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食用菌生產技術,特別是一種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或菇 棚裝置,可用于姬松茸和蘑菇等培養料的二次發酵用途或食用菌培養料的巴氏滅菌消毒用 途。
背景技術:
目前,用于栽培姬松茸和蘑菇所需培養料的傳統發酵技術包含前發酵(亦稱一次 發酵)和后發酵(亦稱二次發酵),其具體發酵方法包括將培養料堆積進行第一次發酵 (即前發酵),而二次發酵方法是在培養料先經過前發酵后,又將培養料搬進菇房(或稱菇 棚)上床后進行第二次發酵,但在進入菇房(菇棚)前應先做好菇房或菇棚的常規消毒滅 菌工作,進床時,是堆放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層以至第六層床架上,培養料全部堆放好 后,關閉所有的門窗,將菇房或菇棚進行密封,就可開始進行第二次發酵了。二次發酵所需 的熱量是采取蒸汽供熱,每間菇房需要采用廢舊的4-6個汽油桶進行改裝成蒸汽發生爐灶 (鍋灶)外加熱(爐灶離菇房l_2m),具體做法是在每個作為蒸汽鍋的汽油桶弧形外側面的 一端鑿一個直徑8-15cm的蒸汽出口,將作為蒸汽鍋的各個油桶水平橫放到各自燒火爐灶 臺上(燒火爐灶臺可開挖在地面上),在油桶內加滿水后,密封菇棚,開始加熱(一般用煤 炭作燃料),各個爐灶經煙囪或直接向外界排出熱煙氣,被燒開的水蒸汽則進入菇房加溫, 在測溫時均是測料中心溫度,用爐灶蒸汽加熱后,菇棚內溫度升到60攝氏度時,要保持24 小時,然后調降到50攝氏度保持96小時,最后讓溫度自然下降到30攝氏度時,打開菇棚 的部分封口(通風口)進行通風播種,具體操作和傳統二次發酵相同。由于是采用蒸汽加 熱,房內溫度升至50°C后,一定要密切觀察菇房溫度變化,不能讓菇房溫度超過60°C,最好 在55°C左右保持10小時,要是菇房內溫度升至55°C之后還繼續上升時,應扒開菇房上的薄 膜,放去部分蒸汽,以方便菇房降溫(因菇房內溫度如一直超過60°C,會導致培養料中游離 氨大量產生,會影響后期播種時的菌種萌發),為了使培養料在后發酵即二次發酵過程能全 面發酵成熟,在二次發酵過程中保持菇房溫度是關鍵,一般情況在二次發酵期間,要保持菇 房在4 5天中,其內的溫度在50°C左右。若在菇房或菇棚中對食用菌培養料進行巴氏滅 菌消毒工作,菇房內溫度應超過60°C以上至70°C并保持10小時左右。上述采用蒸汽加熱的二次發酵技術或巴氏滅菌消毒工作存在的缺點是操作工序 煩瑣麻煩,需要工人頻繁給爐灶加水,燒火時間長,熱能利用率低(被煙氣帶走大部分熱 量),柴火消耗大成本高,污染環境嚴重,且放線菌生長速度偏快,五花八門的雜菌也多,養 分損失大。因此,培養料的二次發酵技術或巴氏滅菌消毒技術所用到的菇房或菇棚設計技 術能直接影響到姬松茸和蘑菇等食用菌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是目前姬松茸等食用菌栽培過 程中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用作栽培姬松茸和蘑菇等食用菌培養料的二次發酵或巴氏滅菌消毒裝置,具有操作方式更簡單容易, 加溫時間快,節能省工,養分損失少,作為菇房加熱設備的爐灶結構簡化、建造數量少,可減 輕環境污染等效果。本發明是以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發明的這種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 或菇棚裝置,仍包括一般用塑料膜布或植物秸稈搭成的菇房或菇棚的棚壁和棚頂,其特征 是A、所建造的菇房或菇棚為座北朝南結構,每間菇房的尺寸規格(即長寬高)為長 20-25m,寬10-llm,高4-5m,其兩條長邊應位于一南一北位置,即兩長邊皆為東西方向,每 間菇房內設8-10個菇床床位,每張菇床為6層;B、在菇房或菇棚的內部建有室內加熱爐灶以形成內置式加溫(加熱)爐灶結構, 每個菇房或菇棚內設有2 4個建灶臺位置,各個灶臺位于菇房南側,每個灶臺位置即爐灶 灶體應位于較靠近中間的兩菇床之間并離兩菇床床架端頭的距離D為20-50cm,建好的每 個爐灶灶體為豎向直立的桶形結構(可為長方體桶體或圓柱形桶體結構),且所建加熱爐 