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田間一季水稻套養兩批鴨子持續控制病蟲草害的方法

文檔序號:210131閱讀:75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田間一季水稻套養兩批鴨子持續控制病蟲草害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環境友好型病蟲草害防控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田間一季水稻套養兩批鴨子全程持續控制病蟲草害的方法。
背景技術
常規稻作依靠化學藥劑來控制病蟲害,以獲得水稻的高產穩定,但大量施用的化學藥劑在殺害目標病蟲害的同時,也殺傷了稻田中的有益天敵,降低了稻田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污染了農田環境,增加了稻谷中農藥的殘留量,既不利于水稻的綠色和有機生產,也嚴重制約著水稻種植的可持續發展。鴨稻共作是以種稻為中心、家鴨田間網養的自然與人工相配合的生態環保型綜合農業生產技術,利用鴨子取食的多樣性、活動的長時性和糞便的增肥性從而生產出無公害、安全、優質的稻米以及肉鴨,是一種能夠有效控制常規稻作田間 生態污染的重要技術途徑。但由于現有的鴨稻共作對稻田病蟲草害控制僅限于在水稻分蘗期至抽穗期,在鴨子趕出稻田后至水稻成熟時的這段時間里,缺乏鴨子有效的、持續的病蟲草害控制,因此如何填補水稻生長后期(“空檔期”)的病蟲草害防控來優化鴨稻共作技術體系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采用在一季水稻種植期內套養2批鴨子持續進行病蟲草害防控的技術。在第一批鴨子上田的10天之前,放養第2批雛鴨以接替第一批鴨子進行病蟲草害的控制,兩批鴨子在稻田有10天的共棲期,水稻返青期至成熟期的時間內都有鴨子的存在。因此通過前后2批鴨子的放養可增加鴨子與水稻共育的時間,對田間的病蟲草害起到良好的持續控制效應。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1)育秧育鴨;
(2)整地施肥;
(3)秧苗移栽;
(4)田間圍網;
(5)在秧苗移栽后至首批鴨下田之前進行前期水分管理;
(6)首批鴨下田,在秧苗移栽后10天,將經過育雛與適水訓練的7 10日齡雛鴨放入已圍網的稻田中,平均每畝放鴨15 20只,在每5畝的圍網的稻田單元中放入鴨子75 100只;
(7)放鴨管理,在田塊的角落位置搭建鴨群棲息棚和避雨棚;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飼料,在下田之前的I周投喂量為10克/只,下田之后的第I周每次投喂量為20克/只,第2周為35克/只,第3周為50克/只,第4周為60克/只,此后每次投喂量不超過65克/只;
(8)在首批鴨下田之后至第二批鴨上田之前進行中期田間水位調整;
(9)第二批鴨下田與首批鴨子共棲,將第二批5 7日齡雛鴨于秧苗移栽后的60 65天安排下田,與首批鴨套養共棲7 10天,第二批鴨的放養密度與第一批一致;
(10)首批鴨上田,首批鴨于秧苗移栽后的70 75天安排趕上田;
(11)第二批鴨上田,第二批鴨于秧苗移栽后的95 105天即收割之前的15 17天安排趕上田;
(12)第二批鴨上田后至水稻收獲之前進行后期田間水位調整;
(13)水稻收獲。在優選實施方式中,其中所述水稻應選用抗病、高產、抗倒伏、適合本地種植的、大 田生長期為110 130天的水稻品種;
在優選實施方式中,其中所述秧苗移栽株行距為40cmX 30cm,每穴插4顆秧苗;
在優選實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前期水分管理,即在秧苗移栽后至首批鴨下田之前,田面水深控制在3 5 cm ;
在優選實施方式中,其中所述鴨子應選擇野生性能好、雜食性強和抗病能力高,體型不宜過大,成鴨重量為1. 5 2. 5kg的品種;
在優選實施方式中,其中所述中期田間水位調整應以鴨能踩到土層為度,隨著鴨子的長大適當加深水層,但保持在15 cm以內;
