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雙軸承繞線輪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280閱讀:19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雙軸承繞線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雙軸承繞線輪,特別涉及使離合器機構動作的離合器控制裝置,所述離合器機構使通過設置在雙軸承繞線輪的繞線輪主體上的手柄而旋轉的卷筒與手柄連結和解除連結。
背景技術
在雙軸承繞線輪中,在手柄與卷筒之間設有離合器機構。離合器機構將手柄與卷筒連結和解除連結。當將手柄與卷筒連結時,通過手柄的旋轉使卷筒旋轉。當將手柄與卷筒解除連結時,卷筒能夠自由旋轉。離合器機構由包括離合器操作部件的離合器控制機構 (離合器控制裝置的一例)切換為離合器接通或離合器斷開狀態。以往的離合器切換機構具備離合器操作部件、合成樹脂制的筒狀的離合器凸輪、離合器撥叉、金屬制的連結部件和離合器回位機構(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10 - 172203號公報)。在以往的離合器控制機構中,離合器凸輪是合成樹脂制的筒狀部件,通過金屬制的連結部件與離合器操作部件連結。離合器凸輪通過離合器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在離合器接通位置和離合器斷開位置之間轉動。離合器撥叉與形成于離合器凸輪的凸輪面卡合,通過離合器凸輪的向離合器斷開位置的轉動,使構成離合器機構的小齒輪向卷筒軸向外方移動。連結部件能夠與離合器凸輪一體轉動,并固定有離合器操作部件。離合器回位機構具有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在手柄軸上的旋轉部件、離合器回位部件和肘節彈簧部件。離合器回位部件的一端能轉動地連結在離合器凸輪上。具體而言,在離合器回位部件的一端一體形成有連結銷,連結銷與形成于離合器凸輪的連結孔卡合。離合器回位部件在與旋轉部件能夠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能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之間進退。當通過離合器操作部件的操作使離合器凸輪轉動到離合器斷開位置時,另一端進入到卡合位置。肘節彈簧部件對離合器回位部件向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分開施力。當手柄向線卷繞方向旋轉時,離合器回位機構的旋轉部件將處于卡合位置的離合器回位部件超過肘節彈簧部件的死點地按壓。由此,離合器回位部件通過肘節彈簧部件的作用力返回非卡合位置。當離合器回位部件移動到非卡合位置時,離合器凸輪從離合器斷開位置轉動到離合器接通位置,離合器機構回位到離合器接通狀態。在以往的離合器控制機構中,在連結部件上設有突起部。突起部與離合器凸輪隔開間隙地設置成能夠與離合器凸輪接觸。由此,當因誤操作而在將離合器操作部件按壓于離合器接通位置的狀態下使手柄向線卷繞方向旋轉時,防止在離合器凸輪上作用過大的力。即,如果在離合器凸輪上作用過大的力而使離合器凸輪變形,則離合器凸輪與突起部接觸從而不再進一步變形。在以往的離合器控制機構中,如果在通過手柄的向線卷繞方向的旋轉進行的離合器接通操作時保持對離合器操作部件進行了斷開操作的狀態,則離合器凸輪變形,離合器回位部件與連結部件直接接觸。由此,來自手柄的旋轉力被直接傳遞至離合器操作件。因此,釣魚者意識到在離合器操作部件上施加有返回方向的力、和/或在手柄的旋轉時除了通常的返回操作力以外還需要使離合器凸輪變形的力,從而認識到誤操作。但是,在離合器控制機構中,由于以使離合器凸輪變形作為前提,所以在通常的返回操作時也需要使離合器凸輪略微變形的力。因此離合器返回操作變重。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課題在于使得通過手柄的旋轉進行的離合器返回操作不變重。本發明第一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具備繞線輪主體;設置在繞線輪主體上的卷筒;裝配在繞線輪主體的側方的卷筒旋轉用的手柄;使手柄與卷筒連結和解除連結的離合器機構;能夠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間移動的離合器操作部件;和通過離合器操作部件的操作使離合器機構動作的離合器控制裝置。離合器控制裝置具備筒狀的離合器凸輪、離合器撥叉、連結部件和離合器回位機構。離合器凸輪繞卷筒的中心軸轉動自如地裝配在繞線輪主體上,對應于離合器操作部件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間的移動,在離合器機構成為連結狀態的連結位置和成為解除連結狀態的解除連結位置之間轉動。離合器撥叉與離合器機構卡合,通過離合器凸輪的轉動沿卷筒的軸向移動,從而將離合器機構在連結狀態和解除連結狀態之間切換。