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野生半夏培育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野生藥材資源的人工改良種植技術,具體是一種野生半夏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半夏是一味常用中藥,以干燥塊莖入藥,有燥濕、化痰、健脾胃、止嘔吐的作用;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癥;生用外治癰腫痰咳;是一味常用中藥,廣泛應用于中藥配方和制劑,糖漿劑、沖劑、丸劑、片劑等品種。野生半夏繁殖系數低,又缺乏有效的傳播方式,屬于一種開拓性比較差的生物物種,常常限于有限的生境群居,過渡的采挖和耕作制度,野生資源量急劇減少。雖然1980年野生變家種已獲得成功,很多地方已廣為栽培,但由于產量低,大面積推廣種植技術難度比較大,市場用量又不斷加大,出口量逐年增加,一直是市場的緊缺貨,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發展半夏種植,合理采挖保護資源,加強科研,提高產量和擴大種植面積是半夏發展的必然趨勢。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野生半夏培育方法,實現野生半夏人工種植,提高產量,解決半夏藥源緊張問題。野生半夏培育方法,涉及種子收集、種植、整地、種子處理和管理環節,其中種子收集是采集包谷地、烤煙地里及荒山林地里,植株長勢好、半夏種球飽滿、無病蟲害浸染的野生半夏作為繁育種子;采用一墑包谷和一墑半夏套種方式種植;通過選地整地、種莖處理、播種、繁殖、苗期管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步驟培育。選地整地步驟是選濕潤肥沃、質地疏松、排灌良好、PH值呈中性的沙質壤土種植;于10—11月間,深翻土地20cm,使其風化熟化;結合整地,每畝施入發酵好的廄肥或堆肥2000kg,過磷酸鈣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種前,再耕翻一次,把土壤整細耙平,整理成寬I. 3m的高畦,畦溝寬40cm地墑種植半夏,把整塊地按包谷地墑和半夏地墑相間的結構處理好備用。種莖處理是a把采集到的野生半夏種莖,用濃度為5%的多菌靈溶液,噴霧消毒,然后,人工輕輕翻動種莖,使消毒液與種莖充分接觸,消毒后的種莖,用塑料膜包裹嚴實,放置時間不少于12小時,再移至日光充足的地方,曬3-4個小時;b、用5%草木灰液浸種不少于2小時,晾干水氣栽種;或栽前用2%硝酸鉀(KN03)浸泡種莖24小時,晾干后播種。播種步驟是3月下旬至4月中旬,溫度18-20度時期,采用開溝條播,按行距15 —20厘米,開4-8厘米深的小溝,每畝用球莖種苗20— 30公斤,將種球均勻地撒在溝內,株距
2-6厘米,采用一墑包谷一墑半夏的套種模式,其上撒農家肥,后復土 I 一 2厘米后摟平。繁殖方法有a種子繁殖,當佛焰苞萎黃時采收種子,按行距10厘米刨出2厘米深的淺溝,將種子撒入,耬平并保持濕潤即可出苗;b珠芽繁殖,于5 6月采收成熟的珠芽,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10厘米、株距3厘米,條溝深3厘米播種,覆土 2厘米;c塊莖繁殖,收獲時,選當年生,直徑0. 5 I. 5厘米的塊莖作種,于春季的平均氣溫10°C左右時下種,按行距20厘米開4 5厘米深的溝,溝底要平,并按株距3厘米將種莖交叉兩行擺入溝內,芽頭向上,覆土摟平,稍加鎮壓;也可結合收獲,秋季栽種,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方法同春播。