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提高黃姑魚仔魚開口率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提高黃姑魚仔魚開口率的方法,屬人類生活必需中農業之魚類養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黃姑魚(Nibea albiflora),俗稱黃婆雞,屬鱸形目,石首魚科,黃姑魚屬,為近海中下水層魚類,主要棲息于砂泥底質的較淺沿岸海域,以小型甲殼類及小魚等底棲動物為食,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南海、東海及黃海南部,生長適溫范圍8°C 33°C,適鹽范圍10%。 40%。,是中國東南沿海養殖和增殖的重要品種。為彌補因資源缺乏而導致的產量不足,向市場供應更多的魚貨而開展了大規模的人工繁育。但在人工育苗的過程中,仔魚開口率低的問題一直非常嚴重,仔魚進入開口期后,大批仔魚因不能及時攝食而死亡,從而嚴重影響了黃姑魚的養殖產量。造成仔魚不開口的因素很多,如仔魚口裂大小、適口餌料、餌料所含的營養等等。傳統的解決方法主要是從仔魚開口餌料方面著手,如中國發明專利ZL200810020091.X “一種大銀魚苗種培育方法”介紹了一種天然餌料培養并結合人工飼料的投喂從而誘導仔魚開口攝食的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鮮活餌料,而且培養多種鮮活餌料會給苗種培育工作加重負擔,同時該專利中用到的各種鮮活餌料不便大面積推廣。另經研究表明,海水魚類仔魚一般能在較寬鹽度范圍內存活,其體壁結構與組份能使其保持很低的滲透力,從而維持體液的組份,而且在低鹽度下仔魚具有較高的存活率。黃姑魚仔魚一般在3日齡開口攝食,因此,本發明中計算仔魚開口率的時間選擇在4日齡晚上。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簡便易行、餌料要求普通的一種提高黃姑魚仔魚開口率的方法。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提高黃姑魚仔魚開口率的方法,受精卵孵化后對仔魚投喂餌料,同時選擇仔魚生長的初期對仔魚養殖水體的鹽度進行調節,具體步驟為(I)初孵仔魚在鹽度為23%。的養殖水體中充氣暫養一天;(2) I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分別加入淡水,使池水鹽度分別達到20%。和17%0 ;(3)2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分別加入淡水,使池水鹽度分別達到14%。和11%。;(4) 3日齡仔魚和4日齡仔魚池水鹽度維持在11%。;(5)5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分別向養殖水體中加入海水,使池水鹽度分別達到14%。和 17%。;(6)6日齡仔魚上午向養殖水體中加入海水,使池水體度達到20%。;(7)7日齡仔魚以后每日向養殖水體中加入海水,逐步使池水鹽度恢復至23%。。對于仔魚開口,除要有適口餌料外,更必要的是使仔魚有相當的活力和進食的欲望,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方法運用先降低養殖水體的鹽度、在仔魚開口進食后再升高至正常鹽度的方法,提高仔魚的活力,使仔魚具備了上述開口所必備的能力,從而顯著提高仔魚的開口率,開口率=(攝食仔魚數/初孵仔魚數)X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提高黃姑魚仔魚開口率的方法,除按上述方法調節養殖水體的鹽度外還對投喂的餌料進行了控制,具體方法是(1)1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每次調節鹽度后向池中添加小球藻,使其濃度達到60 X IO4 個/mL 池水;(2)2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每次調節鹽度后向池水中添加經小球藻強化的褶皺臂尾輪蟲,使其濃度達到5 10個/mL池水,并維持小球藻濃度為60 X IO4個/mL池水;(3)3日齡仔魚和4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分別向池水中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維持小球藻濃度為60 X IO4個/mL池水,使褶皺臂尾輪蟲濃度達到15 25個/mL池水; (4)5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每次調節鹽度后向池水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維持小球藻濃度為60 X IO4個/mL池水,維持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為15 25個/mL池水;(5)6日齡仔魚上午加海水后和下午分別向池水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維持小球藻濃度為60 X IO4個/mL池水,維持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為15 25個/mL池水;(6)7日齡以后仔魚每日加海水后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使小球藻濃度達到70 X IO4個/mL池水,維持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為15 25個/mL池水。