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控制紫砂壺破碎位置和程度的碎壺方法及鋦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鋦壺工藝,具體涉及一種控制紫砂壺破碎位置和程度的碎壺方法及鋦壺。
背景技術:
鋦壺是以前人們將不慎打破的紫砂壺等進行修復的技術。簡單講,就是把破碎的紫砂壺等按原樣拼好,用金剛鉆鉆孔再用鋦釘嵌住抓牢,使其恢復原樣,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一把新鋦的紫砂壺,當養到鋦子和茶壺融為一體,看到壺上的鋦子,不再是獨立多余,而就是壺本身一部分的時候,就成了“殘不失其真,殘不失其美”的工藝品。由于修復后的鋦壺變成了工藝品和收藏品,因此,后來就形成人為將壺脹破再修復工藝,并使鋦壺發展成不可多得觀賞工藝品。而能否得到一個有較高工藝價值的鋦壺,其碎壺是一道關鍵工序。由于紫砂壺或瓷壺的特點是脆而硬,要想使其按人為控制破碎的位置和裂紋程度是很難做到的,搞不好就會碎到沒有修復價值。以前的鋦壺匠經過長期摸索也總結出一套碎壺辦法,其要領就是在待碎壺中裝滿豌豆,灌上水,外面用繩子纏好,這樣過一段時間,豌豆膨脹,就會把壺身撐出裂紋來。由于這種碎壺方法壺面應力集中的隨機性,其碎壺一般不會有一樣的,并且成功率比較低。人們希望能按預期紋路破碎紫砂壺并得到理想的鋦壺效果,但至今尚沒有很好的能受人控制的碎壺辦法。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控制紫砂壺破碎位置和程度的碎壺方法。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控制紫砂壺破碎位置和程度的碎壺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A :制作模板根據在紫砂壺上設計的破碎位置及破碎面大小,選取尺寸合適的木板,所選木板背面平整,正面加工成與紫砂壺待破碎位置內壁形狀相適配的弧面,在所述木板的正面按設計破碎紋路設置凹槽,制成模板。步驟B :固定模板將由步驟A制得的模板插入待破碎的紫砂壺中,并按設計要求將所述模板的正面緊貼在壺內待破碎位置,在所述模板的凹槽中放置草種,然后,在紫砂壺內其余空間全部用棉絮密實填充,蓋上壺蓋;步驟C :捆扎壺體將由步驟B處理的紫砂壺外部用棉繩纏繞并捆扎牢固。步驟D :養護將步驟C處理后的紫砂壺放入水中浸泡I 2天后,取出放置在背陰處,根據室內溫度高低情況每天用噴水壺噴水I 3次,持續時間為7 15天,直到紫砂壺壁破碎程度達到設計的破碎位置及破碎的面大小為止。步驟E :得到碎壺將經步驟D處理好的紫砂壺拆除外部棉繩,取出內部棉絮,取出模板,得到碎壺。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在待破碎壺中設置模板,并在模板上設置與預期破碎紋路相同的凹槽,在凹槽中放置草種的方法,通過草種生長發芽的力量,在紫砂壺相應位置產生集中應力,從而在紫砂壺壁與模板凹槽對應的位置產生裂紋,該方法達到了按預期紋路破碎的效果,并且其破碎程度可由草種生長時間來控制。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如步驟A所述的模板凹槽深度為15 25毫米,寬度為15 35毫米。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根據紫砂壺大小,按預破裂紋路的粗細來靈活選擇凹槽大小,從而更好的控制破裂紋路。進一步,如步驟A所述的模板是一塊或兩塊以上。可以根據具體形狀和大小選擇一塊模板,也可以采用兩塊以上的模板組合使用。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對于較小范圍的破碎,可以使用一塊模板,而對于破碎紋路較大的情況,可以采用多塊模板組合的情況,以方便從壺口放入。進一步,如步驟B所述的草種是黑麥草種,高羊矛草種或狗牙根草種。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選擇生長能力強的草種,能使應力集中,進一步縮短制作周期。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利用上述方法制備的鋦壺,其特點在于,采用了上述的碎壺方法。本發明一種鋦壺的有益效果是能夠在壺體上得到預期的鋦釘排列圖案,從而使這種工藝品可以按設計圖案制作。
圖I為本發明的模板在紫砂壺中固定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模板主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模板俯視圖;圖4為本發明鋦壺示意圖。在圖I到圖4中,I、紫砂壺;2、棉絮;3、模板;4、凹槽;5、鋦釘。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范圍。實施例I如圖I到圖3所示,一種控制紫砂壺破碎位置和程度的碎壺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A :制作模板根據在紫砂壺I上設計的破碎位置及破碎面大小,選取尺寸合適的一塊木板,所選木板背面平整,正面加工成與紫砂壺待破碎位置內壁形狀相適配的弧面,在所述木板的正面按設計破碎紋路設置凹槽4,制成模板3 ;比如在紫砂壺I的一側想形成一個“V”字型裂紋圖案,則需要在所述模板3的正面刻出一個“V”字型凹槽4。