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前置式心土耕作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前置式心土耕作犁,具有耕翻表土和破碎心土的功能。
背景技術:
目前生產中應用的耕作心土的機械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深松犁(含超深松
犁),另一種是淺翻深松犁,前者作業深度達到30-50cm,但在表土處理上,由于沒有翻轉土層過程,地表碎土效果不良,大土塊多,不利于播種;后者將耕翻和深松結合在一起,也包括犁架、牽引架、表土犁頭和深松4產,能在耕翻作業時,向一側傾斜彎曲的犁頭將0-15cm的表土層掀起翻到一側,后面的深松伊耕作犁溝,再向下深松,總耕深可達到25-28cm,達到耕翻表層和深松心土的目的。但目前生產上應用的淺翻深松犁,表土犁頭的耕幅窄(單個犁頭耕幅為300mm)、耕深為12-15cm;一方面由于表土犁頭的耕深淺,扣垡不嚴,掩埋地表秸稈和雜草的效果不良;另一方面其后面的深杠、伊為釗型或鴨掌型,石皮碎心土的效果也不理想,作業總耕深僅為25-28cm,達不到徹底打^C犁底層和改良心土的效果。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前置式心土耕作犁,將耕翻耕作層和破碎心土層兩項作業合二為一, 一方面解決了現有淺翻深松犁耕作深度淺、扣垡不嚴和心土破碎效果不良等問題,另 一方面解決了深松和超深松犁作業后地表土壤碎土效果差,土塊大,增加后續整地的工作量,影響播種質量等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包括犁架、限制深輪、牽引架和l-3組犁頭,牽引架連接在犁架的前端,各組犁頭通過犁柱依次安裝在犁架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組犁頭由表土犁頭和心土犁頭組成,在所述的表土犁頭的曲面朝向的旁邊的前方裝有石皮碎心土用的心土犁頭;該心土犁頭的底端的高度比表土犁頭底端的高度低10-20cm(可調節);所述的前后兩組犁頭,前一組的表土犁頭與后一組的心土犁頭安裝在同一條直線上。
3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通過一次耕作即可達到耕翻表土和破碎心土的效果。作
業總耕深為40-50cm,翻轉表土層深度達到20-25cm、扣垡嚴;破碎心土效果明顯優于普通深松。既克服了現有淺翻深松犁耕深淺、扣垡不嚴的缺點,也克服了傳統深松機械作業后表土土塊大的缺點,提高心土破碎的效果,為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基礎。
圖l是本實用新型的總體結構(側面)示意圖(一組犁頭為例);
圖2a是圖1的A-A剖視圖2b是圖2a的左視圖(逆時針旋轉90度);
圖3a是圖1的右視圖3b是圖3a的B-B剖視圖4是圖3的俯視圖5-1~圖5-4是本實用新型的作業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圖4,本實用新型包括牽引架、犁架l、牽引架、限深輪7以及表土犁頭6和心土犁頭5。牽引架包括分別連接在犁架1的前端中間和左右兩端的中間架3和左右架4,在中間架3的上端與犁架1的后部連接一斜拉架2。在犁架1的下方安裝有表土翠頭6和心土犁頭5,心土犁頭5位于表土犁頭6的曲面朝向的旁邊的前方,二者左右間距為460mm,前后間距為300mm。該心土犁頭5通過心土犁柱9與所述的犁架1連接,該表土犁頭6通過犁柱8安裝在犁架1的下方。心土犁頭5的作業位置位于表土犁頭6上一次耕翻后形成的犁溝中(如果是多組犁頭,對于第二組、第三組犁頭而言,心土犁頭5的作業位置位于前一組表土犁頭6耕后形成的犁溝中),心土犁頭5的底端的高度比表土犁頭6底端的高度低10-20cm。所述的表土犁頭6采用耕幅寬為460mm的大型滾垡犁,包括犁側板64、犁鏟62、犁胸63和彎曲的犁壁61;犁側板64與犁伊62在同一平面上,頂端相連,二者的夾角為30度;該犁4產62向犁側板方向傾斜,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4產土角)為30度;該犁側板64連接在舉壁61的后側,在二者之間用支撐連桿65連接為三角形結構;該犁壁61連接在犁伊62的上邊,在犁壁61的前邊連接犁胸63。該表土犁頭6橫向寬度為460mm。犁壁61的彎曲面屬于公開的成熟技術,主要是縱向彎曲,橫向略有彎曲,在犁壁61的后邊上部連接以延長板66,以增加翻土效果。
所述的表土犁頭柱8和心土犁柱9均為板狀結構,在其上部設有縱向排列的兩 列安裝孔91,通過U型螺絲11與犁架1固定連接。
所述的心土犁頭5由犁側板52、犁伊51和三條柵條狀水平犁壁53組成,柵條 狀水平犁壁53的前端焊接在犁伊51上,在柵條狀水平犁壁53的后端一側焊接在 犁側板52與犁4產51之間支撐桿上,所述的犁側板52與犁伊51之間的夾角(參見 圖2a)、以及犁伊51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均為30度(參見圖2b),柵條狀水平犁壁 53的高度為100mm。所述的心土犁柱9的下端通過2個螺栓與 一個犁側板52連接。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采用輪式拖拉機牽引作業,將牽引架與拖拉機后面的對應 機構懸掛鏈接。
