易壓緊,加之丟糟保水性能稍 差,故使用袋栽時加入細木屑以減少培養料間的空隙,增強保水能力,也可以提高部分碳源,穩定C/N比。使用瓶栽時,可少用或不用木屑。 本發明采用傳統的茶樹菇栽培管理方法,所獲得的出菇時間、轉化率和品質均與 傳統培養料栽培效果相當。 本發明的效果在于生產原料成本大幅下降。按照2008年11月上述各種主要原 材料的價格,以傳統培養料配方和本發明配方在四川生產茶薪菇的原料成本進行比較,使 用本發明的生產工藝,生產原料成本下降80%。同時,由于使用新鮮的多糧濃香型白酒丟 糟,減少了丟糟攤曬環節,保護了環境。另外,本發明找到了一種利用濃香型白酒丟糟的新 工藝,也為我國食用菌生產過分依賴棉籽殼的問題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和思路。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實例1 : 取新鮮多糧濃香型白酒丟糟(白酒廠從酒甑中出來5天以內均可),測定pH值,經 過大致計算后,加入石灰粉拌勻,調節pH值至10-11 。并按丟糟90 % -94 % ,麥麩2 % -4 % , 白糖O. 5% _1%,石膏粉0. 5% _1%,混合均勻。在拌勻的同時,緩慢加水,以手握培養料水 分,指縫間有水滴但不下滴為標準。注意拌料時做到混合均勻、吸水均勻、酸堿度均勻。將 拌好的培養料裝入體積為800毫升的蘑菇瓶中,裝至瓶肩,用手稍壓實,清理干凈瓶口然后 用雙層牛皮紙或4層報紙和細棉線封口。 10(TC-125t:滅菌3-4小時。菌瓶冷卻至室溫后, 原種直接接種于培養料表面,按10%_15% (生產菌種與培養料的比重)的接種量接種,要 求全面覆蓋培養料表面,并稍壓緊原種高度(厚)1厘米_2厘米,使瓶內培養基與外界空氣 隔開,以降低感染率和促進菌絲生長。接種完畢后,置于23t: _281:的培養室內發菌40-50 天即可滿袋,要求培養室內通風、透氣、避光,空氣相對濕度低于70%。菌絲完全發滿后, 以散射光照射,以剌激菌絲紐結。把長滿菌絲的各配方菌袋搬入出菇房,菇房溫度控制在 18°C _26°C,以噴霧方式控制空氣相對濕度為85% _95%,適當通風,經過12-20天后熟期, 開袋澆水6-10天形成菇蕾,再經7-15天可達八分成熟,菌蓋顏色逐漸變淡,直徑2-3厘米, 菌膜即將破裂時,已符合商品菇要求即可采摘。出菇期2-3個月,可連續連續采4-5潮菇, 轉化率可達85% -95%。在相同的管理、采摘條件下,成菇質量與傳統栽培工藝所產成菇一 致。 實施實例2: 取新鮮多糧濃香型白酒丟糟(白酒廠從酒甑中出來5天以內均可)測定pH值,經 過大致計算后,加入石灰粉拌勻,調節pH值至10-11 。按照丟糟80 % -85 % ,麥麩2 % -4 % , 木屑6% _10%,石膏粉0. 5% _2%配方,依次加入各種輔料后拌勻。在拌勻的同時,緩慢加 水,以手握培養料,指縫間有水滴但不下滴為標準。注意拌料時做到混合均勻、吸水均勻、酸 堿度均勻。將發酵好的培養料裝入規格為17cmX33cmX0. 06cm的聚丙稀塑料袋內,每袋裝 料600g,再在培養料表面加1厘米-2厘米厚的拌好的常規棉籽殼培養料(棉籽殼83%,麥 麩10% ,玉米粉5% ,石膏粉1 % ,碳酸鈣1 % ),并用手壓實,整平料面,清理干凈袋口 ,套上 塑料套環。IO(TC-125t:滅菌3-4小時。按8%-15% (生產菌種與培養料的比重)的接 種量接種,發菌、出菇、采摘條件與實施實例l相同。茶樹菇袋栽出菇期約3-4個月,可連續
4采4_5潮菇,轉化率可達90% _100%,在相同的管理、采摘條件下,商品菇產量與傳統栽培
工藝基本一致。
權利要求
一種茶樹菇生產方法,其特征是將新鮮濃香型白酒丟糟加3%-5%的石灰拌勻,調節pH值至9-12;并按丟糟80%-95%,木屑1%-10%,麥麩1%-4%,白糖0.5%-2%,石膏粉0.5%-2%,混合均勻,制成培養料,裝瓶或裝袋,100℃-125℃滅菌,按8%-15%的接種量接種后按照傳統的茶樹菇發菌、出菇管理方法管理,出菇。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茶樹菇生產方法,其特征是培養料表面覆蓋一層傳統 棉籽殼培養料,其配方為棉籽殼75% -83%,麥麩6% _10%,玉米粉2% -5%,石膏粉 0. 5% _2%,碳酸|丐0. 5% -2%配制。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茶樹菇生產方法,將新鮮濃香型白酒丟糟加3%-5%的石灰拌勻,調節pH值至9-12;并按丟糟80%-95%,木屑1%-10%,麥麩1%-4%,白糖0.5%-2%,石膏粉0.5%-2%,混合均勻,制成培養料,裝瓶或裝袋,100℃-125℃滅菌,按8%-15%的接種量接種后按照傳統的茶樹菇發菌、出菇管理方法管理。本發明用多糧濃香白酒丟糟替代棉籽殼生產茶樹菇,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由于使用新鮮的多糧濃香型白酒丟糟,減少了丟糟攤曬環節,保護了環境。
文檔編號C05G3/00GK101743851SQ200810233380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7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17日
發明者周瑞平, 游玲, 王濤, 祝曉波, 邱芳, 陳澤軍 申請人:宜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