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有機全營養施肥方法

文檔序號:349758閱讀:66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有機全營養施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業施肥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有機全營養施肥方法。
背景技術
:農業生產經歷了漫長的原始農業階段后,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開始轉變為現代農業。現代農業的基礎是現代工業、現代科技和現代管理,其基本特征是科學化、集約化、商品化和市場化。現代農業生產的特點是充足的灌溉水、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的高投入。換言之,現代農業是一種依靠高投入實現高產出的農業生產類型。現代農業生產為滿足人們糧食高產的愿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度時期被奉為第三世界國家擺脫貧窮和饑餓的靈丹妙藥。然而面對現代農業中農副產品品質的下降,生物多樣性的減少,面對農業環境的退化,農作物病蟲害的日益狡猾猖獗,人類在不斷尋求解決現實問題辦法的同時,也在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以期找到問題實質所在和解決途徑。繼有機氯、有機磷等高毒、高殘留農藥破壞生物的多樣性、污染環境、致癌等問題一度成為輿論焦點之后,近年來,隨著化肥的投入量越來越大,由化肥引起的問題也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肥料效益下降。隨著化肥用量增加,肥料效益遞減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呈現一樣的狀況,從開始使用化肥60-70%利用率逐步下降至30-40%。某些養分利用率更低,磷肥的利用率在我國北方富含鈣質的黃土地,當年利用率僅為15%。我國是一個磷資源稀缺的國家,據報道,按2008年的開采量,我國優級磷礦只夠開采40年,屆時我們如何保證作物養分的有效供給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土壤環境惡化。土壤板結、次生鹽漬化、土壤有益微生物減少已被生產實際和研究測定所證明,特別在集約化程度高的設施農業中,土壤酸化、鹽分積累,農民不得不換土或易地種植。作物病蟲害加重。現在許多作物是用農藥“泡大”的,大田作物棉花、設施大棚蔬菜,甚至于某些水果農藥用量不斷加大、用藥次數越來越頻繁,3天一次,五天一次視乎已成慣例。農產品品質下降。瓜不甜、肉不香、水果沒有應有的風味人人都清楚,東西多了,營養少了。污染環境。近年報紙、電視報道由于水體富營養化造成藻類大量滋生、有害水草蔓延的新聞越來越多,影響范圍越來越大;幾乎所有水體硝酸鹽含量超標。面對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的問題,先后產生了相應的施肥技術,從推薦施肥、平衡施月巴、配方施肥到測土配方施肥,每一種施肥技術都有其作用,但至目前,沒有一種施肥技術能解決根本問題。化肥工業僅一百多年歷史,我國已使用化肥有70余年,真正生產和使用快速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1978年我國化肥總施用量只有884萬噸(折純),2006年高達4665萬噸,增加了530%;使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和施用國。化肥投入量不斷增加必然引起農業其他生產資料種類和數量的變化。如果將年度化肥總用量、農藥總用量、作物吸收總養分中無機肥料養分和有機肥料養分的比例在同一坐標系上作圖,不難發現化肥總用量、農藥總用量和無機養分比例逐年上升,而有機肥料養分比例逐年下降,從1978年65%下降至2006年18%。有機肥料養分比例的降低是現代農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而造成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參見圖1中國代表年份化肥施用總量;參見圖2中國代表年份化肥和有機肥比例變;參見圖3中國代表年份農藥施用總量(千噸)。