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梁外甘草是烏拉爾甘草(Glyo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典型代表,以其皮色紅,粉性足,含酸高,切面光,質堅骨重,微量元素豐富,藥用價值高而成為甘草之極品,馳名中外,暢銷國內外市場,成為國內外甘草商的搶手貨,杭錦旗也因此被國家列為“中國甘草之鄉”。杭錦旗野生甘草資源極為豐富,由于連續幾十年不分季節掠奪性采挖、超載過牧和無秩序的經營,使這一寶貴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覆蓋度也由25%下降到5%,并且已有6個蘇木、鎮的甘草資源由于毀滅性開采而絕種,與此同時甘草條草等級亦下降嚴重。特、甲、乙級草比例由1960年的43%,下降到目前的20%。由于多年掠奪性采挖,野生甘草資源瀕臨枯竭,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而人工栽培甘草由于栽培周期短,藥材質量不佳,銷路不暢,未能取代野生甘草,緩解野生甘草資源的壓力。現有的“梁外”甘草栽培技術僅適用于農田地的甘草中藥材栽培,包括甘草的育苗技術和平移栽培技術等。現有技術是針對水、肥條件比較好的環境的栽培技術,對于惡劣的沙漠地區甘草的種植與采收技術卻很難適用。同時,現有技術農田栽培的甘草由于生產周期短(在2-3年),成品外觀與野生甘草相差很大,內在質量中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往往較低或達不到國家藥典標準的要求,給規范用藥帶來很多隱患。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得到的產品外觀與野生甘草幾無區別,內在質量達到或超過野生甘草。本發明提供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農田培育在農田中培育梁外甘草苗條,至苗根長2(T45cm,地徑0. Γ . 2cm ;
2)沙漠移栽將步驟1)培育的梁外甘草移栽到沙漠種植地,移栽深度為l(T25cm,株距為30 80cm,行距為50 80cm ;
3)在梁外甘草的沙漠種植地周邊設置防護林帶梁外甘草沙漠種植地周邊設置多個防護林帶,所述防護林帶為灌木混交防護林或喬木灌木混交防護林,距梁外甘草沙漠種植地1 米以上,所述多個防護林帶的帶間距為6 30米,每個防護林帶包含行間距為廣2米的至少兩行防護林;
4)沙漠種植地培育梁外甘草在沙漠種植地中自然生長,4飛年后采收。其中,步驟1)農田培育的條件為大氣質量達到GB3095—1996 —級標準,農田土壤符合GB15168—1995 二級標準要求,農田灌溉水質符合GB5084—92 二級標準要求。優選地,步驟2)所述沙漠種植地是指裸沙地,其為pH值為8. 5 11. 5的堿性砂質壤土或風沙土。
其中,步驟2)中苗根長為25、5cm,地徑為0.6 1.2cm的梁外甘草移栽至沙漠種植地的地勢平坦區翻耕深度為2(T30cm,移栽深度為l(T25cm,株行距為3(T40cmX 50cm,種
植后,將沙土填平鎮實。其中,步驟2)中苗根長為2(T25cm,地徑為0. 4^0. 6cm的梁外甘草移栽至沙漠種植地的沙漠丘間低地以及沙丘迎風坡的下部將梁外甘草頭上尾下傾斜45°種植,移栽深度為 20 25cm,株行距為 5(T80cmX5(T80cm。其中,所述防護林帶的樹種為沙柳、小美旱楊、旱柳、楊柴、花棒、大白檸條、沙棗、 紅柳或梭梭。其中,步驟3)中在沙漠天然植被蓋度20%以上的風蝕較弱地段設置喬木灌木混交防護林,防護林帶間距為2(T30m,每帶至少兩行,喬木株距為2、m,灌木株距廣3m,行間距為廣2米;在風蝕嚴重地的裸沙地設置灌木防護林,防護林帶間距為壙8m,每帶至少兩行, 株行距為HmXlIm ;流動沙丘聚集的地段,在丘間低地實施群團狀配置防護林帶或環繞丘間低地周邊營建環形灌木防護林,株行距廣2mX廣2m,丘間低地中間點綴種植喬木,喬木株行距在4米以上。優選地,所述防護林帶為多樹種隔株混交或隔行混交種植。其中,步驟4)中梁外甘草的采收方法為分區隔帶輪流采收和隔帶隔株間隔采收。其中,所述步驟4)梁外甘草采收后及時回填土,回填土按挖土時的土壤分層逐層回填。本發明能夠達到以下技術效果
