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水田驅動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機械,特別是以手扶拖拉機為配套動力專門用于種植水 稻時進行水田耙田作業的新型水田驅動耙。
二背景技術:
目前,農民在種植水稻時進行水田耙田作業中,常見以刀軸旋耕機為主要工具,一 方面,其碎土后仍不能平整耕地,需要反復多次旋耕才能滿足機械插秧或拋秧的整地要求, 這樣既費時,又浪費柴油燃料,也不能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使用這類刀軸旋耕機,因為 容易纏草,無法適應于水稻秸桿還田耕整作業,致使浪費水稻秸桿而資源利用率低,達不到 增加耕地基礎地力,提高水稻產量的效果。
三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以手扶拖拉機為配套動力,專門用于種植水稻時 進行水田耙田作業的新型水田驅動耙,以克服現時刀軸旋耕機進行水田耙田作業時,碎土 后仍不能平整耕地而導致加大農民勞動強度和浪費本來可以利用的水稻秸桿資源和增大 農業生產成本的弊端。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本實用新型通過手扶拖拉機機頭上的動力輸出 軸與錐齒輪箱中的主動錐齒輪連接,由所述動力輸出軸所輸出的動力來帶動所述主動錐齒 輪轉動,由此帶動錐齒輪箱中的從動錐齒輪軸轉動,由所述從動錐齒輪軸的轉動再傳遞至 鏈輪箱,經所述鏈輪箱中的鏈條傳動借助滾軋耙軸以驅使滾軋耙總成旋轉,從而達到填埋 水稻秸桿、旋耕、碎土和平整耕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集填埋水稻秸桿、旋耕、碎土和平整耕地的多功能于一體,其設計科 學,結構緊湊,適應性強,性能可靠,操作方便,生產效率高,耕深耕寬穩定,耕后田平泥絨, 能大大降低農民在種植水稻進行水田耙田作業時的勞動強度;而且,它能很好地使水稻秸 桿還田,農民從此不再焚燒水稻秸桿,從而可大大減少空氣污染,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同時, 它通過將收獲后的水稻秸桿用土壤覆蓋慪成有機肥料,是一種補充和平衡土壤養分、改良 土壤品質的有效辦法,對于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省化肥及農藥、增強耕地基礎地力、增加水 稻產量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推廣應用價值。
四
圖1、是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滾軋耙總成的主要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A——A剖視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作進一步描述[0010]圖中標記1、手扶拖拉機機頭;2、動力輸出軸;3、錐齒輪箱;4、鏈輪箱;5、滾軋耙 總成;6、滾軋耙軸;7-1、左圓盤;7-2、右圓盤;7-3、第一中間圓盤;7-4、第二中間圓盤;8、 輻條;9、支撐板;10、齒耙。在圖中,本實用新型以手扶拖拉機為配套動力,借助與手扶拖拉機機頭1連接的 動力輸出軸2所輸出的動力,使滾軋耙總成5旋轉,以進行水田耙田作業。具體是,本實用新型通過手扶拖拉機機頭1上的動力輸出軸2與錐齒輪箱3中的 主動錐齒輪連接,由所述動力輸出軸2所輸出的動力來帶動所述主動錐齒輪轉動,由此帶 動錐齒輪箱3中的從動錐齒輪軸轉動,由所述從動錐齒輪軸的轉動再傳遞至鏈輪箱4,經所 述鏈輪箱4中的鏈條傳動借助滾軋耙軸6以驅使滾軋耙總成5旋轉,從而達到填埋水稻秸 桿、旋耕、碎土和平整耕地的目的。