連結部件將離合器凸輪與離合器操作部件連結,對應于離合器操作部件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間的移動,使離合器凸輪在連結位置和解除連結位置之間轉動。離合器回位機構具有旋轉部件、離合器回位部件和肘節彈簧部件。旋轉部件裝配在手柄的旋轉軸上。離合器回位部件具有第1端和第2端,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之間移動。 離合器回位部件通過第1端被離合器凸輪和連結部件夾持而與離合器凸輪和連結部件連結。離合器回位部件通過離合器凸輪從連結位置向解除連結位置的轉動,從非卡合位置移動到第2端與旋轉部件卡合的卡合位置。離合器回位部件通過手柄向線卷繞方向的旋轉, 被旋轉部件按壓第2端,從卡合位置移動到非卡合位置,使離合器凸輪及連結部件返回連結位置。肘節彈簧部件對離合器回位部件向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分開施力。在該離合器控制裝置中,當離合器操作部件例如從第1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時,離合器凸輪經由連結部件從連結位置轉動到解除連結位置,從而離合器機構成為解除連結狀態。此外,當離合器凸輪轉動到解除連結位置時,離合器回位部件從非卡合位置移動到卡合位置,離合器回位部件移動到能夠與旋轉部件卡合的位置。此時,利用肘節彈簧部件對離合器回位部件向卡合位置施力。此外,如果在離合器機構為解除連結狀態時手柄向線卷繞方向旋轉,則旋轉部件向線卷繞方向旋轉,將離合器回位部件朝向非卡合位置按壓。并且,當離合器回位部件超過肘節彈簧部件的死點時,對離合器回位部件向非卡合位置施力。通過該離合器回位部件的向非卡合位置的移動,使得連結在離合器回位部件上的離合器凸輪及連結部件從解除連結位置轉動到連結位置。由此,離合器機構從解除連結狀態返回連結狀態。此時,離合器操作部件也從第2位置返回第1位置。在利用該手柄進行的離合器返回操作中,由于離合器回位部件除了連結于離合器凸輪以外還連結在連結部件上,所以能夠不使離合器凸輪變形地進行離合器返回操作。因此,離合器返回操作不易變重。本發明第二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繞線輪中,離合器凸輪被肘節彈簧部件經由離合器回位部件保持在連結位置和解除連結位置。由此,利用對離合器回位部件施力的肘節彈簧部件將離合器凸輪保持在連結位置和解除連結位置,并且將連結部件及離合器操作部件也在兩個位置上保持。因此,將離合器凸輪、連結部件及離合器操作部件在兩個位置上保持的結構變得簡單。本發明第三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繞線輪中,離合器回位部件在第1端具有第1連結突起和第2連結突起,所述第1連結突起朝向離合器凸輪以圓柱狀突出并連結在離合器凸輪上;所述第2連結突起與第1連結突起同心配置,并朝向連結部件以圓柱狀突出且連結在連結部件上。離合器凸輪具有轉動自如地與第1連結突起連結的第1連結凹部。連結部件具有轉動自如地與第2連結突起連結的第2連結凹部。在此情況下,由于通過能夠轉動的第1連結突起及第2連結突起將離合器凸輪及連結部件分別連結在離合器回位部件上,所以離合器回位部件的向非卡合位置的移動所產生的力被順暢地傳遞至離合器凸輪及連結部件。因此,離合器回位操作變得更加輕松。本發明第四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項所述的繞線輪中,離合器操作部件固定在連結部件上。連結部件通過離合器操作部件的從第2位置向第 1位置的移動,使離合器凸輪從解除連結位置轉動到連結位置。在此情況下,不僅通過手柄向線卷繞方向的旋轉,而且通過離合器操作部件的從第2位置向第1位置的移動,也能夠使離合器機構從解除連結狀態返回連結狀態,所以能夠對離合器瞬間地進行回位動作。本發明第五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項所述的繞線輪中,在繞線輪主體上形成有引導離合器回位部件的第2端的引導部,在離合器回位部件的第2端一體地設置有朝向引導部突出的引導突起。由此,離合器回位部件的引導突起被引導部引導,所以離合器回位部件的移動變得順暢,因此,離合器回位操作變得更加輕松。本發明第六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在第五方面所述的繞線輪中,繞線輪主體是鋁合金制成的,離合器回位部件是不銹鋼合金制成的,引導突起以圓柱狀突出,還具備合成樹脂制的筒狀的蓋部件,該蓋部件轉動自如地裝配在引導突起的外周面上且覆蓋外周面。由此,不銹鋼合金制的引導突起與鋁合金制的引導部不再直接接觸,即使引導突起被引導部引導,也能夠防止因金屬彼此的接觸造成的電解腐蝕。根據本發明,在利用手柄進行的離合器返回操作中,由于離合器回位部件除了連結于離合器凸輪以外還連結在連結部件上,所以能夠不使離合器凸輪變形地進行離合器返回操作。因此,離合器的返回操作不易變重。





圖1是采用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雙軸承繞線輪的立體圖。 圖2是其俯視圖。