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有機全營養施肥方法,提高大量元素利用效率,提高礦物質養分的有效性,增強作物抗性,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數量和增強微生物活性,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肥力。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有機全營養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活性腐殖酸40_120kg/畝與配方化肥30-80kg/畝和螯合復合微肥10_20kg/畝混合后施肥。活性腐殖酸的活化過程包括天然有機物分揀去雜一粉碎反應釜降解活化一減壓爆破一濃縮成品;其中溫度80-175°C、壓力3-12.5個大氣壓、光波364-468cm-l紫外光、水解劑K0H2.5-20%重量百分比、氧化劑Ti023_12.5%重量百分比、導向劑FeS040.3-3%重量百分比。天然有機物包括作物秸稈、干基牲畜糞便或風化煤。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效果如下采用本發明的方法,使得有機營養能夠被植物直接吸收促進作物代謝、促進作物生長,間接通過影響礦物質化學形態、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結構而影響作物生長,有機營養處于植物營養中心位置。四圖1為中國代表年份化肥施用總量;圖2為中國代表年份化肥和有機肥比例變化;圖3為中國代表年份農藥施用總量(千噸)。圖4為水地不同處理與產量的關系圖。五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為一種有機全營養施肥方法,即將活性腐殖酸40_120kg/畝與配方化肥30-80kg/畝和螯合復合微肥10_20kg/畝混合后施肥。活性腐殖酸的活化過程為天然有機物分揀去雜一粉碎反應釜降解活化一減壓爆破一濃縮成品;其中溫度80-175°C、壓力3-12.5個大氣壓、光波364-468cm-l紫外光、水解劑K0H2.5_20%重量百分比、氧化劑Ti023_12.5%重量百分比、導向劑FeS040.3-3%重量百分比。天然有機物包括作物秸稈、干基牲畜糞便或風化煤。作物能夠而且必需吸收有機營養傳統植物營養理論認為,植物是制造、儲存有機物的天然化工廠,利用吸收離子態礦物質養分、通過葉綠素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由貯藏器官儲存起來。一般植物不能夠、也不需要直接吸收直接可利用的有機成分,有機物只有礦化后轉化為單質或離子態才能被植物利用。但植物生理、部分研究資料、生產實踐和我們研究結果證明,植物能夠吸收小分子有機物,而且這些有機物對作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功能是礦物質營養所不具備的。因此,我們把能夠直接或間接對作物產生生理效應的小分子有機物稱為“有機營養”。植物種子萌發過程中,種子內的蛋白質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各種氨基酸;淀粉在糖化酶的作用下轉化成葡萄糖,這些氨基酸、葡萄糖成為形成新的分生組織的營養物質;美國的R.E.Schmidt博士在其〈HowHumicSubstanceHelpTurfgrassGow>—文中表明,腐殖酸中的多種小分子有機物能夠被植物直接吸收,從而影響作物光合作用、呼吸、核酸合成、礦物質養分運輸等代謝過程。我國陶勤楠等也報道了水稻直接吸收酰胺和部分小分子有機物的發現;生產實踐中向作物直接使用氨基酸、脂肪酸、葡萄糖等,生物效應是確定的。大部分農藥都是有機化合物,在有機化學中,“結構決定性質”是其基本原理,如果說有機物礦化后才能被作物利用,那么就不可能保持各種農藥的防治作用;我們研究證明,有機營養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有機營養直接、間接影響作物代謝過程有機營養直接參與植物代謝主要是氨基酸、核苷酸、簡單糖類、維生素類及其中間產物和衍生物;間接影響作物代謝的物質主要有醌類、吲哚類、含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這類物質具有類激素作用。提高大量元素利用效率磷是植物必需的三大營養元素之一,從光合作用、能量傳遞到核酸合成,植物重要的生理過程離不開磷元素。磷又是三大營養元素中利用率最低的元素,無機磷肥利用率只有14-20%,世界磷資源的有限性和肥料磷使用的無限性矛盾越來越突出。