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防治水稻種傳真菌和細菌病害的咪鮮胺和噻菌銅混配藥劑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6397閱讀:99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防治水稻種傳真菌和細菌病害的咪鮮胺和噻菌銅混配藥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防治植物種傳細菌和真菌病害的殺菌劑,特別涉及防治水稻種傳真菌和細菌病害的咪鮮胺和噻菌銅混配藥劑。
背景技術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大糧食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小麥。水稻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的總面積、總產量及單位面積產量均居我國糧食作物首位。在水稻生產過程中,水稻病害是制約水稻產量和質量的主要因素,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尤其是水稻稻瘟病、水稻紋枯病、水稻白葉枯病三大病害,以及水稻惡苗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等病害的發生,成為水稻生產中最重要的病害。這些病害多以種子傳帶跨地區遠距離傳播,一旦在一個地區形成危害,極難徹底根除。目前,我國主要采取化學防治,輔以抗病品種、農業防治及物理防治等方法防治水稻病害;當病害大面積發生時,即使高效的化學防治也難以挽回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國際上高度重視以預防作物病害為主,即從種子階段實施帶菌消毒和預防保健,設計經濟有效的防控措施;水稻種傳病原真菌和細菌所致病害是綜合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步。對水稻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可以有效地防治主要的種傳病害。通常情況下,種傳病原菌寄藏于種表或種內,種子未經藥劑消毒處理,帶菌種子便會在其幼苗甚至成株期發病, 在適宜的條件下也能夠造成病害的再流行;同時,種子和萌發階段的根系、秧苗會被土壤中的病原菌等侵染和危害。因此,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是必要的,可以有效地殺死種子表面和內部的寄藏的種傳病原菌,同時可以種子為施藥載體,預防土壤中病菌的侵染和危害;種子消毒和保健處理可以實現農藝和工藝、植保和栽培的結合;實現精準施藥、減少農藥使用和對地上部環境的影響,是加速農藥無公害進程的有效途徑;有利于苗全苗壯,保護和挽回水稻的產量,提高水稻的品質和安全性。目前,市場上防治水稻真菌病害的藥劑很多,例如三唑類藥劑、咪唑類藥劑、甲氧基丙烯酸酯類藥劑等;相對而言,防治水稻細菌病害的藥劑很少,主要是春雷霉素等抗生素以及葉枯寧、噻菌銅等含銅的藥劑。咪鮮胺是一種廣譜殺菌劑,對多種作物由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具有明顯的防效。咪鮮胺的化學名稱為N-丙基-Ν-[ α _(2,4,6_三氯苯氧基)_1Η_咪唑甲酰胺。 噻菌銅是由噻唑和銅組成,噻唑基團可以在植物導管內殺死細菌,銅離子通過離子交換而導致真菌或細菌的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凝固或者進入細胞與酶結合,從而殺死真菌或細菌。 噻菌銅的化學名稱是2-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水稻種子通常攜帶包括真菌和細菌在內的多種病害的病原菌,單一藥劑處理水稻種子在生產中不能實現對種子傳帶的真菌、細菌的徹底消毒和保健處理,從而使一些對使用的藥劑不敏感的病原菌存活下來,隨著種子的調運、播種、秧苗生長而傳播,造成田間病害發生和危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植物種傳病害病原菌的殺菌劑或防治植物種傳病害的藥劑。本發明所提供的植物種傳病害病原菌的殺菌劑或防治植物種傳病害的藥劑,其活性成分由N-丙基-Ν-[ α -(2,4,6-三氯苯氧基)_1Η_咪唑-1-甲酰胺和2_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組成,所述N-丙基-Ν-[ α -(2,4,6_三氯苯氧基)-IH-咪唑-1-甲酰胺和2-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的質量比是(3-9) (7-1)。所述植物種傳病害具體可為水稻種傳病害。所述水稻種傳病害具體可為水稻白葉枯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水稻惡苗病和水稻稻瘟病中的至少一種。當所述N-丙基-Ν-[α-(2,4,6-三氯苯氧基)-1Η-咪唑-1-甲酰胺和2_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的質量比是7 3時,所述植物種傳病害為水稻白葉枯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水稻惡苗病和水稻稻瘟病。