圖3是表示其右側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表示其中央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表示離合器控制機構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表示連結狀態時的離合器控制機構的側視圖。
圖7是表示解除連結狀態時的離合器控制機構的側視圖。
圖8是表示解除連結狀態時的離合器控制機構的主要部分的側視放大圖。
圖9是圖8的側面局部剖視圖。
圖10是另一實施方式的相當于圖9的圖。
6
圖11是再一實施方式的相當于圖9的圖。附圖標記說明 1繞線輪主體
2手柄 4卷筒 15卷筒軸 17離合器操作部件 19離合器機構 20離合器控制機構 30手柄軸 40離合器凸輪 40b連結孔 40c第1連結部 41離合器撥叉 42離合器爪 42a第1連結突起 42b第2連結突起 43連結部件 43e爪連結孔 46離合器回位機構 72棘輪 142離合器爪 142e引導突起 142f蓋部件 242離合器爪 242e引導突起 242f蓋部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是采用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雙軸承繞線輪的立體圖,圖2是俯視圖。 圖示的雙軸承繞線輪例如是水滴式拋餌繞線輪。雙軸承繞線輪具備能夠裝配到釣竿上的繞線輪主體1、配置在繞線輪主體1的側方的卷筒旋轉用手柄2、配置在手柄2的繞線輪主體 1側的曳力調整用的星形曳力裝置3、和旋轉自如地裝配在繞線輪主體1上的卷筒4。在繞線輪主體1的后部裝配有離合器操作部件17。<繞線輪主體的結構>
繞線輪主體1具有例如鋁合金或鎂合金等金屬制的框架5、以覆蓋框架5的兩側方的方式裝配的例如鋁合金或合成樹脂制的第1側蓋6a及第2側蓋6b、和裝配在框架5的前方的例如鋁合金或合成樹脂制的前蓋7。如圖4所示,框架5具有配置為隔開預定的間隔相互對置的第1側板8a及第2側板Sb、和將第1側板8a及第2側板8b連結的多個連結部Sc。第1側板8a是形成有卷筒4的取出用的圓形的開口 8d的大致板狀的部件。在開口 8d中旋合固定著例如鋁合金制的未圖示的軸承收納部。在第2側板8b上支承著后述的離合器控制機構20及旋轉傳遞機構18。第1側蓋6a相對于框架5開閉自如,并且相對于框架5能夠接觸分離且能夠擺動地裝配。如圖3所示,第2側蓋6b是形成有用來分別支承手柄軸30及卷筒軸15的第1凸臺部6c及第2凸臺部6d等的大致碗狀的部件。如圖2、圖3及圖4所示,在框架5內設置有旋轉自如地配置在第1側板8a與第2 側板8b之間的卷筒4 (圖2)、用來將線均勻地卷繞在卷筒4上的勻繞機構M (圖4)、進行拇指壓按的情況下的作為拇指的襯墊的離合器操作部件17 (圖4)、和用來將手柄2與卷筒 4連結及解除連結的離合器機構19 (圖4及圖5)。此外,在框架5與第2側蓋6b之間,設置有用來將來自手柄2的旋轉力傳遞至卷筒4及勻繞機構M的旋轉傳遞機構18 (圖3)、 用來根據離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控制離合器機構19的離合器控制機構20 (圖4)、在線放出時將卷筒4制動的曳力機構21 (圖3)、和用來調整卷筒4的旋轉時的阻力的拋投控制機構22 (圖3)。拋投控制機構22具有夾著卷筒軸15而配置的多個制動襯片51b、和用來調節制動襯片51b對卷筒軸15的夾持力的帽52。卷筒4在兩側部具有凸緣部如,在兩凸緣部如之間具有線卷繞體部4b。卷筒4 固定在貫通其中心的卷筒軸15上。卷筒軸15由未圖示的軸承旋轉自如地支承在繞線輪主體1上。如圖4所示,勻繞機構M具有固定在第1側板8a及第2側板8b之間的導向筒 25、旋轉自如地支承在導向筒25內的蝸桿軸沈、導線器27和從動齒輪28。從動齒輪28是金屬制成的,裝配在蝸桿軸26的端部,來自旋轉傳遞機構18的旋轉傳遞至該從動齒輪觀。在這樣的結構的勻繞機構M中,由于使從動齒輪觀為金屬制成的,所以強度變大,即使在導線器27上作用較大的力也能夠引導釣線。<旋轉傳遞機構及離合器機構的結構>
如圖3及圖4所示,旋轉傳遞機構18具有手柄軸30、旋轉自如地裝配在手柄軸30 (圖 3)上的主齒輪31 (圖3)、與主齒輪31嚙合的小齒輪32 (圖4)、和與主齒輪31隔開間隔地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裝配在手柄軸30上的驅動齒輪四(圖3)。手柄軸30向線放出方向的旋轉被輥形的單向離合器48禁止,該單向離合器48收納在第2側蓋6b的第1凸臺部6c 內。具體而言,在手柄軸30上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卡合有后述的按壓板71,該按壓板71 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與單向離合器48的內圈48a卡合。單向離合器48的內圈48a僅能夠向線卷繞方向旋轉。由此來禁止手柄軸30向線放出方向的旋轉。此外,在手柄軸30上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裝配著后述的離合器回位機構46的棘輪72 (旋轉部件的一例)。另外,棘輪72構成與圖4所示的棘爪73嚙合的爪式的單向離合器74。