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與方法及其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林木保護技術,尤其涉及一種誘殺林木重要害蟲一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與方法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不僅是中國廣泛分布、嚴重危害松樹的重要蛀干害蟲,而且是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病原傳播媒介,已對中國許多省(市)的松林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的災難。控制媒介昆蟲松褐天牛是治理松材線蟲病的關鍵。
目前,對于松材線蟲病發生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來說,使用化學農藥仍然是主要的防治措施。化學防治雖然具有一些防治效果,但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廣譜性的殺蟲劑在大面積的森林害蟲防治中應慎用;而研究探索無公害治理技術十分迫切。
現有技術中,雖然有一些燈光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研究,但只是發現松褐天牛成蟲對普通黑光燈和普通電燈光源具有一定的趨性,而且在防治上應用后引誘效果差。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有效誘集、殺滅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與方法及其應用。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發明的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該專用光源的光波波長為340nm。
本發明的應用上述的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方法,包括
首先,將該光源裝在智能太陽能誘蟲燈具上,并將該燈具安裝于松褐天牛危害的松樹林內樹木較稀疏、陽光不被遮擋的地方;
然后,在燈具下放置殺蟲水盆。
本發明的上述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及方法的應用,應用于馬尾松和/或油松松林中,誘殺松褐天牛成蟲。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發明所述的專用光源與方法及其應用,由于采用光波波長為340nm的單一波長光源,能有效誘集、殺滅松褐天牛成蟲,效果顯著高于其它波長的光源。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本發明的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其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是
該專用光源的光波波長為340nm。
本發明的應用上述的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首先,將該光源裝在智能太陽能誘蟲燈具上,并將該燈具安裝于松褐天牛危害的松樹林內樹木較稀疏、陽光不被遮擋的地方;
然后,在燈具下放置殺蟲水盆。
可以在成蟲羽化時將所述燈具安裝好,在燈具下的殺蟲水盆里裝滿水,水中放入 0. 01%的洗衣粉并攪拌混勻。
也可以在成蟲羽化之前將所述燈具安裝好,在燈具下的殺蟲水盆用于收集雨水, 并在殺蟲水盆中放置洗衣粉。
本發明的上述的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及方法的應用,所述方法應用于馬 j^if^ (Pinus massoniana Lamb.) λ7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他松褐天牛危害的松樹樹種林分中誘殺松褐天牛成蟲,能有效誘集、殺滅松褐天牛成蟲。