本實用新型的機械作業原理參見圖5-1~圖5-4,作業前土壤剖面如圖5-1 所示,上層為耕作層Ap,下層為緊實的心土層As。機械作業時,牽引機械的右輪 R行走在最后一組表土犁頭耕翻形成的犁溝中(圖5-2),第一組犁的心土犁頭位于 牽引機械右輪后面,將右輪行走過的犁溝土壤向上抬起10cm,隨著機械前進,被抬 起的心土從水平犁壁后面下落,從而造成破碎心土的效果(圖5-3 );之后隨之而來 的同一組的表土犁頭將鄰近的表土翻轉扣在破碎了的心土之上,形成上翻下松(圖 5-4)。以此類推,后一組的心土犁頭在前一組表土犁頭耕翻形成的犁溝內作業,將 犁溝土壤向上抬起10cm,隨著機械前進,被抬起的心土從水平犁壁后面下落,從而 造成破碎心土的效果。圖中標記Ap'表示耕作后的耕作層Ap,標記As'表示耕作后 的心土層As。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前置式心土耕作犁,包括犁架、限制深輪、牽引架和1-3組犁頭,牽引架連接在犁架的前端,各組犁頭通過犁柱依次安裝在犁架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組犁頭由表土犁頭和心土犁頭組成,在所述的表土犁頭的曲面朝向的旁邊的前方裝有破碎心土用的心土犁頭;該心土犁頭的底端的高度比表土犁頭底端的高度低10-20cm;所述的前后兩組犁頭,前一組的表土犁頭與后一組的心土犁頭安裝在同一條直線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前置式心土耕作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土 犁頭采用標準滾垡犁頭,包括犁側板、犁4產、犁胸和彎曲的犁壁;該犁側板與犁鏟 在頂端呈30度夾角相互連接;該犁伊向犁側板方面傾斜,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鏟 土角)為30度;該犁側板在犁壁的后側,在二者之間由支撐連桿連接;犁壁連接 在犁伊的上邊,在犁壁的前邊連接犁胸;該表土犁頭橫向作業幅寬為460mm。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前置式心土耕作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土 犁頭和心土犁頭分別通過犁柱與所述的犁架連接,該犁柱為板狀結構,在其上部設 有縱向排列的、用于與所述的犁架固定在適當位置的多個安裝孔。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前置式心土耕作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心土 犁頭由犁側板、犁伊和柵條狀水平犁壁組成,柵條狀水平犁壁由3根16號鋼筋構 成,柵條與舉側板平行,前端與犁鏟連接,后面連接在犁側板與犁鏟之間的支撐連 桿上;所述的犁側板與犁4產之間的夾角、以及犁伊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鏟土角) 均為30度,柵條狀水平犁壁的高度為100mm。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前置式心土耕作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土 犁頭與心土犁頭犁側板之間左右垂直距離為460mm,后垂直距離為300mm。
專利摘要一種新型前置式心土耕作犁,包括犁架、牽引架和1-3組犁頭構成,每組犁頭由表土犁頭和心土犁頭組成,牽引架連接在犁架的前端,各組犁頭通過犁柱安裝在犁架的下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表土犁頭的曲面朝向的旁邊的前方裝有一破碎心土用的心土犁頭;該心土犁頭的底端的高度比表土犁頭底端的高度低10-20cm。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通過一次耕作即可達到耕翻表土和破碎心土的效果。翻轉表土深度為20-25cm,扣垡嚴,破碎心土效果好,作業總耕深可達到40-45cm;既克服了現有淺翻深松犁耕深淺、扣垡不嚴的缺點,也克服了傳統深松機械作業后表土土塊大等缺點,提高心土破碎的效果,為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基礎。
文檔編號A01B13/14GK201409280SQ200920150679
公開日2010年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18日 優先權日2009年5月18日
發明者峰 劉, 匡恩俊, 崔喜安, 新家憲, 約旦·季米特羅夫 茨韋特科夫, 高中超 申請人: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