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水稻、小麥等作物莖部取食、生殖、棲息等性質害蟲(主要指稻飛虱、蚜蟲、早期鉆 心蟲)的藥殺施藥器具.
背景技術:
現有各種水稻、小麥的害蟲治理施藥方式主要有土壤施藥、施撒藥粉及對稍噴霧 幾種。土壤施藥殺蟲主要依靠作物對藥物的吸收傳導,用藥量大,殺蟲效果最差,對大齡作 物更難起效;施撒藥粉用藥量大,施藥效率低,見效慢;對稍噴霧施藥效率最高,見效最快, 效果最好,使用最多,但其對水稻、小麥最主要害蟲(莖部取食、生殖、棲息等性質害蟲稻飛 虱、蚜蟲、早期鉆心蟲)殺蟲效果見效較慢,作物吸收傳導殺蟲效果有限,觸殺、熏殺效果 差,造成莖葉葉柄上、莖葉上取食、生殖、棲息等性質害蟲很難被殺滅,在害蟲有抗藥性的情 況下,造成害蟲施治后殘存量大,受天氣因素(晴熱天氣)、施藥不當影響容易損傷水稻、小 麥葉片、穗及穗粒,造成藥害,施藥條件受到限制,在水稻、小麥穗期極易損傷穗和穗粒,對 產量、品質造成較大影響,藥物易殘留,殘留量大,一些粉末溶解農藥易在穗葉及穗粒上形 成藥垢,增大農藥殘留程度,在灌漿中后期的施藥易在穗粒上產生藥蝕痕跡.
發明內容
針對水稻、小麥最主要害蟲稻飛虱、蚜蟲、早期鉆心蟲,針對其在莖部莖葉葉柄上 取食、生殖、棲息的特點,采取并列多根噴管同時直接對其取食、生殖、棲息的部位進行施 藥,使藥物作用更直接更有效更快,更提高施藥效率。在害蟲抗藥性增強時可更大限度提高 用藥濃度.技術方案在分流管上并列多根噴管,噴管數量在兩根或兩根以上,噴管間距離等于株距或 行距,分流管上有并列多個噴管接口,噴管接口數量多于噴管數量,噴管間距離依靠更換噴 管接口調整;分流管上并列噴管接口可以隔2cm至3cm—個,第一個噴管接口至第二個噴 管接口間距等于15cm或16cm,未連接噴管的接口用接口帽密封,分流管上并列噴管接口也 可以按水稻、小麥一般的種栽密度株距18Cm、21Cm、24Cm分別制作噴管接口間距為18cm、 21cm、24cm的分流管;分流管內直徑大于0. 5cm,分流管內直徑等于Icm為最佳,分流管進 口管口內徑可以大于分流管末端內徑,分流管內徑可以以每長Im分流管內直徑遞減Imm至 3mm的程度從分流管進口向分流管末端遞減,分流管壁厚大于1mm,分流管長度在0. 2m至2m 之間;分流管上第一和第二噴管接口之間有手柄,手柄與分流管可以同圓心,也可以內切, 也可以在分流管上第一和第二噴管接口或以后噴管接口之間有與分流管平行的手柄,手柄 直徑為3cm,手柄與分流管平行時手柄與分流管間隙大于3cm,手柄表面有增大摩擦力的牙 紋。噴管內直徑為4mm至10mm,噴管壁厚大于0. 5mm,噴頭直徑小于或等于噴管直徑, 也可在噴管噴頭安裝端Icm至2cm的長度漸擴壁厚,噴頭噴孔直徑在0. Imm至1. 5mm之間,噴管長度在20cm至IOOcm之間。噴管接口與噴管和接口帽使用鏍紋連接,用橡膠圈做密封件,噴管和接口帽的帽 口處表面有牙紋用以增大摩擦方便噴管和接口帽及噴頭的安裝與拆卸,接口帽上也可以有 捏柄。分流管使用鏍紋與噴霧器藥水管閥門連接,用橡膠圈做密封件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各部件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可以是塑料,也可以是耐酸 堿能力強的金屬或合金或其它適宜材料。有益效果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采取直接對水稻、小麥最主要害蟲(稻飛虱、蚜蟲、早期鉆心 蟲)的取食、生殖、棲息部位施藥,極大增強了藥物毒殺、觸殺、熏殺的效果,見效更快,藥效 更長,可更快、更有效殺滅耐藥性高的害蟲,較傳統對稍噴霧施藥具有噴施更低濃度藥水有 更強殺蟲效果和噴施更高濃度藥水對作物損傷更小等優點,特別是在作物穗期對穗粒的農 藥殘留低,不會在穗葉、穗粒上形成藥垢(粉末農藥溶解的藥水),不會損傷穗葉,不會對穗 粒產生藥蝕及造成藥害死穗,極大提高穗粒品質,施藥效率較傳統對稍噴霧施藥也有所提 尚·
附圖為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剖視示意圖,圖中(1)為噴管,(2)為密封圈,橡膠材 質,⑶為接口帽,⑷為噴管接口,(5)為分流管,(6)為手柄,(7)為噴頭,⑶為密封圈, (9)為分流管接口。附圖中噴頭結構未具體畫出,手柄與分流管內切,分流管長22cm,噴管兩根,噴管 接口 3個。技術方案參照此
。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分流管上并列多根噴管,噴管數量在兩根或兩根以上,噴管間距離等于株距或 行距,分流管上有并列多個噴管接口,噴管接口數量多于噴管數量,噴管間距離依靠更換噴 管接口調整;分流管上并列噴管接口可以隔2cm至3cm—個,第一個噴管接口至第二個噴 管接口間距等于15cm或16cm,未連接噴管的接口用接口帽密封,分流管上并列噴管接口也 可以按水稻、小麥一般的種栽密度株距18Cm、21Cm、24Cm分別制作噴管接口間距為18cm、 21cm、24cm的分流管;分流管內直徑大于0. 5cm,分流管內直徑等于Icm為最佳,分流管進 口管口內徑可以大于分流管末端內徑,分流管內徑可以以每長Im分流管內直徑遞減Imm至 3mm的程度從分流管進口向分流管末端遞減,分流管壁厚大于1mm,分流管長度在0. 2m至2m 之間;分流管上第一和第二噴管接口之間有手柄,手柄與分流管可以同圓心,也可以內切, 也可以在分流管上第一和第二噴管接口或以后噴管接口之間有手柄與分流管平行的手柄, 手柄直徑為3cm,手柄與分流管平行時手柄與分流管間隙大于3cm,手柄表面有增大摩擦力 的牙紋。噴管內直徑為4mm至10mm,噴管壁厚大于0. 5mm,噴頭直徑小于或等于噴管直徑, 也可在噴管噴頭安裝端Icm至2cm的長度漸擴壁厚,噴頭噴孔直徑在0. Imm至1. 5mm之間,
