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利用耕地及稻糠除草的有機水稻栽培方法

文檔序號:203297閱讀:59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利用耕地及稻糠除草的有機水稻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稻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利用耕地及稻糠實現抑制稻田雜草生長的有機方法。
背景技術
在人類的主食中大米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水稻的需求量很大,因此需大量種植水稻。我國是生產水稻的大國,但是,稻糠稻作作為一種水田除草和施肥技術已在日本得到研究和應用。中國水稻研究所等單位也開展了利用稻糠控制水田雜草的研究。稻糠還田既安全又環保,起到肥藥雙重作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高于人工或化學除草,是有機稻米生產田理想的除草實用技術。中國專利20031010592.4 (申請號)提出了以細粒稻糠在稻田中抑制雜草生長的技術,主要是插秧后7天按50、100、150 g/ m2施撒細粒稻糠以解決現有稻田施化學農藥除草的問題,其防除稗草的效果分別為78. 6、93.7、99. 8%。但也有研 究報道(Kim 等.Kor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griculture. 2001. 20:15-19),分別施撒稻糠180、250、300 g/m2后防除雜草的效果各為39. 4,54. 3,68. 4%,與化學除草劑相比防除雜草效果較低。因此,在有機稻米生產技術中,要完全用稻糠代替化學除草劑除草還有一定的難度,只是用稻糠來部分控制或減少化學除草劑的施用量;同時,施撒稻糠除草還是近年開始的一項新興技術,如何進一步提高施撒稻糠的效益,還待不斷的研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針對現有有機稻米生產技術中利用稻糠防除雜草效果較低的問題,提供一種既能提高稻糠除草效果,又能提高有機稻米產量的利用耕地及稻糠除草的有機水稻栽培方法。本發明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利用耕地及稻糠除草的有機水稻栽培方法,該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
Cl)淺水浸田春季耕地前,將田間灌水至2-3 Cm,保持水層5-7天至耕地中部分雜草種子萌芽;
(2)耕地二次或三次耕地二次的,第一次需先排水,耕地5-8cm深后,平整田面并灌水至2-3 cm、保持5-7天,第二次先排水,并將氮含量為2-4 g/ m2的有機肥料按50-100 g/m2施入基肥,耕地5-8 cm深,平整田面后備用;耕地三次的,第一、二次分別按耕地二次者的農藝操作,第二次按灌水2_3 cm后保持3_5天,耕地5_8 cm深,平整田面后備用;
(3)插壯秧在耕地完成二次或三次最后一次的當天,按密度為13-18穴/m2,每穴3-4苗進行大壟雙行插入壯秧;
(4)撒施稻糠于插秧后第3-10天,按70-210g/m2用量在田面上均勻撒施一層稻糠,并灌水至水深5-8 cm后保持30-40天;
(5)后期田間管理按3.3 g/m2追施有機氮肥穗肥,并及時防治病蟲害,按間歇灌溉,干濕交替,以濕潤為主至90%水稻黃熟時收割。
所述的雜草為稗草、莎草、旱蓮草及鴨舌草。所述的壯秧為移栽后發根快而多的秧苗。所述稻糠過篩后的粒徑小于3 mm。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主要適用于一年生雜草發生多的稻田,如稗草、莎草、旱蓮草及鴨舌草等;
2、本發明所述的耕前及第I或第2次耕地后田間各保持淺水層2-3cm,5-7天的農藝,這為雜草種子創造了良好的溫度、水分、氧氣等條件下,以促進雜草種子的發芽;
3、本發明在第1、2、3次耕地前均要求“先排水后耕地”,目的是通過排水可帶走尚未發芽而漂浮在水層表面的雜草種子,如鴨舌草、莎草;同時,每次耕地均要求深耕5-8 Cm,可把已發芽的雜草埋入深層以提高除草效果如稗草;
4、因為插秧后3-10天時即要施加稻糠,并在田間保持5-8cm的水層以促稻糠發酵,在此期間稻田進入還原狀態,因此,培育并插入狀秧以促進秧苗及時扎根,促進水稻植株的后期生長也是本發明成功的關鍵之一;
5、稻田撒施一層稻糠后能較快地提高地溫并減少地表層下的含氧量,這既為雜草種子創造了較高地溫的發芽環境,但同時又阻止了雜草根系的正常發展,例如,稻田的主要害草——稗草在低溫(10-20°C)條件下需4-5天才發芽,但在高溫(20-30°C)條件下只需2-3天;同時,稗草的呼吸較旺盛,發芽扎根時需大量的氧氣;因此,在撒施稻糠的環境下既促進了稗草的快速發芽,又抑制了它根系的生長,促使其地上部的腐爛,達到消滅雜草之目的;
6、施加稻糠后,田間維持5-8cm的水層并保持30-40天,提高了對稗草等的防治效果;也進一步增加了稻田耕層的有機質含量,有利于稻米質量的提高。
具體實施例方式通過以下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發明的內容并不局限于此。稻糠全氮含量為2. 24%,全磷含量為3. 82%,全鉀含量為I. 41%。實施例I :
該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
Cl)淺水浸田春季耕地前,將田間灌水至2-3 cm,保持水層5-7天至耕地中部分越冬的雜草種子萌芽;
(2)耕地二次第一次需先排水,耕地5-8cm深后,平整田面并灌水至2-3 cm、保持5_7天,第二次需先排水,將氮含量為2-4 g/ m2的有機肥料按100 g/ m2施入基肥,耕地5-8 cm深,平整田面后準備插秧,上述的2次排水均可進一步將鴨舌草、莎草等漂浮在水層表面的雜草種子排出田外;
(3)插壯秧在完成第二次耕地的當天,按密度13-18穴/m2,每穴3-4苗進行大壟雙行插入壯秩;
(4)撒施稻糠于插秧后3天,按70g /m2用量在田面上均勻撒施一層過篩后的粒徑小于3 mm的稻糠,并灌水至水深8 cm、保持40天;
(5)后期田間管理按3.3g/ m2追施有機氮肥(穗肥),并及時防治病蟲害,按間歇灌溉,干濕交替,以濕潤為主至90%水稻黃熟時收割。
實施例2:
本例中,步驟(2)耕地二次,于第二次耕地前按75 g/ 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5天按70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8 cm、保持40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
Io實施例3
本例中,步驟(2)耕地二次,于第二次耕地前按50 g/ 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 第10天按70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8 cm、保持40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
Io實施例4:
本例中,步驟(2)耕地三次第二次需先排水,將2-4 g/ m2的有機肥料按100 g/ m2施入基肥;上述的3次耕地前的排水均可進一步將尚未發芽而漂浮在水層表面的雜草種子,如鴨舌草、莎草等的種子排出田外;步驟(4)于插秧后第3天按70 g /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8 cm、保持40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I。實施例5:
本例中,步驟(2)耕地三次,于第二次耕地前按75 g/ 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5天,按70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8 cm、保持40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
Io實施例6:
本例中,步驟(2)耕地三次,于第二次耕地前按50 g/ 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10天按210 g /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8 cm、保持40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I。實施例7:
本例中,步驟(2)耕地二次,于第二次耕地前按IOOg/ 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 秧后第3天按140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6 cm、保持35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I。實施例8:
本例中,步驟(2)耕地二次,于第二次耕地前按75 g/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5天按140 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6 cm、保持35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
Io實施例9
本例中,步驟(2)耕地二次,于第二次耕地前按50 g/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 10天按140 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6 cm、保持35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
Io實施例10
本例中,步驟(2)耕地三次第二次需先排水,按100 g/ 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3天按140 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6 cm、保持35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I。實施例11
本例中,步驟(2)耕地三次,第二次需先排水,按75 g/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5天按140 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6 cm、保持35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I。實施例12
本例中,步驟(2)耕地三次,第二次需先排水,按50 g/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10天按140 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6 cm、保持35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I。實施例13
本例中,步驟(2)耕地二次,于第二次耕地前按100 g/ 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3天按210 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5 cm、保持30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I。實施例14
本例中,步驟(2)耕地二次,于第二次耕地前按75 g/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5天按210 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5 cm、保持30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
Io實施例15
本例中,步驟(2)耕地二次,于第二次耕地前按50 g/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10天按210 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5 cm、保持30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