所述植物種傳病害為水稻惡苗病和水稻稻瘟病;所述N-丙基-Ν-[ α-(2,4,6-三氯苯氧基)-IH-咪唑-1-甲酰胺和2-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的質量比具體可為下述a)-d)中的任一種a、7 3 ;b、(5-9) (5-1);c、 (5-7) (5-3);d、(7-9) (3-1)。所述植物種傳病害為水稻惡苗病,所述N-丙基-Ν-[α_(2,4,6-三氯苯氧基)-IH-咪唑-1-甲酰胺和2-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的質量比具體可為下述 a)-d)中的任一種a、7 3 ;b、(5-9) (5-1);c、 (5-7) (5-3);d、 (7-9) (3-1);e、 (3-9) (7-1);f、 (3-7) (7-3)。g、3 7。所述水稻稻瘟病具體可由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所述水稻惡苗病具體可由藤倉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引起;所述水稻白葉枯病具體可由稻生黃單胞菌白葉枯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引起;所述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具體可由稻生黃單胞菌條斑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cola) 引起;所述植物種傳病害病原菌具體可為下述病原菌中的至少一種水稻稻瘟病菌 (Magnaporthe oryzae)、藤倉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稻生黃單胞菌白葉枯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稻生黃單胞菌條斑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cola)。上述藥劑或殺菌劑的制備方法,包括將N-丙基-N_[ α _(2,4,6-三氯苯氧基)-IH-咪唑-1-甲酰胺和2-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按照所述質量比混合的步
馬聚ο
上述植物種傳病害病原菌的殺菌劑或防治植物種傳病害的藥劑,除活性成分外, 還可按需要添加不同的填料和助劑,加工成任何可接受的劑型。例如可以是懸浮劑、可濕性粉劑、乳油、(水分散)粒劑等。本發明為解決水稻種子帶菌傳播的問題,以及生產中單一藥劑處理種子不能徹底消毒的問題,以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病害的咪鮮胺和防治細菌病害的噻菌銅為有效成分,通過混配和配比篩選,獲得了適合于水稻種傳病原真菌和細菌消毒處理的混配制劑——咪鮮胺和噻菌銅混配制劑,具有徹底殺死種子攜帶的病原真菌和細菌的功效,為生產中預防控制水稻種傳真菌和細菌病害的傳播蔓延和發生危害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本發明解決了水稻實際生產中的用藥問題;在農用殺菌劑領域應用前景廣闊,具有減少農藥公害和保護生態的作用。


圖1為咪鮮胺與噻菌銅混配(7 3)對水稻惡苗病菌USOl菌株的毒力測定CK指未加藥劑的US01,其它四個平板為加入藥劑咪鮮胺噻菌銅=7 3的不同處理,ppm表示μ g/ml圖2為咪鮮胺與噻菌銅混配(7 3)對水稻稻瘟病菌P131菌株的毒力測定CK指未加藥劑的P131,其它四個平板為加入藥劑咪鮮胺噻菌銅=7 3的不同處理,ppm表示μ g/ml圖3為咪鮮胺與噻菌銅混配(7 3)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B2-19菌株的毒力測
定CKl指處理之前的B2-19,CK2指未加藥劑的對照B2-19,其它五個三角瓶為加入藥劑咪鮮胺噻菌銅=7 3的不同處理,ppm表示μ g/ml圖4為咪鮮胺與噻菌銅混配(7 3)對水稻白葉枯病菌PX099A菌株的毒力測定CKl指藥劑處理之前的PX099A,CK2指未加藥劑的對照PX099A,其它五個三角瓶為加入藥劑咪鮮胺噻菌銅=7 3的不同處理,ppm表示μ g/ml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述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試劑等,如無特殊說明,均可從商業途徑得到。實施例1、咪鮮胺和噻菌銅混配殺菌的效果一、藥劑的制備該實施例中所用的咪鮮胺原藥(98. 1%)均購自浙江樂斯化學有限公司,批號為 20101103 ;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噻菌銅(94%)均購自浙江龍灣化工有限公司。該實施例所用的7種藥劑O種單劑和5種混配藥劑)按照如下方法制備藥劑咪鮮胺是將咪鮮胺溶于二甲基亞砜得到的液體制劑;藥劑噻菌銅是將噻菌銅溶于無菌水中超聲波超聲30秒-60秒至液體懸浮均勻得到的液體懸浮制劑。混配藥劑是將咪鮮胺的二甲基亞砜溶液和噻菌銅水溶液按照所需的咪鮮胺和噻菌銅質量比混合得到。 混配藥劑的濃度是混配藥劑中咪鮮胺和噻菌銅的質量之和除以藥劑的體積得到,單位是 μ g/ml0其中,藥劑咪鮮胺噻菌銅=7 3,是將咪鮮胺的二甲基亞砜溶液和噻菌銅水溶