苗期管理措施是a除草松土,采用人工隨時除草,嚴禁使用除草劑,除草同時,以深度控制在不大于3厘米進行松土 ;b施肥,苗期管理階段手撒施肥2次,時間間隔為15天,選在雨后進行,施用氮磷鉀=15:15:15的復合肥,每畝用量20±2公斤,若晴天施肥,之后接著噴水,促使復合肥溶解,避免燒苗澆水每6天一次,以噴灌方式給半夏苗補充水分;d病蟲害防治用5%的石灰乳溶液進行葉面噴施,連噴2-3次,時間間隔為5-7天,防治葉片枯萎死亡的病毒病。田間管理環節有a中耕除草苗齊后,及時清除雜草,行間用長寬在20X5厘米的特制小鋤,做深度不能超過3厘米的淺鋤,株間出現的雜草用手拔除;b施肥生長中期,田間管理階段施肥3-4次,時間間隔為20天左右,小滿節令前后,應重施珠芽肥,如腐熟的餅肥按每畝60—100公斤、人畜糞水每畝500公斤施用,或硫酸銨、尿素中的一種,用量10-15 公斤,小暑節令期間培土前按前述方法追肥I次,之后以每畝20公斤尿素,采用葉面噴施,或肥料溶入灌溉水中的沖施方式施肥;c培土 小滿節令期間,在珠芽成熟變褐色時及時追肥培土,每畝追發酵餅肥50-100公斤或腐熟人畜糞500-1000公斤和磷酸二胺或磷酸二氫鉀15公斤,混合撒于珠旁,再利用播種溝兩邊的土蓋住肥料和珠芽,厚約I. 5-2厘米,用鐵鍬壓實并及時澆水,秋季長出新珠芽后,按上法再追肥培土一次;(1灌溉排水半夏喜濕潤,怕干旱,若天氣干旱,應及時灌水,若雨水過多,應開溝排水;e、摘蕾除了需要種子繁殖以外,生長期抽出的花蕾應全部摘去。病蟲害防治步驟a病害,田間管理階段主要有葉斑病和病毒病,防治葉斑病的方法為用硫酸亞鐵500倍液噴灑,每7-10天I次,連續2-3次;b蟲害,半夏的蟲害主要是蠐螬幼蟲和天蛾幼蟲,蠐螬幼蟲的防治方法是用50%的辛硫磷溶液噴霧,每5-7天I次,連續2-3次;天蛾幼蟲的防治方法是7-8月份,用50%的辛硫磷溶液進行葉面噴施,連續2次,時間間隔為5天,殺死天蛾幼蟲。采收步驟9月下旬,莖葉枯萎倒苗后采收,從畦的一端用鐵鍬或三齒耙將半夏挖出,按大、中、小分開,大的入藥,小的留種。本發明的半夏培育方法采用與玉米間套方式,利用玉米棵桿高大,玉米葉片形成遮陰環境,遮陰處的光照度比裸露空地的光照度減少80% 90%,為半夏生長提供適宜的條件,降低光照對半夏的脅迫影響,有利于營造半夏較喜陰的生態環境而延長其光合功能期,對延遲倒苗有積極作用。所以,本發明,抓住半夏生長習性,采用一墑包谷和一墑半夏套種方式種植,從選地整地、繁殖、種莖處理、播種、苗期管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各個技術環節上使用相應措施,為野生半夏繁育創造最適合其發育生長的條件,而使其能在人工種植環境中成熟、收獲為藥材資源。半夏畝產400多公斤。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結合技術方案,下給出本發明的實施例。先對半夏的形態、習性及其生長環境的要求作一個說明I 、形態特征
半夏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50cm。地下塊莖球形或扁球形,直徑0. 5-5. Ocm,芽的基部著生多數須根,底部與下半部淡黃色,光滑,部分連年作種的大塊莖周邊常聯生數個小塊狀側芽。頂基生葉1-4枚,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5-25cm,葉柄下部有一白色或棕色珠芽,直徑0. 3-2. 5cm,偶見葉片基部亦具一白色或棕色小珠芽,直徑2-4mm。實生苗和珠芽繁殖的幼苗葉片為全緣單葉,卵狀心形,長2-4cm,寬I. 5-3cm ;成年植株葉3全裂,裂片卵狀橢圓形、披針形至條形,中裂片長3-15cm,寬l-4cm,基部楔形,先端稍尖,全緣或稍具淺波狀,圓齒,兩面光滑無毛,葉脈為羽狀網脈。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邊緣多呈紫綠色,長7-25cm ;內側上部常有紫色斑條紋,佛焰苞合圍處有一直徑為Imm的小孔,連通上下,花序末端尾狀,伸出佛焰苞,綠色或綠紫色,佛焰苞下部管狀不張開,上部微張開,直立,或呈“S”形彎曲。花單性,雌雄同株;花序軸下部著生雌花,無花被,有雌蕊20-70個,花柱短,雄花位于花序軸上部,白色,無被,雄蕊密集成圓筒形,與雌花間隔