在優選實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后期田間水位調整在趕鴨上田后,排水降低畦上水位至2 3cm,水稻收獲前15天進行排水曬田。本發明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1.本方法在一季水稻種植期內套養2批鴨子,當水稻抽穗后用第二批經育雛后的雛鴨替代第一批成鴨進行病蟲草害的控制,直至水稻成熟收獲之前的15 17天將鴨子趕上田,因此水稻的返青期至成熟期的時間內鴨子都能對水稻的病蟲草害起良好的持續控制效應。2.由于本技術采用寬行距栽插,增加了田間的透光性和通風性,加上鴨子在稻叢中的活動,減少了環境的陰濕和封閉程度,因此不利于病菌(如稻瘟病等)的滋生及病害的發生。3.通過2批鴨子的套養,使田間鴨子排泄糞便量高于現行的、常規的鴨稻共作,因此施肥水平比常規鴨稻共作更節約成本。4.本技術可在一季稻田種植期收獲2批鴨子,因此,其經濟效益高于常規鴨稻共作生產。


圖1本發明與常規鴨稻共作技術及常規水稻栽培方式的病蟲害控制效果對比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應當理解的是,這些實施例和測試例僅是對本發明的示例性闡述,并不作為對本發明范圍的限制。實施例1 :
本實施例通過以下步驟進行的。(I)育秧育鴨本實施例采用的水稻為高產、抗倒伏強的美香占,一般在播前3天左右,選晴好天氣,曬種4小時,曬時要經常翻動,使種子干燥度一致,然后進行種子浸種、消毒和催芽處理。浸種種子用清水洗凈后,用清水先預浸12小時。期間每隔4小時換一次水,使種子上的病菌孢子萌動;消毒用300倍強氯精藥液浸種12個小時,消毒藥液高出種子表面一寸(消毒期間不換水),消毒后用清水反復沖洗殘留藥液。洗凈后放入清水中繼續浸種12小時,然后撈起催芽。浸種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易發酸發臭,影響發芽或不發芽。水溫20°C以下時,浸種(含消毒時間在內)總時間約36小時。催芽把經浸種和消毒的種子撈起滴干水后,用35°C溫水洗種預熱5分鐘,然后把種子裝入能保濕和透氣的蘿筐或布袋中,每隔4小時潑一次溫水,谷種升溫后,控制溫度在35°C左右,溫度過高要翻堆。谷種露白后降溫到30°C,適溫催芽促根,等水稻種子的根長到2mm左右時開始播種。采用秧盤旱地育秧,培育出無病蟲、12cm以上高的壯秧供“鴨稻共作”大田栽種之用。本實施例所采用的鴨為當地麻鴨。選擇靠近水塘或水溝的地方,布置育(鴨)雛設施(鴨舍、鴨籠、飲水器、保溫設施)進行育鴨。放鴨之前先對雛鴨進行適水性訓練,以增強雛鴨的御寒與防水能力。在太陽出來后,時而不時地將雛鴨趕到池塘或河溝里進行20分鐘的適水 性訓練,或直接少量噴水到小鴨身上,讓雛鴨學會往自己身上涂油防水,以利于適應野外田間環境。(2)整地施肥在上一季水稻收獲后將水稻秸桿還田,并及時翻耕稻田,深度以20cm左右為宜。開春時結合施基肥,再耕一次,曬約2天左右灌水泡田,隨泡隨耕,使土肥相融,耙平栽秧。有機肥的施用數量根據稻田的肥力狀況而定,肥力低的稻田可適當多施,每畝約施用250 kg腐熟的農家肥。(3)秧苗移栽栽插規格株行距為40cmX 30cm,每穴插4顆秧苗。(4)田間圍網在秧苗移栽后要開始立柱圍網,圍網的高度為100 cm,圍網長度按丈量所圍網單元的田埂的實際長度而定,每5畝作為一個圍網單元。本實施例在圍網前準備直徑5cm的竹子為樁(長度1. 5m),適量的鐵釘(5cm長)和18 #鐵線(作網、繩固定在柱樁上之用),結實耐用的塑料網或鐵絲網(寬度在IOOcm左右,孔徑大小以鴨子鉆不出來為標準),以及直徑2_結實耐用的塑料繩(作上下穿網拉緊之用,其長度按丈量長度的約2倍計算)。圍網時,沿田埂每隔3米立一根樁柱以固定和架設圍網,然后將拉繩以及塑料網依次沿田埂固定在不同的柱樁上,塑料網的上端用拉繩拉緊并固定在柱樁上,塑料網垂直向下展開,其下端用泥土壓埋固定在土壤中。(5)前期水分管理在秧苗移栽后至放首批鴨下田之前的時間段內,田面水深控制在3cm。每次在稻田水分灌排時,需在水流出入口安置尼龍網袋或其他過濾裝置,以防止福壽螺等通過灌溉水流而進入稻田,減少其暴發危害的機會。另外,要經常加強田間巡視,觀察田埂是否存在漏水現象,如有應及時堵漏補缺。(6)首批鴨下田在秧苗移栽后10天左右,即水稻返青后,將已經過育雛與適水訓練的小鴨(7日齡)放入已圍網的稻田中,平均每畝放鴨15只,在每5畝的圍網的稻田單元中放入鴨子75只。每畝放鴨的數量可根據水稻特性及其栽插規格、鴨子特性以及田間雜草、害蟲狀況等具體條件進行綜合考慮,但放鴨過多或過少均不宜。鴨群過大,易造成對水稻的傷害以及稻田飼料短缺,也不利于鴨子的生長以及疫病的預防;鴨群過小,則起不到對水稻病蟲草害的控制以及持續改善稻田環境的作用。鴨群規模控制在100只以內。放鴨下田時間選擇在晴天的上午10點左右。放鴨時,應把小鴨放在田埂上,讓鴨自行下水。
