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具體涉及一種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
背景技術:
對蝦池塘養殖是我國海水養殖產業的重要支柱,對蝦是我國沿海灘涂池塘的主要養殖對象。目前對蝦池塘以單養對蝦為主,且養殖面積和產量主要來自于精養土池(放養密度高,配備增氧設備,全程投喂人工飼料)和高位精養池塘。在對蝦精養池塘,池水受增氧機推動沿著一定方向旋轉流動,池中的對蝦殘餌、大顆粒有機物、對蝦尸體甚至體質弱的對蝦都順著水流逐漸向池塘中心區域集中。因此,對蝦精養池塘的中央區域,有機物質若得不到及時清除,將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在逐漸敗壞水質的同時,也孳生各種病原。據調查, 池塘中央區域一般很少有對蝦棲息,空間利用率低。自2009年我國對蝦病害再次大規模爆發以來,對蝦單養的成功率急劇降低,魚蝦混養技術的優勢得以突顯,但是多數混養方法仍然不完善。根據不同的養殖效果,我國魚蝦混養的方式主要有3種(I)對蝦-雜食性魚類混養,用于提高對蝦飼料利用率;(2)對蝦-肉食性魚類混養,用于預防對蝦傳染性病害;(3)對蝦-濾食性魚類混養,用于改善池塘水質,減少養殖污水排放。盡管以上幾種混養方式在各地都有應用,但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例如(I)蝦池混養少量雜食性魚類雖然可以有效減少和消除對蝦殘餌,但是經濟效益增幅不明顯,反之如果混養的雜食性魚類數量較多,就會爭搶高值的對蝦飼料,反而影響對蝦正常攝食和生長,而且混養雜食性魚類對于防控對蝦傳染性病害的效果不明顯。(2)對蝦-肉食性魚類混養可通過魚類攝食死蝦和病弱蝦,切斷對蝦病害的橫向傳播途徑,可一旦肉食性魚的數量或個體大小不當,健康對蝦就會被魚大量捕食,使得對蝦成活率低;而且肉食性魚類對于對蝦殘餌的清除效果往往不佳。(3)蝦池一般混養或分隔式混養濾食性魚可以濾除水中的大顆粒有機物和浮游生物,改善水質,但是不能解決對蝦殘餌和傳染性疾病防控的問題。(4)不能解決對蝦精養池塘中央區域空間利用率低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該方法不僅能解決對蝦精養池塘有機污染物積累難去除的難題,還能解決對蝦精養池塘中央區域空間利用率低的問題,同時提高了魚蝦混養的優勢,提高了對蝦養殖的成功率。本發明的上述技術問題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對池塘中央區域設置有圍網的池塘水進行預處理后,在池塘內放養對蝦苗,并在圍網內放養雜食性魚種,在圍網外放養肉食性魚種,在養殖的過程中采用增氧機對池塘進行增氧,并不時在圍網外部區域投喂飼料,在養殖的中后期添加微生物制劑和化學試劑對水質進行調控即可。
本發明在池塘進水前,可以先對池塘進行清塘和曬塘處理。清塘可以采用本領域的常規技術手段,如采用生石灰和/或茶籽柏清塘,并曬塘至池底龜裂(地膜或水泥池底完全干燥)為好。如生石灰清塘不夠徹底,還可以進一步采用茶籽柏清塘(用量為每畝15-20kg)。本發明 在池塘進水前,可以在池塘中央區域設置圍網,圍網的下邊緣固定于池塘的底部,圍網邊界向池塘外緣靠近但不超過增氧機水流的內側切線,當池塘進水后,增氧機水流圍繞圍網流動,但不會沖刷圍網。本發明圍網的網孔規格為可以使對蝦苗自由出入而使食雜性魚種和肉食性魚種不能自由出入為佳。本發明所述的雜食性魚種優選為鯔魚、羅非魚、草魚、黃鰭鯛或梭魚,必要時,也可將上述幾種魚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投放于圍網內,雜食性魚種的大小以不能自由出入圍網為佳;雜食性魚種放養密度可以結合具體的品種和規格而定。本發明所述的肉食性魚種優選為青石斑魚、埃及革胡子鯰、美國紅魚、中華烏塘鱧或卵形鯧鰺,必要時,也可將上述幾種魚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投放于圍網外,肉食性魚種的大小以不能自由出入圍網為佳,肉食性魚種數量不宜過高,建議放養量為每畝池塘投放大苗3-10尾。