此外,在手柄軸3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與星形曳力裝置3旋合的第1螺紋部30a、和與用來固定手柄2的螺母75 旋合的小徑的第2螺紋部30b。此外,在外周面上形成有與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裝配的部件(例如按壓板71、驅動齒輪四及棘輪72)卡合的相互平行的第1卡定面30c、和與手柄2卡合的第2卡定面30d。手柄軸30的中間部由單向離合器48支承,基端由裝配在第2側板8b上的軸承35支承為旋轉自如。軸承35裝配在如圖4所示形成于第2側板8b的第1 凸臺部8e上。在主齒輪31上具有斜齒齒輪,手柄2的旋轉經由曳力機構21傳遞至主齒輪31。小齒輪32由斜齒齒輪構成,并配置在卷筒軸15的外周側。如圖5所示,小齒輪32 具有以與主齒輪31嚙合的方式形成在一端側外周部的斜齒的齒部32a、形成在另一端面上的卡合槽32b、和形成在齒部3 與卡合槽32b之間的小徑部32c。卡合槽32b能夠與裝配在卷筒軸15上的卡合銷15a (圖4)卡合或脫離。此外,卡合槽32b形成部分的外周面通過軸承36旋轉自如地支承在第2側板8b上。軸承36裝配在第2側板8b的第2凸臺部8f。 驅動齒輪四與從動齒輪28嚙合,從而將手柄2的旋轉傳遞至勻繞機構M。由小齒輪32的卡合槽32b和卷筒軸15的卡合銷1 構成用來在手柄2與卷筒4 之間進行旋轉力的傳遞及切斷的離合器機構19。這里,當小齒輪32向外方移動而使卡合槽32b與卷筒軸15的卡合銷1 脫離時,成為離合器斷開狀態(解除連結狀態),來自手柄軸30的旋轉力被切斷,不被傳遞至卷筒軸15。因此,卷筒4成為自由旋轉狀態。此外,當小齒輪32向內方移動而使卡合槽32b與卡合銷1 嚙合時,成為離合器接通狀態(連結狀態),手柄2的旋轉被傳遞至卷筒4。〈曳力機構的結構〉
如圖3所示,曳力機構21具有按壓主齒輪31的摩擦片70、和用來通過星形曳力裝置3 的旋轉操作將摩擦片70以預定的力按壓在主齒輪31上的按壓板71。摩擦片70旋轉自如地裝配在手柄軸30上,按壓板71能夠一體旋轉地裝配在手柄軸30上。<離合器操作部件的結構>
離合器操作部件17連結在離合器控制機構20上,并能夠在圖6所示的卡合位置(第1 位置的一例)與圖7所示的脫離位置(第2位置的一例)之間移動。離合器操作部件17在繞線輪框架5的后部配置在第1側板8a與第2側板8b之間。離合器操作部件17還作為拇指壓按時的拇指放置部使用。<離合器控制機構的結構>
如圖4所示,離合器控制機構20具有通過離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而繞卷筒軸心X 轉動的合成樹脂制的離合器凸輪40、合成樹脂制的離合器撥叉41、金屬制的連結部件43、 和離合器回位機構46 (離合器回位裝置的一例)。此外,離合器控制機構20具有對離合器撥叉41向卷筒軸方向內方施力的螺旋彈簧44。〈離合器凸輪的結構〉
如圖5、圖6、圖7及圖8所示,離合器凸輪40是繞卷筒軸心X轉動自如地裝配在第2 側板8b的第2凸臺部8f上的大致圓筒形狀的部件。離合器凸輪40在對應于離合器斷開狀態的圖7所示的解除連結位置、與對應于離合器接通狀態的圖6所示的連結位置之間轉動自如。如圖5所示,離合器凸輪40在外側面(圖5右側面)上具有由傾斜面構成的一對凸輪面40a,該一對凸輪面將離合器撥叉41向卷筒軸方向的外方按壓。此外,離合器凸輪40 具有轉動自如地連結后述的離合器爪42的連結孔40b(第1連結凹部的一例)。連結孔40b 形成在從凸輪面40a向徑向外方突出的第1連結部40c上。在離合器凸輪40的外周面上向徑向外方突出地形成有第2連結部40e,該第2連結部40e —體地形成有用來與連結部
9件43 —體轉動的連結突起40d。第2連結部40e與第1連結部40c在周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在離合器凸輪40的內周面上,在直徑上以圓弧狀凹陷地形成有一對避讓部40f。避讓部40f是為了避開一對裝配突起他而形成的,所述一對裝配突起他向徑向外方突出地形成在第2凸臺部8f的外周部。通過避讓部40f抵接于裝配突起他,來限制離合器凸輪40 的轉動范圍。<離合器撥叉的結構>
離合器撥叉41與離合器凸輪40卡合,并且是為了通過離合器凸輪40的轉動使小齒輪 32沿卷筒軸方向移動而設置的。在離合器撥叉41上,在內側面的點對稱的位置上形成有與凸輪面40a卡合的一對凸輪承接部41a。通過該凸輪面40a與凸輪承接部41a卡合,將離合器撥叉41向卷筒軸方向外方按壓。離合器撥叉41被固定在第2凸臺部8f上的導向部件 45沿卷筒軸方向引導。導向部件45具有螺紋固定在第2凸臺部8f的裝配突起他上的圓環狀的固定部45a、和立設在固定部4 上的一對導向軸45b。在離合器撥叉41上形成有由導向軸4 引導的一對導向孔41b。離合器撥叉41被裝配在導向軸4 的外周上的螺旋彈簧44向卷筒軸方向內方 (圖5左方)施力。螺旋彈簧44以壓縮狀態配置在第2側蓋6b的內側面與離合器撥叉41 的外側面之間。進而,在離合器撥叉41的中心部形成有將小齒輪32的小徑部32c卡定的半圓形的卡定槽41c。通過該卡定槽41c,離合器撥叉41使小齒輪32沿卷筒軸方向移動。<連結部件的結構>