其中,所述滾軋耙總成5由滾軋耙軸6、圓盤、輻條8、支撐板9和齒耙10構成,所 述圓盤分為左圓盤7-1、右圓盤7-2、第一中間圓盤7-3和第二中間圓盤7-4,它們分別安裝 于滾軋耙軸6的兩端和中部,這些圓盤之間沿滾軋耙軸6的軸向均勻連接有若干條輻條8, 在所述各條的輻條8上沿滾軋耙軸6的徑向相同間隔設計有一定數量的齒耙10 ;此外,為 使滾軋耙總成5在作業時,令所有的齒耙10都具有較高的強度和剛性,特在各條軸向的輻 條8之間設置一定數量的支撐板9。而且,左圓盤7-1、第一中間圓盤7-3之間與第一中間 圓盤7-3、第二中間圓盤7-4之間,以及與第二中間圓盤7-4、右圓盤7-2之間的輻條8均互 相錯開排布,相應地,在這些圓盤之間輻條8上的齒耙10也就相互錯位排列,從而能有效地 進行填埋水稻秸桿、旋耕、碎土和平整耕地作業,而且能減少纏草以至可克服纏草的現象, 因而提高了填埋水稻秸桿的可靠性和破碎土壤的均勻性。本實用新型集填埋水稻秸桿、旋耕、碎土和平整耕地的多功能于一體,因此,農民 在種植水稻時只需要進行2至3次水田耙田作業,就可以直接機械插秧或拋秧。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先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 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型和改進,這也視為屬于本 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水田驅動耙,包括手扶拖拉機機頭(1)上的動力輸出軸O),其特征在于 所述動力輸出軸( 與錐齒輪箱(3)中的主動錐齒輪連接,由所述動力輸出軸( 所輸出 的動力來帶動所述主動錐齒輪轉動,由此帶動錐齒輪箱(3)中的從動錐齒輪軸轉動,由所 述從動錐齒輪軸的轉動再傳遞至鏈輪箱G),經所述鏈輪箱(4)中的鏈條傳動借助滾軋耙 軸(6)以驅使滾軋耙總成( 旋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水田驅動耙,其特征在于所述滾軋耙總成(5)由 滾軋耙軸(6)、圓盤、輻條(8)、支撐板(9)和齒耙(10)構成,所述圓盤分為左圓盤(7-1)、 右圓盤(7-2)、第一中間圓盤(7- 和第二中間圓盤(7-4),這些圓盤分別安裝于滾軋耙軸 (6)的兩端和中部,這些圓盤之間沿滾軋耙軸(6)的軸向均勻連接有若干條輻條(8),在所 述各條的輻條(8)上沿滾軋耙軸(6)的徑向相同間隔設計有一定數量的齒耙(10),且在各 條軸向的輻條(8)之間設置一定數量的支撐板(9)。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水田驅動耙,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圓盤(7-1)、第一 中間圓盤(7-3)之間與第一中間圓盤(7-3)、第二中間圓盤(7-4)之間,以及與第二中間圓 盤(7-4)、右圓盤(7-2)之間的輻條⑶均互相錯開排布,相應地,在這些圓盤之間輻條⑶ 上的齒耙(10)也相互錯位排列。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專門用于種植水稻時進行水田耙田作業的新型水田驅動耙,它通過手扶拖拉機機頭上的動力輸出軸與錐齒輪箱中的主動錐齒輪連接,由所述動力輸出軸所輸出的動力來帶動所述主動錐齒輪轉動,由此帶動錐齒輪箱中的從動錐齒輪軸轉動,由所述從動錐齒輪軸的轉動再傳遞至鏈輪箱,經所述鏈輪箱中的鏈條傳動借助滾軋耙軸以驅使滾軋耙總成旋轉,從而達到填埋水稻秸稈、旋耕、碎土和平整耕地的目的。該新產品能大大降低農民在種植水稻進行水田耙田作業時的勞動強度,且能很好地使水稻秸稈還田,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及節省化肥和農藥,有利于補充和平衡土壤養分、改良土壤品質、增強耕地基礎地力和增加水稻產量。
文檔編號A01B33/10GK201894062SQ2010206160
公開日2011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19日
發明者何敦清, 彭毛玷, 楊柏祥, 林雪燕, 鐘柏活 申請人:江門市新會區新農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