本發明甘草半野生化栽培梁外甘草的當年成活率在82. 8-93%,二年保存率在78%,三年保存率在75%。4-5年后全采測產的單位公頃產量在9600公斤。本發明種植的半野生梁外甘草的化學成分含量能夠達到與野生梁外甘草基本一致,甚至個別指標成分優于野生甘草。本發明不再占用農業耕地,并可提高沙漠地帶的植被覆蓋度,是中藥材栽培新模式。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的理解本發明并能予以實施,但所舉實施例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梁外甘草半野生化栽培與采收的方法 1.基地優選
梁外甘草(以下簡稱甘草)沙漠半野生化栽培農田基地的土壤、水質、大氣等自然因子, 必須進行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經對監測結果分析,上述幾項指標均符合GAP環境及藥材品質要求,其中大氣質量達到GB3095—1996 —級標準,土壤符合GB15168—1995 二級標準要求,農田灌溉水質符合GB5084—92 二級標準要求。為防止因水、土、大氣污染造成甘草重金屬、農殘超標,生產綠色無污染產品奠定基礎。2.栽植地塊的選擇與規劃技術
選擇土層深厚,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沙質壤土、沙漠丘間低地,PH值為
48. 5 11. 5的堿性砂質壤土或風沙土為宜。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有積水,植被蓋度達到 5(Γ75%地塊,不宜種植。最好選擇裸沙地,有一定的土壤水分條件的地段統一規劃,制定實
施方案。3、苗木選擇與移栽技術
3. 1制定甘草苗條等級及其適宜的種植方法,實施甘草移植。3. 2沙漠半野生化種植使用甘草苗條等級要求苗木等級苗根長地徑
I35cm 45cm 0.8cm 1. 2cm
II25cm 35cm 0. 6cm 0. 8cm III 20cm 25cm 0. 4cm 0. 6cm3. 3移栽時間春季4、5月移栽為宜。3. 4半野生栽培甘草移栽技術 沙漠半野生化栽培移栽方式有機械平移和人工斜移兩種。該技術的關鍵是判斷種植
地塊的墑情、是否易遭受風蝕、沙埋。核心是植被類型、蓋度確定種植的深度、配置種植的株行距及調整苗條的密度,從技術上保證甘草平移后能成活,成活后能健康生長。根據最近的試驗結果調整種植密度和深度如下翻耕深度為20cm,移栽深度為15cm,將苗條水平放入溝底部,下一犁翻土覆蓋上一犁犁溝,株行距為30CmX50Cm ;在墑情較好地段,翻耕深度 15cm,種植時苗條傾斜放置,苗條根莖距地面IOcm左右,株行距為40CmX50Cm。3. 4. 1機械平移適用于地勢平坦,地塊面積1公頃以上。移栽方法在易遭風蝕地段,用大型拖拉機牽引專用犁翻耕。種植后,機械牽引無齒大耙拉平鎮實。3. 4. 2人工斜移適用于不宜機械化平移的沙漠丘間低地,沙丘迎風坡下部。移栽方法使用III級甘草苗條移栽時,將苗條頭上尾下傾斜45°左右放置于移栽穴。人工斜移種植甘草的核心技術是種植深度、密度與種植后覆土厚度并踩實。關鍵技術是判斷土壤的墑情和風蝕、沙埋強烈程度,根據以上因素實施調整種植的深度、密度。種植過淺容易造成風蝕,是苗條的蘆頭(根莖)很容易風蝕出來,造成鼠兔害或生長失去前景發展優勢,種植過深可能造成苗條無法長出地上莖葉。土層墑情好,種植密度、深度可適當降低,墑情不好調高種植密度、與種植深度,以保證一定的成活率,保證三年存活率和產量。種植密度株行距按三種規格 50cmX50cm ;50cmX80cm ;80cmX80cm。根據受風蝕危害的情況調整種植深度苗條根莖距地面2(Γ25厘米。4.生態建設綜合治理措施的配套技術
對選定的栽培基地統一實施封育、生態樹種的選擇以及種植規格的統一規劃與實施, 建立喬灌草結合的防護體系。在林帶內實施甘草的半野生化栽培。防護林帶的設置技術是本發明的核心,需要針對種植地的現狀進行不同的設計。防護林帶以灌木為主,喬灌混交, 防護林帶一般采取三種模式一是在沙漠天然植被覆蓋度30%以上的風蝕較弱地段林帶間距為30m,每帶兩行以上,喬木灌木混交,喬木株距為2m,灌木株距lm,行間距為1米;二是在風蝕嚴重的裸沙地地段林帶間距為6m,每帶兩行以上,株行距為lmXlm,以灌木為主;三
用途機械平移機械平移人工斜栽。是對于流動沙丘聚集的地段,在丘間低地實施群團狀配置防護林帶或環繞丘間低地周邊營建環形灌木防護林帶,株行距ImX lm,丘間低地中間點綴稀疏喬木株行距在4米以上。這樣就會形成在迎風坡以灌木為主的防護林帶,在丘間低地有稀疏的喬木防護林帶,隨著自然風的自然作用力,沙丘頂部的沙子會逐漸淹沒丘間低地種植的甘草,甘草在覆沙后會有較好的生長勢。樹種選擇一般為沙柳、小美旱楊、旱柳、楊柴、花棒、大白檸條,對于鹽漬化嚴重地段選擇沙棗、紅柳、梭梭等樹種。為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防護林帶實行隔株混交或隔帶混交。梁外甘草的沙漠種植區域,要求距離防護林1米以上。5.栽培后的撫育管理