提高磷肥利用率,充分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迫在眉睫。長期以來,化學磷肥不管是單一磷肥還是磷復合肥都是無機態磷肥,為提高磷素利用率,采用氮磷配合、磷肥集中施肥等方法,磷利用率仍然很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樹蘭研究表明;等量施磷下,無機磷與有機肥混施比純施無機磷作物磷吸收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明顯提高。我們用水溶性腐殖酸控制條件與磷酸反應,制成有機磷酸,初步測定磷的利用率達到50-70%,同美國的Actagro公司測定結果65%相當。氮肥損失以硝態氮淋溶為主。施入的無機氨態氮肥在15天之內被土壤中的硝化細菌轉化為硝態氮,硝態氮的高水溶性、土壤不可吸附性使其隨水下滲、徑流。降低氨態氮肥硝化速度是提高氮素利用率的主要途徑,美國曾經利用羥胺或羥胺鹽作為硝化抑制劑,雖然能夠提高氮素利用率,但同時抑制了土壤其它微生物活性,土壤生境遭到破壞,最終被禁止使用。硝化抑制劑不可行,走有機態氮結果如何?我們人工合成氮素化肥有兩類無機態和有機態氮肥,無機態氮肥包括無機銨鹽和硝酸鹽,有機態只有尿素(目前唯一人工合成的有機態化肥),實際應用中尿素在土壤中硝化速度比無機態銨鹽慢,故尿素的氮素利用率平均高于無機氨態氮肥。提示我們通過有機氮,在不破壞土壤生境前提下,延長硝化時間,提高氮素利用率。在完成腐殖酸活化技術基礎上,用水溶性腐殖酸和氨反應,腐殖酸中羧酸根與氨生成酰胺類化合物。實驗室土壤培養試驗結果為碳酸氫銨7天,尿素11天100%轉化為硝態氮,腐殖酸多酰胺氮46天轉化率只有38%,說明較大分子有機氮能抗擊硝化細菌攻擊,大幅度延長硝化時間,腐殖酸對土壤微生物沒有任何毒性,而且為微生物提供生活必需碳源,為作物提供有機營養,腐殖酸有機氮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提高礦物質養分的有效性(配位化合物)我們知道,除了氮磷鉀三大營養元素,作物還需要硅、鈣、鎂、硫;銅、鐵、錳、鋅、鉬等中微量元素。研究有機肥或腐殖酸者業已證明有機肥和腐殖酸具有活化土壤礦物質養分的功能,但對活化機理研究不深。我們研究表明,天然有機物降解至“有機營養”狀態,其中含有大量的羧基、羥基、酚羥基、甲氧基、磺酸基、氨基等活性官能團,這些活性官能團具有強大的絡合、螯合能力,可以和作物需要的礦物質養分形成各式配位化合物,這些配位化合物不但溶于水,而且更有利于作物吸收。植物營養理論認為作物以離子態吸收礦物質,我們研究結果證明,配位化合物最有利于細胞吸收。對于一價離子,作物直接吸收容易;對于高價離子,價態越高作物越難吸收,因為細胞膜是親脂性的,化合價越高,親和力越小。正如人體吸收礦物質一樣,我國北方水的硬度高,其中含有較多的鈣離子和鎂離子,但這些鈣鎂離子人體很難吸收,喝硬水不補鈣,反得結石病。氨基酸鈣、葡萄糖酸鈣人體容易吸收,是補鈣劑。氨基酸鈣、葡萄糖酸鈣就是配位化合物。實踐中果樹黃花病是由于鐵元素缺乏,根施硫酸亞鐵幾乎無效,施用水楊酸鐵或腐殖酸鐵,黃花病短時間可校正。在細胞水平,動植物有相通之處。增強作物抗性天然植物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糖類、有機酸類、生物堿類、維生素類、酚類、類黃酮類、內源激素類及酶類等,這些是植物為繁衍存活,抵抗環境脅迫,防止病蟲危害長期進化的結果,人類正是利用這些生物活性物質,如中藥材;苦參堿用于生物農藥等。有機營養中包含了部分或全部生物活性物質及衍生物和中間產物,這些物質被作物吸收后同樣具備原有的化學功能,增強植物抗寒、抗旱、抗病蟲能力。生化黃腐酸-“旱地龍”能增強作物抗旱性就是有力的證據。也印證了本文開頭講的有機肥料養分比例下降,農藥使用量增加的事實。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數量、增強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特別是土壤有益微生物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放線菌、真菌、螺旋體、藻類和病毒,以細菌數量最多,占土壤微生物總量的70-90%。土壤微生物的功能是分解土壤中有機物,固定空氣中的氮素,改善作物營養,如豆科固氮菌;有的能夠分泌類抗生素物質,增強植物抗性;有的分泌類激素物質,刺激作物生長。這些生物幾乎都是以有機碳為生命物質。有機營養為土壤微生物提供碳源,增加土壤微生物數量,增強微生物活性。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肥力土壤結構影響到土壤肥力的方方面面,土壤通氣性、保水性、保肥性、陽離子交換容量等。