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魚類養殖水體的生態過濾系統技術,特別是一種能進行顆粒污物分離并且利用氧氣的高效節約型的、操作簡便的魚類養殖生態過濾系統裝置。
背景技術:
養魚先養水,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養魚的效果,養殖水體的有機物含量及溶氧量又直接影響水質過濾質量。養殖水體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魚類的糞便和剩余的飼料,絕大部分以顆粒的形式存在于池底。現在比較好的、工廠化循環水養魚利用沉淀池或旋轉式分離倉來進行顆粒污物的分離排除,然后進行生化過濾水質,這些方法存在諸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大水流對顆粒污物的作用力大,沉淀池或旋轉式分離倉分離效率低,要達到理想效果,必須增大沉淀池或旋轉式分離倉的空間,排污或反沖排污時用水量大。必須建造強大的過濾系統及每天更換大量的水來維持水質,這樣做建設成本高,水資源利用率低。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高效分離顆粒污物并且利用氧氣的節約型的、操作簡便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包括水污分離裝置、與所述的水污分離裝置相連通的初級過濾裝置、與所述的初級過濾裝置相連通的次級過濾增氧裝置。水污分離裝置包括水污分離桶、設置在所述的水污分離桶內的水污分離結構,所述的水污分離結構呈具有 上封蓋、外形小于所述的水污分離桶直徑并與所述的水污分離桶底部之間留有空間的倒置桶狀,底層水進水管穿過所述的分離結構的上封蓋后安裝有擾流器,所述的擾流器的下端密封、側壁上開設有復數個用于產生緩流的開孔或者條縫,所述的水污分離桶底部設置有排污管。初級過濾裝置包括初級過濾桶、設置在所述的初級過濾桶內的初級過濾材料,所述的初級過濾桶設置有上層水進水管。次級過濾增氧裝置包括次級過濾增氧桶、設置在所述的次級過濾增氧桶內的次級過濾材料、增氧氣盤,所述的次級過濾增氧桶上設置有出水管、排水管。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的水污分離結構的上封蓋的外形呈球面,污物不易殘留且易于清洗。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位于所述的開孔或者條縫的尺寸從上到下逐漸減小,從而在擾流器側壁形成均勻的水流。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的開孔或者條縫朝向相同方向偏斜,所述的擾流器的截面輪廓呈圓形,所述的擾流器側壁的條縫沿圓形輪廓的切線方向延伸,從而減少顆粒污物與水污分離桶側壁的碰撞,避免顆粒污物在碰撞過程中擊碎為更小尺寸的顆粒(隨水體進入下一級過濾系統中)而分解有機物污染水質、不利分離,且達到最佳旋轉效果。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的擾流器的條縫與側壁的交接處通過圓角連接,可以順利的讓顆粒污物通過。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的水污分離結構的內側壁安裝有用于強制水流旋轉的多個螺旋片,所述的開孔或者條縫、螺旋片朝相同方向偏斜。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的水污分離結構內側壁安裝有濾材。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的水污分離結構上方安裝有毛刷。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的水污分離裝置、次級過濾增氧裝置各自底部周圍朝向中心傾斜,從而使得污物易于堆積并排出。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的水污分離桶內、水污分離結構的下面設置有具有多個通孔的過濾隔板,便于顆粒污物的有效沉積。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能輕松將水中大部分的污物分離排出,大大減小了污物對水質的污染及對過濾材料的累積,提高了水質質量及穩定性,減輕了清洗過濾裝置的工作量。此外,本方案結構簡單成本小,溶氧效果好,消毒殺菌,氧氣利用率高,水資源節約明顯。
附圖1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發明的水污分離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3與附圖4為本發明的水污分離結構的上封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5為本發明 的水污分離結構的擾流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6為本發明的水污分離結構的擾流器的側剖示意圖;附圖7為本發明的水污分離結構的擾流器的主剖示意圖;附圖8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的雙分離結構示意圖;其中:1.水污分離裝置;11.水污分離桶;12.水污分離結構;13.擾梳器;14.分流條縫;15.毛刷;16.底層水進水管;161.底層水進水管閥;17.排污管;171.排污管閥;
