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伺服電機雙側輸出式水稻缽苗移栽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創造屬于農業機械,主要涉及水稻栽植機具上的缽苗移栽機構。
背景技術:
水稻缽苗是農業近年來研發成功的一種水稻育秧苗,由于在移栽時具有不傷根、無緩苗期、返青快、穗形整齊、成熟一致、有利于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等諸多優勢,受到水稻 種植戶的歡迎。傳統地水稻缽苗采用人力手工移栽方法,勞動強度大、作業效率低、栽植質量差是其急需改善和解決地技術問題。近年中,為滿足水稻缽苗移栽作業的栽植機開始研發,但由于結構設計上的缺陷,尤其栽植機構中的插秧與取秧結構問題,使機具取秧與插秧質量差,機具對水田條件和缽苗條件要求高,機具適應能力差。 發明內容本發明創造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設計提供一種新結構的伺服電機雙側輸出式水稻缽苗移栽機構,達到機具作業質量好、生產效率高、適應能力強的目的。本發明創造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在傳動箱體內相互平行地配裝主動軸和傳動軸,主動鏈輪和從動鏈輪分別固裝在主動軸和傳動軸上,鏈條套裝在主動鏈輪和從動鏈輪上,在傳動軸左、右端部上,位于傳動箱體外部通過轉動臂分別對應連接安裝栽植機構,在傳動箱體后部上安裝伺服電機,在傳動箱體后部左、右側上通過支架對稱安裝螺旋傳動機構,伺服電機的左、右側電機軸分別與左右側的螺旋傳動機構連接,連接臂的一端與栽植機構連接,其另一端與長度調節機構的一端連接,長度調節機構的另一端與螺旋傳動機構的傳動臂連接,至此構成伺服電機雙側輸出式水稻缽苗移栽機構。本發明創造采用伺服電機雙側輸出式水稻缽苗移栽機構滿足了取秧插秧的農藝要求,精確實現了鷹嘴型運動軌跡,且通過質量分配達到慣性力平衡的創新點,具有結構設計新穎合理、作業質量好、效率高、適應能力強的特點,可充分滿足和適應缽苗移栽作業的要求。
圖I是伺服電機雙側輸出式水稻缽苗移栽機構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左向旋轉視圖。圖中件號說明I、傳動箱體2、主動軸3、主動鏈輪4、鏈條5、從動鏈輪6、傳動軸7、栽植機構8、轉動臂9、連接臂10、長度調節機構11、傳動臂12、螺旋傳動機構13、電機軸14、支架15、伺服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創造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一種伺服電機雙側輸出式水稻缽苗移栽機構,在傳動箱體I內相互平行地配裝主動軸2和傳動軸6,主動鏈輪3和從動鏈輪5分別固裝在主動軸2和傳動軸6上,鏈條4套裝在主動鏈輪3和從動鏈輪5上,在傳動軸6左、右端部上、位于傳動箱體I外部通過轉動臂8分別對應連接安裝栽植機構7,在傳動箱體I后部上安裝伺服電機15,在傳動箱體I后部左、右側上通過支架14對稱安裝螺旋傳動機構12,伺服電機15的左、右側電機軸13分別與左右側的螺旋傳動機構12連接,連接臂9的一端與栽植機構7連接,其另一端與長度調節機構10的一端連接,長度調節機構10的另一端與螺旋傳動機構12的傳動臂11連接。作業過程如下轉動臂8在鏈輪傳動的作用下做勻速圓周轉動,螺旋傳動機構12伸出的傳動臂11在伺服電機15的作用下做預定的規律運動,由于傳動臂11通過長度調節機構10、連接臂9與栽植機構7連接,轉動臂8也與栽植機構7連接,所以栽植機構7在二者的綜合運動的作用下即可實現鷹嘴型軌跡,精確實現取秧與插秧過程。
權利要求1. 一種伺服電機雙側輸出式水稻缽苗移栽機構,在傳動箱體(I)內相互平行地配裝主動軸(2)和傳動軸¢),主動鏈輪(3)和從動鏈輪(5)分別固裝在主動軸(2)和傳動軸(6)上,鏈條(4)套裝在主動鏈輪(3)和從動鏈輪(5)上,在傳動軸(6)左、右端部上,位于傳動箱體(I)外部通過轉動臂(8)分別對應連接安裝栽植機構(7),其特征在于在傳動箱體(I)后部上安裝伺服電機(15),在傳動箱體(I)后部左、右側上通過支架(14)對稱安裝螺旋傳動機構(12),伺服電機(15)的左、右側電機軸(13)分別與左右側的螺旋傳動機構(12)連接,連接臂(9)的一端與栽植機構(7)連接,其另一端與長度調節機構(10)的一端連接,長度調節機構(10)的另一端與螺旋傳動機構(12)的傳動臂(11)連接。
專利摘要伺服電機雙側輸出式水稻缽苗移栽機構屬于農業機械;在傳動箱體后部安裝伺服電機,在傳動箱體后部左、右側上通過支架對稱安裝螺旋傳動機構,伺服電機的左、右側電機軸分別與左、右側的螺旋傳動機構連接,連接臂的一端與栽植機構連接,其另一端與長度調節機構的一端連接,長度調節機構的另一端與螺旋傳動機構的傳動臂連接;本機構可精確實現栽植機構取、插秧鷹嘴型運動軌跡,具有結構新穎合理、作業質量好、效率高、滿足和適應缽苗移栽作業要求、適應能力強的特點。
文檔編號A01C11/02GK202603194SQ2012202066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7日
發明者馮江, 趙勻, 張敏, 宮成宇, 羅恩志 申請人:東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