本發明所述微生物制劑優選為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和乳酸菌中的一種或幾種。本發明所述的化學試劑為生石灰,添加量為每畝池塘100_200kg。本發明池塘水的預處理包括對池塘水進行消毒和池塘水毒性消失后進行肥水步驟。本發明在放養對蝦后1(Γ20天在圍網內放養雜食性魚種,并在圍網外放養肉食性魚種為佳,也可以視具體的養殖情況而定。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可以適用于配備增氧機的對蝦精養土池、對蝦精養鋪膜池、對蝦精養水泥池以及對蝦精養冬棚池塘。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I)本發明解決了對蝦精養池塘有機污染物積累難去除的難題,環境生態效益顯著,并很好的解決了多元復合養殖模式中不同養殖品種的互利共生問題,養殖全程用藥少,對蝦成活率高;(2)本發明充分利用了池塘的中央區域,對蝦養殖成功率和綜合經濟效益比傳統
養殖方法顯著提高;(3)本發明有效利用雜食性魚種和肉食性魚種清除對蝦精養池塘的殘餌、顆粒有機物和生物餌料,并充分利用了對蝦精養池塘的中央閑置空間,改善了養殖池塘的水質,減少了養殖池塘的排污,并預防和控制了對蝦傳染性疾病,提高了養殖成功率,有效降低了對蝦養殖風險。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對蝦冬棚精養池塘應用
本發明提供的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模式在對蝦養殖場進行了對蝦冬棚多元混養池塘試驗。觀測冬棚養殖池塘4 口,其中多元混養池塘和單養對照池塘各2 口,分別包含在兩座塑料薄膜大棚內。養殖池為方形泥沙土池,面積均為6畝;每池配I. 5KW葉輪式
增氧機二臺。在池塘進水前,采用生石灰清塘,并曬塘至池底龜裂。池塘進水后,對池塘水進行預處理,包括對池塘水進行消毒和池塘水毒性消失后進行肥水步驟。消毒采用塘三氯異氰尿酸(用量l_2ppm)等。3日后采用磷酸二氫鈣,以及廣州欣海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肥水師傅”、“肥水快”等專用肥水系列產品按照說明書的用量和方法在塘內潑灑。每個多元混養池塘中央用網片(網目寬3厘米,圍網的網孔規格為使對蝦苗能出 入網孔而使食雜性魚種和肉食性魚種不能出入網孔為佳)和木樁設置面積為800平米(長32米,寬25米)的長方形圍網。圍網的下邊緣固定于池塘的底部,圍網邊界向池塘外緣靠近但不超過增氧機水流的內側切線,當池塘進水后,增氧機水流圍繞圍網流動,但不會沖刷圍網。調節池水鹽度15左右,水溫維持在22_26°C之間,增氧機全天候開啟。對蝦苗10月底入池,放養密度8萬尾/畝,放苗后10-15天,在混養池塘的圍網內放入平均體重65g的耐鹽性羅非魚品種吉麗羅非魚1500尾,同時在圍網外放入平均體重280g青石斑魚30尾。養殖期間僅給對蝦投喂飼料,每天早晚兩次,投喂量根據餌料臺情況作常規的調整。根據池水變化不定期施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生石灰等產品調節水質。微生物制劑的具體的添加量因產品的類型、廠家、濃度等的不同而異。例如,廣州欣海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利生菌王(強效型)”主要成分為高濃度的芽孢桿菌,每隔10天使用,每包(Ikg)可使用于6-8畝池塘。生石灰的添加量以每畝池塘100-200kg為佳。結果顯示4 口池塘全部養殖成功,2月底拉網收獲,對照塘平均畝產對蝦430公斤,成活率43%,餌料系數1.9。同期,多元混養塘平均畝產對蝦578公斤,成活率58%,綜合餌料系數I. 2 ;收獲吉麗羅非魚705公斤,成活率93%,平均規格達到506g ;青石斑魚成活率100%,平均體重470g,達到上市規格,效益明顯優于單養對照塘。上述混養的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若未達到上市規格則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繼續存塘進行下一茬混養或分塘。