有機營養能夠和土壤礦物質、土壤微生物共同作用,改善土壤粒級組成,形成微團聚結構,從而全面影響土壤肥力。例如,腐殖酸陽離子交換容量為500,粘土40,壤土20,沙土只有5.有機營養處于植物營養中心位置綜上所述,有機營養能夠被植物直接吸收促進作物代謝、促進作物生長,間接通過影響礦物質化學形態、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結構而影響作物生長,故有機營養處于植物營養中心位置。有機全營養施肥技術在有機食品生產上應用效果根據研究結果,參考國內外植物營養方面,甚至人體營養方面的研究文獻資料,對傳統植物營養理論再認識,提出了有機全營養施肥技術,該技術的中心內容強調研究營養的重要性。向作物供應有機營養、使用有機態礦物質養分、根據作物需肥特性調整養分比例,作物產量、品質、抗性幾方面均取得極顯著效果。2008年在寧夏青銅峽市塞外香面粉公司水稻基地示范300畝有機水稻,在平均產量同純施化肥相比不降低下,30余項標準檢測全部達到有機大米標準。2009年計劃擴大示范到3000畝。有機全營養施肥技術在防治作物連作障礙上試驗結果連作障礙形成的基本理論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植物面積迅速擴大,設施農業等新的種植模式的成熟,作物復種指數提高,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土壤酸化、次生鹽漬化;作物生長不良、病蟲害加重等連作障礙問題越來越嚴重,作物產量和品質受到嚴重影響,減產20-80%,減產越多,品質下降越嚴重;另外,在某些一年一熟作物種植區,因自然條件限制,只能或最適宜種植某一種作物,如煙草、馬鈴薯、蘆筍等,迫使作物連茬種植,此類地區作物連作障礙同樣嚴重。對于連作障礙形成機理與防治措施研究近年來已成為熱點,國內外對不同作物、從不同角度做了大量工作,連作障礙形成的原因基本歸結為三條:A病蟲害積累。同一種作物寄生的病蟲害有相對的專一性,連作為病蟲害提供了有利條件,實際中也觀察到許多因連作導致病蟲害爆發的實例,如西瓜連作枯萎病;棉花連作黃萎病;大棚蔬菜連作根結線蟲等。B化感自毒作用。根系分泌幾乎是所有作物的特征表現,只是作物種類之間差異較大;同一種作物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分泌的物質種類和數量也不同。據研究,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20-40%會以根系分泌物的形式進入土壤。因此部分研究者認為,根系分泌物積累會對作物造成毒害,但對毒害的方式鮮見報道。煙草連作障礙被認為是由化感自毒造成。C作物營養不平衡、特別是某些營養匱乏。作物正常生長發育離不開營養物質,按照李比西礦物質營養理論,任何植物要完成生命過程,必需吸收16種礦物質元素,雖然需要量差異很大,但每一種營養元素同等重要。持有連作障礙是由作物營養出現問題而引起的研究者大多數認為,微量元素匱乏是連作障礙的主要原因。對傳統植物營養理論的再認識自李比西以來,所有的植物營養理論都是以礦物質營養為中心,認為作物只需要、也只能夠從土壤中吸收離子態礦物質養分。因此只要土壤維持足夠的礦物質養分,作物就能正常生長。我們研究結果與傳統植物營養理論有較大出入,表現在(1)作物能夠而且必需吸收有機營養。簡單的糖類,葡萄糖、蔗糖、甘露糖等低聚糖及其衍生物;核苷酸、氨基酸、小分子酰胺;維生素中間產物及其衍生物等都能夠被作物吸收利用,而且其功能是礦物質營養所不能代替的。(2)作物吸收礦物質的能力與礦物質的化學形態有關。高價離子作物根系難以吸收,而高價離子與有機物形成的配位化合物根系很容易吸收和運輸。原因是,離子電性越大,越難和根尖細胞膜親和,配位化合物的表觀化合價為零,又有非極性極,和細胞膜親和力大。(3).植物轉運礦物質養分的載體不僅僅是蛋白質,凡是能與礦物質營養離子形成配位化合物的所有有機物都是載體。連作障礙形成原因分析連作下作物病蟲害明顯加重、根系分泌物量增加,繼而作物表現一系列生長不良現象,使作物產量和品質均受到阻礙。通過對植物養分吸收的系統研究,我們發現了以上三條植物吸收營養物質的機理,有機營養、礦物質化學形態和高價離子配位載體。為我們整體分析連作障礙形成機理拓寬了思路,結合土壤學、植物生理學和植物生物化學理論,我們認為連作障礙形成的根本在于作物營養失調。在植物代謝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植物生物活性物質,五大類成百上千種有機化合物,1.碳水化合物及磷脂包括單糖、低聚糖、多糖、糖醇及脂肪族化合物;2.含氮化合物包括氨基酸、胺類化合物、硫代葡萄糖糖苷脂、嘌呤及嘧啶、蛋白質及多肽類;3.生物堿包括石蒜科生物堿、甜菜類生物堿、多肽類生物堿、吡咯啶類生物堿等;4.