連結部件43是為了通過離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使離合器凸輪40轉動而設置的。連結部件43是配置在離合器凸輪40與第2側板8b的外側面之間的例如不銹鋼合金制的板狀部件。連結部件43具有旋轉自如地裝配在第2凸臺部8f上的裝配部43a、操作部件固定部43b、第1突出部43c、和沿著第2連結部40e沿徑向延伸的第2突出部43d。裝配部43a是在第2凸臺部8f的周圍配置在離合器凸輪40與第2側板汕的外側面之間的大致墊圈狀的部分。在裝配部43a的內周面上,與避讓部40f同樣地以圓弧狀凹陷地形成有用來避開裝配突起他的避讓部43g。操作部件固定部4 從裝配部43a向大致后方延伸。操作部件固定部4 在從裝配部43a沿徑向延伸后,以與卷筒軸心X實質上平行配置的方式彎折。在該彎折的部分通過螺紋固定著離合器操作部件17。如圖4所示,操作部件固定部4 貫通狹縫8g而朝向第 1側板8a的內側面突出,所述狹縫8g以圓弧狀形成在第2側板8b的后部。如圖5所示,第1突出部43c沿著離合器凸輪40的第1連結部40c在徑向上延伸。第1突出部43c形成為在與離合器凸輪40之間夾著離合器爪42的基端。在第1突出部43c形成有與離合器爪42連結的爪連結孔43e(第2連結凹部的一例)。第2突出部43d 沿著離合器凸輪的第2連結部40e在徑向上延伸。在第2突出部43d形成有與離合器凸輪 40的連結突起40d連結的凸輪連結孔43f。<離合器回位機構的結構>
離合器回位機構46是使離合器斷開狀態的離合器機構19與手柄2向線卷繞方向的旋轉聯動地返回離合器接通狀態的機構。離合器回位機構46具有能夠一體旋轉地裝配在手柄軸30上的作為旋轉部件的棘輪72、連結在離合器凸輪40上的離合器爪42 (離合器回位部件的一例)、和肘節彈簧部件47。
如上所述,棘輪72也作為禁止手柄軸30向線放出方向的旋轉的單向離合器74發揮功能。棘輪72不能旋轉地裝配在手柄軸30上,并且如圖3、圖6及圖7所示,在外周部上沿旋轉方向隔開間隔地形成有許多齒部72a。如圖5及圖8所示,離合器爪42例如是燒結不銹鋼合金制的部件。如圖8及圖9 所示,離合器爪42在基端(是第1端的一例,圖5的上端)具有第1連結突起4 和第2連結突起42b,所述第1連結突起4 與離合器凸輪40的連結孔40b嵌合,所述第2連結突起 42b與連結部件43的爪連結孔4 嵌合。第1連結突起4 朝向離合器凸輪40以圓柱狀突出。第2連結突起42b朝向連結部件43以圓柱狀突出,并與第1連結突起42a同心地配置。因而,如圖9所示,離合器爪42被離合器凸輪40和連結部件43夾持,并轉動自如地與離合器凸輪40和連結部件43連結。如圖6及圖7所示,在離合器爪42的基端形成有將肘節彈簧部件47的一端卡定的彈簧卡定部42c。肘節彈簧部件47例如是扭轉螺旋彈簧,另一端卡定在第2側板8b的外側面上。離合器爪42與離合器凸輪40的轉動聯動地在圖6所示的非卡合位置和圖7所示的卡合位置之間移動。非卡合位置是離合器爪42從棘輪72背離的位置。卡合位置是離合器爪42能夠與棘輪72接觸的位置。肘節彈簧部件47對離合器爪42向非卡合位置和卡合位置分開施力。由此對離合器凸輪40、連結部件43及離合器操作部件17向連結位置和解除連結位置分開施力。在離合器爪42的前端(第2端的一例)向卷筒軸方向外方突出地形成有受壓部 42d,該受壓部42d被向線卷繞方向旋轉的棘輪72按壓。此外,在其前端側一體地設置有弓I 導突起42e,該引導突起4 朝向凹陷地形成于第2側板8b的外側面的引導凹部8i (引導部的一例)突出。引導突起4 是為了與引導凹部8i的壁部接觸并將前端配置在棘輪72 的附近而設置的。離合器爪42通過被該引導凹部8i引導并被肘節彈簧部件47分開施力, 而被定位在非卡合位置和卡合位置上。另外,肘節彈簧部件47經由離合器爪42對離合器凸輪40及連結部件43向連結位置和解除連結位置分開施力。在這樣的結構中,在通常狀態下小齒輪32位于軸向內方的離合器接通位置,卡合槽32b與卷筒軸15的卡合銷1 卡合,從而成為離合器接通狀態。此時,離合器爪42配置在非卡合位置。另一方面,在操作離合器操作部件17而通過離合器撥叉41將小齒輪32向軸向外方按壓移動的情況下,卡合槽32b與卡合銷1 的卡合脫離,從而成為離合器斷開狀態。由此,離合器爪42從非卡合位置移動到卡合位置。當在此狀態下將手柄2向線卷繞方向旋轉操作時,棘輪72向線卷繞方向旋轉。當棘輪72向線卷繞方向旋轉時,該齒部7 將離合器爪42的受壓部42d朝向非卡合位置按壓。并且,當離合器爪42超過肘節彈簧部件47的死點時,離合器爪42被向非卡合位置施力。通過該離合器爪42的向非卡合位置的移動,使得連結在離合器爪42上的離合器凸輪 40及連結部件43從解除連結位置轉動到連結位置。由此,離合器機構19從離合器斷開狀態返回離合器接通狀態。此時,離合器操作部件17也從第2位置返回第1位置。在利用該手柄2進行的離合器返回操作中,由于離合器爪42除了連結于離合器凸輪40以外還連結在連結部件43上,所以能夠不使離合器凸輪40變形地進行離合器返回操作。因此,離合器的返回操作不易變重。此外,由于離合器凸輪40和連結部件43與離合器爪42連結,所以在離合器凸輪40上不易產生連結部件43帶來的剪切力,在離合器凸輪40上不再作用大的剪切力。<雙軸承繞線輪的動作>