6液按照咪鮮胺和噻菌銅73的質量比混合得到的液體懸浮制劑。藥劑咪鮮胺噻菌銅= 5 5,是將咪鮮胺的二甲基亞砜溶液和噻菌銅水溶液按照咪鮮胺和噻菌銅5 5的質量比混合得到的液體懸浮制劑。藥劑咪鮮胺噻菌銅=1 9,是將咪鮮胺的二甲基亞砜溶液和噻菌銅水溶液按照咪鮮胺和噻菌銅19的質量比混合得到的液體懸浮制劑。藥劑咪鮮胺噻菌銅=3 7,是將咪鮮胺的二甲基亞砜溶液和噻菌銅水溶液按照咪鮮胺和噻菌銅 3 7的質量比混合得到的液體懸浮制劑。藥劑咪鮮胺噻菌銅=9 1,是將咪鮮胺的二甲基亞砜溶液和噻菌銅水溶液按照咪鮮胺和噻菌銅91的質量比混合得到的液體懸浮制劑。二、藥劑的抑菌效果本實驗測試了藥劑對如下菌株的抑菌效果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P131(Bhadauria V, WanR LX, Pen YL, Proteom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deletion of the Magnaporthe oryzae conidial morphology-regulating gene COMl. Biol Direct. .2010 Nov 2 ;5 :61.),公眾可從中國農業大學獲得;水稻惡苗USOl (趙志華,張錫明,范潔茹,劉亮,劉西莉,咪鮮胺對水稻惡苗病菌及其抗藥突變體生長發育的影響.農藥學學報,2007,9(3).),公眾可從中國農業大學獲得;水稻白葉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PX099A(孫蕾,吳茂森,陳華民,何晨陽,水稻白葉枯病菌Arpfxoo基因缺失突變體DSF信號產生和毒性表達.微牛物學報,2010年6期.),公眾可從中國農業大學獲得;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Β2-19菌株(沈素文,劉永鋒,周蘇津,陳志誼,陸凡,劉郵洲,羅楚平,聶亞鋒,4株拮抗細菌與鏈霉素、葉枯唑協同控制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研究.江蘇農業科學,2010 (4) :98-100),公眾可從中國農業大學獲得。1、藥劑對水稻真菌性病害的毒力測定(1)采用生長速率法測定咪鮮胺對水稻惡苗病菌USOl菌株、水稻稻瘟病菌P131菌株的抑菌活性。A、靶標真菌的培養用滅菌挑針挑取已保存的水稻稻瘟病菌P131、水稻惡苗病菌USOl菌株于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培養基)(稱取馬鈴薯200g,去皮切成小塊,加入到IOOOmL去離子水中煮沸5-lOmin,用紗布將馬鈴薯殘渣濾去,往濾液中加入葡萄糖18g,瓊脂粉15g,再添加蒸餾水定容至IOOOmL,滅菌),于25°C真菌培養箱中倒置培養5-7天至菌絲長到培養皿邊緣。B、藥劑處理與培養咪鮮胺用二甲基亞砜溶解為105ppm(ug/ml)母液,設置5_7個質量濃度梯度,按設計的濃度定量加入藥劑于滅菌的PDA培養基中,每處理設置3個重復,并設置只含藥劑和不含藥劑的對照。將加入不同濃度梯度咪鮮胺的PDA培養基倒入9cmX9cm規格培養皿中,待培養基凝固后,用5mm的打菌器取靶標菌的菌餅,放于加入不同濃度的藥劑的PDA平板上, 25°C倒置培養。采用十字交叉法記錄對照及不同濃度藥劑處理的靶標菌的菌絲生長直徑。C、計算不同濃度咪鮮胺處理對水稻稻瘟病菌P131、水稻惡苗病菌USOl菌絲生長
的抑制率。生長抑制率計算方法如下
權利要求
1.植物種傳病害病原菌的殺菌劑或防治植物種傳病害的藥劑,其活性成分由N-丙基-N-[ α - (2,4,6-三氯苯氧基)- IH-咪唑-1-甲酰胺和2_氨基_5_巰基-1,3,4-噻二唑銅組成,所述N-丙基-Ν-[ α -(2,4,6-三氯苯氧基)-IH-咪唑-1-甲酰胺和2_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的質量比是(3-9) (7-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劑或殺菌劑,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種傳病害為水稻種傳病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劑或殺菌劑,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種傳病害為水稻白葉枯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水稻惡苗病和水稻稻瘟病中的至少一種。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藥劑或殺菌劑,其特征在于所述N-丙基-N-[ α - (2,4,6-三氯苯氧基)- IH-咪唑-1-甲酰胺和2_氨基_5_巰基-1,3,4-噻二唑銅的質量比是7 3,所述植物種傳病害為水稻白葉枯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水稻惡苗病和水稻稻瘟病。
5.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藥劑或殺菌劑,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種傳病害為水稻惡苗病和水稻稻瘟病;所述N-丙基-Ν_[α-(2,4,6-三氯苯氧基)_1Η_咪唑甲酰胺和2-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的質量比為下述a)-d)中的任一種a、7 3 ;b、(5-9) (5-1);C、 (5-7) (5-3);d、 (7-9) (3-1)。