具體實施例
專用光源是340nm波長的單一光波。
本發明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方法,應用上述的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首先將該光源裝在智能太陽能誘蟲燈具上,并將該燈具安裝于松褐天牛危害的松樹林內樹木較稀疏、陽光不被遮擋的地方,然后在燈下的圓形塑料盆里裝滿水,水中放入0. 01 %的洗衣粉并攪拌混勻,以使松褐天牛成蟲誘來后掉入盆內水中,很快窒息死亡,并將太陽能燈具的開關調到自動檔。
上述的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及技術的應用,將上述的專用光源及技術應用于馬尾松等松樹林中,以及其他松褐天牛危害的松樹樹種林分中誘殺松褐天牛成蟲,能有效誘集、殺滅松褐天牛成蟲。
本發明通過8組不同波長的黑光燈,經過連續三年在室內和林間誘集試驗,最后從中篩選出了對松褐天牛成蟲引誘作用最強的波長及最佳燈具。
篩選試驗具體實例
實例一,通過8種不同波長的黑光燈進行室內外誘殺效果篩選試驗。
根據不同的昆蟲種類對不同波長的光波反應和趨性不同的特性,并根據松褐天牛成蟲的復眼特殊構造,設計了 8種能發出不同波長的黑光燈管,進行了野外誘集效果的測試試驗(燈具設施為湖北省荊州市科力電子電器有限公司生產的蓄電池式光控雨控害蟲誘殺燈,型號為MC-2003C,蓄電池為湖北駱駝蓄電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駱駝6-QW-36MF 型)。試驗用6組共48套燈光,每組燈的編號及波長為1號185nm,2號435nm,3號2Mnm, 4號:545nm,5號:311nm,6號:611nm,7號:365nm,8號:6400K (K值,表示色溫的單位)普通日光燈(對照),蓄電池電壓和燈管功率分別為12V和15W。
首先,進行了 8種不同波長燈光的室內誘集效果的篩選試驗。室內試驗于2010年 5月6 9日在湖南省中方縣進行。租用中方縣農業機械局會議室,約iaiiX12m的正方形房間。在房間一端靠墻邊布燈,共有8種不同波長的燈,呈扇形擺放,使各燈與放蟲點的距離保持一致。相鄰兩燈的間距約1. 2m,燈與燈之間用木板隔開,使來源不同的光線不致相互干擾而影響誘集結果。放蟲點與燈的距離為8米,室溫為21 22°C。5月6日 9日白天采集松褐天牛成蟲,晚上19:00 23:00進行室內試驗。室內試驗分3組處理,分別為每次釋放松褐天牛雌成蟲100頭,釋放松褐天牛雄成蟲100頭,釋放松褐天牛雌雄成蟲各50頭。 放蟲前先將門窗關好,窗簾拉上,日光燈關掉,打開所有黑光燈,然后釋放成蟲。讓其自由爬向或飛向不同的光源,觀察天牛成蟲對不同光源的選擇趨性。放完蟲后試驗人員離開房間。 30min后試驗人員進入房間,打開日光燈,關閉黑光燈,檢查記錄試驗結果,進入各燈所在木板隔斷范圍內的試蟲視為做出有效選擇。回收所有松褐天牛成蟲,單頭裝在IOmL塑料離心管內。燈的順序隨機排列,每組試驗進行完一個重復,將燈的位置調換后再繼續試驗。松褐天牛成蟲在同一晚上僅參加試驗1次,不重復使用。統計每次試驗各燈誘集來的天牛成蟲的數量,并分析波長與誘集作用強弱之間的關系。室內試驗結果顯示,不同波長的各燈之間的引誘作用存在顯著差異。不論是單獨對雌蟲的引誘數量、單獨對雄蟲的引誘數量、還是對雌雄成蟲混合群體的引誘數量,均表現為7號燈效果最好,5號和3號燈次之,對照組8號為普通日光燈,其引誘作用最弱。綜合評估各燈的引誘作用大小依次為7號> 5號> 3號 > 6號> 1號> 4號> 2號> 8號。通過對本試驗中不同波長與誘蟲量的擬合分析結果表明,各燈對松褐天牛的引誘量與波長大致呈拋物線關系,但方程均未達到顯著水平(雌蟲 df = 2,4,F = 0. 45,P = 0. 6676 ;雄蟲df = 2,4,F = 0. 70,P = 0. 5492 ;雌雄混合群體 df = 2,4, F = 0. 16,P = 0. 8574),引誘作用最強的波長范圍大致在350nm左右。
