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防治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防治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的方法,屬于農業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細菌性髓部壞死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全國各地都有發生。發生危害嚴重時,對番茄的影響極大,給蔬菜生產造成巨大損失。該病的主要癥狀:早發病植株葉片黃枯,遲發病植株葉片青枯;黑褐色病斑多在莖下部,也可在莖中部或分枝上發生,最后全株枯死。發病初期嫩葉褪綠,發病重的植株上部褪綠和萎蔫,莖壞死,病莖表面先出現褐色至黑褐色斑,外部變硬。縱剖病莖可見髓部變成黑色或出現壞死。髓部發生病變的地方則長出很多不定根。目前,對該病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學防治技術,主要方法有3種:一是噴霧,田間出現發病中心株時即開始施藥防治。可選用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等噴霧,每10天左右I次,連續防治2-3次。二是灌根,使用具有內吸性的抗生素,如使用中生菌素1000倍液或40%農用鏈霉素2000倍液進行灌根防治,每株灌液250-300克。三是注射,使用DT500倍液、松脂酸銅600倍液,從發病部位上部進行注射防治。雖然這些方法起到了一定的的防治效果,但是,因該病在番茄髓部發生、發展,常規噴霧、灌根和注射防治率很低,通常不足50%,仍然會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失。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防治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的方法,該方法防治番茄細 菌性髓部壞死病效果良好,防治率達100%。未解決以上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防治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將番茄植株的發病部位劃一切口,清除菌濃,用氯吡苯脲與內吸性抗生素的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切口的深度為番茄植株發病部位莖粗的1/2-2/3。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氯卩比苯脲的濃度為10_15mg/kg。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抗生素的濃度為750_1000mg/kg。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抗生素為中生菌素。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抗生素為農用鏈霉素。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該方法能夠徹底治愈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提高了番茄的產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在生產實踐中,將同一地塊分為試驗、對照1、對照2和對照3四部分,定植同一番茄品種,除在實施例中特指外,實施同樣的栽培管理技術,只是在植株發現有細菌性髓部壞死病出現時試驗和對照采用不同的措施。對照I部分采用現有的葉面噴霧施藥防治技術,對照2部分采用灌根施藥防治技術,對照3部分采用注射施藥防治技術,試驗部分采用本發明的方法,即:當番爺發病時,用小刀將植株發病部位劃一切口,切口的深度為番爺植株發病部位莖粗的1/2-2/3,清除菌濃,用10-15mg/kg的氯吡苯脲和750_1000mg/kg的中生菌素或農用鏈霉素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實施例1,在山東省壽光市某一番茄溫室大棚,種植品種為齊達利。當田間發現有細菌性髓部壞死病出現時,對照I部分用20%噻菌銅懸浮劑1000倍加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1000倍混合液噴霧,10天后用同樣濃度的上述混合藥再噴霧I次;對照2部分用中生菌素1000倍液加40%農用鏈霉素2000倍液進行灌根,每株灌藥液250克;對照3部分DT500倍液加松脂酸銅600倍液,從發病部位上部用注射器進行注射;試驗部分用小刀將植株發病部位劃一切口,切口的深度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有所不同,通常為番茄植株發病部位莖粗的1/2-2/3,清除菌濃,用10mg/kg的氯批苯脲和1000mg/kg的中生菌素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結果顯示:對照I部分細菌性髓部壞死病防治率25.1%,對照2部分細菌性髓部壞死病防治率36.9%,對照3部分細菌性髓部壞死病防治率44.8%,而試驗部分為100%。統計當年番茄產量,試驗部分比對照I部分、對照2部分、對照3部分分別增產37.5%,28.3%和19.7%。實施例2,在山東省壽光市某一番爺溫室大棚,種植品種為粉佳美。當田間發現有細菌性髓部壞死病出現時,對照I部分用20%噻菌銅懸浮劑1000倍加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1000倍混合液噴霧,10天后用同樣濃度的上述混合藥再噴霧I次;對照2部分用中生菌素1000倍液加40%農用鏈霉素2000倍 液進行灌根,每株灌藥液250克;對照3部分DT500倍液加松脂酸銅600倍液,從發病部位上部用注射器進行注射;試驗部分用小刀將植株發病部位劃一切口,切口的深度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有所不同,通常為番茄植株發病部位莖粗的1/2-2/3,清除菌濃,用15mg/kg的氯吡苯脲和750mg/kg的農用鏈霉素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結果顯示:對照I部分細菌性髓部壞死病防治率28.6%,對照2部分細菌性髓部壞死病防治率35.8%,對照3部分細菌性髓部壞死病防治率45.3%,而試驗部分為100%。統計當年番茄產量,試驗部分比對照I部分、對照2部分、對照3部分分別增產36.4%,26.5%和
18.1%。實施例3,在山東省壽光市某一番爺溫室大棚,種植品種為粉佳美。當田間發現有細菌性髓部壞死病出現時,對照I部分用20%噻菌銅懸浮劑1000倍加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1000倍混合液噴霧,10天后用同樣濃度的上述混合藥再噴霧I次;對照2部分用中生菌素1000倍液加40%農用鏈霉素2000倍液進行灌根,每株灌藥液250克;對照3部分DT500倍液加松脂酸銅600倍液,從發病部位上部用注射器進行注射;試驗部分用小刀將植株發病部位劃一切口,切口的深度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有所不同,通常為番茄植株發病部位莖粗的1/2-2/3,清除菌濃,用13mg/kg的氯吡苯脲和900mg/kg的農用鏈霉素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結果顯示:對照I部分細菌性髓部壞死病防治率26.3%,對照2部分細菌性髓部壞死病防治率36.5%,對照3部分細菌性髓部壞死病防治率43.3%,而試驗部分為100%。統計當年番茄產量,試驗部分比對照I部分、對照2部分、對照3部分分別增產38.1%、27.6%和
19.4%。需要說明的是:實施 例中10-15mg/kg的氯卩比苯脲和750-1000mg/kg的中生菌素或農用鏈霉素混合液是用水混配而成的。以上所述為本發明最佳實施方式的舉例,其中未詳細述及的部分均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任何基于本發明的技術啟示而進行的等效變換,也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治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將番茄植株的發病部位劃一切口,清除菌濃,用氯吡苯脲與內吸性抗生素的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防治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的深度為番茄植株發病部位莖粗的1/2-2/3。
3.如權利要求1所述防治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吡苯脲的濃度為10-15mg/kg。
4.如權利要求1所述防治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生素的濃度為 750-1000mg/kg。
5.如權利要求1或4所述防治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生素為中生菌素。
6.如權利要求1或4所述防治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生素為農用鏈霉素。`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治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的方法,將番茄植株的發病部位劃一切口,清除菌濃,用氯吡苯脲與內吸性抗生素的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切口的深度為番茄植株發病部位莖粗的1/2-2/3,氯吡苯脲的濃度為10-15mg/kg,抗生素的濃度為750-1000mg/kg,能夠徹底治愈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提高了番茄的產量。
文檔編號A01N47/44GK103141351SQ20131009364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2日
發明者胡永軍, 李小剛, 田素波, 趙小寧, 郝婷婷 申請人:胡永軍