2.初級過濾裝置;21.初級過濾桶;22.初級過濾材料;23.上層水進水管;231.上層水進水管閥;3.次級過濾增氧裝置;31.次級過濾桶;32.過濾隔板;33.次級過濾材料;34.排水管;341.排水管閥;35.主出水管;36.副出水管;37.增氧氣管;38.增氧氣盤;41.第一過水口 ;42.第二過水口 ;5.水泵;51.水泵進水管;52.水泵出水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附圖1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適用于例如魚池之類的現代化高密度農業領域,在實施中魚池的水位需要高于水污分離桶的高度。本實施例中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包括水污分離裝置1、與水污分離裝置I相連通的初級過濾裝置2、與初級過濾裝置2相連通的次級過濾增氧裝置3。水污分離裝置I包括水污分離桶U、設置在水污分離桶11內的水污分離結構12,水污分離桶11頂部或側面或底部設置有底層水進水管16、底部設置有排污管17,水污分離裝置I的底部周圍朝向中心傾斜,底層水進水管16通過底層水進水管閥161控制,排污管17通過排污閥171控制,水污分離結構12上方安裝有毛刷15,由于魚池的水位需要高于水污分離桶的高度,從而位于魚池內的底層水會自動通過底層水進水管16流入水污分離桶11進行水污分離過程。初級過濾裝置2在本實施例中設置在水污分離裝置I的上方,水泵5實現將經過水污分離裝置I分離后的水體抽入、經水泵出水管52通入初級過濾裝置2內,初級過濾裝置2包括初級過濾桶21、設置在初級過濾桶21內的初級過濾材料22,水泵進水管51還設置有上層水進水管23,上層水進水管23通過上層水進水管閥231控制,魚池內的上層水同樣也由水泵5通過上層水進水管23吸入初級過濾裝置2內進行初級過濾。次級過濾增氧裝置3通過第一過水口 41與初級過濾裝置2相連通,次級過濾增氧裝置3包括次級過濾增氧桶31、設置在次級過濾增氧桶31內的次級過濾材料33、增氧氣盤38,次級過濾增氧桶31呈U形從而構成類似連通器的結構,位于左側、右側的兩部分通過位于底部的第二過水口 42相連通 ,次級過濾增氧桶31底部周圍朝向中心傾斜,次級過濾增氧桶31底部設有排水管34,排水管34通過排水管閥341控制放出次級過濾增氧桶31內的水體,增氧氣盤38通過增氧氣管37連接至氣源,次級過濾增氧桶31上設置有主出水管35以及副出水管36。次級過濾材料33的上下兩側設置有具有多個通孔的過濾隔板32。參見附圖2至附圖5所示,附圖2為本發明的水污分離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3與附圖4為本發明的水污分離結構的上封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5為本發明的水污分離結構的擾流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水污分離結構12呈具有上封蓋、外形小于水污分離桶11直徑并與水污分離桶11底部之間留有空間的倒置桶狀,水污分離結構12的上封蓋的外形呈球面,底層水進水管16穿過分離結構12的上封蓋后安裝有擾流器13,擾流器13的下端密封、側壁上開設有復數個用于產生緩流的條縫14,條縫14朝向相同方向偏斜。參見附圖6與附圖7所示,附圖6為本發明的水污分離結構的擾流器的側剖示意圖,附圖7為本發明的水污分離結構的擾流器的主剖示意圖。位于擾流器13側壁的條縫14的尺寸從上到下逐漸減小,擾流器13的截面輪廓呈圓形,擾流器側壁的條縫14沿圓形輪廓的切線方向延伸,擾流器的條縫14與側壁的交接處通過圓角連接。由于采用了以上方案,本發明的核心水污分離技術具有以下特點:1.水流流速慢、沖擊力小顆粒才有可能沉降。使水流分流和水流旋轉是重力沉降中的兩個最有效技術。本水污分離技術充分利用了水流分流技術與水流旋轉技術在顆粒物重力沉降中的有益作用,進行了有機結合,創造出平緩、旋轉的水流,最大程度的達到了顆粒物的重力沉降分離的效果。2.本水污分離技術將第一級重力沉降分離(主分離)水流設計成向下流動,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平緩水流對顆粒物的(向下)作用力與顆粒物的自身(向下)重力的疊加,從而加速了顆粒物的重力沉降。在此只要重力大于平緩水流作用力的、絕大部分顆粒都會下沉。3.本水污分離技術將接下來的水流設計成向上流動,在用過濾材料阻濾沒有沉降下來的少量微小顆粒的第二級阻濾分離中,利用顆粒物的自身(向下)重力沖減了平緩水流對顆粒物的(向上)作用力,以更小的(向上)受力使微小顆粒物以懸浮形態向上緩慢移動,或沉降或吸附在過濾材料的下表面。例如一個微小顆粒碰到毛刷的刷毛就粘附在刷毛上,以后可能有二個、三個……微小顆粒粘附在一起,當粘附在一起的微小顆粒達到一定重量,又會向下沉降。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水污分離結構12的內側壁安裝有用于強制水流旋轉的多個螺旋片,條縫14、螺旋片朝相同方向偏斜,水污分離結構12內側壁還安裝有濾材。以下簡要說明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過程:在正常工作時排污管閥171、排水管閥341關閉,底層水進水閥161及上層水進水管閥231打開。魚池內的底層水通過底層水進水閥161進入水污分離結構12內的擾流器13,由于許多分流條縫14的分流,循環水失去沖力變得平緩,因分流條縫14向左(或右)偏斜導指平緩水流向左旋轉,這樣平緩旋轉水流中的絕大部分底層水中的顆粒污物重力沉降在水污分離桶11的底中部,而沒有沉積下來的細微顆粒隨水流沿著水污分離桶11與水污分離結構12中間的空隙緩慢漂浮上行,經過過濾材料15(毛刷)時逐漸或沉降或吸附在毛刷15上,底層循環水經過毛刷15后通過水泵進水管51由水泵5經水泵出水管52送入初級過濾桶21。與此同時,基本不含顆粒污物的上層水通過上層水進水管23直接通過水泵進水管51由水泵5經水泵出水管52送入初級過濾桶21。進入初級過濾桶21的循環水在經過初級過濾材料22時進行初級生化過濾,同時初級過濾材料22對可能進入初級過濾桶的微量顆粒污物進行進一步阻濾。之后循環水通過第一過水口 41進入次級過濾桶31進行主要生化過濾。次級過濾桶31分兩部分進行生化過濾:循環水首先由上往下流動進入次級過濾桶31的第一部分進行生化過濾,由于增氧氣管37通過增氧氣盤38連續不斷的送入氧氣,氣體受次級過濾材料33的阻擋而延長了與循環水的接觸,同時氣體與循環水對流使氧氣與水接觸更充分,這樣循環水充分溶入氧氣,極大提高了水的溶氧量,而高溶氧量促進生物菌活力、快速繁殖生長,大量快速的分解消化有機物,使生化過濾效果成倍增長。經過次級過濾桶31的第一部分生化過濾后的循環水通過第二過水口 42進入次級過濾桶31的第二部分繼續進行生化過濾,最后由主出水口 35和副出水口 34流回魚池內。