Io實施例16
本例中,步驟(2)耕地三次第二次需先排水,按100 g/ 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3天按210 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5cm、保持30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I。實施例17
本例中,步驟(2)耕地三次第二次需先排水,按75 g/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5天按210 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5 cm、保持30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I。實施例18
本例中,步驟(2)耕地三次第二次需先排水,按50 g/m2施入基肥;步驟(4)于插秧后第10天按210 g/m2用量撒施稻糠,并灌水至水深5 cm、保持30天;其余步驟工藝同于實施例I。試驗例I :(不同處理方法對稻田防除雜草效果的對比試驗)
選擇屬粉砂壤土,土壤理化性狀耕層全氮I. 89 g/ kg1,有機質23. 2 g/ kg1,速效氮
I.05 g/ kg1,速效磷102. 2 mg/ kg1,速效鉀75. 8mg kg1, pH值6. 9,且年前稗草發生多的稻田作為試驗地塊。供試稻糠的全氮含量為2. 24%,全磷含量為3. 82%,全鉀含量為I. 41%。試驗采用大區對比,大區面積為5X6 m2。于施撒稻糠60天后即水稻分蘗期進行、田間雜草調查,追施穗肥(3. 3 g/ m2有機氮肥)。田間試驗共設18種處理方法,其中,前16種處理分別米用16個與序號相對應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另外,田間試驗處理方法19 :采用化學除草劑(10%吡嘧磺隆可濕性粉劑)處理+常規的水稻栽培方法;田間試驗處理方法20 :常規的水稻栽培方法為空白對照。通過對比試驗取得以下幾點結果(詳見表I)
1)秧苗移栽前的耕地次數與稻田除草效果成正比,即耕地3次的除草效果要優于耕地2次的;
2)秧苗移栽后施撒稻糠有助于防除稻田雜草,其中,將合理的施撒時間和施用量相結合就能取得更好的除草效果如從按70 g/m2、140 g/m2、210 g/m2三類施撒稻糠的處理中可看出,基本均是秧苗移栽后第5天施撒其效果優于第3天施撒,更優于第10天施撒的;再從同為第5天分別施撒稻糠70 g/m2U40 g/m2,2 10 g/m2的三類處理中可看出,施撒210 g/m2處理的除草效果最佳;因此,按秧苗移栽后第5天施用210 g/m2稻糠的組合抑制雜草效果最大,且稻糠有機肥得到的經濟效果也最好;因為移栽5天后施用稻糠,對扎根氧氣要求較高的一年生雜草稗草、陌上菜、節節草等的抑制生長效果最大,綜合防治雜草效果也最高,移栽10天后施用稻糠,因苗期雜草根系發達,故除草效果就較差;
3)本發明方法主要是針對通過當年種子發芽繁殖的一年生雜草有效,故而對主要通過地下宿根繁殖的多年生雜草效果就不大;
4)由于鴨舌草種子具有能漂浮于水面的特性,本發明提出在多次耕地時,通過先排水、后耕地的方法故能起到防除鴨舌草的作用;
5)本發明多次耕地加施撒稻糠防除稻田雜草的效果雖還不及化學除草劑,但其無污染、有利于環境安全。表I耕地及稻糠在稻田防除雜草效果
權利要求
1.利用耕地及稻糠除草的有機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驟進行 (1)淺水浸田春季耕地前,將田間灌水至2-3Cm,保持水層5-7天至耕地中部分雜草種子萌芽; (2)耕地二次或三次耕地二次的,第一次需先排水,耕地5-8cm深后,平整田面并灌水至2-3 cm、保持5-7天,第二次先排水,并將氮含量為2_4 g/ m2的有機肥料按50-100g/m2施入基肥,耕地5-8cm深,平整田面后備用;耕地三次的,第一、二次分別按耕地二次者的農藝操作,第三次按灌水2-3cm后保持3-5天,耕地5-8cm深,平整田面后備用; (3)插壯秧在耕地完成二次或三次最后一次的當天,按密度為13-18穴/m2,每穴3-4苗進行大壟雙行插入壯秧; (4)撒施稻糠于插秧后第3-10天,按70-210g/m2用量在田面上均勻撒施一層稻糠,并灌水至水深5-8 cm后保持30-40天; (5)后期田間管理按3.3g/m2追施有機氮肥穗肥,并及時防治病蟲害,按間歇灌溉,干濕交替,以濕潤為主至90%水稻黃熟時收割。
2.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雜草為稗草、莎草、旱蓮草及鴨舌草。
3.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壯秧為移栽后發根快而多的秧苗。
4.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稻糠過篩后的粒徑小于3mm。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利用耕地及稻糠除草的有機水稻栽培方法,屬于水稻生產技術領域。方法包括淺水浸田;耕地二次或三次;插壯秧;撒施稻糠;后期田間管理等步驟。本發明在每次耕地前要求先排水后耕地,目的是通過排水可帶走尚未發芽而漂浮在水層表面的鴨舌草及莎草的種子;撒施稻糠后既能較快提高地溫為雜草種子創造良好的發芽環境,又能減少地表層下的含氧量,阻止雜草根系的正常發展以達到消滅雜草之目的,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稻田耕層的有機質含量,有利于提高稻米質量。本發明可在水稻栽培地區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2715052SQ20121023662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0日
發明者俞瑞鮮, 吳聲敢, 吳長興, 安文浩, 安雪花, 李剛, 王強, 王彥華, 蒼濤, 蔡磊明, 趙學平, 陳麗萍 申請人: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