然后進行林間試驗,2010年6月10 12日將野外引誘效果最好的A7號燈掛到湖南省中方縣中方鎮馬尾松林間進行誘集試驗。選擇2個相距約1500m遠的山頭,各在半山腰掛設1盞燈,各燈開關調到自動檔,晚上19:30左右自動亮燈,凌晨5:30左右自動滅燈。 每2天更換1次蓄電池。傍晚時檢查各燈是否自動點亮,并觀察天牛成蟲撲燈情況。次日清早檢查結果,統計收集桶中的天牛成蟲數量,并分雌雄性記錄。另外,將盒內收集到的其他種類昆蟲也記錄下來,同時記錄當地的天氣情況。結果表明,林間雖然能夠誘到松褐天牛成蟲,但誘集量少,平均每燈每晚的誘蟲量僅為0-1頭。可能此時松褐天牛成蟲羽化高峰期已過,林間成蟲的種群密度較低,也可能是天氣原因所致(引誘試驗期間均為陰天且常有陣雨);而且林間由于阻擋物較多,光線輻照的有效范圍有限,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本次試驗所選的波長在185-611nm范圍內跳躍式的7個點,可能引誘效果最佳的波長沒有選上。
實例二,進一步設計8種不同波長的黑光燈進行室內外誘殺效果篩選試驗。
室內試驗方法同實例一,只是試驗時間地點QOll年5月23 M日在華中農業大學室內)及每組燈的編號和波長不同,分別為1號390nm,2號380nm,3號370nm,4號 365nm,5號340nm,6號311nm,7號298nm。綜合評估各燈的引誘作用大小依次為5號> 6號> 4號> 7號> 1號=2號=3號。
2011年7月9日至8月3日,根據室內試驗篩選結果,取引誘作用較強的5號 (340nm)和320nm(波長接近6號,仍然編為6號)燈管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九華山風景區進行了林間試驗,以4號(普通黑光燈365nm)燈管為對照。為在山區無電的大面積森林里更加便捷、有效地誘蟲,避免為充電而山上山下地搬運蓄電池等諸多不便,提高工作效率,這次將蓄電池式誘蟲燈具改為太陽能式誘蟲燈具。具體方法是,將燈管裝在一種光控太陽能誘蟲燈具上(型號為FWS-DBL-I,大盆式1.5m高誘蟲燈,深圳市富巍盛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并將該燈具安裝于松褐天牛危害的松樹林內樹木較稀疏、陽光不被遮擋的地方,然后在燈下的圓形塑料盆中裝滿水(在離水源較遠的山頂等處掛燈誘殺松褐天牛時,人工加水困難,可提前選好掛燈地點,在成蟲羽化之前將該燈具安裝好,并放置好塑料大盆以收集雨水),水中放入0. 01%的洗衣粉混勻以降低水的表面張力從而使掉入盆內的松褐天牛成蟲無法逃逸而窒息死亡,并將太陽能燈具的開關調到自動檔(晚上19:00左右自動亮燈, 次日清早約5:30天亮后自動滅燈)。7月9日將太陽能誘蟲燈掛于九華山死樹較多的松樹林內,并確保蟲口密度等環境條件基本相似;各燈相距約8km,以確保各燈光線之間互不干擾。共試驗2組燈,每組設2個重復,共6盞燈。傍晚時檢查各燈是否自動點亮,并觀察天牛成蟲撲燈情況。次日清早檢查結果,統計燈下大盆中天牛成蟲數量,并分雌雄記錄。另外,將大盆內誘到的其它種類的昆蟲也記錄下來,同時記錄當地的天氣情況。結果表明,對松褐天牛成蟲的引誘作用各燈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不論是對雌蟲的引誘量、還是對雄蟲的引誘量,均表現為5號燈效果最好,在林間每晚的誘蟲量最高可達49頭,6號和4號燈次之,對照4號燈引誘作用最弱。從而篩選出最佳光源為340nm ;而且從記錄的大盆內誘到其它種類昆蟲經我們對每天誘來的昆蟲鑒定和統計的數據來看,除了松褐天牛成蟲外,還誘集來其它害蟲,如數量較多的有褐幽天牛Arhopalus rusticus (L.)、松瘤象Sipalinus gigas Fabricius、馬尾松角脛象 Shirahoshizo patruelis (Voss)、蛾類、螻蛄類、金龜類; 數量較少的有小灰長角天牛Acanthoc inus griseus (Fabricius)、金毛四條花天牛 Leptura auratopiIosa(Matsushita)、大云魚思金龜 Polyphylla laticollis Lewis、岐子、蟑螂等。從對誘到的松褐天牛雌成蟲懷卵量的解剖統計結果來看,平均每頭雌蟲的懷卵量為 30. 09 (n = 85,O 64)粒。據文獻記載,松褐天牛成蟲的產卵量為30 200粒/雌,平均約100粒/雌,每日產卵量為2 10粒/雌,產卵期12 102d,平均54d左右(楊寶君等, 2003)。在收集誘集到的松褐天牛成蟲時發現,有些誘集到的松褐天牛成蟲鞘翅柔軟,尚未完全硬化,可能屬于剛羽化后不久的天牛成蟲。在解剖過程中還發現,有些天牛成蟲卵巢內卵量很少,卵粒也不飽滿,顏色較淺,甚至沒有還沒有成熟的卵粒,其生殖系統尚處于未成熟的發育階段。表明羽化后不久的松褐天牛成蟲即具有趨光性;誘到的松褐天牛成蟲中有些是剛羽化后不久的天牛,而個別則為產卵前期的天牛,說明該黑光燈誘集的松褐天牛成蟲是處于未產卵和產卵初期階段,因而將對大量降低林間松褐天牛的蟲口數量起到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該光源不僅能夠有效殺滅松褐天牛成蟲,還能誘殺其它森林害蟲,對天敵昆蟲安全,可應用于林間防治松褐天牛,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前景廣闊。