在通常的狀態下,如圖9所示,離合器操作部件17被配置在卡合位置,離合器撥叉41 被螺旋彈簧44向卷筒軸方向內方按壓。由此使小齒輪32移動到卡合位置。在此狀態下, 小齒輪32的卡合槽32b與卷筒軸15的卡合銷1 嚙合而成為離合器接通狀態。在該離合器接通狀態下,來自手柄2的旋轉力經由手柄軸30、主齒輪31及小齒輪32被傳遞至卷筒軸 15及卷筒4。此時,通過調整拋投控制機構22的帽52的緊固量,能夠調整卷筒4的旋轉時的阻力。在使末端釣具下降的情況下,將離合器操作部件17向下方按壓。具體而言,使前端與卷筒4的凸緣部如接觸,用進行拇指壓按的手指的手指肚將離合器操作部件17向下方按壓。通過該按壓操作,使離合器操作部件17a繞卷筒軸心X向下方轉動,從而從卡合位置移動到脫離位置。由于離合器操作部件17與連結部件43連結,所以通過使離合器操作部件17向下方轉動,使得連結部件43以卷筒軸心X為中心在圖6中逆時針轉動。連結部件43與離合器凸輪40經由連結突起40d和凸輪連結孔43f及離合器爪42連結。因此,通過該連結構造,當連結部件43逆時針轉動時,離合器凸輪40也克服肘節彈簧部件47的作用力,以卷筒軸心X為中心逆時針地從連結位置轉動到解除連結位置。當離合器凸輪40逆時針轉動時,離合器撥叉41的凸輪承接部41a與離合器凸輪 40的凸輪面40a抵接,所以使離合器撥叉41沿著凸輪面40a向卷筒軸方向外方(圖4右方) 移動。由于離合器撥叉41與小齒輪32的小徑部32c卡合,所以通過離合器撥叉41向軸向外方移動,使小齒輪32也向同方向移動。在該狀態下,小齒輪32的卡合槽32b與卷筒軸15 的卡合銷15a的嚙合脫離,成為離合器斷開狀態。在離合器斷開的狀態下,來自手柄軸30 的旋轉不被傳遞至卷筒4。結果,卷筒4成為自由旋轉狀態,借助末端釣具的自重將卷繞在卷筒4上的釣線放出。在圖7中表示離合器斷開時的情況。這里,當通過離合器操作部件17向下方的脫離位置移動而使連結部件43及離合器凸輪40旋轉時,若離合器爪42的前端的引導突起 4 被引導凹部8i引導并且超過肘節彈簧部件47的死點,則引導突起4 被向卡合位置側施力,從而向棘輪72側移動。當開始末端釣具的下降時,使手指稍稍向斜前方移動,使前端與卷筒4的凸緣部 4a接觸,從而進行拇指壓按。接著,在將末端釣具配置在擱架位置后迅速從離合器斷開狀態再次成為離合器接通狀態的情況下,在圖7所示的離合器斷開狀態下,如果通過手柄2使手柄軸30順時針(向線卷繞方向)旋轉,則通過棘輪72的齒部7 按壓離合器爪42的受壓部42d。于是,受壓部42d被按壓,當超過肘節彈簧部件47的死點時,離合器爪42在肘節彈簧部件47的作用力下返回非卡合位置。與此聯動,離合器凸輪40返回連結位置,離合器機構19成為離合器接通狀態。當通過該手柄2向線卷繞方向的旋轉使離合器機構19返回離合器接通狀態時,由于離合器爪42除了連結于離合器凸輪40以外還連結在連結部件43上,所以能夠不使離合器凸輪40變形地進行離合器返回操作。因此,離合器的返回操作不易變重。
<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a)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應用在繞線輪主體為非圓形的雙軸承繞線輪中的離合器操作部件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在繞線輪主體為圓形的雙軸承繞線輪中也能夠應用本發明的離合器控制機構。(b)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僅在繞線輪主體的后部具有離合器操作部件17,但也能夠將本發明應用于在繞線輪主體的上部等具有其他離合器操作部件的離合器控制機構中。(c)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引導突起42e與設置在繞線輪主體上的引導凹部8i直接接觸,但也可以如圖10及圖11所示那樣在引導突起14 (或對加)的外周面上轉動自如地裝配合成樹脂制的蓋部件142f (M2f),并將引導突起14 (或對加)覆蓋。在圖10中,有底筒狀的蓋部件142f轉動自如地連結在引導突起14 上。在此情況下,蓋部件142f相對于引導突起14 拆裝自如并且沒有被防脫。在圖11中,圓筒狀的蓋部件M2f轉動自如地連結在引導突起對加上。引導突起 242e的前端部在裝配蓋部件M2f后被鉚接。因此,蓋部件M2f不會從引導突起對加脫落。(d)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設置于離合器凸輪40的第1連結凹部和設置于連結部件 43的第2連結凹部是貫通的連結孔40b和爪連結孔43e,但第1連結凹部和第2連結凹部也可以是不貫通的凹陷。(e)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離合器爪42上設置了第1連結突起4 及第2連結突起42b,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貫通離合器凸輪、離合器爪和連結部件的連結軸將3個部件連結。此外,也可以在離合器凸輪和連結部件上設置朝向離合器爪突出的連結突起。< 特征 >