3-7mm,花粉粒球形,無孔溝,電鏡下可見花粉粒表面具刺狀紋飾,刺基部寬,末端銳尖。漿果卵圓形,頂端尖,綠色或綠白色,成熟時紅色,長4-5mm,直徑2_3mm,內有種子I枚。種子橢圓形,兩端尖,灰綠色,長2-3mm,直徑I. 5_2mm,不光滑,無光澤,解剖鏡下觀察有縱向淺溝紋。鮮種子千粒重IOg左右。花期4-7月,果期8-9月。、種植半夏的土壤、水分、氣溫和光照環境半夏生長于土壤肥沃、質地疏松的熟地、荒坡、溪邊。半夏怕強光,喜肥,耐寒。要求濕潤、肥沃、質地疏松、通透性好的砂質壤土,土壤含水量在20%-30%,PH值在6-7之間。I、溫度半夏在早春溫度14°C以上開始發芽生長,4月上旬出苗,出苗后的生長適宜氣溫為20-30°C,30°C以上的高溫對半夏生長有抑制作用(因此我們采用半夏與玉米進行套種),若再遇干旱,便會枯死。半夏塊莖的耐寒能力很強,(TC以下,能在地里正常越冬,而不影響其第2年的正常發芽、生長。2、濕度半夏喜濕潤、通氣良好的土壤。在土壤水份飽和或過于干旱時會抑制生長,但植株不死,塊莖不爛,當土壤水份適宜時,還能繼續生長。3、光照半夏是耐陰而不是喜陰植物,半夏對光照很敏感。在適度遮光條件下,能生長繁茂.但是,若光照過強,如高達9萬lx,半夏會100%倒苗;若光照在3000 Ix以下,半夏也難以生存。在半蔭環境為宜,珠芽增加數和母塊莖增重均比向陽和蔭蔽區為好,半蔭區形成的珠芽比向陽區多14. 37%,比蔭蔽區多48. 37% ;母塊莖增重比向陽區多51. 89%,比蔭蔽區多62. 75%。、半夏的生長發育習性
一年生半夏為心形的單葉,第二至第三年開花結果,有2或3裂葉生出。半夏一年內可多次出苗,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可平均出苗3次。第一次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二次在6月上、中旬,第三次在9月上、中旬。相應的每年有三次倒苗,分別為3月下旬至六月上旬、8月下旬、11月下旬。出苗至倒苗的天數春季為50 60天,夏季為50 60天,秋季為45 60天。倒苗對于半夏來說,一方面是對不良環境的一種適應,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珠芽的數量,亦進行了一次以株芽為繁殖材料的無性繁殖。第一代株芽萌生初期在4月初,萌生高峰期為4月中旬,成熟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半夏塊莖一般于8 10°C萌動生長,15°C開始出苗。隨著溫度升高出苗加快,并出現珠芽。15 26°C最適宜生長,在30°C以上生長緩慢,超過35°C而又缺水時開始出現倒苗,秋后低于13°C以下出現枯葉。冬播或早春種植的塊莖,當I 5厘米的表土地溫達10 13°C時,葉開始生長,此時如遇地表氣溫持續數天低于2°C以下,葉柄即在土中開始橫生,橫生一段并可長出一代珠芽。地溫、氣溫差持續時間越長,葉柄在土中橫生越長,地下株芽長的越大。當氣溫升至10 13°C,葉直立長出土外。半夏的塊莖、珠芽、種子均無生理休眠特性,只要環境條件適宜均能發芽。種子發芽適溫為22 24°C,壽命為一年。針對半夏的上述生理和生長條件的狀況,本技術方案以與包谷分墑間套種植解決半夏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培育過程經過下述步驟
(一)選地整地
