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漁業海水養殖基礎設施,具體說是一種用于改善海珍品棲息環境的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為棲礁性魚類、附著性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庇護、繁育場所。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健康、營養飲食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鮑魚、海參等海珍品因其豐富的營養,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的日常飲食中。然而,野生海參、鮑魚的產量卻很低。因此,根據海珍品的生活習性,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是提高海珍品質量的關鍵技術。目前,提高海珍品產量的主要方式是人工養殖,人工養殖方式主要采用池塘養殖和海面圍養,池塘養殖難以營造和海底相同的棲息環境,海珍品營養和鮮度遠不如野生。海面圍網養殖比池塘養殖條件優越,但主要是近岸養殖,而近岸海區多嚴重污染,所以海珍品質量也大大下降,而人工魚礁增養殖技術作為現代漁業發展的方向之一,具有改善海區生態環境,保護、增殖漁業資源的功能,正不斷受到漁業管理者和生產者的重視。但是,目前的魚礁存在表面積、空間利用率較低,礁體內外海水交換能力較差,穩定性不好、對海珍品的聚集性能較弱等問題。
發明內容
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其礁體表面積、空間利用率高,促進礁體內外海水交換,穩定性好。另外,可以改善礁體對海珍品的聚集性能。本發明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包括礁體, 其特征在于所述礁體自上至下分為頂蓋、支撐板和底座,所述的頂蓋和支撐板上開設通孔, 所述底座底面設置凹槽,底座側面開設貫通的洞穴。以增加礁體空間利用率、提高礁體的水動力特性、促進礁體內外海水交換。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的頂蓋上的通孔為圓形且成行排列,所述的支撐板與頂蓋垂直設置,各支撐板相互平行且均勻間隔排列,所述頂蓋上的各行圓形通孔向下對準相鄰兩支撐板之間的間隙。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支撐板至少包括5塊獨立的長方體板,各長方體板結構相同,相鄰長方體板之間的距離為觀0_320讓,每塊長方體板上的通孔為直徑 180-220mm圓形且成排均勻排列,相鄰通孔圓心距離為380_420mm,靠近長方體板周邊的通孔圓心到長方體板鄰近周邊的距離為200-300mm。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頂蓋上圓形通孔的直徑為200mm,相鄰圓形通孔圓心距離為400-500mm,頂蓋上靠近頂蓋周邊的圓形通孔圓心到鄰近周邊的距離是 300-350mmo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底座底面上的凹槽為梯形,梯形凹槽下邊長為780-820mm,上邊長為180_220mm,梯形凹槽上邊到底座頂面的距離為90_110mm,梯形凹槽底邊到底座頂面的距離為580-620mm ;所述底座側面的洞穴為設置在凹槽之間直徑 280-320mm的圓形洞穴,圓形洞穴圓心到底座頂面的距離為280_320mm。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礁體由水泥、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材料制成, 所述礁體材料中加入了占總重量5%-20%的貝類殼體粉末。可以改善礁體對海珍品的聚集性能。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礁體整體為對稱結構,所述頂蓋是長方體板,頂蓋頂面四個角各埋放一個吊環。用于礁體海上投放時與船上起重設備連接。本發明的優點和達到的效果
(1)本發明具有多表面積、空間利用率高的特點,礁體從各角度均有通孔或凹槽,在對流場起到緩沖作用的同時,不影響流體的通過,有利于海水交換。(2)本發明是對稱長方體結構,具有堅固耐用,高穩定性,不易滑移、翻滾的特點。(3)本發明屬于海珍品增殖礁,礁體由水泥、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材料制成,在礁體材料中加入了占總重量5%-20%的貝類殼體粉末,在保證礁體成型的前提下,可以改善礁體對海珍品的聚集性能,為海珍品提供良好棲息場所,有效提高海珍品質量、降低養殖成本的。
圖1是本發明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的俯視圖3是本發明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的側視圖。具體實施方法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參見圖1-圖3,本發明一種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的實施方式,包括礁體,所述礁體自上至下分為頂蓋1、支撐板2和底座3,所述的頂蓋1和支撐板2上開設通孔5、6,所述底座3 的底面設置凹槽7,底座3側面開設貫通的洞穴8。根據制作材料不同,分為金屬礁體、水泥礁體、混凝土礁體及鋼筋混凝土礁體等。 礁體3個組成部分開設不同形狀和尺度的通孔5、6、凹槽7或洞穴8。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頂蓋1上的通孔5為圓形且成行排列,所述的支撐板 2與頂蓋1垂直設置,各支撐板2相互平行且均勻間隔排列,所述頂蓋1上的各行圓形通孔 5向下對準相鄰兩支撐板2之間的間隙。所述頂蓋1上圓形通孔5的直徑為200mm,相鄰圓形通孔5圓心的距離為400-500mm,頂蓋1上靠近頂蓋1周邊的通孔圓心到鄰近周邊的距離是 300-350mmo所述支撐板2包括7塊獨立的長方體板,各長方體板2結構相同,相鄰長方體板2 之間的距離為觀0-320讓,每塊長方體板2上的通孔6為直徑180-220mm的圓形且成排均勻排列,相鄰圓形通孔6圓心距離為380-420mm,靠近長方體板2周邊的圓形通孔6圓心到長方體板2鄰近周邊的距離為200-300mm。