酚類化合物包括花色苷類、色酮及色烯類、木酚素類、酚酸類、醌類等;5.萜類化合物包括單萜、環烯萜、二萜類、三帖類等;這些植物活性物質是植物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能量來源和儲藏物,是植物維持正常代謝、抵御外源脅迫必要物質。如糖類維持代謝、磷脂類保障細胞分裂和代謝能量、木酚素類、酚酸類和生物堿類抵御病蟲危害和環境脅迫,包括養分脅迫。所謂有機營養,不是指象化學肥料由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而是指由天然有機物降解而成的、作物能夠直接吸收的有機小分子化合物。不難看出,有機營養中包含了上述五類植物生物活性物質的降解物或衍生物,同樣發揮其生物活性效能,作物吸收這些有機物后,代謝增強,生長健壯,免疫力提高;許多有機物直接殺死病原菌和害蟲或抵御病原菌和害蟲侵入。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化學肥料,特別是磷肥,使土壤中鐵鋅鈣鎂等礦物質養分生成水難溶性沉淀物而化學固定,不飽和烴類如有機酸、酚類能夠和鐵鋅鈣鎂形成配位化合物釋放出來并有利于根系吸收,以保證作物正常生長之需要。因此,連作下植物病蟲害加重與營養供應有關,特別是有機營養。再看化感自毒作用。從常理講,植物經過千萬年進化,沒有理由分泌釋放有毒物質毒殺自己。我們認為,植物根系分泌物是環境脅迫引起的,是植物自動保護反應。一方面,當植物受到土傳病蟲侵害時,根系會分泌有毒物質酚類、黃酮類以抵抗和殺死病原菌和蟲體;另一方面,當植物受到養分脅迫時,根系會分泌非毒物質有機酸、酚酸類以活化土壤中難溶性礦物質并吸收利用。環境脅迫嚴重時,植物被迫分泌大量有機物以應對病蟲和養分缺乏的傷害,這樣有毒分泌物在土壤中積累,嚴重時造成對自身毒害。由此判斷,連作自毒作用的根本仍是營養問題。研究發現,連作障礙多發生在雙子葉作物上,單子葉作物鮮有表現。單子葉作物根系具備雙子葉作物沒有的功能就是分泌大量的麥根酸,這種有機酸對高價陽離子鐵、鈣、鋅、鎂、錳等具有很強的螯合能力,以活化土壤中難溶性礦物質,滿足自身之需要。這一事實也證明,連作障礙與作物營養有著最直接關系,同時也證明了我們的研究結果高價礦物質陽離子配位化合物更有利于作物吸收。試驗地點寧夏馬鈴薯研究所試驗示范基地試驗處理ACK不施肥B習慣施肥C加量施肥D配方施肥E配方施肥+腐殖酸有機肥F配方施肥+腐殖酸有機肥+腐殖酸螯合多微肥G配方施肥+腐殖酸有機肥+腐殖酸螯合多微肥高量重復與小區每個試驗的各個處理重復三次,小區面積30平方米種植方式露地平播,每小區人工播種360窩,4月20日播種記載與測定出苗期、開花期、發病率、生長勢;播前和收獲后分別取基礎土樣和各處理土樣測定氮磷鉀鈣鎂鋅鉬硼和有機質含量一.結果分析水地馬鈴薯連作障礙機理試驗產量測定分析表表11原始數據<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2結果分析2.1方差分析(X-不顯著,顯著,**_極顯著)<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2.2多重比較2.2.1比較標準(LSD法)<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2.2.2比較結果(字母標注法凡具有一個相同字母的表示無差異)<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旱地馬鈴薯連作障礙機理試驗產量測定分析表表21.產量數據<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表2結果分析2.1方差分析(X-不顯著,顯著,極顯著)<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2.2多重比較2.2.1比較標準(LSD法)<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2.2.2比較結果(字母標注法凡具有一個相同字母的表示無差異)<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從表1看出,水地試驗處理B與CK差別很小,可能與前茬播種后幾乎沒有出苗肥料殘效高有關;C增加施肥量比CK增產27%,比習慣施肥增產22%;處理D施鉀肥比處理C(同等化肥量)增產3.8%,說明鉀肥效果不大;處理E、F、G施腐殖酸有機肥和腐殖酸螯合多微肥比習慣施肥分別增產46%,52.9%和53%,比處理D(同等化肥)分別增產15.6%,21%和21%,說明腐殖酸有機肥對馬鈴薯產量影響大,螯合微肥有一定作用。經方差分析處理間差異達到及顯著(見上表1)。