實施例2精養土池應用(I)本實施例提供的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模式在對蝦養殖場進行了精養土池中試應用。觀測池塘6 口,其中多元混養池塘和單養對照池塘各3 口。養殖池為方形泥沙土池,面積均為6畝,進水口、排水口位于池塘對側的中央;每池配I. 5KW葉輪式增氧機二臺。每個多元混養池塘中央用網片(網目寬2厘米,圍網的網孔規格為使對蝦能出入網孔而使食雜性魚種和肉食性魚種不能出入網孔為佳)和木樁設置面積為800平米(長32米,寬25米)的長方形圍網。圍網的下邊緣固定于池塘的底部,圍網邊界向池塘外緣靠近但不超過增氧機水流的內側切線,當池塘進水后,增氧機水流圍繞圍網流動,但不會沖刷圍網。4月初,氣溫穩定在27°C以上時準備當年第一茬對蝦養殖。養殖池于放苗前10天用茶籽柏清塘,然后進水;放苗前5天用塘毒清(北京鑫洋水產高新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型號(A + B) (300+200克)x28套/桶,主要成分二氧化氯)進行水體消毒;之后2_3d用磷酸二氫韓肥水,肥水3天后放養凡納濱對奸(Litopenaeus vannamei)苗,密度為5萬尾/畝,5日后開始投喂對蝦飼料,具體投喂量視飼料臺上的剩余量來作常規的調整,每天早晚投喂兩次對蝦顆粒飼料。放蝦苗15-20日后,在多元混養塘的圍網內各放養平均體重15g的鯔魚(Mugil cephalus)苗1200尾,并另在圍網之外放養平均體重約IOOg左右的青石斑魚(Epinephelus awoara)大苗30尾,增氧機全天侯開啟。圍網內不投館,但養殖30天內通過施肥等措施保證池內浮游生物達到足夠的濃度,池水透明度維持在40cm左右。陰雨天氣減少甚至停止飼料投喂。養殖中后期根據池塘水色和透明度變化不定期使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養殖全程不換水,中后期根據實際需要從蓄水池內適量補水。7月中下旬拉 網捕蝦,鯔魚存塘。結果顯示3 口多元混養塘對蝦全部養殖成功,平均畝產蝦610公斤,成活率73%,餌料系數1.0,石斑魚平均體重達到170g,成活率100%,捕撈上來的石斑魚放回塘繼續飼養;3 口對照塘有兩口在養殖中期先后發生蝦病排塘,I 口在養殖后期發現病害并提前捕撈,畝產蝦279公斤。收蝦后,蝦池增氧機繼續每天開機,視水質情況施用微生物制劑調水。3-5日后開始投放第二茬對蝦苗,密度5萬尾/畝。操作管理基本與第一茬養殖相同。單養對照塘有I 口發病排塘,2 口養殖成功,于9月中旬收蝦,平均畝產蝦487公斤,成活率64%,餌料系數1.2。3 口多元混養塘全部養殖成功,10月中旬拉網收蝦,平均畝產對蝦694公斤,成活率84%,餌料系數O. 9 ;青石斑魚平均個體規格達到280g,成活率100% ;圍網內收獲鯔魚315公斤,個體均重320g,成活率82%,拉網后轉移至冬季養殖塘。實施例3精養土池應用(2)本實施例提供的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模式在對蝦養殖場進行了精養土池中試應用。實驗池塘為3 口,養殖池為方形泥沙土池,面積均為6畝,進水口、排水口位于池塘對側的中央;每池配I. 5KW葉輪式增氧機二臺。每個多元混養池塘中央用網片(網目寬2厘米,圍網的網孔規格為使對蝦能出入網孔而使食雜性魚種和肉食性魚種不能出入網孔為佳)和木樁設置面積為800平米(長32米,寬25米)的長方形圍網。實驗開始于6月中旬。養殖池于放苗前10天用茶籽柏清塘,然后進水;放苗前5天用塘毒清進行水體消毒;之后2-3天用磷酸二氫鈣肥水,肥水2天后在多元混養塘的圍網內各放養平均體重15g的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苗330尾;肥水3天后放養凡納濱對奸(Litopenaeus vannamei)苗,密度為5萬尾/畝,5日后開始投喂對奸飼料,具體投喂量視飼料臺上的剩余量而定,每天早晚投喂兩次對蝦顆粒飼料;肥水14天后另在圍網之外放養平均體重約400g左右的埃及胡子It (Clarias lazera Valenciennes)大苗30尾,增氧機全天侯開啟。養殖期間管理與實施與例2相同圍網內不投餌,但養殖30天內通過施肥等措施保證池內浮游生物達到足夠的濃度,池水透明度維持在40cm左右。陰雨天氣減少甚至停止飼料投喂。