在調節養殖水體鹽度和改善餌料的雙重措施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方法使黃姑魚仔魚開口率從50%提高到90%左右。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例提高黃姑魚仔魚開口率的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一、準備育苗池6個,單個育苗池規格長X寬X高=250 X 200 X 200 (cm3),每個育苗池預先加入砂濾后的海水(鹽度約為23%。),水位均在50cm。將6個育苗池分成A、B、C三組,其中A組為對照組、B組調節養殖水體的鹽度和餌料、C組投喂傳統餌料但調節養殖水體的鹽度。黃姑魚親本自然產卵后,用60目紗網收集受精卵,過濾后的受精卵向每個育苗池中分別加入200mL約30. 0萬粒,養殖水體溫度控制在18°C 24°C,充氣培養。24h后,仔魚破膜而出,對6個育苗池進行多點取樣統計每個池中的仔魚數量,估計每個育苗池中仔魚數量平均約為21. 0萬尾,將初孵仔魚在育苗池中充氣暫養一天。A組鹽度始終維持在23%。左右,并與B組投喂餌料方法相同。B組處理方法如下(1)1日齡仔魚上午向每養殖水體中加入淡水,并用鹽度計測量鹽度,將養殖水體鹽度調節到20%。;下午則用淡水將養殖水體鹽度調節到17%。;上下午每次加完淡水各后向池水中添加小球藻,并使其濃度達到60 X IO4個/mL池水;(2)2日齡仔魚上午向每養殖水體中加入淡水,并用鹽度計測量鹽度,將養殖水體鹽度調節到14%。;下午則用淡水將養殖水體鹽度調節到11%。;上下午每次加完淡水后各向池水中添加經小球藻強化的褶皺臂尾輪蟲,并使其濃度達到5 10個/mL池水,維持小球藻濃度為60 X IO4個/mL池水;(3) 3日齡仔魚和4日齡仔魚鹽度維持在11%。,上下午各一次向池水中添加小球藻和裙皺臂尾輪蟲,使小球藻濃度為60 X IO4個/mL池水,裙皺臂尾輪蟲濃度為15 25個/mL池水;(4)5日齡仔魚上午向育苗池中加入海水,并用鹽度計測量鹽度,將養殖水體的鹽度調節到14%。;下午用海水將養殖水體鹽度調節到17%。;每次加入海水后,適量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維持水體中小球藻濃度為60 X IO4個/mL池水,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為15 25個/mL池水;(5)6日齡仔魚上午向育苗池中加入海水,并用鹽度計測量鹽度,使養殖水體鹽度達到20%。左右,隨后適量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維持水體小球藻為60X IO4個/mL池水,褶皺臂尾輪蟲為15 25個/mL池水,下午再次添加并維持所說濃度。(6)7日齡仔魚以后每日用海水更換養殖水體中的一半,并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添力口,使小球藻濃度達到并維持在70 X IO4個/mL池水,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維持在15 25個/mL池水。3日內基本恢復養殖海水鹽度至正常海水鹽度(23%。)。 C組處理方法如下(1)1日齡仔魚上午向每養殖水體中加入淡水,并用鹽度計測量鹽度,將養殖水體鹽度調節到20%。;下午則用淡水將養殖水體鹽度調節到17%。;(2)2日齡仔魚上午向每養殖水體中加入淡水,并用鹽度計測量鹽度,將養殖水體鹽度調節到14%。;下午則用淡水將養殖水體鹽度調節到11%。;(3)3日齡仔魚此時仔魚已經開口攝食,鹽度維持在11%。;上下午各一次向池水中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保持小球藻濃度為10 X IO4個/mL池水,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為5 10個/mL池水。(5)4日齡仔魚同3日齡仔魚的處理;(6)5日齡仔魚上午向育苗池中加入海水,并用鹽度計測量鹽度,將養殖水體的鹽度調節到14%。;下午用海水將養殖水體鹽度調節到17%。;每次加入海水后,適量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維持水體中小球藻濃度為10 X IO4個/mL池水,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為5 10個/mL池水;(7)6日齡仔魚上午向育苗池中加入海水,并用鹽度計測量鹽度,使養殖水體鹽度達到20%。左右,隨后適量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維持水體小球藻濃度為IOX IO4個/mL池水,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為10 15個/mL池水,下午再次添加并維持所說濃度。