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殺菌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植物保護學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殺菌劑。
背景技術:
:赤霉病是麥類作物上一種重要病害,尤以小麥受害最重。病原菌有性態為Gibberellazeae(Schw.)Petch,無性態為FusariumgraminearumSchW.,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和東北春麥區,長江上游和華南冬麥區也常發生。該病害發生后一般減產1020%,嚴重時達8090%。此外,病麥粒中含有脫氧雪腐鐮刀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種對人、畜有害的毒素,嚴重危害食品安全,給食品制造業帶來嚴重的潛在威脅。目前由于生產上缺乏有效的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對于小麥赤霉病的防治,生產上多年來主要依賴苯并咪唑類殺菌劑(如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由于常年單一用藥,目前很多地區已發現田間多菌靈高抗菌株,抗藥性問題越來越嚴重,急需尋找某些對赤霉病有良好抑菌效果的替換藥劑。三唑類殺菌劑(如三唑酮、戊唑醇),屬于留醇脫甲基抑制劑(DMI),該類殺菌劑是目前殺菌劑市場中成功商用的種類最多的一類,很多的田間試驗表明三唑類戊唑醇殺菌劑對于鐮刀菌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將有望成為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重要替代藥劑。
發明內容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殺菌劑,解決了病原物對現有殺菌劑易產生抗藥性或現有殺菌劑單劑藥效不強的問題。一種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殺菌劑,有效成分為三唑酮和戊唑醇,上述有效成分可以與常規助劑及填充成份一同配制成常規的農藥劑型。三唑酮和戊唑醇的重量比優選為110101,最好為11。所述的三唑酮和戊唑醇的重量濃度分別為9%30%和12.5%80%,一般的單劑均達到上述濃度范圍。上述殺菌劑藥效增強的機理如下14a-脫甲基酶(CYP51)是三唑類殺菌劑的作用靶點,絕大多數生物體內只存在一個CYP51,但是從小麥赤霉病菌基因組中卻搜索到3個CYP51的同源物,分別為CYP51A、CYP51B和CYP51C,與其它病原菌(小麥白粉、指狀青霉、黃曲霉等)中已報道的CYP51進行比對,發現都具有較高的同源性(5060%),而且反轉錄-PCR的結果顯示上述三個CYP51基因均能正常表達。利用基因敲除技術分別將這三個CYP51基因敲除,CYP51A、CYP51B和CYP51C三個基因的敲除轉化子與野生型親本相比,對三唑酮和戊唑醇表現出不同的敏感性差異。CYP51A基因敲除突變體對三唑酮的敏感性顯著增加,而CYP51B、CYP51C基因敲除突變體對三唑酮的敏感性無明顯變化;CYP51A、CYP51C基因敲除突變體對戊唑醇的敏感性顯著增加,而CYP51B基因敲除突變體對戊唑醇的敏感性無明顯變化。說明三唑酮和戊唑醇作用于不同的CYP51,因而,根據這一機理,將三唑酮和戊唑醇復配將增強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而現有的農用殺菌劑中兩者是不進行混合使用的。本發明殺菌劑配方由三唑酮和戊唑醇復配制成,對防治小麥赤霉病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這種增效作用不但表現在防治敏感菌株上,對于田間其他的群體類型如多菌靈抗性菌株和三唑類抗性菌株也存在同樣的增效作用。此外,與戊唑醇單劑相比,成本可降低25%30%。該殺菌劑除能防治小麥赤霉病之外,還能兼治小麥白粉病,是一種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相容的生物性農藥,符合當前農產品無公害生產的需求。本發明殺菌劑化學性質穩定,混合時三唑酮與戊唑醇兩成份互容,不發生化學反應,用途廣泛,增效顯著,使用安全。本發明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以及小麥生產上重要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效,廣譜性強,同時能防治田間的多菌靈抗性菌株,并能延緩病原菌對配方中的單劑產生抗藥性。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三唑酮戊唑醇復配劑以及在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平板藥效試驗將三唑酮和戊唑醇原藥分別溶解于丙酮,然后將三唑酮和戊唑醇按不同的重量濃度配比混入培養基質,測定對小麥赤霉病菌生長的抑制活性。所采用的試驗菌株分別為多菌靈抗性菌株GJ33,戊唑醇抗性菌株DY3-4以及敏感菌株ZJ2-9。這幾類不同的菌株可以代表目前田間小麥赤霉病的幾大主要群體。測定藥劑對這些菌株生長的抑制率,使用軟件DPS計算抑制中濃度EC5(1值,本試驗重復三次。