所述凹槽4的深度為15毫米,寬度為15毫米。步驟B :固定模板將由步驟A制得的模板3插入待破碎的紫砂壺I中,并按設計要求將所述模板3的正面緊貼在紫砂壺I內待破碎位置,在所述模板3的凹槽4中放置黑麥草種,然后,在紫砂壺I內其余空間全部用棉絮2密實填充,蓋上紫砂壺蓋。步驟C :捆扎壺體將由步驟B處理的紫砂壺I外部用棉繩纏繞并捆扎牢固。在纏繞棉繩時,達到將壺蓋和壺身捆綁緊實的目的即可,在壺體待破碎部位留出觀察縫隙,以便觀察裂紋情況。步驟D :養護將步驟C處理后的紫砂壺I放入水中浸泡I 2天后,取出放置在背陰處,根據室內溫度高低情況每天用噴水壺噴水I 3次,持續時間為10天,觀察紫砂壺壁破碎程度,直到紫砂壺壁破碎程度達到設計的破碎位置及破碎的面大小為止。步驟E :得到碎壺將經步驟D處理好的紫砂壺I拆除外部棉繩,小心的取出內部棉絮2,取出模板3,得 到碎壺。實施例2如圖I到圖3所示,一種控制紫砂壺破碎位置和程度的碎壺方法。包括如實施例I所述的各個步驟其與實施例I的區別在于,其一步驟A中,所述凹槽4的深度為25毫米,寬度為35毫米。其二是步驟B中,在所述模板3的凹槽4中放置高羊茅草種;其三是在步驟D中,將步驟C處理后的紫砂壺I放入水中浸泡2天后,取出放置在背陰處,根據室內溫度高低情況每天用噴水壺噴水I 3次,持續時間為15天,觀察紫砂壺壁破碎程度,直到紫砂壺壁破碎程度達到設計的破碎位置及破碎的面大小為止。實施例3如圖I到圖3所示,一種控制紫砂壺破碎位置和程度的碎壺方法。包括如實施例I所述的各個步驟其與實施例I的區別在于,其一步驟A中,所述凹槽4的深度為20毫米,寬度為25毫米。其二是步驟B中,在所述模板3的凹槽4中放置狗牙根草種;其三是在步驟D中,將步驟C處理后的紫砂壺I放入水中浸泡2天后,取出放置在背陰處,根據室內溫度高低情況每天用噴水壺噴水I 3次,持續時間為7天,觀察紫砂壺壁破碎程度,直到紫砂壺壁破碎程度達到設計的破碎位置及破碎的面大小為止。另外,對于壺嘴等小部位破碎,還可以采用小米代替草種。同理,本方法發明還可以用于瓷壺的鋦壺工序中。如圖4所示,一種鋦壺,其特點是在碎壺工序采用了上述的碎壺方法。然后對破碎后的紫砂壺I用金剛鉆在裂紋處鉆孔,再用鋦釘5嵌住抓牢,則由鋦釘5形成一個和所用模板3的凹槽4相應的圖案。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控制紫砂壺破碎位置和程度的碎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A :制作模板根據在紫砂壺上設計的破碎位置及破碎面的大小,選取尺寸合適的木板,所選木板背面平整,正面加工成與紫砂壺待破碎位置內壁形狀相適配的弧面,在所述木板的正面按設計破碎紋路設置凹槽,制成模板;步驟B :固定模板將由步驟A制得的模板插入待破碎的紫砂壺中,并按設計要求將所述模板的正面緊貼在壺內待破碎位置,在所述模板的凹槽中放置草種,然后,在紫砂壺內其余空間全部用棉絮密實填充,蓋上壺蓋;步驟C :捆扎壺體將由步驟B處理的紫砂壺外部用棉繩纏繞并捆扎牢固;步驟D :養護將步驟C處理后的紫砂壺放入水中浸泡I 2天后,取出放置在背陰處,根據室內溫度高低情況每天用噴水壺噴水I 3次,持續時間為7 15天,直到紫砂壺壁破碎程度達到設計的破碎位置及破碎的面大小為止;步驟E :得到碎壺將經步驟D處理好的紫砂壺拆除外部棉繩,取出內部棉絮,取出模板,即得到碎壺。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控制紫砂壺破碎位置和程度的碎壺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步驟A所述的模板凹槽深度為15 25毫米,寬度為15 35毫米。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控制紫砂壺破碎位置和程度的碎壺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步驟A所述的模板是一塊或兩塊以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控制紫砂壺破碎位置和程度的碎壺方法,如步驟B所述的草種是黑麥草種、高羊矛草種或狗牙根草種。
5.一種根據權利要求I 4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制備的鋦壺。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鋦壺工藝,具體公開了一種控制紫砂壺破碎位置和程度的碎壺方法及鋦壺。包括制作模板、固定模板、捆扎壺體、養護及得到碎壺五個步驟。其關鍵在于根據預期的壺面破碎位置及破碎面大小,選取木板并在其上按設計破碎紋路設置凹槽,制成模板;將模板的凹槽面緊貼在壺內待破碎位置,在凹槽中放置草種,壺內其余空間用棉絮填充,蓋上壺蓋;紫砂壺外部用棉繩密實纏繞并捆扎牢固;然后將紫砂壺放入水中浸泡1~2天后,取出放置在背陰處,每天噴水1~3次,觀察紫砂壺壁破碎程度,直到達到要求為止;該方法達到了在紫砂壺上按預期紋路破碎的效果。利用該方法制造的鋦壺能夠在壺體上由鋦釘排列成預期圖案,從而使同樣圖案的鋦壺得以重復制作。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613850SQ20121007385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0日
發明者劉笑鈺 申請人:劉笑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