所述底座3底面上的凹槽7為梯形,梯形凹槽7下邊長為780-820mm,上邊長為 180-220mm,梯形凹槽7上邊到底座3頂面的距離為90-1 IOmm,梯形凹槽7底邊到底座3頂面的距離為580-620mm ;所述底座3側面的洞穴8為設置在梯形凹槽7之間直徑為^0_320mm的圓形洞穴8,圓形洞穴8圓心到底座1頂面的距離為觀0-320讓。所述礁體由水泥、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材料制成,所述礁體材料中加入了占總重量5%-20%的貝類殼體粉末。可以改善礁體對海珍品的聚集性能。本發明的具體制作工藝為礁體材料采用由水泥、砂子和石子及材料添加物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的混凝土,經均勻攪拌后進行分層澆注。在礁體材料中可以加入了占總重量 5%-20%的貝類殼體粉末。頂蓋1長3200mm,寬3000mm,高100mm。頂蓋1上開設多個直徑相同的圓形通孔 5,并在頂蓋1四角各設置一個預埋吊環4。支撐板2厚度200mm,寬2000mm,高1200mm。按照本實施方案中復合長方體增殖礁的整體尺度,礁體共包含7個支撐板2,每個支撐板2上設有多個直徑相同的圓形通孔6。底座3長3200mm,寬3000mm,高700mm。底座3設有3個梯形凹槽7,相鄰梯形凹槽7間的實體部分設置圓形洞穴8,本實施例中共設有2個圓形洞穴8。制作頂蓋1、支撐板2和底座3的模具,通過模具以自下而上的順序分層澆注底座 3、支撐板2、頂蓋1。澆注時上層需在2小時內覆蓋下層。取模后的魚礁需要露天放置,30 天以后搬運至投放海域。海上投放時,利用GPS導航儀進行投放點的定位,到達投放位置后,船載起重設備通過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上的四個吊環4將礁體放入海中。以上實施例并不限制本發明,具體實施過程中,本發明可根據海區實際海況及增養殖對象的行為習性進行適宜的材質選擇,如采用水泥、鋼板為制作原料,也可對本發明做尺寸、結構做相似變化,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包括礁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礁體自上至下分為頂蓋、支撐板和底座,所述的頂蓋和支撐板上開設通孔,所述底座底面設置凹槽,底座側面開設貫通的洞穴。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頂蓋上的通孔為圓形且成行排列,所述的支撐板與頂蓋垂直設置,各支撐板相互平行且均勻間隔排列,所述頂蓋上的各行圓形通孔向下對準相鄰兩支撐板之間的間隙。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至少包括5塊獨立的長方體板,各長方體板結構相同,相鄰長方體板之間的距離*^0-320mm, 每塊長方體板上的通孔為直徑180-220mm圓形且成排均勻排列,相鄰通孔圓心距離為 380-420mm,靠近長方體板周邊的通孔圓心到長方體板鄰近周邊的距離為200_300mm。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頂蓋上圓形通孔的直徑為200mm,相鄰圓形通孔圓心距離為400-500mm,頂蓋上靠近頂蓋周邊的圓形通孔圓心到鄰近周邊的是300-350mm。
5.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底面上的凹槽為梯形,梯形凹槽下邊長為780-820mm,上邊長為180_220mm,梯形凹槽上邊到底座頂面的距離為90-110mm,梯形凹槽底邊到底座頂面的距離為580_620mm ;所述底座側面的洞穴為設置在凹槽之間直徑280-320mm的圓形洞穴,圓形洞穴圓心到底座頂面的距離為 280-320mmo
6.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底面上的凹槽為梯形,梯形凹槽下邊長為780-820mm,上邊長為180_220mm,梯形凹槽上邊到底座頂面的距離為90-110mm,梯形凹槽底邊到底座頂面的距離為580_620mm ;所述底座側面的洞穴為設置在凹槽之間直徑觀0-320讓的圓形洞穴,圓形洞穴圓心到底座頂面的距離為觀0-320讓。
7.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礁體由水泥、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材料制成,所述礁體材料中加入了占總重量5%-20%的貝類殼體粉末。
8.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礁體由水泥、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材料制成,所述礁體材料中加入了占總重量5%-20%的貝類殼體粉末。
9.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礁體整體為對稱結構,所述頂蓋是長方體板,頂蓋頂面四個角各埋放一個吊環。
10.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礁體整體為對稱結構,所述頂蓋是長方體板,頂蓋頂面四個角各埋放一個吊環。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多層復合型增殖魚礁,包括礁體,其特點是所述礁體自上至下分為頂蓋、支撐板和底座,所述的頂蓋和支撐板上開設通孔,所述底座底面設置凹槽,底座側面開設貫通的洞穴。所述的頂蓋上的通孔為圓形且成行排列,所述的支撐板與頂蓋垂直設置,各支撐板相互平行且均勻間隔排列,所述頂蓋上的各行圓形通孔向下對準相鄰兩支撐板之間的間隙。可以增加礁體空間利用率、提高礁體的水動力特性、促進礁體內外海水交換,且穩定性好。在礁體材料中加入了占總重量5%-20%的貝類殼體粉末,可以改善礁體對海珍品的聚集性能。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388830SQ201110400378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6日
發明者關長濤, 崔勇, 李嬌, 黃濱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