上述實施方式可以如下述這樣表達。(A)雙軸承繞線輪的離合器控制機構20 (離合器控制裝置的一例)是通過離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使離合器機構19動作的裝置,所述離合器操作部件17能夠在卡合位置 (第1位置的一例)和脫離位置(第2位置的一例)之間移動,所述離合器機構19將通過設置在繞線輪主體1上的手柄2而旋轉的卷筒4與手柄2連結和解除連結。離合器控制機構 20具備筒狀的離合器凸輪40、離合器撥叉41、連結部件43和離合器回位機構46。離合器凸輪40繞卷筒軸心X轉動自如地裝配在繞線輪主體1上,對應于離合器操作部件17在卡合位置與脫離位置之間的移動,離合器機構19在成為離合器接通狀態的連結位置和成為離合器斷開狀態的解除連結位置之間轉動。離合器撥叉41與離合器機構19卡合,通過離合器凸輪40的轉動沿卷筒4的軸向移動,將離合器機構19在離合器接通狀態和離合器斷開狀態之間切換。連結部件43將離合器凸輪40與離合器操作部件17連結,對應于離合器操作部件17在卡合位置和脫離位置之間的移動,使離合器凸輪40在連結位置和解除連結位置之間轉動。離合器回位機構46具有棘輪72 (旋轉部件的一例)、離合器爪42 (離合器回位部件的一例)和肘節彈簧部件47。棘輪72裝配在手柄2的旋轉軸上。離合器爪42具有前端(第1端的一例)和基端(第2端的一例),并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之間移動。離合器爪42通過基端被離合器凸輪40和連結部件43夾持而與離合器凸輪40和連結部件43 連結,離合器爪42通過離合器凸輪40從連結位置向解除連結位置的轉動,從非卡合位置移動到前端與棘輪72卡合的卡合位置。離合器爪42通過手柄2向線卷繞方向的旋轉,被棘輪72按壓前端,從卡合位置移動到非卡合位置,使離合器凸輪40及連結部件43返回連結位置。肘節彈簧部件47對離合器爪42向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分開施力。在該離合器控制機構20中,當離合器操作部件17例如從卡合位置移動到脫離位置時,離合器凸輪40經由連結部件43從連結位置轉動到解除連結位置,離合器機構19成為離合器斷開狀態。此外,當離合器凸輪40轉動到解除連結位置時,離合器爪42從非卡合位置移動到卡合位置,離合器爪42移動到能夠與棘輪72卡合的位置。此時,通過肘節彈簧部件對離合器爪42向卡合位置施力。此外,如果在離合器機構19為解除連結狀態時手柄2向線卷繞方向旋轉,則棘輪 72向線卷繞方向旋轉,離合器爪42被朝向非卡合位置按壓。并且,當離合器爪42超過肘節彈簧部件47的死點時,離合器爪42被向非卡合位置施力。通過該離合器爪42向非卡合位置的移動,連結在離合器爪42上的離合器凸輪40及連結部件43從解除連結位置轉動到連結位置。由此,離合器機構19從解除連結狀態返回連結狀態。此時,離合器操作部件17也從脫離位置返回卡合位置。在利用該手柄2的離合器返回操作中,由于離合器爪42除了連結于離合器凸輪40以外也連結在連結部件43上,所以能夠不使離合器凸輪40變形地進行離合器返回操作。因此,離合器返回操作不易變重。(B)在雙軸承繞線輪的離合器控制機構20中,離合器凸輪40被肘節彈簧部件47 經由離合器爪42保持在連結位置及解除連結位置。由此,通過對離合器爪42施力的肘節彈簧部件47將離合器凸輪40保持在連結位置及解除連結位置,并且將連結部件43及離合器操作部件17也在兩個位置上保持。因此,將離合器凸輪40、連結部件43及離合器操作部件17在兩個位置上保持的結構變得簡單。(C)在雙軸承繞線輪的離合器控制機構20中,離合器爪42在前端具有第1連結突起4 和第2連結突起42b,所述第1連結突起4 朝向離合器凸輪40以圓柱狀突出并連結在離合器凸輪40上,所述第2連結突起42b與第1連結突起42a同心配置,并朝向連結部件43以圓柱狀突出且連結在連結部件43上。離合器凸輪具有轉動自如地與第1連結突起4 連結的連結孔40b (第1連結凹部的一例)。連結部件43具有轉動自如地與第2連結突起42b連結的爪連結孔43e (第2連結凹部的一例)。在此情況下,由于通過能夠轉動的第1連結突起4 及第2連結突起42b將離合器凸輪40及連結部件43分別連結在離合器爪42上,所以離合器爪42向非卡合位置的移動所產生的力被順暢地傳遞至離合器凸輪 40及連結部件43。因此,離合器回位操作變得更加輕松。(D)在雙軸承繞線輪的離合器控制機構20中,離合器操作部件17固定在連結部件 43上。連結部件43通過離合器操作部件17從脫離位置向卡合位置的移動,使離合器凸輪 40從解除連結位置轉動到連結位置。在此情況下,不僅通過手柄2向線卷繞方向的旋轉,而且通過離合器操作部件17從脫離位置向卡合位置的移動,也能夠使離合器機構19從離合器斷開狀態返回離合器接通狀態,所以能夠瞬間進行離合器回位動作。(E)在雙軸承繞線輪的離合器控制機構20中,在繞線輪主體1上形成引導離合器爪42的前端的引導凹部8i(引導部的一例),在離合器爪42的前端一體地設置有朝向引導
14凹部8i突出的引導突起42e。由此,離合器爪42的引導突起4 被引導凹部8i引導,所以離合器爪42的移動變得順暢,因此,離合器回位操作變得更加輕松。(F)在離合器控制機構20中,繞線輪主體1是鋁合金制成的,離合器爪142 (或 M2)是不銹鋼合金制成的,引導突起14 (或242e)以圓柱狀突出,并且還具備合成樹脂制的筒狀的蓋部件142f (或M2f),該蓋部件轉動自如地裝配在引導突起14 (或對加)外周面上并覆蓋外周面。由此,不銹鋼合金制的引導突起14 (或對加)與鋁合金制的引導凹部8i不再直接接觸,即使引導突起14 (或242e)被引導凹部8i引導,也能夠防止因金屬彼此的接觸而造成的電解腐蝕。