宜選濕潤肥沃、保水保肥力較強、質地疏松、排灌良好、呈中性反應的沙質壤土種植,亦 可選擇半陰半陽的緩坡山地。可連作2— 3年。澇洼、鹽堿、重金屬含量高的地塊不宜種植。土壤選好后,還應對周圍的環境進行考察,1000米內沒有污染源,距離交通主干道100米以上,所用的灌溉水應符合國家農田灌溉水標準。于10 —11月間,深翻土地20cm左右,除去石礫及雜草,使其風化熟化。半夏生長期短,施用基肥對半夏的生長發育有著重要的影響,結合整地,每畝施入發酵好的廄肥或堆肥2000kg,過磷酸鈣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前,再耕翻一次,然后整細耙平,起寬I. 3m的高畦,畦溝寬40cm。(二)種莖處理
半夏在播種之前,必須對種莖進行消毒處理。方法為
I、把前一年儲存在陰涼處的種莖,用濃度為5%的多菌靈溶液,進行噴霧消毒,然后,工人輕輕翻動種莖,使消毒液與種莖充分接觸。消毒時要注意工人一定要戴上手套,做好自身防護工作。消毒后的種莖,用塑料布包嚴,放置12小時左右,然后,移至日光充足的地方,曬3-4個小時,種莖的處理工作就完成了。2、用5%草木灰液浸種栽2小時,晾干水氣栽種可防治半夏爛鐘并有增產作用。3、也有報道栽前用2%KN03 (硝酸鉀)浸泡種莖24小時,稍晾后播種,也有明顯增產作用。(三)繁殖方法生產上多用塊莖和珠芽繁殖,也可用種子育苗或用組織培養法進行無性快繁。I、種子繁殖當佛焰苞萎黃時采收種子,夏季采收的種子可隨采隨播,秋末采收的種子可以砂藏至翌年3月播種。按行距10厘米刨出2厘米深的淺溝,將種子撒入,耬平并保持濕潤即可出苗,當年第一片葉為卵狀心形單葉,葉柄上一般無珠芽,第二年3 4個心形葉,偶見有3小葉組成的復葉,并可見珠芽。實生苗當年可形成直徑為0. 3 0. 6厘米的塊莖,可作為第二年的種莖。
2、珠芽繁殖豐夏■游康芽遇土即可生根發芽,生產上可于5 6月采收成熟的珠芽,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10厘米、株距3厘米,條溝深3厘米播種,覆土 2厘米,當年即可長出I 3片葉子,并可形成I 2厘米的塊莖。3、塊莖繁殖收獲時,選當年生直徑0. 5 I. 5厘米的塊莖作種,在春季于平均氣溫10°C左右時下種;按行距20厘米開4 5厘米深的溝,溝底要平,并按株距3厘米將種莖交叉兩行擺入溝內,芽頭向上,覆土摟平,稍加鎮壓,也可結合收獲秋季栽種,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方法同春播。畝用種莖30 50公斤。(四)播種 播種方法一律采用開溝條播,半夏的適宜播種時間為3月下旬至4月中旬,如果選擇前茬是麥子的土地,最遲應在5月初進行播種。否則將會影響收成。按行距15 — 20厘米,開
4-8厘米深的小溝,將種球均勻地撒在溝內,株距2-6厘米(小的密些,大的稀些)每畝需種苗球莖20— 30公斤(采用一墑包谷一墑半夏套種模式),其上撒農家肥,后復土 I 一 2厘米后摟平,天旱可澆水(注意不要種后及時澆水,待3天后視情況而定,如土地濕潤可不澆水,待苗長出后看商情適當澆水),溫度18-20度,一般12-15天相續出苗。(五)苗期管理
半夏的苗期管理主要有除草松土、施肥、澆水和病蟲害防治。首先來說說除草松土。I、除草松土 苗期的半夏要經常進行除草,因為草會妨礙半夏苗的生長。這個時期,一般采用人工除草,并且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次數限制,看到地里有草,用鋤頭除去就可以了,由于這時的半夏苗還很弱小,嚴禁使用除草劑。并且,在除草的同時,也進行了松土。但一定要注意深度,一般松土深度在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不然,會傷到根部。下面,來說說半夏苗期的肥料管理。2、施肥苗期的半夏主要施用復合肥(氮磷鉀15:15:15),每畝用量20公斤左右。苗期管理階段一般施肥2次,時間間隔為15天。施肥一般選在雨后進行,方式為手撒,將復合肥撒在苗地里,復合肥就會自行溶解。如果在晴天施肥,施肥后一定要噴水,促使復合肥溶解,不然會燒苗。3、澆水苗期的半夏,主要采用噴灌的方式來補充水分。一般情況下,每6天進行一次噴水就可以了。4、病蟲害防治半夏苗期的蟲害較少,主要為病害。危害最嚴重的是病毒病,表現為葉片逐漸變黃,最后整片葉子枯萎死亡。治療方法為用5%的石灰乳溶液進行葉面噴施,連噴2-3次,時間間隔為5-7天,可以起到治療作用。當苗高達到10厘米左右時,就進入到了田間管理階段,下面,我們來說說半夏的