養殖中后期根據池塘水色和透明度變化不定期使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養殖全程不換水,中后期根據實際需要從蓄水池內適量補水。9月中下旬開始起捕,結果顯示3 口多元混養塘對蝦全部養殖成功,平均畝產蝦600公斤,成活率67-84%,餌料系數I. I,埃及胡子鯰平均體重達到I. 5-2. 0kg,平均成活率60% ;草魚平均體重為2-3kg,平均成活率65%。 以上實施例僅用于闡述本發明,而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非僅僅局限于以上實施例。所述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以上本發明公開的內容和各參數所取范圍,均可實現本發明的目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其特征是對池塘中央區域設置有圍網的池塘水進行預處理后,在池塘內放養對蝦苗,并在圍網內放養雜食性魚種,在圍網外放養肉食性魚種,在養殖的過程中采用增氧機對池塘進行增氧,并在圍網外部區域投喂飼料,在養殖的中后期添加微生物制劑對水質進行調控即可。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其特征是在池塘進水前,對池塘進行清塘和曬塘處理,并在池塘中央區域設置圍網。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圍網的網孔規格為使對蝦能出入網孔而使食雜性魚種和肉食性魚種不能出入網孔。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雜食性魚種主要為鯔魚、羅非魚、草魚、黃鰭鯛或梭魚。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肉食性魚種主要為青石斑魚、埃及革胡子鯰、中華烏塘鱧、美國紅魚或卵形鯧鰺。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微生物制劑為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和乳酸菌中的一種或幾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其特征是在養殖的中后期還添加化學試劑對水質進行調控,所述的化學試劑為生石灰,生石灰的添加量為每畝池塘10(T200kg。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其特征是池塘水的預處理包括對池塘水進行消毒和池塘水毒性消失后進行肥水。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對蝦精養池塘多元復合混養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方法,對池塘中央區域設置有圍網的池塘水進行預處理后,在池塘內放養對蝦苗,并在圍網內放養雜食性魚種,在圍網外放養肉食性魚種,在養殖的過程中采用增氧機對池塘進行增氧,并不時在圍網外部區域投喂飼料,在養殖的中后期添加微生物制劑對水質進行調控。該方法能顯著提高對蝦飼料利用率,有效減輕對蝦精養池塘有機污染物過量積累的問題,還能能解決對蝦精養池塘中央區域空間利用率低的問題,而且對傳染性對蝦疾病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同時發揮了魚蝦混養的多種優勢,能極大提高對蝦養殖的成功率。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771422SQ20121025562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3日
發明者余招龍, 朱長波, 粟麗, 艾偉嶺, 郭永堅, 陳利雄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 電白冠利達科技生物養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