處理7、6、5在水平下無差異;但與4、3、2、1處理相比均呈顯著差異;說明腐殖酸肥料作用最顯著。從表2看出,B習慣施肥與A不施肥無差異;D施鉀肥與C同等化肥增產不明顯;腐殖酸肥料對馬鈴薯產量影響較大;微肥作用不明顯。參見圖4經方差分析處理間差異達到及顯著(見上表2)。盡管處理6的產量最高,但處理7、6、5在5%、1%水平下無顯著差異;與4、3、2、1處理相比均呈顯著差異;與水地趨勢一致。將馬鈴薯產量與各處理進行作圖并擬合得到施肥處理與馬鈴薯處理關系方程為二次函數(見上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注1.調查時間為8月15日,生育時期為終花期.2.晚疫病分級按9級分級法,附近大田晚疫病發生程度為5-6級_馬鈴薯連作障礙機理試驗田間植株性狀調查表(水地)_<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注1.調查時間為8月15日,生育時期為終花期.2.晚疫病分級按9級分級法,附近大田晚疫病發生程度為5-6級.從田間記載表看出,使用活性腐殖酸有機肥和微肥的處理無論水地還是旱地試驗植株高度增加40%以上;分支數增加50%左右;長勢健壯良好;對晚疫病抗性提高5-6級。100畝示范結果連續35戶農戶,總面積100畝,每戶一半地按水地處理E施肥,另一半按習慣施月巴。收獲時隨機取其中四戶實地稱產,其余由示范戶報產。四戶實產如下<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formula>通過水地和旱地兩個試驗結果統計分析,證明寧夏西吉馬鈴薯產量不高、病害嚴重的原因是(1)水地營養供應不足;(2)連作障礙導致馬鈴薯生長差、病害重(3)連作障礙是由土壤微量元素營養含量低、有效性差引起的;(4)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馬鈴薯有機營養吸收不足是馬鈴薯生產的限制因子。示范結果也明確證明在西吉水地馬鈴薯可適當增加施肥量,使用活性腐殖酸肥料,配合微量元素肥料,能有效地防止和治療馬鈴薯連作障礙,也更證明了馬鈴薯連作障礙是由有機營養和微量元素肥料缺乏造成的。使用活性腐殖酸肥料,重視補充微量元素肥料,適當提高養分供應量,實行有機全營養施肥,能夠有效的阻止馬鈴薯連作障礙,同時提高產量,改善品質。權利要求一種有機全營養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活性腐殖酸40-120kg/畝與配方化肥30-80kg/畝和螯合復合微肥10-20kg/畝混合后施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有機全營養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活性腐殖酸的活化過程包括天然有機物分揀去雜一粉碎反應釜降解活化一減壓爆破一濃縮一一成品;其中溫度80-175°C、壓力3-12.5個大氣壓、光波364-468cm-l紫外光、水解劑K0H2.5-20%重量百分比、氧化劑023-12.5%重量百分比、導向劑FeS040.3_3%重量百分比。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有機全營養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天然有機物包括作物秸稈、干基牲畜糞便或風化煤。全文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有機全營養施肥方法,提高大量元素利用效率,提高礦物質養分的有效性,增強作物抗性,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數量,增強微生物活性,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肥力。本發明將活性腐殖酸40-120kg/畝與配方化肥30-80kg/畝和螯合復合微肥10-20kg/畝混合后施肥。活性腐殖酸的活化過程包括天然有機物-分揀去雜-粉碎-反應釜降解活化-減壓爆破-濃縮-成品;其中溫度80-175℃、壓力3-12.5個大氣壓、光波364-468cm-1紫外光、水解劑KOH2.5-20%重量百分比、氧化劑TiO23-12.5%重量百分比、導向劑FeSO40.3-3%重量百分比。文檔編號C05G1/00GK101811900SQ20101010102公開日2010年8月25日申請日期2010年1月22日優先權日2010年1月22日發明者劉存壽,劉浩,同延安,朱渭兵申請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