田間管理。(六)田間管理
半夏的田間管理主要有中耕除草、施肥(塊根膨大素霜脲氰錳鋅)、培土、灌溉排水、摘蕾、病蟲害防治。半夏一年有2次或3次的出苗與倒苗現象,倒苗后過幾天還重新長出新苗來,這是正常的繁殖現象。倒苗期間如有草盡量拔除,不要用鋤除草,以免傷苗。倒苗后若地旱可及時澆水,利于出苗。苗正常時追施氮磷鉀肥,畝用20_25kg,注意不要沾在葉面上。田埂上的玉米按常規管理,林木也按常規管理,對半夏造不成危害。雨水過多時要注意排水,畦內不要長時間的積水。有花葶時可剪除,使養分集中在地下塊莖,有利增產。I、中耕除草苗出齊后,應及時清除雜草,行間用特制小鋤淺鋤,深度不能超過3厘米。株間草宜用手拔除。2、施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長中期,尤其是小滿前后,應重施珠芽肥,如腐熟的餅月巴、人畜糞水等。若基肥不足,前期追施硫酸銨每畝10-15公斤或尿素等,小暑培土前還可追肥I次,生長后期可以不追肥。田間管理階段的半夏一般施用尿素,每畝用量為20公斤。施肥方式有兩種噴施與沖施。噴施是將水與肥料混合在噴霧器中,噴灑在半夏的葉片上。沖施是與澆水相結合進行的,將混有肥料的桶放在水渠口處,打開桶下方的水閥,肥料就會隨著水流流進半夏地里,達到補充肥料的作用。一般田間管理階段施肥3-4次,時間間隔為20天左右,即可保證半夏生長。餅肥是油料的種子經榨油后剩下的殘渣,主要的有豆餅、菜子餅、麻子餅、棉子餅、花生餅、桐子餅、茶子餅等,這些殘渣可直接作肥料施用,肥力強,月巴效持續時間長,無污染,比化肥優越。3、培土 珠芽在土中才能生根發芽,小滿(5月中下旬)前后發現珠芽成熟變褐色時及時追肥培土,是增產的主要措施,每畝追發酵餅肥50-100公斤或腐熟人畜糞500-1000公斤和磷酸二胺(磷酸二氫鉀)15公斤,混合撒于珠旁,再利用播種溝兩邊的土蓋住肥料和珠芽,厚約I. 5-2厘米,蓋住珠芽和種籽,然后用鐵鍬稍壓實。切勿把葉也埋在土內。追肥培土后如無雨應及時澆水。秋季又長出新珠芽,按上法再追肥培土一次,結合追肥培土、澆水,經常松土保墑,有草隨時拔除,如不留種要摘除花葶(佛焰苞)。
4、灌溉排水半夏喜濕潤,怕干旱。如遇久晴,干旱,應及時灌水。若雨水過多,應注意開溝排水。5、摘蕾除了需要種子繁殖以外,生長期抽出的花蕾應全部摘去,以減少養分的消耗,促進地下部分的肥大。(七)病蟲害防治
防治半夏的病蟲害,一定要使用低毒農藥。(I)病害田間管理階段的旱半夏,主要有葉斑病和病毒病。葉斑病初期表現為葉片上有褐色的斑塊,隨后斑塊變大。最后,葉片枯萎死亡。防治葉斑病的方法為用硫酸亞鐵500倍液噴灑,每7-10天I次,連續2-3次,效果較好。病毒病的癥狀,我們已經介紹過了,這里就不多說了。防治方法為用5%石灰乳溶液進行噴霧,連續2次,時間間隔為5天,可以治療病毒病。(2)蟲害半夏的蟲害主要是蠐螬幼蟲和天蛾幼蟲。蠐螬幼蟲(金龜甲的幼蟲,別名白土蠶、核桃蟲。成蟲通稱為金龜甲或金龜子。)是一種危害嚴重的地下害蟲,咬食半夏的塊莖,防治方法是用50%的辛硫磷溶液噴霧,每5-7天I次,連續2-3次。天蛾幼蟲多發生于7-8月份,咬食半夏的葉片,用50%的辛硫磷溶液進行葉面噴施,連續2次,時間間隔為5天,可以殺死天蛾幼蟲。(八)、采收、加工及貯藏
