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育秧工具,尤其涉及一種培育規格化秧塊,秧塊用于水稻機械化插秧的育秧框架。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機械化生產得到了大力的發展,機械化插秧也逐漸在水稻種植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水稻機械化插秧需要培育適用于插秧機的規格化秧塊,現有公知技術中,主要有硬盤育秧、軟盤育秧和雙膜育秧三種培育規格化秧塊的技術手段。1、硬盤育秧技術培育的秧塊雖然有規格化質量高的優點,但是每培育一個秧塊都需要投入一個育秧硬盤,投入成本高,不利于推廣,同時育秧硬盤的保管和存放也不方便;2、軟盤育秧技術雖然投入成本低,存放方便,但是培育得到的秧塊容易變形,規格化質量低,同時育秧軟盤還有容易損壞,使用壽命短的缺陷;3、雙膜育秧技術投入成本低,適應性廣,但是操作不便,還需要人工裁剪秧塊,不僅增加了勞動量,還會傷及秧苗。現有的其他育秧技術如育秧框育秧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硬盤育秧技術投入成本高的缺點,但是在育秧形式上還是一個個的秧塊單獨培育,不利于大規模的育秧生產。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可規模化育秧,且安裝、使用、拆卸、貯運方便,生產成本低、效率高的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包括至少兩條縱條和至少三條橫檔,橫檔兩端分別通過連接結構與縱條連接,相鄰兩條縱條之間通過橫檔分隔成至少兩個矩形育秧框,所述連接結構為插頭,插頭包括至少一個凸塊,凸塊外端與縱條相連,凸塊內端與橫檔相連。結構簡單、生產容易、成本較低、使用方便。為清楚表述,本文使用了方向性定語。橫檔和縱條沿水平面組合形成育秧框架,所述橫向是指沿橫檔的方向,所述縱向是指沿縱條的方向,所述內側和內端是指朝向橫檔的方向,所述外側和外端是指朝向縱條的方向。作為優選,所述插頭等距的固定于縱條內側。插頭等距固定,可使每個育秧框的尺寸相同,易于規模化育秧。作為優選,所述凸塊外端設有螺紋,縱條的內側設有等距的螺紋孔,螺紋旋入螺紋孔連接插頭與縱條。螺紋連接結構簡單,固定牢靠,也可拆卸方便貯運保管。作為優選,所述縱條縱向設有刻度,縱條內側設有滑槽,凸塊外端滑設于滑槽內。 縱條縱向設有刻度,方便插頭的等距安裝。縱條內側設有滑槽,凸塊可在滑槽內滑動,方便調整相鄰插頭的間距。[0014]作為優選,所述凸塊縱向貫通。既節省材料,也減輕整體的重量。作為優選,所述插頭內端面設有管套,管套為縱向環繞橫檔的圈體,管套套于橫檔端部。管套為縱向環繞橫檔的圈體,整個圈體限制橫檔的縱向位移,結構簡單、生產容易、成本較低、使用方便。作為優選,所述插頭內端設有橫向夾扣,橫向夾扣包括兩條豎向夾臂和一條縱向牽引臂,橫檔嵌于兩條豎向夾臂和一條縱向牽引臂形成的夾持空間內。夾持連接拆裝方便, 節省材料,加強垂直方向的緊固。作為優選,所述凸塊內側設有一個或多個橫檔凸塊,所述橫檔端面設有與之匹配的一個或多個橫檔插孔,橫檔凸塊插于橫檔插孔內連接插頭與橫檔。通過凹凸鑲嵌將插頭與橫檔相連,也可實現插頭的安裝和拆卸方便,及單獨貯運保管。作為優選,所述橫檔凸塊為兩個,橫檔端口設有與之匹配的兩個橫檔插孔。兩個凸塊的設計也使插頭與橫檔和縱條的連接更牢靠。作為優選,所述橫檔的端面為“日”字形排列的兩個橫檔插孔。橫檔的端面為“日” 字形,橫檔凸塊受力均衡,連接牢靠。按照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橫檔與縱條的連接簡單方便,使得育秧框架的安裝、 使用、拆卸、貯運更方便,最終使得規模化育秧生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育秧框的尺寸可根據需要調節尺寸,能滿足不同的插秧機的要求。同一畦上的多個育秧框架縱向排列整齊后, 利用育秧框架縱條作為導軌,田間輕便式播種機可以在育秧框架上進行播種,實現機械播種。
[0021]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0022]圖2為圖1的A-A向剖視圖。[0023]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0024]圖4為圖3的A-A向剖視圖。[0025]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0026]圖6為圖5的A-A向剖視圖。[0027]圖7為圖5的B-B向剖視圖。[0028]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0029]圖9為圖8的A-A向剖視圖。[0030]圖10為圖8的橫檔端面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1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如附圖1-2所示,包括兩條縱條1和四條橫檔2,橫檔2 兩端分別通過插頭3與縱條1連接,相鄰兩條縱條1之間通過橫檔2分隔成三個矩形育秧框4。