4噴管長度在20cm至IOOcm之間。噴管接口與噴管和接口帽使用鏍紋連接,用橡膠圈做密封件,噴管和接口帽的帽 口處表面有牙紋用以增大摩擦方便噴管和接口帽及噴頭的安裝與拆卸,接口帽上也可以有 捏柄。分流管使用鏍紋與噴霧器藥水管閥門連接,用橡膠圈做密封件。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各部件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可以是塑料,也可以是耐酸 堿能力強的金屬或合金或其它適宜材料。在使用時,選擇機械動力的噴霧器,如電動噴霧器,使用手動噴霧器時,使用噴孔 較小的噴頭,安裝數量適宜的噴管,兌配藥水時取較凈澈的水,盡量使用目數比較大的藥水 兌配過濾配件,按作物種栽密度調整好噴管間距或選擇合適的分流管,安裝相同長度的噴 管,未連接噴管的噴管接口用接口帽密封,把分流管與噴霧器藥水管閥門連接,啟動噴霧器 打開藥水管閥門即可施藥,施藥垅寬約等于第一噴管至最后噴管間長度,逐垅進行施藥,施 藥時以調整噴管向后的傾斜程度控制施藥深度,也可以多根噴管連接增減連接噴管數量調 整噴管長度。
權利要求
一種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其特征是分流管上并列多根噴管,噴管數量在兩根或兩根以上,噴管間距離等于株距或行距,分流管上有并列多個噴管接口,噴管接口數量多于噴管數量,噴管間距離依靠更換噴管接口調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其特征是分流管上并列噴管接口可 以隔2cm至3cm —個,第一個噴管接口至第二個噴管接口間距等于15cm或16cm,未連接噴 管的接口用接口帽密封,分流管上并列噴管接口也可以按水稻、小麥一般的種栽密度株距 18cm、21cm、24cm分別制作噴管接口間距為18cm、21cm、24cm的分流管。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其特征是分流管內直徑大于0.5cm,分 流管內直徑等于Icm為最佳,分流管進口管口內徑可以大于分流管末端內徑,分流管內徑 可以以每長Im分流管內直徑遞減Imm至3mm的程度從分流管進口向分流管末端遞減,分流 管壁厚大于1mm,分流管長度在0. 2m至2m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其特征是分流管上第一和第二噴管接 口之間有手柄,手柄與分流管可以同圓心,也可以內切,也可以在分流管上第一和第二噴管 接口或以后噴管接口之間有與分流管平行的手柄,手柄直徑為3cm,手柄與分流管平行時手 柄與分流管間隙大于3cm,手柄表面有增大摩擦力的牙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其特征是噴管內直徑為4mm至10mm, 噴管壁厚大于0. 5mm,噴頭直徑小于或等于噴管直徑,也可在噴管噴頭安裝端Icm至2cm的 長度漸擴壁厚,噴頭噴孔直徑在0. Imm至1.5mm之間,噴管長度在20cm至IOOcm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其特征是噴管接口與噴管和接口帽使 用鏍紋連接,用橡膠圈做密封件,噴管和接口帽的帽口處表面有牙紋用以增大摩擦方便噴 管和接口帽及噴頭的安裝與拆卸,接口帽上也可以有捏柄。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其特征是分流管使用鏍紋與噴霧器藥 水管閥門連接,用橡膠圈做密封件。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其特征是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各部件 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可以是塑料,也可以是耐酸堿能力強的金屬或合金或其它適宜材 料。
全文摘要
一種稻麥對兜農藥噴施器,針對水稻、小麥最主要害蟲稻飛虱、蚜蟲、早期鉆心蟲,針對其在莖部莖葉葉柄上取食、生殖、棲息的特點,采取并列多根噴管同時直接對其取食、生殖、棲息的部位進行施藥,使藥物作用更直接更有效更快,極大增強了藥物毒殺、觸殺、熏殺的效果,見效更快,藥效更長,可更快、更有效殺滅耐藥性高的害蟲,更提高施藥效率。在害蟲抗藥性增強時可更大限度提高用藥濃度較傳統對稍噴霧施藥具有噴施更低濃度藥水有更強殺蟲效果和噴施更高濃度藥水對作物損傷更小等優點,在作物穗期對穗粒的農藥殘留低,不會在穗葉、穗粒上形成藥垢(粉末農藥溶解的藥水),不會損傷穗葉,不會對穗粒產生藥蝕及造成藥害死穗,極大提高穗粒品質。
文檔編號A01M7/00GK101926317SQ200910139898
公開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27日
發明者黃遠超 申請人:黃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