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降低三七葉部病害的遮蔭避雨棚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設施農業領域,具體為涉及一種降低三七病害的遮蔭避雨蔭棚。
背景技術:
二七是我國特有名貴中藥材,但由于多年大面積單一種植,加之二七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性喜溫暖陰濕,病害問題十分突出,尤其根腐病、圓斑病、黑斑病、疫病、銹病、白粉病等多種病害復合侵染,常年造成的損失達10% 40%,嚴重的甚至絕收,已經成為制約三七產業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三七病害發生流行規律調查表明,每年5 9月為云南三七產區雨水較為集中的時期,三七病害發病十分嚴重,對三七生長、產量以及品質影響很大。防治三七病害已成為生產上的主要難題,目前針對三七病害的防治主要采用噴施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但是由于雨水對農藥淋失嚴重,加之棚內濕度過大,病害發生壓力大,防治效果不好,難以對三七進行有效保護。七農只有通過不斷增加農藥用量來防治三七病害,最終導致農藥殘留嚴重,影響三七品質,嚴重制約三七生產,影響七農利益。因此,如何通過栽培環境的改善來控制病害的發生將是確保三七安全生產的關鍵。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常規三七遮蔭棚病害發生嚴重、農藥用量大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遮蔭加避雨雙重功能的栽培棚架,該棚架在保障三七正常生長的同時能有效降低空氣濕度,減少雨水飛濺,創造不利于三七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控制三七病害的發生和危害。該棚架簡單、經濟、有效、實用、環保。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降低三七葉部病害的遮蔭避雨蔭棚,棚架主體包括拱形框架(5)和支架(6),支架(6)支撐拱形框架(5);頂部內層覆蓋透明防水膜(I),外層覆蓋75%遮光率的第一遮陰網(2)、棚架主體四周用90%遮光率的第三遮陽網(4),大棚內部1.5-2米高度水平面上固定一層50%遮光率的第二遮陽網(3)。所述的降低三七葉部病害的遮蔭避雨蔭棚,苗床寬度(a)為160cm ;苗床間距(b)為40cm ;棚間距(c)為60cm ;立柱高(d)為150_200cm ;棚弧高(e)為50_100cm ;棚寬(f)為400cm ;支架間距(g)為360cm。所述支架(6)可以為水泥樁、金屬、木質、塑料等材料。拱形框架(5)材料可以為金屬、木質、塑料、竹質材料,所述透明防水膜(I)可以為塑料、塑料薄膜、塑料透光板、玻璃
坐寸ο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三七園建園、棚架設計及搭建,創造適宜三七生長的遮蔭環境,切斷雨水對病害的傳播、降低三七生長環境的濕度,控制三七病害的發生。試驗結果表明,兩層遮蔭網夾一層避雨膜的設計透光率為9% 11%,正好適宜三七對光照的要求,對三七圓斑病、灰霉病、黑斑病等葉部病害的防治效果可達到90 %以上。其原因是:該棚架可使七園通風、避光、避免雨水淋到三七葉片,降低七園濕度,防止病害侵染和流行。本實用新型技術簡單實用,成本適宜,而且由于棚架下三七生產可以不施用化學農藥防治葉部病害,可減少生產成本、提升三七品質、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中:a苗床寬度160cm;b苗床間距40cm;c棚間距60cm;d立柱高150-200cm;e棚弧高50-100cm ;f棚寬400cm ;g支架間距360cm ;I透明防水膜;2第一遮蔭網(75%遮光率);3第二遮蔭網(50%遮光率);4第三遮蔭網(90%遮光率);5拱形框架;6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參考圖1,為本實用新型遮蔭避雨蔭棚的結構示意圖,棚架主體包括拱形框架5和支架6,支架6支撐拱形框架5 ;棚架主體四周及頂部覆蓋遮陽網,頂部內層覆蓋透明防水膜1,外層覆蓋75%遮光率的第一遮陰網2、棚架主體四周用90%遮光率的第三遮陽網4,大棚內部1.5-2米高度水平面上固定一層50%遮光率的第二遮陽網3。