栽培之后逸為野生狀態下自然生長4 5年之后再采收。逸為野生狀態下不施肥、不灌溉,不除草。一旦病蟲害發生嚴重時,才采用人工防治措施進行干預,但一定要按病蟲害綜合防治管理辦法和農藥安全使用管理辦法實施化學、生物相結合的技術措施進行防治。遇到極端干旱年份種植當年需要補水。在蒿屬類植物大量繁殖并對甘草生長產生影響時采取人工清除措施。6.輪采間挖與可持續利用技術 6. 1最佳采收期
本發明梁外甘草沙漠半野生化栽培采收年限為育苗移栽第4年(株齡總計5年)的秋季 9-10月或第5年的4-5月。6. 2可持續利用采收方式
沙漠半野生甘草的采收堅持“最大持續產量”原則,有計劃地進行野生撫育、輪采與封育。采收中堅持最大持續產量,按照“統一規劃、分區輪采、隔帶隔株間挖、采大留小、限量采收”原則,使梁外野生、半野生甘草資源能夠永續持久利用。6. 2. 1統一規劃、分區隔帶輪采、嚴格控制輪采周期。采收周期的長短決定于甘草生長環境的好壞、采收量的大小和采收后恢復的快慢。生長環境條件優越,采收量小,采收后恢復的快,采收周期可縮短,反之就要延長。試驗結果表明野生甘草輪采周期為4年,就可恢復量到原來的荒儲量,但是第5年恢復量的增長率就明顯變慢。通過分區隔帶、間挖回土的采收方法,減少對土壤結構和植被的破壞,防止沙化。 同時使未采收的地方的土壤和植被保持原貌起到防護區的作用,并利于甘草的串生。6. 2. 2采密留稀,采大留小,采主根、留側根,嚴格限制采收數量。通過采收試驗的調查研究,單位面積甘草采收量的大小,對甘草生長和地下儲量的恢復有直接影響。采收量越大,對甘草資源的破壞越嚴重,適當的采收量既能收獲甘草藥材,又可避免資源的破壞。根據試驗結果,每公頃采收量應為300公斤。在這個采收量以內, 可保持甘草資源的自然恢復。大于這個采收量會造成資源破壞。為了更好地保護資源,限制單位面積采收量至關重要。目前,梁外甘草輪采區的每公頃采收量為150kg,最多不超過 180kg,采收對象為病死株、老齡株等生長衰退的單株,保留幼小的單株。6. 2. 3采收后及時回填土。回填土要按挖土時的土壤分層逐層回填。可有效防止地表沙化,同時將露出地表的地下根莖要埋入土中,根莖應距地表20 cm以上。機械采收時, 可以結合甘草種植工程“邊采收、邊種植”同步進行,會減少很多費用。
利用本發明的梁外甘草沙漠半野生化種植,甘草的當年成活率在82. 8-93%,二年保存率在78%,三年保存率在75%。4-5年后全采測產的單位公頃產量在9600公斤。本發明的首要的關注點是改善甘草的品質,其次是利用廢棄的五荒土地。根據圖譜分析,本發明種植的半野生梁外甘草的化學成分與野生梁外甘草基本一致,經HPLC法測定,本發明栽培的梁外甘草甘草酸含量;Γ5%,甘草苷含量0. 5 1%。本發明栽培的梁外甘草可以取代野生甘草,重金屬、農藥殘留符合外經貿部《藥用植物及制劑進出品綠色行業行業標準》要求。本發明的栽培周期較長,沙地移栽后需要生長4-5年才能采收,其產品外觀與野生甘草幾無區別,內在質量達到或超過野生甘草;該發明包括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技術和持續采挖技術,完全不同于農田地的全部采收,一次種植、合理采收可以實現可持續利用甘草資源。本發明不僅可以防止因種子繁殖而造成質量下降的弊病,而且可以有效緩解對野生資源的采挖量,并且對于梁外甘草資源的永續利用產生積極影響,為分區合理采挖奠定了豐富的資源基礎。本發明的目的就是解決沙漠“五荒”土地的開發利用,這種栽培方式利用了大量的荒沙土地,不再占用農業耕地,同時由于甘草及林帶的固沙作用,將荒沙改造成牧場及藥材基地。通過環境評價與基地篩選、生態建設與治理措施、甘草的移植與栽培技術、生產管理措施、合理采收技術,實現梁外甘草沙漠半野生化種植的規模化和產業化,開辟了廣闊的甘草中藥材種植基地,指導沙區的中藥材種植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通過大面積的實施甘草沙漠半野生化種植與采收技術,可以有效地擴大甘草資源的儲量,進一步緩解對野生甘草資源的掠奪性采挖,對于甘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深遠意義。