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驅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保護戶外電力設備的驅鳥裝置,具體為一種驅鳥器。
背景技術:
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是大自然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在國家強調環境保護工作,并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的促進下,鳥類的生存環境得以極大的改善,鳥類數量迅速增加。但同時卻給人類帶來了很多問題,尤其是對戶外電力設備的影響,如鳥類經常在輸電線路的電桿,鐵塔上筑巢安家,打斗戲耍,排泄糞便,于是便引起輸電線路閃絡、短路等事故,造成跳閘停電,給國民經濟及人民生活造成重大損失。如何既要給鳥類一個很好的棲息環境和生存空間,又要防止鳥類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損失,各種驅鳥產品,尤其是運用到保護戶外電力設備的驅鳥裝置便應運而生。但是目前的各種超聲波、電磁輻射驅鳥器,結構復雜,壽命短, 維護困難,而其他的驅鳥刺、反光鏡等驅鳥器則功能單一,驅鳥效果不理想。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壽命長,安裝維護方便,驅鳥效果好的驅鳥器。本實用新型驅鳥器,由支座1、螺栓2、螺母3、放松墊片4、風動葉片5、雙面鏡6、軸承7、鳥刺筒8、預緊螺栓9、鳥刺10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座1為由豎直支架和水平底座組成的倒F型,水平底座上邊設有至少兩個螺孔,豎直支架頂端依次設有軸承7和鳥刺筒8;與螺孔配套的設有螺栓2、螺母3和放松墊片4;軸承7采用防水軸承,周邊360°內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風動葉片5 ;風動葉片5呈橢球面,中央安放有雙面鏡6 ;鳥刺筒8內插有若干鳥刺10,上端略小,軸向有開口,對應開口長度的徑向外圍有螺紋,與螺紋配合設有預緊螺栓9 ;鳥刺10噴涂為紅色,上端散開呈團簇狀,中部有長度5-15厘米的彈簧形鋼絲, 上部在不同方向上設有若干倒刺。本實用新型驅鳥器,通過改變鳥刺10的結構,使其在上部空間、近距離上具有了良好的驅鳥效果,再結合下部裝有雙面鏡6的風動葉片5,使其在下部空間和遠距離上也具有了良好的驅鳥效果,其有益效果在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驅鳥效果明顯,安裝維護方便,壽命長,適用范圍廣。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支座1、螺栓2、螺母3、放松墊片4、風動葉片5、雙面鏡6、軸承7、鳥刺筒8、 預緊螺栓9、鳥刺10
具體實施方式
實例 1[0009] 本實用新型驅鳥器,包括支座1,支座1水平底座上連接的螺栓2,與螺栓配合的螺母3和放松墊片4,支座1豎直支架頂端設置的軸承7,軸承7上端連接的鳥刺筒8,周邊連接的風動葉片5,風動葉片5中央安裝的雙面鏡6,鳥刺筒8上端配合的預緊螺栓9,插入內部的鳥刺10。如附圖所示,再結合實際情況應用時,先將支座1通過螺栓2、螺母和放松墊片4固定在桿塔上;支座1的豎直支架頂端設置有可防水的軸承7 ;雙面鏡6設置在風動葉片5的中央,一共3組一同均勻分布連接在軸承7的周邊;軸承7上部設置有鳥刺筒8,將若干鳥刺10插入其中,上端散開呈團簇狀,轉動預緊螺栓9使其固定在鳥刺筒8中。平時設有彈簧鋼絲和倒刺的鳥刺10可以很好的防止鳥害;在有風時鳥刺10可以靈活的擺動,并且配合安裝在風動葉片5上的雙面鏡6,在轉動的同時向四周反射陽光,完成對鳥類的驅趕。
權利要求1.驅鳥器由支座(1)、螺栓⑵、螺母(3)、放松墊片(4)、風動葉片(5)、雙面鏡(6)、軸承(7)、鳥刺筒(8)、預緊螺栓(9)、鳥刺(10)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座(1)為由豎直支架和水平底座組成的倒F型,水平底座上邊設有至少兩個螺孔,豎直支架頂端依次設有軸承(7)和鳥刺筒(8);與螺孔配套的設有螺栓O)、螺母( 和放松墊片;軸承(7)采用防水軸承,周邊360°內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風動葉片(5);風動葉片(5)呈橢球面,中央安放有雙面鏡(6);鳥刺筒(8)內插有若干鳥刺(10),外圍設有螺紋,與螺紋配合設有預緊螺栓(9)。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驅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鳥刺筒(8)上端略小,軸向有開口, 徑向在對應開口長度的外圍設置螺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驅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鳥刺(10)噴涂為紅色,上端散開整體呈團簇狀,中部為長度5-15厘米的彈簧形鋼絲,上部在不同方向上設有若干倒刺。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保護戶外電力設備的驅鳥裝置,具體說為一種驅鳥器,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壽命長,安裝維護方便,驅鳥效果好的驅鳥器。本實用新型驅鳥器,由支座(1)、螺栓(2)、螺母(3)、放松墊片(4)、風動葉片(5)、雙面鏡(6)、軸承(7)、鳥刺筒(8)、預緊螺栓(9)、鳥刺(10)組成,通過改變鳥刺(10)的結構,使其在上部空間、近距離上具有了良好的驅鳥效果,再結合下部裝有雙面鏡(6)的風動葉片(5),使其在下部空間和遠距離上也具有了良好的驅鳥效果,其有益效果在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驅鳥效果明顯,安裝維護方便,壽命長,適用范圍廣。
文檔編號A01M29/00GK202050838SQ201120135810
公開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30日
發明者李銀亭 申請人:李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