6.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藥劑或殺菌劑,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種傳病害為水稻惡苗病,所述N-丙基-Ν-[ α -(2,4,6-三氯苯氧基)-IH-咪唑-1-甲酰胺和2_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的質量比是下述a)-d)中的任一種a、7 3 ;b、(5--9)(5--1);C、(5--7)(5--3);d、(7--9)(3--1);e、(3--9)(7--1);f>(3--7)(7--3)。g、3 ; 7。
7.根據權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藥劑或殺菌劑,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稻瘟病由水稻稻癌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所述水稻惡苗病由藤倉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引起;所述水稻白葉枯病由稻生黃單胞菌白葉枯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引起;所述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由稻生黃單胞菌條斑致病變種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cola)引起;所述植物種傳病害病原菌為下述病原菌中的至少一種水稻稻癌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藤倉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稻生黃單胞菌白葉枯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和稻生黃單胞菌條斑致病變禾中(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cola)。
8.權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藥劑或殺菌劑的制備方法,包括將N-丙基-Ν-[α-(2, 4,6-三氯苯氧基)-IH-咪唑-1-甲酰胺和2-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按照所述質量比混合的步驟。
9.權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藥劑或殺菌劑在防治植物種傳病害中的應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種傳病害為水稻種傳病害;所述水稻種傳病害具體為水稻白葉枯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水稻惡苗病和水稻稻瘟病中的至少一種;所述水稻稻瘟病具體可由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所述水稻惡苗病具體可由藤倉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引起;所述水稻白葉枯病具體可由稻生黃單胞菌白葉枯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引起;所述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具體可由稻生黃單胞菌條斑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cola)引起。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治水稻種傳真菌和細菌病害的咪鮮胺和噻菌銅混配藥劑。該藥劑的活性成分由N-丙基-N-[α-(2,4,6-三氯苯氧基)-1H-咪唑-1-甲酰胺和2-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組成,所述N-丙基-N-[α-(2,4,6-三氯苯氧基)-1H-咪唑-1-甲酰胺和2-氨基-5-巰基-1,3,4-噻二唑銅的質量比是(3-9)∶(7-1)。本發明的藥劑具有徹底殺死種子攜帶的病原真菌和細菌的功效,為生產中預防控制水稻種傳真菌和細菌病害的傳播蔓延和發生危害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
文檔編號A01N43/824GK102246789SQ20111012387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3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3日
發明者劉西莉, 宮學, 曹永松, 李健強, 羅來鑫, 高淑梅 申請人:中國農業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