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
背景技術:
上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開展了以水稻等作物由高稈變矮稈,并輔助農藥、化肥、農業機械等的第一次綠色革命。這場革命基本解決了 19個發展中國家糧食自給自足問題。 但是期間全球人口同步激增,環境污染加劇。鑒于此,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呼吁發起的第 二次綠色革命。要在可耕地和淡水資源日趨緊張的前提下,克服化肥和殺蟲劑對環境和健 康的不利影響,實現糧食增產。生態學原理在農業上的充分應用很好地迎合了時代需要。利用食物鏈和生態位 理論,既能增加單位土地面積上的糧食產出(谷物及肉類),保證龐大人口對食物數量的要 求,避免了單純有機農業由于前期養地減產的尷尬,又可解決第一次綠色革命發展至此帶 來的種種環境問題,產出優質安全食物,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動植物占據不同的生態位,有不同的生態需求,相對于作物直接的間作套種或輪 作,動植物互作具有更大的互補空間。現有適合南方多雨地區互作模式,缺少適合北方旱地 的動植物共作系統。我們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 即“禽糧互作”模式。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本發明所提供的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是在農區有機玉米地上放 養柴雞,可充分利用玉米地下部空間,柴雞取食并刨除農田“雜草”,為農田施肥松土,并輔 以脈沖式誘蟲燈,將其誘殺的害蟲作為雞的飼料添加劑,用生態學方法發展有機農業。在玉 米地里散養柴雞,達到既保證糧食安全又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其中,所述柴雞的放養密度小于等于133只/畝。具體可按如下進行,即在玉米生 長至小喇叭口時期,將柴雞放養其中。5月中旬至9月上旬懸掛脈沖式誘蟲燈,盡量將其懸 掛至四周無明顯遮擋物,高于作物1. 5m以上的空間。雞的放養期為90天左右,與玉米同期 收獲出售。所述放養開始時,柴雞的體重為400-500克。放養時,柴雞按如下方法飼養日喂 2次,分別為清晨和傍晚。將捕獲的昆蟲干重以9% (可根據當年捕獲昆蟲數目予以調整, 多余或不足的部分以玉米補充)的比例(質量百分比)混于補飼材料中,補飼材料按質量 百分含量為玉米63%,麥麩7%,豆粕21%,根據雞食量調整飼料量。每只雞日均喂糧食小 于等于50克。所述體重為400-500克的柴雞按照如下方法獲得柴雞孵化雞苗在保溫育雛棚中飼喂,育雛棚的溫度在第1周為35-33°C、第2周為 33-31°C、第3周為31-28°C、第4周為28_24°C,相對濕度保持在65% 70% ;育雛棚使用0.2%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雛雞的飼料為玉米63% (質量百分含量),麥麩6.5% (質量百分含量),豆餅25. 5% (質量百分含量),5% (質量百分含量)復合預混料;3 7日 齡雛雞飼料中添加0. 04% (質量百分含量)痢特靈,8 12日齡雛雞飼料中添加2000單 位的青霉素;7 15日齡雛雞飼料中添加0.05% (質量百分含量)土霉素;7 15日齡雛 雞用II系新城疫疫苗滴鼻和飲水免疫法接種法氏囊疫苗。北方農區人均耕地少,養殖空間受限,糧食產品價格低廉,在超標準使用農藥的前 提下,仍然會發生蟲災,例如山東省平邑縣每年6月初到8月底間金龜甲的爆發,“害蟲”的 猖獗嚴重的影響了以花生為主的作物產量,而2009年一盞脈沖式誘蟲燈共誘到“害蟲”鮮 重116. 8斤,明顯減緩了害蟲對作物的危害,燈光保護范圍內的有機花生產量比施用農藥 的農戶種植花生增長9. 5%。另外,傳統養殖違背了生物學規律,養殖周期短,生存空間小, 臭味撲鼻,藥品在雞肉體內殘留嚴重;農田散養柴雞,顯著的提高雞肉品質,遠離環境污染, 便于疫病控制。本發明在充分研究和考慮農區以上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動植物生態位互補和食物 鏈原理,提出了此“禽糧互作”模式。通過科學的優化農區種養殖業的空間格局,大幅度提 高農民收入,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本發明考慮了北方農區的氣候特征、空間特征和植被特征,容易操作,節糧省本, 柴雞生長周期長,疾病少,肉質好,經濟效益高;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同時增加農民收入,是 廣大農民增收的好方法。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5月中旬開始至9月上旬懸掛脈沖式殺蟲燈,將每日誘集“害蟲”曬干貯存。2)禽糧互作替代糧糧輪作在玉米生長至小喇叭口時期,約為7月上旬,將前期育 雛完成后重約400-500g的柴雞放養于玉米地。柴雞日喂2次,分別為清晨和傍晚。將捕獲 的昆蟲混于補飼糧中飼喂柴雞,昆蟲干重占飼料總重量的9% (質量百分含量),其余按質 量百分含量分別為玉米63%,麥麩7%,豆粕21%配比。由于雞有少吃多餐的習性,決定了 其不停穿梭于玉米地下部空間,為農田松土同時也可捕食部分地下害蟲,例如蠐螬,地老虎 等。并將糞便均勻的鋪撒在農田中,避免了雞糞堆積對土地的毒害。