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豬苓的人工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草藥豬苓,具體地說是一種豬苓的人工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豬苓,別名豬屎苓、地烏桃等,以其色黑而零落似豬屎而得名,屬真菌類多孔菌科核菌屬藥用真菌。豬苓是我國傳統的稀有中藥材,以干燥菌核入藥,為利尿藥,行水、利濕、消腫,并能止瀉,治痃瘧。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首先從豬苓中分離出豬苓多糖,后經臨床實驗證明,豬苓多糖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對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有明顯療效。豬苓有很好的發展前 景,市場需要量逐年增加。近年來,國內科技人員進行了人工栽培豬苓的研究,并且獲得成功,但目前豬苓的人工栽培方法存在著單產低、收益少的缺點,因此,難以在豬苓生產中大量推廣普及,人工種植豬苓發展緩慢。
發明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種植豬苓的方法,方法簡單,種植風險低,單產高、收益高。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豬苓的人工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培養蜜環菌菌枝:選直徑I 5厘米的闊葉樹枝條,斜砍成7 50厘米木段,在挖好的培養坑坑底平鋪斜砍好的木段,同時,把優質密環菌3級種間放在木段間,同時,在木段間填充碎木片、樹葉或樹枝,然后覆沙土 2 5厘米,然后按照上述方法,再鋪I 2層,然后覆沙土 6 10厘米,覆秸桿、樹葉、稻草中的一種或幾種進行保濕,根據發菌情況需培養60 120天;
(2)栽培苓種:選直徑I 5厘米的闊葉樹枝條,斜砍成7 50厘米木段,并在木段中間斜砍一些魚鱗口備用,挖坑深10 15厘米,寬40 70厘米的長條形坑,坑底鋪枯枝落葉一層,壓實厚I厘米,將備好的新樹棒取來平壓在上面,棒間距離5 15厘米,將種苓放在棒的兩頭和兩側均勻擺放靠緊,用步驟(2)培養的蜜環菌菌枝,夾放在種苓兩側和棒間,一頭必須緊接種苓或魚鱗口,在菌枝的空隙填加樹枝節,要放平壓實,空隙用腐植土填實,用枯枝落葉填充棒間厚10厘米,將全坑鋪平,用土封頂,厚10 20厘米,坑口要平,坑面用落葉樹枝覆蓋。(3)栽后管理:定期監測豬苓種植土壤深度10厘米內的溫度和濕度,保持相對濕度30 50%,溫度為8 25°C為宜,入冬前用樹葉或山草覆蓋;
(4)采收:豬苓栽培五年后采收,主要為商品和部份種苓,如需在此期間擴大栽培,可在栽后三年采收,大部分為種苓,可有少部分符合規格的商品豬苓。敬其中,步驟(3)栽后管理中,保持溫度為15 19°C為宜。其中,步驟(3)栽后管理中,在干旱高溫應及時補水或加厚覆蓋,溫度過高要及時搭設遮蔭棚,溫度低時要及時撤去遮蔭物以提高地溫,夏秋季雨水多及暴雨后應及時排水并將坑面蓋好,防止露棒。本發明的一種豬苓的人工種植方法,采用先進適用的蜜環菌菌種擴繁和菌枝培養方法,培養好的蜜環菌菌枝壯實,與新樹棒結合在一起,能為豬苓苓種的快速成活和生長提供豐富的營養,提高了苓種的成活率和單位產量,本發明的豬苓的人工種植方法,方法簡便,在整個種植過程中,沒有大的種植風險,單產高、收益高。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培養蜜環菌菌枝:
第一步:選直徑I 5厘米的闊葉樹枝條,斜砍成30厘米左右的木段,在陽光下曬10天 30天;
第二步:在林間朝陽的緩坡上挖深度40厘米左右,寬度60厘米左右的蜜環菌菌枝培養坑,可連續挖,也可根據地勢間斷挖;
第三步:在挖好的培養坑坑底平鋪斜砍好的木段,同時,把購買的優質密環菌3級種間放在木段間,同時,在木段間填充碎木片、樹葉或樹枝,然后覆沙土 2 5厘米,然后按照上述方法,再鋪I 2層,然后覆沙土 6 10厘米,再覆秸桿、樹葉、稻草等進行保濕,培養90天,觀察到菌絲已經在木段上生長良好,蜜環菌菌枝已經培養好。實施例2:栽培苓種:
選直徑I 5厘米的闊葉樹枝條,斜砍成7 50厘米木段,并在木段中間斜砍一些魚鱗口備用,挖坑深10 15厘米,寬O厘米的長條形種植坑,坑底鋪枯枝落葉一層,壓實厚I厘米,將備好的新樹棒取來 平壓在上面,棒間距離10厘米左右,將種苓放在棒的兩頭和兩側均勻擺放靠緊,用步驟(I)培養的蜜環菌菌枝,夾放在種苓兩側和棒間,一頭必須緊接種苓或魚鱗口,在菌枝的空隙填加樹枝節,要放平壓實,空隙用腐植土填實,用枯枝落葉填充棒間厚10厘米,然后按照上述方法,再鋪I 2層,最后將全坑鋪平,用土封頂,厚10 20厘米,坑口要平,坑面用落葉樹枝覆蓋。實施例3:栽后管理:
定期監測豬苓種植土壤深度10厘米內的溫度和濕度,保持相對濕度60 70%,溫度為20 25°C為宜,入冬前用樹葉或山草覆蓋,在干旱高溫及時補水或加厚覆蓋,溫度過高要及時搭設遮蔭棚,溫度低時要及時撤去遮蔭物以提高地溫,夏秋季雨水多及暴雨后應及時排水并將坑面蓋好,防止露棒。實施例4:采收:
經過上述種植后管理,五年后采收,主要為商品和部份種苓,也可在栽后三年采收,大部分為種苓,可有少部分符合規格的商品豬苓,種苓可進一步擴大種植。本發明采用的豬苓人工種植方法,技術操作簡便,單產高、收益高,是提高農民收入的好技術,適宜大范圍推廣應用。
權利要求
1.一種豬苓的人工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培養蜜環菌菌枝:選直徑I 5厘米的闊葉樹枝條,斜砍成7 50厘米木段,在挖好的培養坑坑底平鋪斜砍好的木段,同時,把優質密環菌3級種間放在木段間,同時,在木段間填充碎木片、樹葉或樹枝,然后覆沙土 2 5厘米,然后按照上述方法,再鋪I 2層,然后覆沙土 6 10厘米,覆秸桿、樹葉、稻草中的一種或幾種進行保濕,根據發菌情況需培養60 120天; (2)栽培苓種:選直徑I 5厘米的闊葉樹枝條,斜砍成7 50厘米木段,并在木段中間斜砍一些魚鱗口備用,挖坑深10 15厘米,寬40 70厘米的長條形坑,坑底鋪枯枝落葉一層,壓實厚I厘米,將備好的新樹棒取來平壓在上面,棒間距離5 15厘米,將種苓放在棒的兩頭和兩側均勻擺放靠緊,用步驟(I)培養的蜜環菌菌枝,夾放在種苓兩側和棒間,一頭必須緊接種苓或魚鱗口,在菌枝的空隙填加樹枝節,要放平壓實,空隙用腐植土填實,用枯枝落葉填充棒間厚10厘米,然后按照上述方法,再鋪I 2層,最后將全坑鋪平,用土封頂,厚10 20厘米,坑 口要平,坑面用落葉樹枝覆蓋; (3)栽后管理:定期監測豬苓種植土壤深度10厘米內的溫度和濕度,保持相對濕度30 50%,溫度為8 25°C為宜,入冬前用樹葉或山草覆蓋; (4)采收:豬苓栽培五年后采收,主要為商品和部份種苓,如需在此期間擴大栽培,可在栽后三年采收,大部分為種苓,可有少部分符合規格的商品豬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豬苓的人工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栽后管理中,保持溫度為15 19°C為宜。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豬苓的人工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栽后管理中,在干旱高溫應及時補水或加厚覆蓋,溫度過高要及時搭設遮蔭棚,溫度低時要及時撤去遮蔭物以提高地溫,夏秋季雨水多及暴雨后應及時排水并將坑面蓋好,防止露棒。
全文摘要
一種豬苓的人工種植方法,涉及豬苓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培養蜜環菌菌枝;(2)栽培苓種;(3)栽后管理;(4)采收。本發明的一種豬苓的人工種植方法,采用先進適用的蜜環菌菌種擴繁和菌枝培養方法,培養好的蜜環菌菌枝壯實,與新樹棒結合在一起,能為豬苓苓種的快速成活和生長提供豐富的營養,提高了苓種的成活率和單位產量,本發明的豬苓的人工種植方法,方法簡便,單產高、收益高。
文檔編號A01G1/04GK103120096SQ20131007886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3日
發明者劉書新, 劉淑杰 申請人:琿春億昌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