(8)7日齡仔魚以后每日加入海水,在3日內逐步使養殖水體的鹽度基本恢復至23%。,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使小球藻濃度維持在20 X IO4個/mL池水,維持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為10 15個/mL池水。二、當仔魚進入4日齡后,于當天晚上從6個育苗池中各取出含有仔魚的IOOOml養殖水體,分別在解剖鏡下觀察記錄仔魚的攝食情況,估計A組每個育苗池中攝食仔魚數平均為11. 0萬尾,平均開口率為52. 5%;估計B組每個育苗池中攝食仔魚數平均為19. I萬尾,平均開口率達到90. 5%,估計C組每個育苗池中攝食仔魚數平均為15. 8萬尾,平均開口率達到75. 2%,B組和C組的開口率顯著大于A組。
權利要求
1.一種提高黃姑魚仔魚開口率的方法,受精卵孵化后對仔魚投喂餌料,其特征是同時在仔魚生長的初期對仔魚養殖水體的鹽度進行調節,具體步驟為 (1)初孵仔魚在鹽度為23%。的養殖水體中充氣暫養一天; (2)1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分別加入淡水,使池水鹽度分別達到20%。和17%。; (3)2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分別加入淡水,使池水鹽度分別達到14%。和11%。; (4)3日齡仔魚和4日齡仔魚池水鹽度維持在11%。; (5)5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分別向養殖水體中加入海水,使池水鹽度分別達到14%。和17%o ; (6)6日齡仔魚上午向養殖水體中加入海水,使池水體度達到20%。; (7)7日齡仔魚以后每日向養殖水體中加入海水,逐步使池水鹽度恢復至23%。。
2.如權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還對投喂的餌料進行控制,具體方法是 (1)1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每次調節鹽度后向池中添加小球藻,使其濃度達到60X IO4個/mL池水; (2)2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每次調節鹽度后向池水中添加經小球藻強化的褶皺臂尾輪蟲,使其濃度達到5 10個/mL池水,并維持小球藻濃度為60 X IO4個/mL池水; (3)3日齡仔魚和4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分別向池水中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維持小球藻濃度為60 X IO4個/mL池水,使褶皺臂尾輪蟲濃度達到15 25個/mL池水; (4)5日齡仔魚上午和下午每次調節鹽度后向池水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維持小球藻濃度為60 X IO4個/mL池水,維持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為15 25個/mL池水; (5)6日齡仔魚上午加海水后和下午分別向池水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維持小球藻濃度為60 X IO4個/mL池水,維持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為15 25個/mL池水; (6)7日齡以后仔魚每日加海水后添加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使小球藻濃度達到70 X IO4個/mL池水,維持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為15 25個/mL池水。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提高黃姑魚仔魚開口率的方法,以孵化后仔魚生長日齡對仔魚養殖水體的鹽度進行調節,仔魚生長日齡和養殖水體的鹽度依次是初孵23‰;1日齡上午20‰、下午17‰;2日齡上午14‰、下午11‰;3日齡和4日齡11‰;5日齡上午14‰、下午17‰;6日齡上午20‰;7日齡后逐步恢復至23‰。對于仔魚開口,除要有適口餌料外,更必要的是使仔魚有相當的活力和進食的欲望,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方法運用先降低養殖水體的鹽度再升高至正常鹽度的方法,提高仔魚的活力,使仔魚具備了上述開口所必備的能力,從而顯著提高仔魚的開口率,開口率=(攝食仔魚數/初孵仔魚數)×%。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960268SQ20111025718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日
發明者樓寶, 徐冬冬, 耿智, 史會來, 辛儉, 毛國民, 詹煒, 程國寶, 薛寶貴, 李三磊 申請人: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