同時通過燈光誘蟲和 通過柴雞自由捕食昆蟲減少蟲害并節省飼料;通過柴雞放養留下糞便等排泄物補償因農作 物收獲而帶走的養分,實現農田土壤養分的動態平衡,維持土壤生產力。3)收獲禽糧10月上旬收獲玉米并將柴雞集中投入市場,此時柴雞平均可長至1400_1500g。實施例1以山東地區的農田養雞為例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有機玉米地飼養柴雞的方法。選取山東省平邑縣蔣家莊弘毅生態農場2畝有機農田,設置6個單元,隨機區組排 列,分別用圍欄隔開,每個單元200m2。2008年7月19日和2009年7月12日將育雛完成平 均重量分別為498g和487g的柴雞120只放養其中3個單元,每200m2放養40只柴雞。另 外3個單元只采用現代農業的常規做法進行單純的糧糧輪作。連續試驗2年。農區玉米地 “禽糧互作”的方法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1)5月中旬開始懸掛脈沖式殺蟲燈,將每日誘集“害蟲”曬干貯存。2)玉米地放養柴雞雞品種經濟價值比較高的優良柴雞,柴雞長成后毛重量在1. 5kg左右;飼料育雛階段需要的飼料為玉米63% (質量百分含量),麥麩6.5% (質量百分 含量),豆餅25.5% (質量百分含量),5% (質量百分含量)復合預混料(北京偉嘉集團生 產);散養階段飼料按質量百分含量為昆蟲干重9%、玉米63%,麥麩7%,豆粕21%。需要 的飼料(玉米、麥麩、豆粕)從臨近的農區購進,飼料糧的質量標準按照國家糧食安全相關 標準執行,不使用由飼料廠加工的飼料,進行散養柴雞的補飼。A)育雛,6月從臨沂市附近孵化廠引進優質柴雞孵化雞苗,在有保溫設施的育 雛棚進行集中育雛。在保溫育雛棚中飼喂,育雛棚的溫度在第1周為35-33°C,第2周為 33-31 °C,第3周為31-28 °C,第4周為28-24 V、相對濕度保持在65 % 70 % ;使用0. 2 %高 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3 7日齡用0.04%痢特靈拌料,防止白痢,8 12日齡用青霉素, 每只2000單位拌料,抑菌和防止球蟲;7 15日齡用II系新城疫疫苗1 20稀釋滴鼻和 飲水免疫法接種法氏囊疫苗,同時用0. 05%土霉素拌料防止禽霍亂。育雛4周,雛雞生長到 200-250克,隨即籠養3周,飼喂玉米、豆粕及麥麩混合飼料,等待玉米生長至合適時期。B)放養密度,放養密度為5m2/只。該放養密度符合歐盟生產有機雞肉對放養密度 的要求。C)放養7月上旬,待柴雞能適應放養環境后,將其散放于玉米地里,夜間柴雞會 自行返回地頭簡易棚舍里過夜;清晨補飼一次,剩下的時間讓其自尋昆蟲、草籽、嫩葉,傍晚 再次進行補飼。放養期為90天,放養期間按常規防疫流程開展,遇重大突發疫情接受當地 防疫部門指導并進行有針對性地操作。D)出欄10月上旬,散養柴雞的毛重達到1. 5公斤左右,符合出欄標準,可以同玉 米一起收獲,后集中出售或屠宰加工。柴雞雞肉市場價格為15元/斤。上述試驗中,在玉米地中散養柴雞,沒有影響玉米生長,“雜草”被清除殆盡,養雞 區雜草比較對照區減少332. 6g/m2,在每畝減少1.70kg農藥(有效成分)的前提下,“害蟲” 危害仍呈減少趨勢。農民在僅有的土地上產生了更高的經濟效益,以2008年整年為例,單 位面積純收入為2814元/畝,比單純的輪作系統高2074元/畝,另外使消費者吃到了安全 放心的糧食和雞肉,從而可真正實現生態恢復、生產發展、農民增收。
權利要求
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是在農區有機玉米地上放養柴雞,充分利用玉米地下部空間,柴雞取食并刨除農田“雜草”,為農田施肥松土,并輔以脈沖式誘蟲燈,將其誘殺的害蟲曬干貯存作為柴雞的飼料添加劑,用生態學方法發展有機農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柴雞的放養密度為133只/畝。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玉米地為有機。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柴雞開始放養時體重為400-500克。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放養時柴雞飼養日喂2次,分別為清晨和傍晚,每只雞日均喂糧食小于等于50克;柴雞 飼料按質量百分比含量為昆蟲9 %、玉米63 %,麥麩7 %,豆粕21 %。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脈沖式殺蟲燈懸掛時間為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該方法是在農區有機玉米地上放養柴雞,充分利用玉米地下部空間,柴雞取食并刨除農田“雜草”,為農田施肥松土,并輔以脈沖式誘蟲燈,將其誘殺的“害蟲”曬干貯存作為柴雞的飼料添加劑,用生態學方法發展有機農業。本發明容易操作,節糧省本,柴雞生長周期長,疾病少,肉質好,經濟效益高;可維持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同時增加農民收入,是廣大農民增收的好方法。
文檔編號A23K1/14GK101869090SQ201010202649
公開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0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10日
發明者烏云塔娜, 吳光磊, 李宗奉, 蔣高明 申請人:山東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