采收于當年或第二年采收,一般于夏、秋季(9月下旬)莖葉枯萎倒苗后采收。過早采收影響產量,過晚采收難以去皮曬干。從畦的一端用鐵鍬或三齒耙將半夏挖出,按大、中、小分開,大的入藥,小的留種栽培。通過上述種植技術,采用野生半夏人工種植技術繁育,培育出的半夏每株與生長在地里的野生半夏相比,產量每株增至8倍,半夏個大、皮凈、白色、質堅、粉足,鮮品畝產量在400-420公斤。加工收獲后需加工入藥的鮮半夏要及時去皮,堆放過久不易去皮。方法是將鮮半夏裝入框內或麻袋內,扎緊口袋放在水泥池內,灌入冷水,水面淹沒盛藥袋的一半,穿膠鞋用腳踩去外皮,邊沾水邊搓進行脫皮,然后倒入篩子浸入水中,漂去皮渣,撈出半夏,放在陽光下暴曬,不斷翻動曬干,曬干后即可出售。也可用半夏脫皮機去皮。洗凈曬干或烘干,即為生半夏。折干率為3 :1-4 :1。以個大、皮凈、白色、質堅、粉足者為佳。貯藏①作種用的半夏種莖貯藏作種用的半夏可采用沙藏的辦法越冬貯放。將選好后的半夏種莖在室內攤晾2-3天,隨后將其拌以干濕適中的細砂土,貯藏于通風陰涼處,于當年冬季或次年春季取出栽種。此外,半夏每個莖葉上有一珠芽,數量充足,且遇土即可生根發芽,成熟期早,也是主要的繁殖材料。大的珠芽當年就可發育成種莖或商品塊莖。
②加工后的半夏成品貯藏半夏為有毒藥材,又易吸潮變色。干燥后的半夏如不馬上出售,則應包裝后置于室內干燥的地方貯藏,同時應有專人保管,防止非工作人員接觸,并定期檢查。
權利要求
1.野生半夏培育方法,涉及種子收集、種植、整地、種子處理和管理環節,其特征在于采集包谷地、烤煙地里及荒山林地里,植株長勢好、半夏種球飽滿、無病蟲害浸染的野生半夏作為繁育種子,采用一墑包谷和一墑半夏套種方式種植;通過選地整地、種莖處理、播種、繁殖、苗期管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步驟培育。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野生半夏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選地整地步驟是選濕潤肥沃、質地疏松、排灌良好、PH值呈中性的沙質壤土種植;于10 —11月間,深翻土地20cm,使其風化熟化;結合整地,每畝施入發酵好的廄肥或堆肥2000kg,過磷酸鈣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種前,再耕翻一次,把土壤整細耙平,整理成寬I. 3m的高畦,畦溝寬40cm地墑種植半夏,把整塊地按包谷地墑和半夏地墑相間的結構處理好備用。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野生半夏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種莖處理是a把采集到的野生半夏種莖,用濃度為5%的多菌靈溶液,噴霧消毒,然后,人工輕輕翻動種莖,使消毒液與種莖充分接觸,消毒后的種莖,用塑料膜包裹嚴實,放置時間不少于12小時,再移至日光充足的地方,曬3-4個小時;b、用5%草木灰液浸種不少于2小時,晾干水氣栽種;或栽前用2%硝酸鉀(KN03)浸泡種莖24小時,晾干后播種。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野生半夏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繁殖方法是 a種子繁殖,當佛焰苞萎黃時采收種子,按行距10厘米刨出2厘米深的淺溝,將種子撒入,耬平并保持濕潤即可出苗;b珠芽繁殖,于5 6月采收成熟的珠芽,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10厘米、株距3厘米,條溝深3厘米播種,覆土 2厘米;c塊莖繁殖,收獲時,選當年生,直徑0. 5 I. 5厘米的塊莖作種,于春季的平均氣溫10°C左右時下種,按行距20厘米開4 5厘米深的溝,溝底要平,并按株距3厘米將種莖交叉兩行擺入溝內,芽頭向上,覆土摟平,稍加鎮壓;也可結合收獲,秋季栽種,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方法同春播。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野生半夏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播種步驟是3月下旬至4月中旬,溫度18-20度時期,采用開溝條播,按行距15 - 20厘米,開4-8厘米深的小溝,每畝用球莖種苗20—30公斤,將種球均勻地撒在溝內,株距2-6厘米,采用一墑包谷一墑半夏的套種模式,其上撒農家肥,后復土 I 一 2厘米后摟平。