(結果見表1)。本試驗以單劑三唑酮為標準藥劑,各藥劑毒力指數按以下公式計算抑制率(%)=(對照菌落直徑平均數_處理菌落直徑平均數)/(對照菌落直徑平均數-菌碟直徑)X100相對毒力指數TI=(標準藥劑EC5Q值/供試藥劑EC5Q值)X100復配劑的理論毒力指數(TTI)=單劑A的毒力指數(TI)XPA+單劑B的毒力指數(TI)XPB(PA和PB分別為復配劑中各單劑的百分含量)復配劑實際毒力指數(ATI)=(標準藥劑EC5Q值/混劑EC5Q值)X100共毒系數CTC={復配劑的實際毒力指數(ATI)/復配劑的理論毒力指數(TTI)}X100根據以上公式計算得到各藥劑的相對毒力指數(結果見表2)以及復配劑的聯合毒力指數(結果見表3)。表1、三唑酮與戊唑醇及其復配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菌EC5Q值<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table>表2、三唑酮與戊唑醇及其復配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菌相對毒力指數<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table>表3、三唑酮與戊唑醇復配劑防治小麥赤霉的聯合毒力<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table>根據譚福杰對共毒系數類型的劃分標準(譚福杰,殺蟲劑混用的生物測定方法昆蟲知識198623(6)279-281),增效作用判斷的依據是CTC彡170為明顯增效;120(CTC(170略有增效;70(CTC(120具有相加作用;CTC(70為拮抗作用。由計算的共毒系數可以看出,三唑酮與戊唑醇以11比例復配,對防治小麥赤霉病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效果好于各單劑,在生產上用三唑酮與戊唑醇11比例復配劑替換戊唑醇單劑使用,可以提高抑菌活性,增效明顯,而且可以將使用成本降低25%30%。實施例2三唑酮戊唑醇復配劑以及在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離體藥效試驗供試材料為揚花期麥穗(淄麥12),設置對照組和處理組,每組30株麥穗。對照組用清水保濕,藥劑處理組包括三唑酮或戊唑醇單劑田間推薦用量,以及11重量百分比的復配劑,將每個處理組30株麥穗浸于以上藥劑中15秒,迅速取出后陰干。再將1.0X105的小麥赤霉孢子懸浮液10微升注射到麥穗中部小穎內,套袋并用清水保濕,25°C培養5天統計發病率,發病率(%)=(發病穎數/總穎數)X100%。防效(%)=(藥劑處理組發病率/對照組發病率)X100%。試驗結果表明,三唑酮與戊唑醇11混用對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優于各單劑的防治效果(表4)。表4、三唑酮與戊唑醇復配劑對小麥赤霉離體防效<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table>權利要求一種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殺菌劑,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為三唑酮和戊唑醇。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菌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唑酮和戊唑醇的重量比為110101。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殺菌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唑酮和戊唑醇的重量比為1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菌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唑酮的重量百分比濃度為9%30%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菌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戊唑醇的重量百分比濃度為12.5%80%。全文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殺菌劑,有效成分為三唑酮和戊唑醇。本發明殺菌劑化學性質穩定,混合時三唑酮與戊唑醇兩成份互容,不發生化學反應,用途廣泛,增效顯著,使用安全,對于目前田間不同類型的小麥赤霉群體有很好的抑菌活性,且明顯高于三唑酮或是戊唑醇單劑,即兩者復配有增效作用。該復配劑對于小麥生產上其他重要病害如小麥白粉病亦具有良好的防效,殺菌譜廣,并能延緩病原菌對配方中的單劑產生抗藥性,對于抗性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文檔編號A01P3/00GK101836638SQ20101020232公開日2010年9月22日申請日期2010年6月13日優先權日2010年6月13日發明者劉馨,蔣金花,馬忠華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