以上所述實施例僅是為充分說明本發明而所舉的較佳的實施例,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基礎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變換,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農田培育在農田中培育梁外甘草苗條,至苗根長2(T45cm,地徑0.Γ . 2cm ;2)沙漠移栽將步驟1)培育的梁外甘草移栽到沙漠種植地,移栽深度為l(T25cm,株距為30 80cm,行距為50 80cm ;3)在梁外甘草的沙漠種植地周邊設置防護林帶梁外甘草沙漠種植地周邊設置多個防護林帶,所述防護林帶為灌木混交防護林或喬木灌木混交防護林,距梁外甘草沙漠種植地1 米以上,所述多個防護林帶的帶間距為6 30米,每個防護林帶包含行間距為廣2米的至少兩行防護林;4)沙漠種植地培育梁外甘草在沙漠種植地中自然生長,4飛年后采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農田培育的條件為大氣質量達到GB3095—1996 —級標準,農田土壤符合GB15168—1995 二級標準要求,農田灌溉水質符合GB5084—92 二級標準要求。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所述沙漠種植地是指裸沙地,其為PH值為8. 5 11. 5的堿性砂質壤土或風沙土。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苗根長為25、5cm,地徑為0. 6^1. 2cm的梁外甘草移栽至沙漠種植地的地勢平坦區翻耕深度為 2(T30cm,移栽深度為l(T25cm,株行距為3(T40cmX 50cm,種植后,將沙土填平鎮實。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苗根長為2(T25cm,地徑為0. 4^0. 6cm的梁外甘草移栽至沙漠種植地的沙漠丘間低地以及沙丘迎風坡的下部將梁外甘草頭上尾下傾斜45°種植,移栽深度為2(T25cm,株行距為 5(T80cmX5(T80cm。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林帶的樹種為沙柳、小美旱楊、旱柳、楊柴、花棒、大白檸條、沙棗、紅柳或梭梭。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在沙漠天然植被蓋度20%以上的地段設置喬木灌木混交防護林,防護林帶間距為2(T30m,每帶至少兩行,喬木株距為2、m,灌木株距廣3m,行間距為廣2米;在風蝕嚴重的裸沙地設置灌木防護林,防護林帶間距為4 8m,每帶至少兩行,株行距為廣2mX Γ2πι ;流動沙丘聚集的地段, 在丘間低地實施群團狀配置防護林帶或環繞丘間低地周邊營建環形灌木防護林,株行距廣2mX廣2m,丘間低地中間點綴種植喬木,喬木株行距在4米以上。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林帶為多樹種隔株混交或隔行混交種植。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梁外甘草的采收方法為分區隔帶輪流采收和隔帶隔株間隔采收。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梁外甘草采收后及時回填土,回填土按挖土時的土壤分層逐層回填。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農田培育:在農田中培育梁外甘草苗條,至苗根長20~45cm,地徑0.4~1.2cm;2)沙漠移栽將步驟1)培育的梁外甘草移栽到沙漠種植地,移栽深度為10~25cm,株距為30~80cm,行距為50~80cm;3)在梁外甘草的沙漠種植地周邊設置防護林帶;4)沙漠種植地培育梁外甘草在沙漠種植地中自然生長,4~5年后采收。本發明的梁外甘草栽培方法成活率高,質量好,同時對沙漠土地進行了開發和利用。
文檔編號A01G23/00GK102428824SQ20111031627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8日
發明者奧文祥, 尹成國, 張吉樹, 李平, 杜美厚, 王文彪, 王文治, 王鐘濤 申請人: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