調節底層水進水管閥16及上層水進水管閥231的大小,可使進入水污分離結構12內的水流達到最佳水污分離效果的流量。通過經常打開排污管閥171就能把沉積在水污分離桶11底中部的污物排出。定時在排污時關閉底層水進水管閥161就能將吸附在毛刷15上的細微污物由上層水進水管23進入的水流反沖排出水污分離桶11。定時在排污時關閉底層水進水管閥16及上層水進水管閥231和關停水泵5,就能將吸附在初級過濾材料22上的細微污物由初級過濾桶內的水形成的反沖水流排出水污分離桶11。如附圖8所示,根據實際需要,本實施例中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可并聯多個水污分離裝置1、或初級過濾裝置2、或次級過濾增氧裝置3共同作用,提高水污分離過濾增氧效果。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如增加水污分離結構、擾流器數量及擺設位置,水泵在箱體內內置或外置等。
權利要求
1.一種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污分離裝置(I),包括水污分離桶(11)、設置在所述的水污分離桶(11)內的水污分離結構(12),所述的水污分離結構(12)呈具有上封蓋、外形小于所述的水污分離桶(11)直徑并與所述的水污分離桶(11)底部之間留有空間的倒置桶狀,底層水進水管(16)穿過所述的分離結構(12)的上封蓋后安裝有擾流器(13),所述的擾流器(13)的下端密封、側壁上開設有復數個用于產生緩流的開孔或者條縫(14),所述的水污分離桶(11)底部設置有排污管(17); 與所述的水污分離裝置(I)相連通的初級過濾裝置(2),包括初級過濾桶(21)、設置在所述的初級過濾桶(21)內的初級過濾材料(22),所述的初級過濾桶(21)上設置有上層水進水管(23); 與所述的初級過濾裝置(2)相連通的次級過濾增氧裝置(3),包括次級過濾增氧桶(31)、設置在所述的次級過濾增氧桶(31)內的次級過濾材料(33)、增氧氣盤(38),所述的次級過濾增氧桶(31)上設置有出水管(35,36)、排水管(3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污分離結構(12)的上封蓋的外形呈球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的擾流器(13)側壁的開孔或者條縫(14)的尺寸從上到下逐漸減小。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開孔或者條縫(14)朝向相同方向偏斜,所述的擾流器(13)的截面輪廓呈圓形,所述的擾流器側壁的條縫(14)沿圓形輪廓的切線方向延伸。
5.根據權利要求4 所述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擾流器的條縫(14)與側壁的交接處通過圓角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污分離結構(12)的內側壁安裝有用于強制水流旋轉的多個螺旋片,所述的開孔或者條縫(14)、螺旋片朝相同方向偏斜。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污分離結構(12)內側壁安裝有濾材。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污分離結構(12)上方安裝有毛刷(15)。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污分離裝置(I)、次級過濾增氧裝置(3)各自底部周圍朝向中心傾斜。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污分離桶(11)內、水污分離結構(12)的下面設置有具有多個通孔的隔板。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密度養殖水污分離過濾增氧系統,包括水污分離裝置、初級過濾裝置、次級過濾增氧裝置。水污分離裝置包括水污分離桶、水污分離結構,水污分離結構呈具有上封蓋、外形小于水污分離桶直徑并與水污分離桶底部之間留有空間的倒置桶狀,底層水進水管穿過分離結構的上封蓋后安裝有擾流器,擾流器的下端密封、側壁上開設有復數個用于產生緩流的開孔或者條縫,水污分離桶底部設置有排污管。初級過濾裝置包括初級過濾桶、初級過濾材料,初級過濾桶設置有上層水進水管。次級過濾增氧裝置包括次級過濾增氧桶、次級過濾材料、增氧氣盤,次級過濾增氧桶上設置有出水管、排水管。本發明能將水中大部分的污物分離排出,提高了水質質量及穩定性。
文檔編號A01K63/04GK103202263SQ20121057420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7日
發明者常君斌 申請人:張家港市君之旺水族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