本發明可在不通電的林區使用
本發明還使用了良好的燈具設施即光控雨控太陽能誘蟲燈具,在無電的山區大面積森林里可由太陽能電池板提供電力,便捷而有效,避免了采用蓄電池式誘蟲燈為充電而山上山下地搬運蓄電池等諸多不便,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該燈具設施還有體積小、便于運輸的優點,攜帶和架設都很方便。
總之,利用松褐天牛成蟲具有一定的趨光性的習性,在成蟲羽化期進行燈光誘殺, 可以大量消滅松褐天牛成蟲,有效降低其后代的種群數量,是松褐天牛的有效而無公害的控制技術。
本發明經過室內外測試,發現了對松褐天牛成蟲誘集效果最好的特定波長的黑光燈,即一種能夠發出單一波長的管燈(波長為340nm的5號燈),其一晚一燈最多誘集量達 49頭,顯著高于同時間的對照(普通黑光燈)的最多誘集量(5頭);同時,還通過試驗,篩選出一種效果良好的燈具設施即光控太陽能誘蟲燈具;二者結合使用應用于馬尾松、油松及其他松褐天牛危害的松樹樹種林分中誘殺松褐天牛成蟲,能有效誘集、殺滅松褐天牛成蟲。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 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其特征在于,該專用光源的光波波長為340nm。
2.一種應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首先,將該光源裝在智能太陽能誘蟲燈具上,并將該燈具安裝于松褐天牛危害的松樹林內樹木較稀疏、陽光不被遮擋的地方;然后,在燈具下放置殺蟲水盆。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成蟲羽化時將所述燈具安裝好,在燈具下的殺蟲水盆里裝滿水,水中放入0.01%的洗衣粉并攪拌混勻。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成蟲羽化之前將所述燈具安裝好,在燈具下的殺蟲水盆用于收集雨水,并在殺蟲水盆中放置洗衣粉。
5.一種權利要求1所述的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專用光源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專用光源應用于馬尾松和或油松松樹林中,誘殺松褐天牛成蟲。
6.一種權利要求2至4任一項所述的誘殺松褐天牛成蟲的方法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應用于馬尾松和/或油松松樹林中,誘殺松褐天牛成蟲。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誘殺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成蟲的專用光源與方法及其應用,專用光源的光波波長為340nm。首先,將該光源裝在智能太陽能誘蟲燈具上,并將該燈具安裝于松褐天牛危害的松樹林內樹木較稀疏、陽光不被遮擋的地方;然后,在燈具下放置殺蟲水盆。可應用于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等松樹林中,以及其他松褐天牛危害的樹種的松樹林分中,能有效誘集、殺滅松褐天牛成蟲。
文檔編號A01G13/00GK102487912SQ20111035123
公開日2012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8日
發明者唐樺, 唐艷龍, 楊忠岐 申請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