所述插頭3包括一個凸塊31。所述凸塊31外端設有螺紋,縱條1的內側設有與之相匹配的等距的螺紋孔11,螺紋旋入螺紋孔11連接插頭3與縱條1。所述插頭3內端設有管套32,管套32為縱向環繞橫檔2的圈體,管套32套于橫檔2端部。實施例2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如附圖3-4所示,包括兩條縱條1和四條橫檔2,橫檔2 兩端分別通過插頭3與縱條1連接,相鄰兩條縱條1之間通過橫檔2分隔成三個矩形育秧框4。所述插頭3包括一個凸塊31,凸塊31縱向貫通。所述縱條1縱向設有刻度,縱條1 內側設有滑槽12,凸塊31外端滑設于滑槽12內。所述插頭3內端面設有管套32,管套32 為縱向環繞橫檔2的圈體,管套32套于橫檔2端部。實施例3—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如附圖5-7所示,包括兩條縱條1和四條橫檔2,橫檔2 兩端分別通過插頭3與縱條1連接,相鄰兩條縱條1之間通過橫檔2分隔成三個矩形育秧框4。所述插頭3包括兩個凸塊31,凸塊31縱向中空。所述縱條1縱向設有刻度,縱條1 內側設有滑槽12,凸塊31外端滑設于滑槽12內。所述插頭內端33設有橫向夾扣34,橫向夾扣34包括兩條豎向夾臂341、343和一條縱向牽引臂342,橫檔2嵌于兩條豎向夾臂341、 343和一條縱向牽引臂342形成的夾持空間內。實施例4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如附圖8-10所示,包括兩條縱條1和四條橫檔2,橫檔 2兩端分別通過插頭3與縱條1連接,相鄰兩條縱條1之間通過橫檔2分隔成三個矩形育秧框4。所述插頭3包括一個凸塊31。所述凸塊31外端設有螺紋,縱條1的內側設有等距的螺紋孔11,螺紋旋入螺紋孔11連接插頭3與縱條1。所述凸塊31內側設有兩個橫檔凸塊 35。所述橫檔凸塊35縱向貫通,所述橫檔2的端面為“日,,字形排列的兩個橫檔插孔21。 所述橫檔凸塊35插于橫檔插孔21內連接插頭3與橫檔2。所述縱條1縱向設有刻度。總之,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包括至少兩條縱條和至少三條橫檔,橫檔兩端分別通過連接結構與縱條連接,相鄰兩條縱條之間通過橫檔分隔成至少兩個矩形育秧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結構為插頭,插頭包括至少一個凸塊,凸塊外端與縱條相連,凸塊內端與橫檔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頭等距的固定于縱條內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塊外端設有螺紋,縱條的內側設有等距的螺紋孔,螺紋旋入螺紋孔連接插頭與縱條。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縱條縱向設有刻度,縱條內側設有滑槽,凸塊外端滑設于滑槽內。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塊縱向貫通。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頭內端設有管套,管套為縱向環繞橫檔的圈體,管套套于橫檔端部。
7.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頭內端設有橫向夾扣,橫向夾扣包括兩條豎向夾臂和一條縱向牽引臂,橫檔嵌于兩條豎向夾臂和一條縱向牽引臂形成的夾持空間內。
8.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塊內側設有一個或多個橫檔凸塊,所述橫檔端面設有與之匹配的一個或多個橫檔插孔,橫檔凸塊插于橫檔插孔內連接插頭與橫檔。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檔凸塊為兩個,橫檔端口設有與之匹配的兩個橫檔插孔。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檔的端面為 “日”字形排列的兩個橫檔插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育秧工具,尤其涉及一種培育規格化秧塊并用于水稻機械化插秧的育秧框架。公開了一種凸塊連接的育秧框架,其包括至少兩條縱條和至少三條橫檔,橫檔兩端分別通過插頭與縱條連接,相鄰兩條縱條之間通過橫檔分隔成至少兩個矩形育秧框,插頭包括至少一個凸塊,凸塊外端與縱條相連,凸塊內端與橫檔相連。本實用新型可實現規模化育秧,且育秧框架的安裝、使用、拆卸、貯運方便,生產成本低、生產效率高。
文檔編號A01G9/10GK202172655SQ201120298918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7日
發明者王庭曉 申請人:王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