權利要求
1.一種雙軸承繞線輪,具備繞線輪主體; 設置在繞線輪主體上的卷筒;裝配在上述繞線輪主體的側方的上述卷筒旋轉用的手柄; 使上述手柄與上述卷筒連結和解除連結的離合器機構; 能夠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間移動的離合器操作部件;和通過上述離合器操作部件的操作來控制上述離合器機構的離合器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離合器控制裝置具備筒狀的離合器凸輪,繞上述卷筒的中心軸轉動自如地裝配在上述繞線輪主體上,對應于上述離合器操作部件在上述第1位置和上述第2位置之間的移動,在上述離合器機構成為連結狀態的連結位置和成為解除連結狀態的解除連結位置之間轉動;離合器撥叉,與上述離合器機構卡合,通過上述離合器凸輪的轉動沿上述卷筒的軸向移動,并將上述離合器機構在上述連結狀態和上述解除連結狀態之間切換;連結部件,將上述離合器凸輪與上述離合器操作部件連結,對應于上述離合器操作部件在上述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間的移動,使上述離合器凸輪在上述連結位置和上述解除連結位置之間轉動;和離合器回位機構,具有裝配在上述手柄的旋轉軸上的旋轉部件、具有第1端和第2端且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之間移動的離合器回位部件、以及對上述離合器回位部件向上述卡合位置和上述非卡合位置分開施力的肘節彈簧部件,上述離合器回位部件通過上述第1端被上述離合器凸輪和上述連結部件夾持而與上述離合器凸輪和上述連結部件連結,通過上述離合器凸輪的從上述連結位置向上述解除連結位置的轉動,從上述非卡合位置移動到上述第2端與上述旋轉部件卡合的上述卡合位置,通過上述手柄向線卷繞方向的旋轉,使得上述第2端被上述旋轉部件按壓而從上述卡合位置移動到上述非卡合位置,從而使上述離合器凸輪和上述連結部件返回上述連結位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軸承繞線輪,其特征在于,上述離合器凸輪被上述肘節彈簧部件經由上述離合器回位部件保持在上述連結位置和上述解除連結位置。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軸承繞線輪,其特征在于,上述離合器回位部件在上述第1端具有第1連結突起和第2連結突起,所述第1連結突起朝向上述離合器凸輪以圓柱狀突出并連結在上述離合器凸輪上;所述第2連結突起與上述第1連結突起同心配置,并朝向上述連結部件以圓柱狀突出且連結在上述連結部件上, 上述離合器凸輪具有轉動自如地與上述第1連結突起連結的第1連結凹部, 上述連結部件具有轉動自如地與上述第2連結突起連結的第2連結凹部。
4.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雙軸承繞線輪,其特征在于, 上述離合器操作部件固定在上述連結部件上,上述連結部件通過上述離合器操作部件的從上述第2位置向上述第1位置的移動,使上述離合器凸輪從上述解除連結位置轉動到連結位置。
5.如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雙軸承繞線輪,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繞線輪主體上形成有引導上述離合器回位部件的上述第2端的引導部,在上述離合器回位部件的上述第2端一體地設置有朝向上述引導部突出的引導突起。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軸承繞線輪,其特征在于, 上述繞線輪主體是鋁合金制成的,上述離合器回位部件是不銹鋼合金制成的; 上述引導突起以圓柱狀突出;所述離合器控制裝置還具備合成樹脂制的筒狀的蓋部件,該蓋部件轉動自如地裝配在上述引導突起的外周面上并覆蓋上述外周面。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雙軸承繞線輪。使利用手柄進行的離合器返回操作不變重。離合器控制機構(20)控制離合器機構(19)。離合器控制機構具備筒狀的離合器凸輪(40)、離合器撥叉(41)、連結部件(43)和離合器回位機構(46)。離合器回位機構具有設在手柄軸(30)上的棘輪(72)、離合器爪(42)和肘節彈簧部件(47)。離合器爪通過基端被離合器凸輪和連結部件夾持而與離合器凸輪和連結部件連結。離合器爪通過手柄(2)向線卷繞方向的旋轉,被棘輪按壓前端,從卡合位置移動到非卡合位置,使離合器凸輪及連結部件返回連結位置。肘節彈簧部件對離合器爪向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分開施力。
文檔編號A01K89/015GK102405889SQ201110283429
公開日2012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2日
發明者中川勝二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