圖1中有關尺寸為:a苗床寬度160cm ;b苗床間距40cm ;c棚間距60cm ;d立柱高150-200cm ;e 棚弧高 50_100cm ;f 棚寬 400cm ;g 支架間距 360cm ;于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三七科技園設置了傳統蔭棚、溫室蔭棚、本實用新型的遮蔭避雨蔭棚三個處理,比較不同的育苗環境對三七生長和病害的控制效果。1、試驗設置1.1三七蔭棚搭建試驗比較本實用新型設計的蔭棚及生產上常用的專用塑料遮陽網蔭棚和傳統蔭棚三種蔭棚,搭棚方法如下:(I)本實用新型設計的遮蔭避雨棚:栽培設施包括蔭棚支架6、棚頂拱形框架5、透明防水膜I (遮光率87% )、第一遮陰網2 (遮光率75% )、第二遮陰網3(遮光率50% )、第三遮陰網4 (90%遮光率)。搭建方法如下:I)蔭棚立柱材料用Φ48 X 3.5熱鍍鋅管,立柱行距3.6米,行內間距4米,支架高度為2米。2)棚頂拱形框架5位于蔭棚支架6之上形成弧形拱面,拱高50厘米。拱梁采用Φ25Χ 1.5熱鍍鋅管冷彎成形制成,拱間距1.0m。蔭棚橫向承載及穩定由拱梁、橫拉桿(Φ32X2.0熱鍍鋅管)、3根斜撐(Φ25Χ1.5熱鍍鋅管)共同組成的桁架式屋面梁結構承擔。拱頂上設置三道縱梁。縱梁采用Φ25Χ1.5熱鍍鋅管。3)透明防水膜1(12絲國產膜,透光率87%)覆蓋在棚頂拱形框架5之上,覆蓋薄膜由專用卡槽卡簧固定。薄膜外側間距I米拉壓膜繩。4)第一遮陰網2覆蓋于透明防水膜I之上,第二遮陰網3水平固定于透透明防水膜I之下。棚架主體四周用90%遮光率的第三遮陰網4覆蓋。(2)塑料遮陽網蔭棚。該類蔭棚的建棚材料為三七專用塑料遮陽網。其建造方法:按3.0mX 1.8m打點栽叉,用大桿(或鐵絲)固定好后,鋪蓋三七專用塑料遮陽網(透光率75%),在建好的棚內再鋪設一層透光率較大(50%左右)的遮陽網,調控遮蔭度。在遮陽網頂面加放壓膜線(即8號鐵絲)于兩排大桿中部,使蔭棚呈“M”型,以利于防風和排水。蔭棚高度以距地面1.8m左右,距溝底2m左右為宜。園邊用地馬樁將壓膜線拉緊固定,整個遮陽網面應拉緊。(3)傳統蔭棚。該類蔭棚的建棚材料多為杉樹葉。按1.7X (1.7 2.0m)打點栽叉,立柱間距一般為165_195cm,杈口向上,與睦面一致,埋牢固。順權口放上大桿,桿上橫放小桿,綁扎固定,上覆蓋杉樹葉,在頂面加2 3根壓條,調整透光率在10 12%之間后將小桿固定。四周用樹枝、玉米桿等材料圍住。1.2三七種植。試驗采用育苗盤育苗。將統一配置的基質及同一批三七種子播種后的育苗盤分別放置于三種不同的蔭棚中,每種蔭棚面積1250m2。三七生長期采用一致的
水肥管理。1.3調查指標。系統調查并比較三七的出苗率、株高、莖粗、葉面積、主根長、莖葉鮮重和干重、主根和須根鮮重和干重等指標。2、試驗結果試驗系統監測和比較了三種不同的蔭棚對三七生長環境、病害控制及各生長指標。生長環境監測和比較結果表明(表I),本實用新型設計的蔭棚在透光率略低于傳統蔭棚和塑料遮陽網蔭棚,但也在適宜三七生長的范圍內;溫度略高于兩種傳統蔭棚,但濕度低于傳統蔭棚。表I本實用新型栽培設施與傳統蔭棚對三七生長環境的影響
權利要求1.種降低三七葉部病害的遮蔭避雨棚,其特征在于,棚架主體包括拱形框架(5)和支架(6),支架(6)支撐拱形框架(5);頂部內層覆蓋透明防水膜(1),外層覆蓋75%遮光率的第一遮陰網(2)、棚架主體四周用90%遮光率的第三遮陽網(4),大棚內部1.5-2米高度水平面上固定一層50%遮光率的第二遮陽網(3)。
2.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三七葉部病害的遮蔭避雨蔭棚,其特征在于,苗床寬度(a)為160cm ;苗床間距(b)為40cm ;棚間距(c)為60cm ;立柱高(d)為150_200cm ;棚弧高(e)為 50-100cm ;棚寬(f)為 400cm ;支架間距(g)為 360c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降低三七葉部病害的遮蔭避雨棚,棚架主體包括拱形框架(5)和支架(6),支架(6)支撐拱形框架(5);頂部內層覆蓋透明防水膜(1),外層覆蓋75%遮光率的第一遮陰網(2)、棚架主體四周用90%遮光率的第三遮陽網(4),大棚內部1.5-2米高度水平面上固定一層50%遮光率的第二遮陽網(3)。試驗結果表明,兩層遮蔭網夾一層避雨膜的設計透光率為9%~11%,正好適宜三七對光照的要求,對三七圓斑病、灰霉病、黑斑病等葉部病害的防治效果可達到90%以上。
文檔編號A01G13/02GK202918793SQ201220619989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6日
發明者何霞紅, 朱書生, 毛忠順, 楊敏, 陳中堅, 魏富剛, 尹兆波, 鄭建芬, 趙芝, 楊生超, 張紅驥, 陳建斌, 王海寧, 湯東生, 李成云, 朱有勇 申請人:云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