灶的排熱煙氣出口(即出煙口)是通到菇房或菇棚中;C、所述設于菇房或菇棚中的每個內置式加溫(加熱)爐灶的灶口選在朝南方向開 設,即在所述每個桶形灶體底部朝南的一側面開設有可方便送入燃料(如木柴燃料)的灶 口,且灶口離菇棚南側棚壁邊上的距離d至少20cm,灶口的形狀為矩形或橢圓形或圓形結 構;D、在所述每個加熱爐灶灶體的排熱煙氣出口上方附近設有一個能分散煙氣的 (弧形)頂罩,頂罩的作用是除了能均勻分散熱煙氣的向外排出,還能防止熱煙氣直沖房頂 (菇房棚頂一般為塑料膜布搭成),在所述爐灶體上方的排熱煙氣出口處均勻分布有若干 直徑為2-5cm的排氣通孔,即爐灶體上方的排熱煙氣出口 9是由若干直徑為2-5cm的排氣 通孔10所組成,目的也是為了能更好均勻分散外排的熱煙氣。本發明的上述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的技術特征還可以進一步具體為一、為安全起見,所述與每個加熱爐灶相鄰的兩個菇床床架的長度L設為 7-7. 5m( 一般菇床床架的長度為8m),這樣設計能便于拉開爐灶體與該兩菇床之間的距離。二、所述在菇房或菇棚內建造的每個內置式爐灶灶體外殼為圓柱形桶體結構或長 方體桶體結構。當爐灶體為圓柱形桶體結構時,是用廢棄空汽油桶所制成,所述的灶口形狀為 50cmX 40cm的矩形開口。(上述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更方便加工)。三、在每個爐灶體的底部開設有通向外界(菇棚外)的供氧通道,另在桶形灶體的 底部即灶膛底部開設有若干通風孔(即灶膛通風口)與供氧通道的出風口相連通。所述供氧通道為開設在地下的供氧通道,該供氧通道的口徑至少為20X20cm。四、在所述爐灶體的排熱煙氣出口上方所設的能分散熱煙氣的頂罩罩體是制成弧 形或錐形的結構,且頂罩底沿口處離桶形灶體的排熱煙氣出口處的高度距離h至少20cm。本發明的上述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即本發明在菇房或菇棚的棚壁內部建有室 內爐灶以形成內置式加溫(加熱)爐灶結構,并將原先培養料進菇房上床進行二次發酵操 作步驟(或進行巴氏滅菌消毒工作)時用蒸汽加溫的方式改成采用內置式爐灶產生的干熱 煙火煙氣對菇房內的培養料直接加溫以完成二次發酵工作或巴氏滅菌消毒工作。
當利用本發明的上述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將培養料進菇房上床進行二次發酵 時,培養料是滿格堆放在菇床的第3、第4和第5層,上床后即可在爐灶口中添柴火加熱,讓 熱煙氣直接進入菇棚中加溫,當菇棚內溫度升到56-58°C (攝氏度)時,要保持48-52小時 左右,然后調降到40-45°C (攝氏度)保持72-120小時(約3 5日),最后讓菇房溫度自 然下降到30°C時,打開菇棚頂的部分通風口進行通風播種,其余的復土、出菇等的管理步驟 按常規化施行即可。利用干熱煙氣對菇房加溫應視當地氣候和棚內料溫上升情況,當溫度超過58°C 時,應開窗通風以便溫度降至56-58 °C,經48-52小時后溫度調降至40-45 °C,保持3 5日 (約72-120小時),期間,還應每天開窗小通風1 2次,每次通風數分鐘,在二次發酵期間, 培養料含水量應保持60-65%,PH值為7. 5-7. 8。當在菇房或菇棚中對食用菌培養料進行巴氏滅菌消毒工作時,菇房內溫度應超過 60°C以上至70°C并保持10小時左右。本發明的原理是利用本發明的上述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進行干熱式的二次發 酵或用本發明進行巴氏滅菌消毒更容易提高菇房溫度,提高二氧化碳濃度以減少放線菌生 長速度和養分損失,更有利于殺滅胡桃內狀等有害雜菌,達到出菇整齊,轉潮快,產量高。菇 房座北朝南建造及各個爐灶位于菇房南側和爐灶口選在朝南方向開設的目的是更有利于 在燒火時避免北風進入菇房影響升溫。因此,利用本發明的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對進菇房上床后的培養料進行二次發 酵或在菇房或菇棚中對食用菌培養料進行巴氏滅菌消毒工作時,因柴火燃料產生的熱能 (熱煙氣)幾乎被菇房全部吸收,具有操作方式更簡單容易(只須在菇房南側位于各個灶 口位置的棚壁上開設一個帶門簾的送柴口,通過該送柴口投入柴火燃燒即可),加溫時間 快,節能省工,養分損失少,且又能殺滅胡桃內狀等有害雜菌,滅菌消毒效果好,作為菇房加 溫設備的爐灶建造數量少,改善和減輕環境污染等效果,用作栽培姬松茸二次發酵后的培 養料料色亦為標準的褐棕色,腐熟均勻,富有彈性,禾桿類輕輕一拉即斷,含水量60%左右, PH7. 