(7)放鴨管理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適量的飼料(本實例所用的飼料為佛山番靈鴨料廠出品的203快大鴨料)。投喂量隨著鴨子的長大逐漸增加。在下田之前的I周投喂量為10克/只,下田之后的第I周每次投喂量為20克/只,第2周為35克/只,第3周為50克/只,第4周為60克/只,此后每次投喂量不超過65克/只。喂飼鴨子時,將飼料放在多個塑料盆中,置于田邊,或在田埂邊用磚頭搭建飼喂臺,將飼料放于磚臺上,讓鴨群取食。由于小鴨易遭受流感等疾病,因此,該期間應多喂飼料,并可在飼料中添加少量預防藥物,以增強鴨子的抵抗力。在下暴雨時,盡量引導鴨子進入避雨棚。發現有傷病的鴨子,要單獨分離,加強護理。放養期間進行田間巡視,對稻田及其周邊環境中鴨子的天敵,如蛇、老鼠、黃鼠狼、狗、貓等的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異常情況,要采取必要措施進行防控,以避免天敵動物對鴨子的直接傷害,保持鴨子的成活率。另外,要經常檢查圍網是否穿洞或破損,鴨群數量是否減少,要預防鴨子逃逸,確保鴨稻共作效果。(8)中期田間水位調整在首批鴨下田之后至第二批鴨上田前,水深以鴨能踩到土層為度,隨著鴨子的長大適當加深水層,但保持在15 cm以內。(9)第二批鴨下田與首批共棲第二批鴨(5日齡雛鴨)于插秧后的60天安排下田,與首批鴨套養共棲。(10)首批鴨上田首批鴨于插秧后的70天安排趕上田,第2批鴨繼續在田間與水稻共棲。(11)套養處理的第二批鴨趕上田第二批鴨于插秧后的95天安排趕上田(在收割之前的17天)。趕上田的鴨子可趕到周邊的池塘、河溝以及荒地等場所,繼續飼喂育肥一段時間后再出售。(12)后期田間水位調整趕鴨上田后,排水降低畦上水位至2 3cm,直到成熟收獲前15天進行排水曬田。(13)水稻收獲等水稻黃熟后,適時組織收獲,可采取人力收割或機械收割方式。如果采取機械收割,則要求將秸桿打碎就地還田。如采取人力收割,也要求秸桿(堆慪)還田。將本發明與現行常規的鴨稻共作及常規水稻栽培方式的病蟲害控制效果對比,結果如圖1。從圖1可以看出一稻兩鴨套養方式下,鴨子都能持續地發揮其作用,因此整個調查期間田間蟲害的發生程度要顯著低于現行常規的鴨稻共作以及常規水稻栽培模式。其中采用一稻兩鴨套養對稻飛虱有較好的控制效果,在水稻生長中后期稻飛虱數量顯著低于現行常規的鴨稻共作和常規稻作;在控制稻縱卷葉螟危害方面,一稻兩鴨套養對稻縱卷葉螟控制效果也優于現行常規的鴨稻共作區和常規稻作區,一稻兩鴨套養方式下的稻縱卷葉螟危害的卷葉數一直處于最低并在早造水稻生長中后期顯著低于現行常規的鴨稻共作和常規稻作方式;在控制二化螟危害方面,現行常規的鴨稻共作與一稻兩鴨套養方式的二化螟危害病株率在水稻生長前期較為相似,但在水稻生長后期,現行常規的鴨稻共 作方式的二化螟危害病株率要高于一稻兩鴨套養方式。將本發明與現行常規的鴨稻共作及常規水稻栽培方式的田間雜草密度對比,結果見表I。從表I中可以看出從雜草密度來看,無論是早造還是晚造時期,一稻兩鴨套養降低稻田雜草發生效果比現行常規的鴨稻共作更好。表I本方法與現行常規的鴨稻共作及常規水稻栽培方式的田間雜草密度對比
權利要求