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野生半夏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苗期管理措施是a除草松土,采用人工隨時除草,嚴禁使用除草劑,除草同時,以深度控制在不大于3厘米進行松土 ;b施肥,苗期管理階段手撒施肥2次,時間間隔為15天,選在雨后進行,施用氮磷鉀=15:15:15的復合肥,每畝用量20土2公斤,若晴天施肥,之后接著噴水,促使復合肥溶解,避免燒苗;c澆水每6天一次,以噴灌方式給半夏苗補充水分;d病蟲害防治用5%的石灰乳溶液進行葉面噴施,連噴2-3次,時間間隔為5-7天,防治葉片枯萎死亡的病毒病。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野生半夏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田間管理環節有a中耕除草苗齊后,及時清除雜草,行間用長寬在20X5厘米的特制小鋤,做深度不能超過3厘米的淺鋤,株間出現的雜草用手拔除;b施肥生長中期,田間管理階段施肥3-4次,時間間隔為20天左右,小滿節令前后,應重施珠芽肥,如腐熟的餅肥按每畝60—100公斤、人畜糞水每畝500公斤施用,或硫酸銨、尿素中的一種,用量10-15公斤,小暑節令期間培土前按前述方法追肥I次,之后以每畝20公斤尿素,采用葉面噴施,或肥料溶入灌溉水中的沖施方式施肥;c培土 小滿節令期間,在珠芽成熟變褐色時及時追肥培土,每畝追發酵餅肥50-100公斤或腐熟人畜糞500-1000公斤和磷酸二胺或磷酸二氫鉀15公斤,混合撒于珠旁,再利用播種溝兩邊的土蓋住肥料和珠芽,厚約I. 5-2厘米,用鐵鍬壓實并及時澆水,秋季長出新珠芽后,按上法再追肥培土一次;(1灌溉排水半夏喜濕潤,怕干旱,若天氣干旱,應及時灌水,若雨水過多,應開溝排水;e、摘蕾除了需要種子繁殖以外,生長期抽出的花蕾應全部摘去。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野生半夏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病蟲害防治步驟a病害,田間管理階段主要有葉斑病和病毒病,防治葉斑病的方法為用硫酸亞鐵500倍液噴灑,每7-10天I次,連續2-3次;b蟲害,半夏的蟲害主要是蠐螬幼蟲和天蛾幼蟲,蠐螬幼蟲的防治方法是用50%的辛硫磷溶液噴霧,每5-7天I次,連續2-3次;天蛾幼蟲的防治方法是7-8月份,用50%的辛硫磷溶液進行葉面噴施,連續2次,時間間隔為5天,殺死天蛾幼蟲。
全文摘要
野生半夏培育方法,涉及種子收集、種植、整地、種子處理和管理環節,其特征在于,采集包谷地、烤煙地里及荒山林地里,植株長勢好、半夏種球飽滿、無病蟲害浸染的野生半夏作為繁育種子,采用一墑包谷和一墑半夏套種方式種植;通過選地整地、種莖處理、播種、繁殖、苗期管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步驟培育。為野生半夏繁育創造最適合其發育生長的條件,而使其能在人工種植環境中成熟、收獲為藥材資源。培育出的半夏每株與生長在地里的野生半夏相比,產量每株增至8倍,半夏個大、皮凈、白色、質堅、粉足,鮮品畝產量在400-420公斤。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742442SQ20121022635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3日
發明者向去芳, 王志光 申請人:云南普瑞生物制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