5-7. 8,無臭味異味,還具有較濃厚的料香味,料內及床架上長滿棉絮狀的嗜熱性微生 物菌落。與以前傳統的二次發酵法相比,不僅能節省煤炭燃料成本和繁鎖工序,而且還能簡 化設備、省工、省力,放線菌生長速度適中和無出現胡桃內狀等雜菌,同時每500m2菇房還可 節約成本350-400元,還大大減少因二次發酵帶來的環境污染,起到很好的經濟和環境效
益 ο
圖1是本發明的一種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 圖;圖2是本發明利用廢棄空汽油桶制成的桶形內置式加熱爐灶灶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附圖實施例可知(注以長20mX寬10m、8床位的菇房為例,兩個內置式加熱 爐灶的灶臺位置分別選擇位于菇房內左起第3與第4張床位之間和第5與第6張床位之間 的靠南側位置),本發明的這種構成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的具體結構零部件包括;1 菇房(又稱菇棚),2 菇床,3 爐灶(為內置式加熱爐灶,可用廢棄空汽油桶制成),4 供 氧通道(可為開設在地下的供氧通道,供氧通道的口徑至少為20 X 20cm),5 爐灶灶體的 桶形外殼,6 灶口,7 通風孔(又稱灶膛通風口,與供氧通道的出風口相貫通),8 (弧 形或錐形)頂罩,9 排熱煙氣出口(由若干排氣通孔所組成),10 排熱煙氣出口處直徑 為2 5cm的排氣通孔,11 頂罩支架,12 菇柵南側棚壁。參照附圖,本發明的這種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仍包括用塑料膜布和/或植物 秸稈搭成的菇房或菇棚的棚壁和棚頂(在棚壁和棚頂上開設有通風窗口),其特征是A、所建造的菇房或菇棚為座北朝南結構,每間菇房的尺寸規格(即長寬高)為長 20-25m,寬10-llm,高4-5m,其兩條長邊應位于一南一北位置,即兩長邊皆為東西方向,每 間菇房內設8-10個菇床床位,每張菇床為6層;B、在菇房或菇棚的內部建有室內加熱爐灶以形成內置式加溫(加熱)爐灶結構, 每個菇房或菇棚內設有2 4個建灶臺位置,各個灶臺位于菇房南側,每個灶臺位置即爐灶 灶體應位于較靠近中間的兩菇床之間并離兩菇床床架端頭的距離D為20-50cm,建好的每 個爐灶灶體為豎向直立的桶形結構(可為長方體桶體或圓柱形桶體結構),且所建加熱爐 灶3的排熱煙氣出口(即出煙口)9是通到菇房或菇棚中;C、所述設于菇房或菇棚中的每個內置式加溫(加熱)爐灶的灶口 6選在朝南方 向開設,即在所述每個桶形灶體底部朝南的一側面開設有可方便送入燃料(如木柴)的灶 口 6,且灶口離菇棚南側棚壁邊上的距離d至少20cm,灶口的形狀為矩形或橢圓形或圓形結 構;D、在所述每個加熱爐灶灶體的排熱煙氣出口 9上方附近設有一個能分散煙氣的 (弧形)頂罩8,頂罩的作用是除了能均勻分散熱煙氣的向外排出,還能防止熱煙氣直沖房 頂(菇房棚頂一般為塑料膜布搭成),在所述爐灶體上方的排熱煙氣出口處均勻分布有若 干直徑為2-5cm的排氣通孔,即爐灶體上方的排熱煙氣出口 9是由若干直徑為2-5cm的排 氣通孔10所組成,目的也是為了能更好均勻分散外排的熱煙氣。本發明的上述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的技術特征還可以進一步具體為一、為安全起見,所述與每個加熱爐灶相鄰的兩個菇床床架的長度L設為 7-7. 5m(—般菇床床架的長度為8m)。這樣設計能便于拉開爐灶體與該兩菇床之間的距離。二、所述在菇房或菇棚內建造的每個內置式爐灶灶體外殼為圓柱形桶體結構或長 方體桶體結構。當爐灶體為圓柱形桶體結構時,是用廢棄空汽油桶所制成,所述的灶口 6形狀為 50cmX 40cm的矩形開口(上述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更方便加工)。三、在每個爐灶體的底部開設有通向外界(菇棚外)的供氧通道,另在桶形灶體的 底部即灶膛底部開設有若干通風孔(即灶膛通風口)與供氧通道4的出風口相連通。所述供氧通道為開設在地下的供氧通道,該供氧通道的口徑至少為20X20cm。四、在所述爐灶體的排熱煙氣出口上方所設的頂罩罩體是制成弧形或錐形的(罩 體)結構,且頂罩底沿口處離桶形灶體的排熱煙氣出口處的高度距離h至少20cm。本發明的未述部分與現有技術相同。