1.一種田間一季水稻套養兩批鴨子持續控制病蟲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育秧育鴨;(2)整地施肥;(3)秧苗移栽;(4)田間圍網;(5)在秧苗移栽后至首批鴨下田之前進行前期水分管理;(6)首批鴨下田,在秧苗移栽后7 10天,將經過育雛與適水訓練的7 10日齡雛鴨放入已圍網的稻田中,平均每畝放鴨15 20只,在每5畝的圍網的稻田單元中放入鴨子75 100 只;(7)放鴨管理,在田塊的角落位置搭建鴨群棲息棚和避雨棚;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飼料,在下田之前的I周投喂量為10克/只,下田之后的第I周每次投喂量為20克/只,第 2周為35克/只,第3周為50克/只,第4周為60克/只,此后每次投喂量不超過65克/ 只;(8)在首批鴨下田之后至第二批鴨上田之前進行中期田間水位調整;(9)第二批鴨下田與首批鴨子共棲,將第二批5 7日齡雛鴨于秧苗移栽后的60 65 天安排下田,與首批鴨套養共棲7 10天,第二批鴨的放養密度與第一批一致;(10)首批鴨上田,首批鴨于秧苗移栽后的70 75天安排趕上田;(11)第二批鴨上田,第二批鴨于秧苗移栽后的95 105天即收割之前的15 17天安排趕上田;(12)第二批鴨上田后至水稻收獲之前進行后期田間水位調整;(13)水稻收獲。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田間一季水稻套養兩批鴨子持續控制病蟲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中所述水稻選用大田生長期為11(Γ130天的水稻品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田間一季水稻套養兩批鴨子持續控制病蟲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所述秧苗移栽株行距為40cmX 30cm,每穴插4顆秧苗。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田間一季水稻套養兩批鴨子持續控制病蟲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中所述前期水分管理,即在秧苗移栽后至放首批鴨下田之前,田面水深控制在 3 5 cm。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田間一季水稻套養兩批鴨子持續控制病蟲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6)中所述鴨子選擇野生性能好、雜食性強和抗病能力高,體型不宜過大,成鴨重量為1. 5 2. 5kg的品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田間一季水稻套養兩批鴨子持續控制病蟲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8)中所述中期田間水位調整應以鴨能踩到土層為度,隨著鴨子的長大適當加深水層,但保持在15 cm以內。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田間一季水稻套養兩批鴨子持續控制病蟲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2)中所述后期田間水位調整在趕鴨上田后,排水降低畦面水位至2 3cm,水稻收獲前15天進行排水曬田。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田間一季水稻套養兩批鴨子持續控制病蟲草害的方法。本發明在第一批鴨子上田的10天之前,放養第2批雛鴨以接替第一批鴨子進行病蟲草害的控制,兩批鴨子在稻田有10天左右的共棲期,使在水稻返青期至成熟期的時段內也一直保持有鴨子的存在。本發明在不施農藥及除草劑的防控措施下,能在水稻種植的返青期至成熟期內均顯著降低田間的病蟲草害,發揮了全程持續控制水稻病蟲草害的作用,有利于增加水稻產量,同時一季稻田種植期收獲2批鴨子,使經濟效益高于常規鴨稻共作生產。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004407SQ20121051841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6日
發明者章家恩, 梁開明, 林田安, 全國明, 趙本良, 羅明珠 申請人:華南農業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