權利要求
一種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其特征是包括用塑料膜布或植物秸稈搭成的菇房或菇棚的棚壁和棚頂,其特征是A、所建造的菇房或菇棚為座北朝南結構,每間菇房的尺寸規格即長寬高為長20 25m,寬10 11m,高4 5m,其兩條長邊應位于一南一北位置,即兩長邊皆為東西方向,每間菇房內設8 10個菇床床位,每張菇床為6層;B、在菇房或菇棚的內部建有室內加熱爐灶以形成內置式加溫爐灶結構,每個菇房或菇棚內設有2~4個建灶臺位置,各個灶臺位于菇房南側,每個灶臺位置即爐灶灶體位于較靠近中間的兩菇床之間并離兩菇床床架端頭的距離D為20 50cm,建好的每個爐灶灶體為豎向直立的桶形結構,且所建加熱爐灶的排熱煙氣出口是通到菇房或菇棚中;C、所述設于菇房或菇棚中的每個內置式加溫爐灶的灶口選在朝南方向開設,即在所述每個桶形灶體底部朝南的一側面開設有可方便送入燃料的灶口,且灶口離菇棚南側棚壁邊上的距離d至少20cm,灶口的形狀為矩形或橢圓形或圓形結構;D、在所述每個加熱爐灶灶體的排熱煙氣出口上方附近設有一個能分散煙氣的頂罩,所述爐灶體上方的排熱煙氣出口處均勻分布有若干直徑為2 5cm的排氣通孔(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其特征是所述 與每個加熱爐灶相鄰的兩個菇床床架的長度L設為7-7. 5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其特征是所述 在菇房或菇棚內建造的每個內置式爐灶灶體外殼為圓柱形桶體結構或長方體桶體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其特征 是當所述爐灶體為圓柱形桶體結構時,是用廢棄空汽油桶所制成,所述的灶口形狀為 50cm X 40cm的矩形開口。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其特征是在所 述每個爐灶體的底部開設有通向外界的供氧通道(4),另在桶形灶體的底部即灶膛底部開 設有若干通風孔與供氧通道(4)的出風口相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其特征是所述 供氧通道為開設在地下的供氧通道,該供氧通道的口徑至少為20X20c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其特征是在所 述爐灶體的排熱煙氣出口(9)上方所設的頂罩罩體是制成弧形或錐形的結構,且頂罩底沿 口處離桶形灶體的排熱煙氣出口處的高度距離h至少20cm。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干熱式菇房或菇棚裝置,其特征是所建菇房或菇棚為座北朝南結構,菇房的兩條長邊位于一南一北位置,皆為東西方向,每間菇房內設8-10個菇床,在菇房內部建有2~4個室內加熱爐灶以形成內置式加溫爐灶結構,每個爐灶灶體為豎向直立的桶形結構,爐灶的排熱煙氣出口通到菇房中,爐灶的灶口選在朝南方向開設,且灶口離菇棚南側棚壁邊至少20cm;在每個爐灶的排熱煙氣出口上方設有能分散煙氣的頂罩,在排熱煙氣出口處均勻分布有若干排氣通孔。利用本發明進行二次發酵或進行巴氏滅菌消毒工作,具有操作簡單,加溫時間快,節能省工,能殺滅胡桃內狀等有害雜菌,滅菌消毒效果好,作為菇房加溫設備的爐灶建造數量少,有利改善和減輕環境污染。
文檔編號A01G1/04GK101897274SQ20101024283
公開日2010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3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3日
發明者何盈, 吳少風, 唐翔虬, 張明華, 江枝和, 王義祥, 羅濤, 翁伯琦, 肖淑霞, 陳惠成, 雷錦桂, 黃志龍 申請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